古代汉语复习资料.pdf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复习资料.pdf(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一.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是什么?答:材料是诗经入韵字、上古其他韵文入韵字和谐声系统。方法是系联法。二.按照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默写上古三十二声母。答:1、牙音:見、溪、羣、疑 2、舌音:端、透、定、泥、余、章、昌、船、書、禪 3、唇音:幫、滂、並、明 4、齿音:精、清、從、心、邪、莊、初、崇、山 5、喉音:影、曉、匣 6、半舌:來 7、半齿:日 三.屈原涉江前几句的韵脚和所属韵部是:衰、嵬:微部。璐:铎部;顾、圃:鱼部。根据上古韵部,说明“衰”和“嵬”、“璐”和“顾”“圃”押韵的道理。答:上古韵部中,衰、嵬同在微部,为同韵相押;璐为铎部,顾、圃为鱼部,铎、鱼同在一个大类的同一小类,可以通转
2、,为邻韵相押。四.上古声母研究成果有哪些?下列汉字分属哪一类?答:古无轻唇,读如重唇;古无舌上,读如舌头;娘、日二母归泥;喻三归匣;喻四归定;照二归精;照三归端 1.蓬 播 愤 悲:古无轻唇,读如重唇 2.跌 追 澄 团:古无舌上,读如舌头 3.贿 讳 涎:喻三归匣 4.诞 偷 代 除:喻四归定 五.从古音学角度,说明下列各组通假字的类型 1.更 径(见母阳部;见母耕部)2.性 生(心母耕部;山母耕部)3.適 嫡(书母锡部;端母锡部)答:1.见、见双声,阳耕旁转,为音近通假。2.耕、耕叠韵,心、山邻韵,为音近通假。3.锡、锡叠韵,书、端邻纽,为音近通假。六.按照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默写三十六字母
3、。七.从中古广韵到普通话,声母发生变化。请说明 zhchshi 和 jqx 的来源。答:今 zhchsh,是从中古广韵中的“知彻澄”、“庄初崇山”、“章昌船书禅”三组音合流变化而来的。今 jqx,是从广韵中的“精清从心邪”、“见溪群晓匣”二组音中分化出来的。八.从广韵四声到现代汉语普通话四声的演变规律,大致情况是什么?答: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 九.解释下列反切 1.刊,苦寒切 2.坛,徒干切 3.杜,徒古切 4.苦,康杜切(上字非全浊,下字是全浊,被切字仍读上声)5.展,知演切(上字是 zhchishr 的,下字齐齿呼,被切字读开口)6.初,楚居切(上字同 5,下字是撮口呼,被切字读合
4、口呼)十.指出下面句子的修辞方式 1.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杜甫.北征-互文)2.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韩非子-并提)3.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丘迟-割裂。吞舟,鱼)4.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左传-暗喻)5.风雅之道,粲然可见(文选序-借代)6.荆州麦熟蚕成 蛾,缫丝忆君头绪多(李白诗-双关)7.庄子钓于濮上,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委婉)2、稽古: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十一.区别下列语词 1.反切、直音 2.谓、谓之 3.衍、脱 4.注、疏 5.破读、如字 6.读若、读如 答:1.反切是用两个汉字配合起来为另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取反切上
5、字的声母作为被切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作为被切字的声调。直音则是用同音字来注音,并由早期的直音、读若等发展出反切。2.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总是放在“谓之”的后面;使用“谓”时,被释的词则都是放在“谓”的前面。3.“衍”即衍文字,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脱”即脱文字,专指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4.注是对古籍中难懂的字、句加以解释;疏一般先疏正文,在疏注文,即对注做解释。5.破读(读破)是用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的词性或意义的一种方法。(与破读相对的字为“如字”);古书上某字注以“如字”,通常是告诉读者,在这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6.“读为”“读
