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优质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驿路梨花》优质教案.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驿路梨花优质教案 驿路梨花文章通过记叙发生在哀牢山路边一所小茅屋的故事,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扬的动人情景,歌颂了各族人民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教案一 教学目的 1、理清了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2、深入分析了文章的开头部分,体会了写梨花美景的作用 3、学习西南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的精神。教学重点:目标 1、目标 2 教学难点:目标 2 教学步骤:一、课前三分钟:(3 分钟)1、按学号说近来的见闻。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备学生)如果学
2、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也要给予指点。二、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3 分钟)我国西南边陲是块神奇而美丽的地方。那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讲述的就是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读完它,你会被那里的山水、人物所感染,你一定会深深地爱上它。板书标题、作者。简释标题,简介作者。见预习提示和注释。三、快速阅读课文,标好段序,并划分文章的结构。(目标 1)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划分层次。2、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抽查解答。(备学生)分段分层不必拘泥于统一答案,只要讲得有道理就行。第一部分(1-8)写我和老余正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第二部分(9-
3、36)主要写小茅屋主人的热情周到,引发我们对小茅屋主人的猜想。第三部分(37)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四、研读 l-8 自然段。1.思考:文章开头交代了什么?先齐读第一部分,然后指名回答。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圈点有关词语,并作好点评。)2.另外,文章还描写了这里的环境。(目标 2)写山:好大、起伏、一座挨一座、延伸、消失等几个动词描写山势,由近及远,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作铺垫。接着又用陡峭茂密着意渲梁山的险峻。3.正当我们处于前不挨村,后不着店,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时,看到
4、了什么景象?明确:梨花美景。4、指定学生读描写梨花美景的 3、4.5 自然段。品味写景的语言,体会写景的作用。梨花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不仅给以惊喜,更多的是给人以希望和安慰。我们焦急的心顿时平静下来了。5.再谈第 1-8 自然段,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五、总结本节课,。这节课,我们理清了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特别是深入分析了文章的开头部分,体会了写梨花美景的作用。这是一篇反映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锋、乐于助人的感人故事,这些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那么,那座小茅屋是怎样的呢?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呢?下节课继续学习。六、布置作业 教案二 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朗读体会,进一
5、步了解课文内容。2、学习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的方法。3、学习西南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的精神。教学重点:目标 1、目标 2 教学难点:目标 2 教学步骤:一、课前三分钟:(3 分钟)1、按学号说近来的见闻。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也要给予指点。二、复习旧课,导入 新课。(3 分钟)1.听写上节课学过的字词,检查上节所学字词的掌握情况。2.提问:文章在开头部分描写哀牢山的环境有何作用?(指名回答)三、学习新课。(目标 1、目标 2 实施过程)1.学生默读 9
6、-12 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小屋是什么样子?从小屋的陈设可以反映出茅屋主人的什么特点?边分析边板书:草顶竹蔑泥墙 漆黑没灯没人声 门从外扣白木门板黑炭字请进 火塘灰冷竹床简陋 装满水的大竹筒 墙上有几行粗大的字 2、教师讲解:文章从外到内写了小屋的陈设,从侧面反映了小屋主人的热情周到、乐于助人。接着文中又用温暖喷香滚热软软写出了我们宾至如归的感受和对小屋主人的感激。刚才所有的疲劳、饥饿、焦急、烦躁都烟消云散了,这些都是小屋主人的功劳。那么,小屋的主人是谁呢?3.快速阅读 13-27 自然段。我们猜测小屋的主人可能是守山护林的老人,真是说曹操,曹操到,一位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来了,他手提明火枪,
7、肩扛一袋米。我和老余都认为他就是茅屋的主人。于是我和老余同时抓住他的手,抢着说感激的话。提问:这些加点的词语写出了我们怎样的心情?。明确:这些加点的词语表达了我们对茅屋主人的感激之情。提问:瑶族老人是小屋的主人吗?他来干什么?他为什么这么做?明确:瑶族老人不是小屋主人。因为小屋主人在老人打猎又累又饿之时为他提供了帮助,所以老人送米来报答小屋主人,同时也给过路人提供方便。一次的误会激起了小小的浪花,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曲折有致。提问: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呢?瑶族老人从赶马人口中得知,小屋的主人是一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帮助过路人。听到这里,我自然深受感动,情积于胸,自然要发
8、之于外,那么,文中是怎样抒写这种感受的呢?有感情地齐谈第 27 段。提问:这样描写梨花美景有何作用?明确:用梦境中的梨花美景来赞美梨花姑娘的人美心更美。3.我们和瑶族老人给屋顶加草,挖排水沟,用实际行动来表达我们对小茅屋主人的感激。提问:我们正劳动时,遇到了谁?她是小茅屋的主人吗?指名朗读 28-36 自然段。明确:一群活泼可爱的哈尼小姑娘。(年纪)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寥寥数语便写出了哈尼小姑娘的天真、活泼、美丽。提问:我们和瑶族老人见到她后,产生了怎样的误会?明确:都认为她是小屋的真正主人。于是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面前,深深弯下腰行了个大礼,这些描
9、写表现了瑶族老人对小屋主人的深深感激和敬意。但是哈尼小姑娘也不是小屋的主人,通过小姑娘的介绍,我们才了解原来是解放军战士修建了小屋(插叙盖房原因),解放军走后,哈尼小姑娘的姐姐-梨花经常来照料小茅屋,小姑娘在姐姐出嫁后接手照管这小茅屋。直到这里,关于小茅屋主人是谁的所有疑团都-一解开了,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呢?(见课后练习题二)建造者及所有的照料者都是小茅屋的主人,他们都有着一颗为人民服务、方便过路人的雷锋精神,这正是文章所要赞美的。4.齐读第 37 自然段。思考:文章结尾再写梨花美景,并引用陆游的诗句处处开结尾有何作用?明确:结尾再写梨花是对人物美好品质的赞美。引用诗句结尾,照应题目,深化主题,喻意深刻。它喻指雷锋精神不但在少数民族地区发扬光大,而且雷锋精神之花将开遍祖国大地,常开不败。(备学生)以上操作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写在纸上,学生小组交流后,教师抽查或指名回答。四、课堂讨论:无私奉献受到人们的称赞,市场意识现在也被人们提倡。假如哈尼小姑娘在驿站开起了旅店,勤劳致富,你怎么看?(备学生)见仁见智,让学生畅所欲言。五、根据板书总结全文。1.立意深刻,构思巧妙,巧设悬念增加文章的波澜。2.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突出人物形象。解放军和梨花始终没有出场,但通过写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从侧面表现出他们乐于助人的精神。(目标 3)3.标题巧妙,富有诗意。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