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0篇.pdf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0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0篇.pdf(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10 篇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1 我教学的对象是第一学段的三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吨的认识”是新课程第六册的教学内容,而且“吨”这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远远的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怎样将“1 吨”这个抽象的事物,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拉近 1 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是我进行教学设计时思考的主要问题,也是这堂课的重点与难点。知识与体验共生,数学与生活同在。教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中也非常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例。例如:
2、喝可乐,抱同桌等等,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堂内能提供的条件,从“量”和“形”两方面转换来感知一吨。首先谈谈“量”这个方面是怎样做的,“量”的转换又分为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质量的转换,有的教材使用的是 10 袋 100 千克 1 袋的大米,用100 千克容易换算出一吨。但是 100 千克 1 袋的大米在现在的生活中极少见了,而且学生对 100 千克的质量也没有感知。于是我将其换成现场抱同学的活动。抱一个同学,学生还比较轻松,再到抱两个学生时,抱起来就觉得很困难,让学生有了这样的亲身体验后,再明确 40 个同学的重量才是 1 吨,可想而知 1 吨有多重了。数量的转换,例如谈到几乎能吃一辈子的_只
3、鸡蛋的问题,从数量的 多,吃的时间长两方面来感知一吨鸡蛋。其中也渗透了数感的培养,有效的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和估算能力。再来说说“形”这个方面吧,在可乐引人的环节,我出示了摆得密密麻麻的 500 瓶可乐的形体,把学生吓了一跳,这么一大堆可乐怎么能一下装到肚子里去呢?还出示了 1 缸的饮料,这些都从体积的角度,在视觉上给学生留下了较深的印象。我觉得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转换,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 1 吨是很重、很多、很大的。让知识与体验共生,数学与生活同在,学生在猜测、体验、探究中生成吨的概念,这就是我这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2 吨的认识重在于帮助学生建立吨的观念
4、。力图体现“猜测、验证、操作、感受”等以学生“体验”为主的总体思路。根据课堂实况具体反思如下:一、以“动态生成”为魂,发现知识的生长点。1、猜测中生成的悬念:一开课,让孩子们猜测老师的体重,不管合理不合理,勇于大担猜测的,老师预以表扬。正在猜测的热烈氛围中,教师告诉大家一个秘密,20个这样的老师的体重合在一起有 1 吨多重,使孩子们引起对吨的悬念。2、探究中生成的概念:通过搬运矿泉水的实践活动,探究得知,20 千克一桶矿泉水,搬 50次,正好是 1 吨。50 桶 20 千克的矿泉水是 1 吨,探究体验的过程中,逐 步建立了吨的概念。3、感受中生成的新知:在抱一抱你的朋友估计体重的游戏中,再次感
5、受到了,假如把全班同学*均每人的体重看作是 25 千克,40 个这样的好朋友合抱在一起才会有 1吨。而在班级内有 52 个小朋友,此时此刻想说些什么?有小朋友从安全的角度分析,这么多同学去乘同一辆公共汽车会超重,产生不安全的隐患,渗透了人文精神;又有些小朋友说到:6025=1500 千克,1500 千克就有 1 吨 500 千克了,超过 1 吨了,依次得出了“吨”与“千克”化聚的方法,这样感受中生成了新知,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整堂课在知识呈现的方式中,激活了孩子们的思维,相互激烈地碰撞,真正地在动态生成中产生知识的生长点。二、以“体验学习”为主,变革学生学习方式。1、体验于建立表象时:通过掂
6、2 分硬币,体验 1 克的感受,再次提 1 千克的物品,静静地体验 1 千克的物品提在手中,停留片刻,有沉的感觉,通过掂、提的亲身经历,对 1 克、1 千克有了进一步的体验。接着试抱老师,抱不动,估计老师的体重,想象 20 个老师合抱在一起约有 1 吨,1 吨有多重:1 吨重的物品还能用手来掂、提吗?通过掂、提、抱等体验活动,初步建立了“吨”的表象,初次感受到“吨”。2、体验于方法引出时:在抱一抱你的朋友,猜一猜体重,听一听真实的体重的体验活动中,动态生成了一个新问题:现在咱们班有 60 个小朋友,*均每人的体重看作 是 25 千克,那么全班同学的体重有多少呢?此时就涉及到了“1500 千克”
7、,超过了 1 吨该怎么表达自己此问题,很自然地引出了 1500 千克=1吨 500 千克,4 吨 800 千克=4800 千克。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引出了“吨”与“千克”化聚的方法。将学习变成了主动的学习。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3 引导学生建立 1 吨重的质量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于是我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在体验中学习数学。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搬一搬大米,亲自感受 1 袋 25 千克的大米的重量,再通过想象感受 40 袋大米的重量,进而主动感悟出 1 吨有多重;接着让生开展互相背一背的实践活动,让生根据*均体重估估大约多少个同学合起来的体重是 1 吨,问:全班同学