6、曰”和“读若”“读如”的分别在于:前者必然是用本字破假借字,后者则一般是用于注音,有时用本字来破假借字。十二.诗律 1.近体诗的格律包括:(1)字句数固定;(2)押韵严格;(3)讲究平仄;(4)要求对仗(颈、颔两联对仗)。1).甲(a)仄仄平平仄 2).乙(B)平平仄仄平 3).丙(b)平平平仄仄 4).丁(A)仄仄仄平平 aBbA,是王力教材提法。甲乙丙丁,是郭锡良教材提法。2.变通:古人提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指每句之中,是“平平”还是“仄仄”,由二四六字的平仄来决定,而一三五可以从宽,可平可仄。3.入声字:一六七八十,一路吃白食。日落月急出,玉立石欲入。百尺竹木兀,百室榻席积。4
7、、广韵(北宋)206 韵,平水韵(唐韵)106 韵。5、拗救:1)乙型、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五言一拗三救,七言三拗五救;2)丙型、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五言三拗四救,七言五拗六救;3)丁型、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第五字不能用平,否则末尾为“三平调”,古体常见,近体诗则不允许;4)甲型、本句不救对句救:五言四拗下三救,七言六拗下五救。十三、上古音与学习古汉语 1.准确理解双声叠韵联绵词 犹豫,由与,犹与,尤与 2.辨析通假字 荀子.劝学强自取柱,柔自取束。王引之:“柱,当读为祝。”谷梁传:“祝发文身。”祝,断也。物太强,自取断折。3.探求同源词 同源词,意义相同相近,读音相同相
8、近。芣苡胚胎 芣(并之)胚(滂之)苡(余之)胎(透之)岿(kui)巍嵬峨 均高大义。前三字:疑微;峨,疑歌。声同韵近。4.语法 一称代词 我,吾(均疑母,一歌一鱼,音近)余,予(均定鱼)卬(疑阳)否定词 不,弗(b),未(m)无勿毋(m)十四、古书的读音问题 1、康居 kang qu 荤粥 xun-yu 先零 xian-lian 不羹 bu-lang(2)龙兑 long-duo 冒顿 mo-du 皋陶 gao yao 契暨 xie(4)ji 种 chong 祭 zhai 2、双声叠韵和上古汉语的构词法有密切的联系,这些双声叠韵词大 多用来描写声色形状;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
9、字的通用和假借。假借字的产生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但人书写时写了一个同音字如“八月剥枣”;二是本无其字,一开始就用一个同音字表示。其中通假字不仅音通,意也要通;假借则必须音通。尺蠖之屈,以求信也。今也则亡。无使滋蔓。唐尧逊位,虞舜不台。十五、词头词尾 词头词尾不是一个词,它们只是词的构成部分,本身没有词汇意义,只表示词性。号之曰有巢氏(韩非子):有字作词头,用于专名(上古时代朝代、国家、部族名)前。既见君子,云何其忧?(诗经):其,一般用于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前。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于,用于动词前。填然鼓之(孟子):然作词尾,用于形容词后,增加形象化色彩。十六、古书的注解 1.注疏演
10、变:宋代以前,注和疏是分成两本书印的行的,宋代以后,为了便于阅读才把注和疏合成一本书。注疏合成一本后,疏一般放在一段正文之后,如果一段中有几个注,疏就放在几个注之后,如果一段中只有一个注,疏就放在一个注之后。疏一般是先疏正文在疏注文。2.集注集解:一部重要的古代作品,主街的人常常很多,后来就有 人把各家的注选集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成为集注或集解。3.古注的作用 a.释词 b.串讲 c.释词并串讲 d.通释全章大意*4.古注的术语(重点)a.曰,为,谓之 不仅用来释义,并用来分别同义词与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为,也可用“曰,谓之”)楚辞王逸注“害贤为嫉,害色为妒。”
11、说文秦谓之蚋,楚谓之蚊。b.谓 用以具体释抽象,一般释特殊 论语何晏注:“后生谓少年。”荀子强本而节用。杨倞(jing)注“本谓农业。”c.貌,之貌 被释词为表示性质状态的形容词。论语夫子莞尔而笑。何晏注:“小笑貌”庄子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郭象注:“泠然,轻妙之貌。”d.犹 往往是用同义词或近义词作注 诗寘之河之侧兮。毛传:“侧,犹厓也。”孟子直不百步耳。朱熹注:“直,犹但也。”以上 6 个,都是单纯用于释义。e.之言,之为言 声训术语,除了释义,还表明二者具有同音或双-叠关系。论语萧墙。郑玄注:“萧之言肃也”尔雅鬼之言归也。f.读为,读曰 用本字说明假借字。诗隰则有泮。郑(玄)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汉语 复习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