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学设计-语文123资源网.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乡》教学设计-语文123资源网.pdf(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9 故乡 一、教学目标: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展现主题的。初步掌握从动作、语言、外貌、心理和细节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探究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初步学会运用“对比”手法进行写作。理解作者对文中人物的复杂感情。珍爱新生活,树立为远大理想而不屈努力的决心和信心;培养在逆境中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良好心理 素质。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描写方法。“对比”手法的运用。难点:从分析人物到提炼主题的思维训练。“对比”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三、教法、学法说明:为实现教学目标,在学生熟读课文、认真预习、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分三课时来
2、完成教学任务。第一、二课时主要完成课文内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三课时主要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合作探究学习法,注重语言品味和情感熏陶。四、教学过程:课前准备 1.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2.阅读课本附录谈谈小说(第 259 页)。3.搜集有关鲁迅生平与创作的介绍。课堂教学 第一课时 1.导入 问题 1:谈谈你所认识的鲁迅.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教师主要强调或补充鲁迅呐喊的内容及创作背景。问题 2:什么是小说?阅读小说应注意些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第一问的答案(参见课课本附录谈谈小说)及小说的三要素。2.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3.列
3、出人物表.提示:故乡中写到了那些人物?他们的身份各是什么?互相之间有什么关系?人物表:(按出场顺序)我(迅哥儿)我的母亲 宏儿(“我”的侄儿)闰土(小时侯“我”家一个“忙月”的儿子,“我”的儿时好友)杨二嫂(“我”老家的街坊邻居)水生(闰土的第五个孩子)4.重点分析闰土 提示:闰土是这篇小说重点刻画的人物,也是小说的主人公。我们可以通过对闰土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主题。问题 1:闰土的身份是什么?他现在的生活景况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1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然后确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若有不同看法或补充再发言,最后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个人的不同意见可以保留)闰土是
4、当时(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江南农村的一个普通农民。他现在的生活“景况很不如意”(“我”的母亲语),“非常难”(闰土语);“只是摇头”,“大约只觉得苦”;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问题 2:课文中说:“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我记忆上的闰土又是怎样的?指导学生阅读“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奇的图画来”至“但从此没有再见面”,概括出少年闰土的形象特点来。然后齐读“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奇的图画来”一段,感受这个“少年英雄“的形象。问题 3:这个“少年英雄”如今却变成了一个“木偶人”,作者从哪些方面来
5、写出了闰土的这种变化?运用了什么手法?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然后确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若有不同看法或补充再发言。作者从多方面对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进行了对比描写,主要有:外貌、语言(包括对“我”的称呼)、神态(包括对“我”的态度)等。问题 4:对于闰土的这种变化和生活景况,“我”有怎样的态度与想法?指导学生从文中寻找有关语句,理解分析:“叹息”(同情),“惘然”(失落感),“悲哀”(哀其不幸),“不愿意”(对现实的不满)问题 5:作者塑造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适时提出:对于这个问题,有以下几种理解,你赞成那一种?为什么?A.通过对“我”和闰土关系变化的叙
