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复习提纲.pdf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提纲.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微生物学复习提纲.pdf(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医学微生物学 病原微生物部分 备注:可直接作为复习资料使用,也可作为见习简易参考资料-107 概述 二、正常菌群及条件致病菌 1、正常菌群(名解 1):在人体的体表及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寄居着不同种类、数量的微生物,一般情况下,它们对人体无害而有益 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1)生物拮抗作用 2)营养作用:例如大肠埃希菌产生 3)免疫作用:例如双歧杆菌诱导产生 4)抗衰老作用:例如双歧杆菌 2、条件致病菌(名解 2):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在一定条件影响下而引起疾病的细菌 临床上由条件致病菌引起的感染成为机会性感染/内源性感染(填空)1)菌群失调 是指正常菌群中各菌种的比例失调。2)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3)定
2、位转移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及结构 一、细菌的形态 2、形态 1)球菌:球形、近球形;排列方式:双球菌(奈瑟菌)、链球菌、葡萄球菌 2)杆菌 3)螺形菌:弧菌、螺菌 二、细菌的基本结构(重点)1、细胞壁:2)作用:(1)参及胞内外物质交换;(2)承受胞内渗透压;(3)维持细菌一定形态(4)及细菌抗原性、致病性、药敏性有关 3)化学组成及结构:因菌而异 革兰阳性(染紫色)革兰阴性(染红色)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连桥 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侧链 细胞壁较厚 细胞壁较薄 磷壁酸(重要的菌体抗原)无磷壁酸 无外膜 外膜:其中最外层为脂多糖(内毒素、致热源)。由脂质 A(内毒素毒性成分)、核心
3、多糖、特异多糖(菌的菌体抗原(O 抗原),可用于鉴别不同种菌)组成 青霉素敏感 对青霉素不敏感 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胞 L 型):患者具有明显临床症状,但常规检查为阴性结果,因考虑细菌L 型感染可能性,为荷包蛋样 2、细胞膜 5)中介体:多见于菌,增大细胞膜面积,具有拟线粒体之称 3、细胞质:1)核糖体(3)作用: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4)常是抗菌药物选择作用的部位:2)胞质颗粒(1)作用:暂时储存的营养物质(2)染色为异染颗粒,多见于白喉杆菌(异染颗粒在两端,有鉴别意义)3)质粒:是细菌核质外的环状双链(1)作用:控制非细菌所必需的性状,如耐药性、毒素、性菌毛(2)特点:自我复制 4、核质:2
4、)作用: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三、细菌的特殊结构:仅在某些种类的细菌才出现的结构 1、荚膜(名解 3):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一层粘液性物质 作用:(1)抗吞噬和消化;(2)抗干燥(3)抗有害物质的损伤(4)抗原性,可用于鉴别 2、鞭毛:作用:(1)运动器官;(2)具有抗原性,帮助鉴别 3、菌毛:作用:普通菌毛:黏附作用,及致病性有关 性菌毛:传递耐药性和毒力 4、芽孢:2)例菌:破伤风杆菌、产气荚膜杆菌、肉毒杆菌 5)繁殖体:芽胞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一个繁殖体只能形成一个芽孢 6)意义:(1)抵抗力强(干燥、高温、化学消毒剂、辐射)高压灭菌可杀死 注:荚膜可抗生物性侵害;芽胞还可抗物理或化学性