8、合起来的体重够 1 吨了吗?让生充分感受、估计、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理解,进而对 1吨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在上述“吨的认识”教学片断中,当学生主动感悟出 1 吨有多重时,我让生展开想象:如果让你搬 1 吨的大米,你觉得怎样?在我备课和多次试教中,学生均回答“不可能搬得动”。没想到这节课竟有一个男孩说:“我想我能”,面对这件预先没有料到的“意外事件”我当时有点紧张,我想如果能很好的处理它,很可能成为本节课最大的“亮点”。也许这男孩只是预先没听明白老师的问题吧,于是我重新引导一次,没想到还是失败了,他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我想我还是能”。好个“固执已见”的
9、一个男孩!为了圆场,我说了一句:“如果有机会,请你试一试”,然后回到了预设的下一 个环节:让生互相背一背。我一边机械般地教学,一边为自己的话“如果有机会,请你试试。”而后悔,怎样引导才能改变这男孩的想法呢?我边教边想,还是让他在体验中感悟,自己说服自己吧!刚才错过了搬大米这个教育资源,现在得好好抓住背一背这个教育资源了。于是,我有意让一个学生说说他背的感受(他同桌是班上最重的)然后顺水推舟让那个“固执已见”的学生来背班上最重的同学并说感受,进一步引导,如果 20 个这样身材的同学大约重 1 吨,让你去背,你觉得怎样?这男孩的回答是:“肯定把我压扁”。并难为情地说:“老师,我改变想法了,1 吨的
10、大米我想我还是搬不动,太重了”。在老师精心设计,循循善诱下,这男孩在体验中被说服了。但我明白,我的教育机智、教育智慧,还是不够的,还有待于不断磨砺、发展。经过反思,如果再让我上第二次,我想我在第一次引导失败时,我选择的不是回避而是积极面对,尊重学生的想法,然后及时引导,让他再一次体验。一袋 25 千克的大米你搬起来了,你真能干!2 袋这样的大米就是 50 千克,(把两袋叠起来)你能搬吗?请上来试试并帮老师把大米从这搬到讲台。我想即使是力气再大也无法能按要求去完成,从而进一步引导他,如果是 40 袋就是 1 吨,让你去搬,你能搬得动吗?我想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搬不动。”从而进入下一环节“背一背
11、”。我想我如果这样处理将会更满意、更完美。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4 教学“吨的认识”之前,学生已有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学生对 1 千克1000 克的进率也比较清楚。他们对生活中比较重或 大宗物品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表示,也能说出是用“吨”作单位,但是对 1 吨到底有多重,学生并没有感性的认识和直观的参照。教材上也只是借用10 袋大米,每袋 100 千克的图片加以说明,10 袋这样的大米重 1 吨。如果我们按照这样的模式去教学,学生虽然能了解 1 吨有多重,但显然缺少了体验和感悟过程,很难说他们真正弄懂了 1 吨的重量有多重?要解决这一难点,就要设计一些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给学生一定的
12、经历、体验和感悟过程,使他们真正理解 1 吨的重量。基于课前的反思,我设计了拎一拎、背一背两个体验环节。环节一:我让学生从家拿来了 10 千克一桶的色拉油,让学生在课堂上试着拎一拎、说一说。弱小的女同学几乎拎不起来,她们直喊太沉了;力气大些的男生们虽然拎离了地面,但也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他们抱怨道,太重了手都拎酸了,还红了一道印子。于是,我顺势利导,“才小小的一桶 10 千克重的色拉油,都把大家累成这样,要是 100 桶这样的色拉油,你估计我们班谁能拎的动?你们知道多重吗?”学生纷纷表示,100桶这样的色拉油 1 个人不可能拎的动。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我板书着:一桶 10 千克 100 桶()千克
13、。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出 1000 千克就是 1 吨。环节二:在学生中找几个 25 千克重的同学。我让班上一些同学尝试背一背这些 25 千克的同学,看看谁能背的动,谁背的不止一个同学。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同学能背动一个 25 千克的同学,有的能一边背一个,一边抱住一个,大家在笑声和叫声中感受到体验的快乐。再问他们多少个 25 千克的同学是 1000 千克,也就是()吨时,学生很快说出答 案。接着,我“借题发挥”,让前后的男生或女生分别告诉对方体重,再相互背一背,估计多少个_的重量是一吨。教学完后,我注意到这两个环节上学生的情绪高涨,注意力比较集中。这说明,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体验环节,他们
14、通过体验,能进一步加深对 1 吨有多重的感性认识。但是,我也反思到在环节一上,有些力气小的学生没有充分体验到 10 千克的重量,而且环节一的 10 千克与环节二的25 千克差别不大,有重复之感,很难说学生的体验有多明显。我想,环节一如果改为用 5 升的色拉油(重 5 千克),多准备几瓶这样的色拉油,让学生两手拎一拎,看看各种学生拎起的不同瓶数后,再引入多少瓶这样的色拉油重 1000 千克,也就是 1 吨时,效果会更好。而且,这样的处理后环节一和环节二能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既能节省教学时间,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具的有效性,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的拓展环节中,我给的问题是:信息窗中告诉我们,1912
15、年在大西洋捕到的一条蓝鲸大约重 150 吨,它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体重?(体重 25 千克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既加深了对新知识的巩固,又对学生进行了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的教育。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5 吨是一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离学生生活遥远,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如何拉近 1 吨与学生的距离?本节课我在教授吨的认识后,觉得本节课教学目标达成度不高。我思索了好久,好多地方做的不足,本节课如果以感知活动体验应用为主线展开教学,会让学生大有收获。一、体验,在丰富的活动中闪光 吨的抽象性是在它最终形成概念才具有的,而在形成概念中往往以大量的素材为基础。本课应该使用课件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吨的认识 认识 教学 反思 1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