6、写,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麻木,表达了对平等亲密人际关 系的期待。B.描写了农民生活的悲苦与挣扎,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C.通过写闰土的种种不幸,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露社会的弊端。5.布置作业:故乡中所塑造的人物,除闰土外,作者着墨较多的另一个人物就是杨二嫂。课外认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自己分析杨二嫂这个人物(突出一点,不求全面),写一篇两三百字的短文。下节课交流。第二课时 1.学生交流对杨二嫂的分析 选择三五个学生当堂交流,其余的可在课外通过网络或墙上张贴等适当形式交流。如果学生的分析不到位,教师要适当补充。(对杨二嫂的分析要点可参考教师用书有关内容。)2.探究分析宏儿和水生 问题 1
7、:故乡中的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是两个不同的典型人物。通过塑造这两个人物,作者表达了自己的对当时社会的看法。为何还要写宏儿和水生?指导学生从课文有关语句中去分析作者写宏儿和水生的意图,理解在宏儿和水生的身上寄托着新生活的愿望。问题 2:他们能过上新生活吗?作者以为?你以为?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最后两段的深层含义,特别是下面语句的含义: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为什么害怕?“我”怕的是:希望不能实现;实现希望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实现希望要作出牺牲;希望是泡影,一碰到实际就被粉碎。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吗?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偶像”、“切近”、“茫远”是什么意思
8、?为什么“我的愿望茫远”?“手制的偶像”是:亲手用木头或泥土做成的神像;比喻让后代过上新生活的主观愿望。比喻用来自我安慰的一种幻想。“我的愿望茫远”的原因是: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当时大多数人还不想去实现这种愿望;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也不知何时才能实现;不如求神拜佛那样能给人带来好处。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希望为什么无所谓有无?决定希望有无的关键是什么?这里的路是什么路?走的人多吗?希望是虚无缥缈的,看不见,摸不着。希望是变化不定的:随着客观现实的变化,原有的希望可能会化为泡影,原来没有的希望也可能会产生出来。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
9、:不去实践,有希望也等于无希望;敢于实践,希望就能变成现实。希望的有无也如同地上的路,地上的路是大家走出来的,有人走就有路,没有人走就没路,努力去实践就有希望,不去实践就没有希望。这里的路是实现希望、建设新生活的道路,他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探索,去开拓,去闯出一条通往新生活的阳光大道来。问题 3:课文最后一段中为什么再次描写海边沙地的月景?这里与前文第一次的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引导学生比较两处描写的异同,理解末段描写与议论结合的写法,深刻理解作者对实现新生活的愿望及信心。3.主题探究 要求学生根据这两节课来对课文的阅读与分析,自己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然后交流讨论。教师要及时点评
10、,既要把握住大的方向原则,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最后教师可以作如下的小结:故乡的主题思想是相当丰富、深刻的。它反映“兵,匪,官,绅”也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造成了城乡劳动人民从物质到精神、从外表到内心的十分可悲的变化。物质和外表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可以不必多说。精神、内心的变化,则不仅表现在闰土成了封建思想俘虏的木偶人,杨二嫂成了令人愕然、厌恶的畸形儿,而且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严重隔膜,互不了解。闰土、杨二嫂尽管性格悬殊,表现各异,但“我”同他们之间都“无话可说”,则是共同的。反过来说,闰土、杨二嫂对于“我”,又何尝不如此。在他们看来,“我”已经成了“老爷”,或已经“放了道台”,
11、他们之间已经存在厚障壁,也就是隔着一道阶级的鸿沟。这阶级的鸿沟,不仅是千百年的传统观念问题,主要还是现实的阶级存在问题。对于“闰土”、“杨二嫂”既有同情也有批判:同情闰土的疾苦并批判他的愚昧和麻木,同情更多些;厌恶和讽刺杨二嫂的庸俗和卑劣也同情她的疾苦和灵魂的扭曲。4.拓展延伸 “闰土”和“杨二嫂”的后代生活得怎样?课外查找有关资料,组织成一篇通讯报道或随感 6.布置作业 对于这篇小说,你觉得还有什么问题值得探究?请进一步细读课文,提出两个你觉得最值得探究的问题,并就其中的一个做一些分析与探究。下节课交流。第三课时 1.问题探究 就上节课的作业选择三五个学生当堂交流,每个学生既要说出自己对某个
12、问题的探究分析,又要给大家留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其余的可在课外通过网络或墙上张贴等适当形式交流。如果学生的探究分析发生原则性、方向性的偏离,教师要适当点拨,及时纠偏。2.拓展阅读 王富仁精神“故乡”的失落鲁迅故乡赏析(见“教师用书”)让学生自己阅读,教师只需引导学生把握要点,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即可,不必作什么分析。要让文章自己来“说话”。课后练习 一、基础练习 1.读一读下列词语,给加点字注音,然后把词语抄写几遍:阴晦()萧索瓦楞()胯下()祭祀竹匾毡帽秕谷()潮汛 愕然()鄙夷嗤笑()瑟索()惘然()隔膜恣睢()2.解释下列词语在课文语句中的含义:阴晦萧索愕然 鄙夷惘然隔膜 展转恣睢 3.熟