5、侵害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 一、细菌的营养:1、水:各种生物所必需的 2、碳源:合成菌体成分;能量的主要来源 3、氮源:合成菌体蛋白质、酶、核酸 4、无机盐类:生长代谢必需 5、生长因子:B 族维生素、某些氨基酸、嘌呤 三、根据细菌对氧气需要的不同,细菌可分为 1、专性需氧菌:需要氧气,无氧不能生长。如:结核杆菌、霍乱弧菌 2、专性厌氧菌:只能生长在厌氧环境。如:破伤风杆菌、肉毒杆菌 3、兼性厌氧菌:有氧或无氧都能生长,多数病原菌属此类 四、细菌的代谢产物及其实际意义 1、分解性代谢产物及其意义(重!)1)糖发酵试验:乳糖 葡萄糖 大肠杆菌 产酸又产气 产酸又产气 伤寒杆菌 无反应 产酸+意义:
6、鉴别细菌 2)吲哚试验(I 试验):记结果 红色:吲哚反应阳性(大肠杆菌)黄色:吲哚反应阴性(产气杆菌)3)甲基红试验(M 试验):红色:甲基红实验阳性(大肠杆菌)黄色:甲基红实验阴性(产气杆菌)4)(沃普)试验:生成红色化合物:试验阳性(产气杆菌)不生成:试验阴性(大肠杆菌)5)枸缘酸盐试验(C 试验)深蓝色:阳性(产气杆菌)绿色:阴性(大肠杆菌)大肠杆菌为+-产气杆菌为-+2、合成性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1)致热源(名解 4):是由一些细菌产生的,注入人体或动物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产生菌:大多为革兰阴性菌 化学本质:脂多糖 特性:耐高温。高压蒸汽灭菌法,不破坏 2)色素:水溶性、脂溶性(鉴别
7、意义)3)抗生素:治疗作用 4)细菌素:抗菌作用范围狭窄 5)维生素:大肠杆菌产生 6)毒素和侵袭性酶:革兰阳性菌:外毒素,为蛋白质 格兰阴性菌:脂质 A,内毒素 五、细菌的生长繁殖 1、条件:1)营养物质 2)酸碱度:+个别特殊:霍乱弧菌偏碱性;结核杆菌偏酸性 2、细菌的繁殖方式及速度 1)方式:二分裂 代时(名解 5):细菌繁殖一代所需时间 3)细菌生长曲线:迟缓期分裂繁殖准备期 对数生长期繁殖最快,生机最旺盛,研究细菌性状,生化药敏实验选用该期 稳定期速度减慢,死亡数逐渐上升 衰退期死菌数大于活菌数 六、培养基类型 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鉴定细菌 液体培养基:繁殖细菌 半固体培养基:观察
8、细菌动力(云雾羽毛状/线状,以判断是否有鞭毛),保存菌种 第三章 消毒及灭菌 1、消毒(名解 6):杀灭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2、灭菌(名解 7):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细菌的繁殖体和芽孢)第一节 物理消毒灭菌法 一、热力杀菌法 1、干热灭菌:2)烧灼法(如接种环,试管口);3)干烤法(灭菌 如玻璃器具);2、湿热灭菌:1)煮沸法(消毒);3)巴氏消毒法(如牛奶,酒类);4)高压蒸汽灭菌法(103 121.3C 15-30)(如培养基,玻璃器具,生理盐水);二、辐射法 1、日光及紫外线 原理:紫外线可使上相邻的两个胸腺嘧啶共价结合成二聚体,从而干扰了的复制和转录
9、 应用:无菌操作室、外科换药室、病房、手术室、实验室的空气消毒(穿透力弱)2、电离辐射(冷灭菌):特殊设备产生的高速电子,射线或射线等,杀菌力强,穿透力强 机制:产生自由基,破坏分子的共价键 应用:一次性医用塑料制品的灭菌,食物,中药的消毒不破坏其营养成分 四、滤过法:物理方法阻留液体或空气中的细菌,不包括病毒 五、干燥及低温法 常用冷冻真空干燥法长期保存菌种和病毒 第四章 噬菌体(名解 8):是寄生在细菌、真菌、螺旋体、放线菌等微生物细胞中的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蛋白质+核酸 二、分类 溶菌性噬菌体:在细菌体内复制增殖,最终导致细菌裂解。增殖过程分为吸附、穿入、生物合成、成熟及释放四阶段 溶
