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完美版.pdf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完美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完美版.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目标】1、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2、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3、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异义字的特点,掌握“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4、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5、注意把握本诗人物语言个性化这一突出的艺术成就。【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与步骤】一、导入新课 自诗经、楚辞文学之后,继之而起的是两汉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就是其中杰 出的代表。“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 外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屠洪刚的一曲孔雀东南飞唱得荡气回
2、肠,唱 得催人泪下,而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二、关于诗题及“乐府”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古乐府民歌的 代表作之一,与稍后出现的北朝的 木兰辞 并称“乐府双璧”。它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 玉 台新咏(是诗经、楚辞 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卷一,原题为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标题为何不直言“古诗为刘兰芝作”呢?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时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机构(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 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后世把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称 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其中属于汉代的就叫“汉乐
3、府”。三、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全诗,扫除语言障碍,并归纳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两个意义相关或 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等现象。(幻灯显示)2、看序言部分,它给我们交代了哪些内容?明确: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过程、结果以及为诗的缘起。故事发生 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3、复述故事情节 故事梗概: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 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 天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
4、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 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 赴黄泉,成千古绝唱。4、理清思路,将全诗 32 节分成6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明确:(见板书)5、思考全诗是以什么为顺序、按怎样的线索叙述故事的?明确: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 可以说是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的。四、人物形象与对话 1、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1)第2节:自请谴归 齐
5、读后探讨:“十三能十六诵诗书”说明刘兰芝是一个怎样的人?一一多才多艺,知书达礼,富有教养;“鸡鸣夜夜三日断五匹”说明什么?勤劳能干;“大人故嫌迟”这一“故”字可以反映出哪些内容?既显示了焦母的异常挑剔,也显示了兰芝洞察世情的聪慧。兰芝为何不等对方开口便自请遣归?一则不堪凌辱,二则她明白焦母的意图,深 知遣归之事已无可挽回。这一节从 13 岁说到 17 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 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2)第9节:齐读后探讨:请用此段中的两个字概
6、括段意。严妆。兰芝为何鸡鸣欲曙即起?表示她不愿在焦家生活的决心。打扮时为何“事事四五通”?临别时故意精心修饰,既是对焦母无言的抗议与示 威,也表现了她对焦仲卿,欲去又不忍遽去的微妙心理。这一段作者对刘兰芝的外貌进行描写,目的何在?一一旨在描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 从容镇定,外柔内刚的性格,也为下文太守为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3)第 10 节:拜母别姑 姑嫂关系本不易相处,可是兰芝“却与小姑别”时却“泪落连珠子”,这说明什么?兰芝与小姑关系融洽,正表现了她的懂礼仪、易相处。这也同焦母的不容形成对照。辞小姑时落泪,辞焦母时不落泪,不卑不亢,足以见出兰芝怎样的性格?倔强。(请 个别同学读)虽然作者
7、极力写刘兰芝的善良和温顺,但善良和温顺之中别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具有反抗 意味的刚性,这种刚性广泛地散布在兰芝全部言行的细节里,自请谴归是如此,严妆打扮、拜母别姑也是如此。(4)再来看夫妻誓别时,仲卿对着她哭不成声,一筹莫展,她便说:“勿复重纷纭。”仲卿劝 她回娘家,再图后会,她便说:“何言复来还!”她看清问题,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表现了 一个普通人的人格的尊严。然而她爱仲卿,也知道仲卿爱她,儿女深情使她对冷酷的现实仍 然不得不抱着一丝幻想,幻想团聚。“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她被仲卿的真挚的情义所 感动于是“感君区区怀”;她对仲卿体贴谅解,认为两人“同是被逼迫”;她对爱情更是忠诚,“君当作磐石
8、,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5)县令差人做媒,她这样婉言拒绝:“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6)哥哥逼婚时,刚性又立刻占据了兰芝的灵魂,处于弱者和被压迫者地位的那种凛然不可 侵犯的尊严感在她心底升华,她决定以结束生命来表示最后的抗议,所以“仰头”回答,很 快便应允了。“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自有主意,忠于爱情。再嫁期作定 时,裁衣做裳乃至“举身赴清池”,没有一点迟疑和犹豫。她从来没有向恶劣的环境低头。2、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胆小怕事。他是笼子里长大的金丝鸟,养成了拘谨懦弱的个性,是一个比较善良的白面书生。他忠 于爱情,又守礼尽孝。他深爱兰芝却又不敢直接与其母
9、抗争,只是消极反抗,忍辱负重。当 他知道母亲要驱逐兰芝的时候,先是“婉启”,继是“跪告”:“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可见他对爱情的坚贞不渝。等到“母搥床便大怒”时,他就“默无声”地退了出去,一面劝 兰芝暂回娘家,一面约定将来再去接她。其实,他只有一点幻想的期待并无实际行动。兰芝 被逼改嫁,他声言要独个儿自杀。兰芝死后,他以爱兰芝之深,终于以身殉情。诗中写了他 在“庭树下”“徘徊”了一阵,然后上吊,活生生地刻画出了这个怯弱书生的性格和面貌。这 最后的反抗令人感动。他的反抗性格还表现在回家辞母的那段话里:“今日大风寒勿复怨 鬼神!”这番话无异于晴天霹雳,而“自挂东南枝”,既违背了“不孝有三,无后
10、为大”的封 建礼教,也是对封建礼教最有力的抗争。他的思想经历了一个由幻想到绝望,由软弱到坚强的过程。这位忠于爱情的人物,跟兰 芝一样是充满叛逆精神的。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她极端的蛮横无理,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独断专 行,强行拆散。她对仲卿是软硬肩施,一会儿(逼谴时)是恶语威胁:“吾意久怀忿,汝岂得 自由!”“小子无所谓,何敢助妇语!”一会儿(阻死时)又是好言诱哄:“东家有贤女阿 母为汝求。”目的是要仲卿速谴兰芝,除去眼中钉,以维护她的家长权威。这充分暴露了封建 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恶本质。4、刘兄:反面形象,性行暴戾
11、,趋炎附势,丑态毕露,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 帮凶。他对兰芝粗暴训斥,“作计何不量!”显得盛气凌人。“先嫁足以荣汝身。”足见他趋 炎附势,见利忘义。“不嫁义郎体,其欲往何云?”一句弦外之音是:“难道要我养你一辈子 吗?”这分明是在下逐客令,可见其尖酸刻薄,冷酷无情,是一副典型的市侩面孔。五、讨论 1、刘兰芝聪慧美丽,勤劳能干,知书达礼,焦仲卿与她又情深似海,可是焦母为何非休她不 可?明确:焦母自己所说,是因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然而纵观全文,恰恰相反。刘兰芝“有礼节”,“不专由”。当她看出“大人故嫌迟”时,自知“徒留无所施”,便顺从母 意,主动请归;临走前,“鸡鸣起严妆”,“
12、上堂拜阿母”,“却与小姑别”,一言一行,有礼有 节。可见焦母的理由不能成立。原因可能为:兰芝不会生育。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在汉代,作为封建礼教与封建家长的代表人物焦母,究竟是依据哪一条把刘兰芝赶回娘家的呢?在大戴礼记?本命篇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 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七去”又名“七出”,是儒家经 典中规定的休弃妇女的七个条款。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那么,刘兰芝又犯了哪一条呢?“共事二三年,贱妾留空房”,原来,刘兰芝犯了“无子”的大过。焦母令儿休妻,忌讳 说出的理由便是“焦家不能断了香火”。焦母恋子情结 门不当户不对。刘兰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孔雀东南飞 教学 设计 完美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