13、读课文最后三段,然后填空: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 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而生活。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手制的么?只是他的愿望,我的愿望罢了。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的沙地来,上面的天空中挂着一轮的圆月。我想:希望是,的。这正如;其实地上本没有路,也便成了路。二、扩展读写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然后做后面的题目:军刀 不是军人,我却拥有一把军刀。不是真正的军刀,却是真正的好刀,准确地说是一件金属雕塑品。军刀出于一位军旅雕塑家之手,燕赵壮汉,宋哲元将军 29 军之后裔。雕塑家赠我燕山刀,我赠雕塑家淮河酒,钢刀遇到烈酒仿佛骨骼遇血。酒酣耳热,胆气舒
14、张,雕塑家缓缓抽出他的作品,“砰”一声插在我俩对饮的桑木桌上。军刀闪闪晃动中,热酒在木桌上流成了北方的河。遥隔酒河,他给我讲述了一则关于军刀的故事。1933 年 3 月,日寇占领喜峰口西侧两个阵地,企图对主峰形成迂回包围。宋哲元决心把鬼子赶下山去,筹划出一个出奇制胜、静夜袭营的方案。他秘密约请精良工匠,认真锻打五百把上品军刀,并挑选五百士兵组成大刀队。充分准备,严格训练。临战,宋哲元亲赴阵前送行。巍巍长城脚下,五百男儿巍巍列队,仿佛天地之间矗起一座血肉长城。一个,一个,一个,宋哲元从五百条汉子面前一一走过。士兵年轻得像刚刚抽叶的红高粱,抚摸他们的肩膀,仿佛抚摸黑土地。五百双眼睛映出一幅相同的画
15、面:飞雪,长城,一只盘旋在长城上空的鹰。宋哲元想,如果不是日本侵略,他们当是在垄亩间劳作,还是在学堂里学习呢?如果不是日本侵略,此刻,夕阳西下,暮色将临,五百位母亲不是正依倚在五百扇门边,殷殷瞩盼着五百个孩子回家吃晚饭吗?可是如今想到这里,宋哲元突然停下了脚步。为什么停下脚步,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只觉得,面对这个士兵有话要说。大额头,方嘴唇,一副聪慧与质朴的自然结合宋哲元心头怦然一动。他问:“你叫什么名字?”回答:“报告军长一班班长侯万山。”他问:“你身上背的是什么?”回答:“报告军长是大刀。”他问:“背着大刀去干什么?”回答:“报告军长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他问:“不简单,还是个诗
16、人。在家读过书?”回答:“报告军长临上轿扎耳眼:我们队长现教的。”他问:“队伍明天就要出发,有话要说吗?”一听这话,侯万山热泪泉涌,“砰”的一声给宋哲元跪下了。宋哲元冷峻如铁:“你是男子汉吗?”侯万山仰面作答:“报告军长是男子汉。”宋哲元说:“男儿膝下有黄金,更何况抗日军人。”侯万山含泪站起作答:“我侯万山别无牵挂,只是家有一个临产之妻,如果我壮烈了,孤儿寡母能得军长体恤,我也就死而瞑目了。”听完,宋哲元望着侯万山那双闪烁在大额头和方嘴唇之间的眼睛,之后,蓦然转脸作狮子吼:“军务处。”军务处高声报告:“在!”宋哲元说:“把侯万山的话记下来,也把大刀队全体官兵的要求记下来。”说完面对侯万山也面对
17、他的五百壮士,久久,久久,只轻轻讲了一句:“你们放心去吧。”之后,他庄重立定缓缓把手掌举向帽檐,在巍巍盘旋的苍鹰翅膀下,立成一座雪人。喜峰口战役,侯万山牺牲在长城脚下的罗文峪中。目击者说,他一人砍死七个鬼子,直到军刀卷刃。遵照诺言,宋哲元对烈士遗愿一一妥做安排。他派人到侯万山老家,接来烈士的妻子和一对刚刚出世的双胞胎,把他们安置在自己家里,还请来两个奶妈哺育幼婴。他对部下郑重交代:侯万山的孩子就是 29军的孩子,就是我宋哲元的孩子。这两个孩子一个就叫做宋记峰,一个叫做宋记峪,作为对喜峰口和罗文峪的纪念。十八岁后,他们还跟随他们的父亲,改姓为侯。我问:“从哪里的来这么一个动人的故事。”他答:“家
18、父所言他当时是 29 军军务处的副官,侯万山的遗属,就是他去接的。”说到这里雕塑家连喝三盅,热泪顺着面颊落下,滴滴溶进桑木桌上那条北方的河。军刀兀自孑立,锃锃闪动冷峻的光。1.读完这篇小说,你内心产生的最深感受是什么?请用两个成语(四字短语)或一句诗词(歌词)来表达 这种感受。2.文章第三段横线处抽去了一个句子,你认为应该是下面哪句话?为什么?A.刀柄在肩,刀身在背,硬瘦西风敲打在金属上,五百钢刀发出铮铮雷韵 B.五百个士兵每人背着一把钢刀,凛冽的西风吹打在钢刀上,发出铿锵的声响 C.五百壮士,五百钢刀,凛冽西风吹打在金属上,五百钢刀呜呜齐鸣 选理由:3.你最欣赏“宋哲元”或“侯万山”的哪一种
19、品质?简要举例说明。【参考答案:1.列举如下:壮烈:如可歌可泣、惊心动魄;壮怀激烈、豪气冲天;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金 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责任: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勇敢:如生当作人杰;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感动:如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热泪盈眶、热血沸腾;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的眼泪在飞。敬仰:如浩气长存、肃然起敬。人情美: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2.A,因为这句话句式短促,节奏鲜明,有力地表现了五百壮士出征前那豪气冲天和悲壮的气氛,“硬 瘦”、“敲打”、“铮铮雷韵”等词语表现出了坚定、勇敢、悲壮的情感,与上下文相协调。3.宋哲元:体恤下属,爱兵如子;信守诺言,富有人情味;候万山:英勇无畏,深明大义,富有责任感(既对国家、又对家庭)(举例说明要摘录文中有关语句或概述文中有关内容)】通过对比描写来表现人物,是一种常用且富有表现力的写作方法。请你选择班级中两位在外貌、性格、爱好、言行习惯等某一方面有较大差异的同学来进行对比描写。为了不使同学难堪,名字可以另取或甲、乙代替。字数应不少于 200 字。(吕德慧设计)6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