10、原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基因整合于细菌中,随着细菌复制分裂而复制分裂 三、应用 1、细菌鉴定和分型 1)原理:高度特异性,一种噬菌体只能裂解及其相对应的一种细菌 2、目的基因的载体 3、感染细菌,用于治疗 第五章 细菌的遗传及变异 第一节 细菌的遗传物质基础 一、染色体:裸露环状双螺旋 2、基因:片段,决定细菌遗传性状的功能单位 二、质粒(名解 9):细菌染色体外能自由复制的遗传物质 1、功能:1)携带遗传物质,控制细菌的某些性状。例:R 质粒,可使细菌产生耐药性;F 质粒,编码性菌毛的生成,是细菌有致育作用 第二节 细菌变异类型及其发生机制 一、细菌变异现象 1、毒力变异:毒力减弱:牛结核分
11、枝杆菌多次变异后毒力减弱,制成卡介苗 独立增强:白喉棒状杆菌因噬菌体作用而获得致病能力 2、耐药性变异:可通过突变、重组、质粒遗传 二、细菌变异机制 包括基因突变和基因转移重组(填空)1、基因突变:1)点突变(名解 10):核苷酸序列的改变仅为一个或几个碱基的置换、插入或丢失,出现的突变只影响到一个或几个基因,引起较少的性状变异 2)染色体畸变(名解 11):涉及大段的核苷酸序列发生改变 2、基因的转移及重组 1)转化:受菌在环境中直接摄取供菌游离的 片段(如肺炎链球菌那个经典实验)2)转导:以噬菌体为载体,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物质。3)溶原性转换:噬菌体不携带供菌的任何基因,只将其本
12、身的及受染菌基因重组 举例:棒状杆菌噬菌体感染白喉杆菌 4)接合:供菌和受菌由完整细胞相互直接接触而传递大片段。通过性菌毛的传递 5)原生质体融合:指经处理使两种失去细菌细胞壁后进行融合,使遗传物质交换 三、基因的转移及重组总结(重)方式 遗传物质来源 接合 性菌毛 供体菌的 转化 直接摄取 供体菌的 转导 溶原性噬菌体 供体菌的 溶原性转换 溶原性噬菌体噬菌体的 第三节 细菌的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选择题)一、细菌毒力变异及疾病预防 意义:制备减毒活疫苗,预防疾病,如卡介苗 二、细菌形态、结构等的变异及细菌鉴定 意义:给细菌的鉴定带来困难 三、在基因工程方面的应用:生成胰岛素 干扰素等生物
13、制品 第六章 细菌的感染及抗菌免疫 第一节细菌的致病机制 毒力:致病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称为毒力,包括侵袭力和毒素(填空)细菌的毒力用半数致死量或半数感染量表示 一、侵袭力(名解 12):指病原菌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包括粘附素、荚膜类物质、侵袭性物质(填空)1、粘附素:引起感染的首要条件 2、荚膜类物质:抗吞噬和阻碍体液中杀菌物质中的作用 3、侵袭性物质:利于细菌扩散 透明质酸酶(细胞间质透明质酸)链激酶(溶解纤维蛋白)链道酶(脓液中)二、毒素 区别点内毒素外毒素 来源 革兰阴性菌 革兰阳性菌、部分革兰阴性菌 存在部位细胞壁、菌体裂解由活菌直接分泌
14、、细胞溶解后释放 化学成分脂多糖蛋白质(亚基 A 决定毒性效应、B 及特殊受体结合)毒性作用 大致相同:脂质 A 较强,有选择性 抗原性弱 强(刺激机体可产生抗毒素)内毒素毒性作用(重):各细菌内毒素毒性大致相同可引起发热、白细胞反应(先减后增)、中毒性休克(内毒素血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三、细菌感染的途径和类型 2、传播方式及途径 1)呼吸道感染:吸入飞沫或灰尘;2)消化道感染;3)创伤感染;4)接触感染;5)节肢动物叮咬感染 3、感染的类型 1)隐性感染:指宿主的抗感染免疫力强,或侵入的病原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可获得一定免疫力,重要传
15、染源。2)显性感染:全身性感染(1)毒血症:毒素入血,病原菌不进入血流 如白喉,破伤风 (2)内毒素血症:病原菌入血,并在血中大量繁殖,崩解后释放大量内毒素 严重革兰阴性菌(3)菌血症:病原菌入血,但在血中一般不繁殖(4)败血症:病原菌入血,在血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的严重全身中毒症状 如鼠疫、炭疽(5)脓毒血症:化脓性病原菌进入血流,在血中大量繁殖,并随血流转移到其他器官引起化脓性病灶。第七章 细菌微生物学检查 一、临床诊断方法:直接涂片法、分离培养、生化试验、血清学实验、动物试验 第八章 球菌 病原性球菌(化脓性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奈瑟球菌、淋病耐瑟菌 第一节
16、葡萄球菌属: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人体,医务人员带菌率70%,是医院内感染的重要来源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及染色:葡萄串状,无芽孢,有荚膜 2、培养特性:产脂溶性色素、致病株可分解甘露醇,产酸不产气 3、抗原构造:荚膜、葡萄球菌 A 蛋白(金葡菌特有)、多糖抗原 3、抵抗力:1)抵抗力强于一般无芽胞细菌 2)对碱性染料敏感(1/101/20 万单位龙胆紫);3)对青霉素、红霉素、磺胺高度敏感(但易产生耐药性)二、致病性 1、致病物质(一酶、二素、三毒素)1)凝固酶:使人血浆凝固,是鉴定致病菌株的重要指标 引起化脓局部特点:使病灶局限,溶质粘稠,不被血清中杀菌物质破坏 2)葡萄球菌溶素:溶解红细
17、胞,对白细胞、血小板有损伤 可制成类毒素 3)杀白细胞素:损伤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4)肠毒素:引起以喷射性呕吐为主要症状的食物中毒(急性胃肠炎)5)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 1:毒性休克综合症 6)表皮溶解毒素:引起表皮剥落性皮炎(烫伤样皮肤综合症),主要由噬菌体 P 群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 2、所致疾病 1)化脓性炎症(主要)(1)局部:主要为皮肤软组织感染,如伤口化脓,疖、癕(2)内脏:气管炎、肺炎、中耳炎;(3)全身:败血症、脓毒血症 2)毒素性疾病(1)食物中毒:先出现恶心、呕吐、上腹痛、继以腹泻,呕吐最为突出(2)假膜性肠炎:临床症状顽固性腹泻 原因菌群失调 病理特点肠粘膜被一层炎性假膜覆
18、盖 致病菌肠道内金葡菌(3)烫伤样皮肤综合征;(4)毒性休克综合征 三、微生物学检查:1、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查;2、直接涂片染色镜检;3、分离培养及鉴定 第二节 链球菌属: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的呼吸道、胃肠道、泌尿生殖道。大多数不致病;少数致病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及染色:球形或卵圆形,呈链状排列;幼龄菌有荚膜(自身产生透明质酸酶使其消失)2、培养特性:营养要求高(含血培养基),主要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 3、抗原构造:C 抗原:多糖抗原(细胞壁多糖),群特异性抗原 蛋白质抗原:有型特异性,其中的 M 抗原及致病性有关 核蛋白抗原:P 抗原,无特异性,各种链球菌相同 4、分类:在血琼脂平板培
19、养基上生长繁殖后的溶血现象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溶血环,正常及条件致病菌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较宽透明溶血环,致病力强 丙型链球菌()无溶血环 5、抵抗力:青霉素是链球菌感染首选药物,极少耐药株出现 二、致病性及免疫性 1、致病物质 1)链球菌溶素:有、两种,比较如下:溶素 O 溶素 S 对氧 敏感稳定 作用 溶解红细胞,破坏白细胞和血小板 抗原性强,新近链球菌感染指标 风湿热辅助诊断 无 2)致热外毒素 作用:引起猩红热主要毒性物质(发热、小儿急性传染病、呼吸道传染、咽炎、全身弥漫性鲜红皮疹,草莓舌)3)M 蛋白,抗吞噬抵抗吞噬细胞杀菌作用,还是心肌,肾小球基底膜共同抗原,损害心肾
20、 4)侵袭性酶类:透明质酸酶、链激酶(组织血液凝固)、链道酶(使脓液稀薄)。利于细菌在组织中扩散 2、所致疾病 1)A 群链球菌(占链球菌感染绝大多数)所致疾病 化脓性感染: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淋巴管炎、丹毒、蜂窝组织炎 上呼吸道感染:如扁桃体炎、咽炎、中耳炎 中毒性疾病:猩红热(草莓舌,七芒刺)致病物质:致热外毒素 传播方式:呼吸道 超敏反应性疾病: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由型超敏反应引起)2)甲型链球菌所致疾病(正常菌群之一):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三、微检 4、抗链球菌溶血素 O 抗体测定 简称:抗“O”试验 辅助诊断: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 第三节 肺炎链球菌 一、生物学性状:无鞭毛芽
21、孢,有荚膜 二、致病性:1.致病物质:荚膜,肺炎链球菌溶素 O 2.所致疾病:大叶性肺炎(铁锈色痰,胸痛)第四节 奈瑟菌属 A 脑膜炎奈瑟菌 一、生物学性状:革兰阴性双球菌,营养要求高,需巧克力培养基 二、致病性 1.致病物质:内毒素 2.所致疾病:流脑(流行性脑膜炎)先出现上呼吸道炎症败血症脑膜炎(病情发展飞快)三、微检 1.标本要立刻送检,床边接种!2.直接涂片镜检:脑脊液,出血瘀斑 3.快速诊断法:脑脊液和血清中有其可溶性抗原,可用抗体快速检测 B 淋病奈瑟菌 一、生物学性状:革兰阴性双球菌,营养要求高,需巧克力培养基 二、致病性 1.致病物质:菌毛:黏附至尿道粘膜,不易被尿液冲去,抗吞
22、噬作用明显 外膜蛋白:破坏中性粒细胞膜 胞壁脂多糖(内毒素)蛋白酶:破坏抗体 2.所致疾病:淋病、生殖系统炎症、新生儿淋病性眼炎 四、防治 1.预防新生儿淋病性眼炎,用银溶液滴眼 第九章 肠杆菌科:大多数参及正常菌群;其中有条件致病菌(如大肠杆菌);少数致病(伤寒杆菌、痢疾杆菌)三、抗原构造复杂:菌体(O)抗原(即特异多糖)、鞭毛(H)抗原、表面或包膜(K)抗原、菌毛(F)抗原 四、生化反应:乳糖发酵试验初步区分 致病菌 非致病菌 乳糖发酵 -+培养基(中性红指示剂)白色 红色 第一节 埃希菌属 代表菌:大肠埃希菌(大肠杆菌E)。一般不致病 意义:卫生细菌学指示菌(粪便污染程度)一、生物学性状
23、 生化反应:实验结果为+-二、致病性 1、致病物质 1)粘附因子(黏附素):即大肠杆菌菌毛 2)肠毒素(外毒素)分为不耐热和耐热两种 不耐热肠毒素 耐热肠毒素 导致腹泻 导致腹泻 3)细胞毒素、内毒素、载铁体、K 抗原 2、所致疾病 1)肠道外感染(化脓性炎症):泌尿系统感染最常见 2)腹泻:致病性大肠杆菌,肠道内感染,分为五种类型 A肠产毒性:腹泻,严重时为霍乱样腹泻;婴儿多见 B.肠致病性:严重腹泻;婴儿多见 C.肠侵袭性:脓血便;D.肠出血性:血便 E.肠集聚型:婴儿腹泻 多发生于婴儿和儿童,共同症状都是腹泻 三、微生物学检查 1、肠外感染检查:标本、涂片、分离培养 2、肠内感染检查:取
24、粪便,分离培养后用免疫学方法 2、卫生细菌学检查 第二节 志贺菌属 代表细菌:痢疾杆菌;所致疾病:细菌性痢疾 三、致病性 1、致病物质 1)侵袭力:菌毛 2)内毒素(主要致病物质)作用于肠壁:通透性、吸收。发热、神志障碍、中毒性休克 破坏肠粘膜:出血、溃疡(脓血便)破坏肠壁神经:腹痛、腹泻、里急后重 3)外毒素志贺毒素(1)神经毒性:中枢神经,四肢麻木;(不用背)(2)细胞毒性:肝细胞破坏;(3)肠毒性:水样泻 2、所致疾病:细菌性痢疾(菌痢)传染源:病人、带菌者 传染方式:粪口途径 1)急性菌痢: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粘液便 2)慢性菌痢:急性期治疗不彻底,病程2 个月,迁延不愈、时愈时发
25、 四、微生物学检查 1、标本:取粪便注意挑选脓血、粘液部分。立即送检或 30%甘油缓冲盐水中保存 第三节 沙门菌属:一、种类:其中少数 对人类致病(如伤寒杆菌、甲、乙、丙型副伤寒杆菌)二、生物学性状 1、具肠道杆菌的共性 2、抗原构造和分类:抗原结构复杂,主要有三种。1)菌体抗原(O 抗原):脂多糖,稳定、耐热,特异性低,为沙门菌共有。O 抗原刺激机体产生 2)鞭毛抗原(H 抗原):蛋白质,不稳定,不耐热,特异性高,可鉴别伤寒杆菌及副伤寒杆菌 H 抗原刺激产生 3)表面抗原(抗原)抗体:体内有菌时产生,无菌时消失,可作为伤寒带菌者指标 三、致病性 1、致病物质 1)侵袭力:抗原 抗吞噬,抗杀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学 微生物学 复习 提纲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