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词鉴赏集锦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维诗词鉴赏集锦5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王维诗词鉴赏集锦5篇 王维秋夜独坐【内容】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行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赏析】:王维中年奉佛,诗多禅意。这诗题曰“秋夜独坐”,就象僧徒坐禅。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王维诗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王维青溪1 【年头】:唐 【作者】:王维青溪 【内容】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赏析】: 诗题一曰过青溪水作,大约是王维初隐蓝田南山时所作。写了一条不甚知名的溪水,却很难体现王维山水诗的特色。 <看
2、来王维曾不止一次地循青溪入黄花川游历。这一段路程虽长不及百里,但溪水随着山势盘曲蛇行,千回万转,颇为蜿蜓多姿。王维另有一首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蹬道盘曲四五十里至黄牛岭见黄花川,也说那里的山路“危径几万转”,可与此诗的“随山将万转”对看。 诗开头四句对青溪作总的介绍后,接着采纳“移步换形”的写法,顺流而下,描绘了溪水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画面。你看,当它在山间乱石中穿过时,水势湍急,潺潺的溪流声突然变成了一片喧哗。“喧”字造成了剧烈的声感,给人以如闻其声的感受。当它流经松林中的平地时,这同一条青溪却又显得那么娴静、静谧,几乎没有一点声息。澄碧的溪水与两岸郁郁葱葱的松色相映,融成一片,色调特殊幽美、和谐。
3、这一联中一动一静,以动衬静,声色相通,极富于意境美。再看,当青溪缓缓流出松林,进入开阔地带后,又是另一番景象:水面上浮泛着菱叶、荇菜等水生植物,一片葱绿,水流过处,微波荡漾,摇曳生姿;再向前走去,水面又似明镜般的澄澈碧透,岸边浅水中的芦花、苇叶,倒映如画,自然生色。这一联,“漾漾”绘水动貌,“澄澄”状水静貌,也是一动一静,极为传神。诗人笔下的青溪,既热闹,又沉静,既活泼,又安详,既幽深,又素净,从不断的流淌改变中,表现出了显明特性和盎然生意。读后令人油然而生爱悦之情。 其实,青溪并没有什么奇景,它那素淡的景致,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笔下,会具有如此的魅力呢?诚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4、(人间词话删稿)王维也正是从青溪素淡的自然景致中,发觉了与他那恬淡的心境、闲逸的情趣高度和谐一样的境界。“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诗人正是有意借青溪来为自己写照,以清川的淡泊来印证自己的素愿,心境、物境在这里已融合为一了。最终,诗人暗用了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也想以隐居青溪来作为自己的归宿了。这当然说明诗人对青溪的宠爱,更反映了他在仕途失意后自甘淡泊的心情。这一点,写来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这首诗,自然、清淡、素雅,写景抒情均不刻意为之,表面上看似不着力,而读来韵味隽永醇厚,平淡而有思致。前人评“王右丞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是最恰当不过的。 王维渭川田家2 【年头】:唐 【作者】:王
5、维渭川田家 【内容】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赏析】: 夕阳西下、夜幕将临之际,诗人面对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油然而生艳羡之情。诗的核心是一个“归”字。 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缓缓归村的情景,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诗经里的几句诗:“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人痴情地目送牛羊归村,直至没入深巷。就在这时,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一位慈爱的老人拄着
6、拐杖,正恭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种朴实的散发着泥土芳香的深情,感染了诗人,好像也共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忽然间,他感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季节,好像都在思归。不是吗?麦地里的野鸡叫得多动情啊,那是在呼喊自己的配偶呢;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蚕儿起先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了。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简直有点乐而忘归呢。诗人目睹这一切,联想到自己的境况和身世,非常感慨。自开元二十五年(737)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尚徬徨中路,怎能不既
7、艳羡又惆怅?所以诗人感慨系之地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但诗人觉得和自己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相比,农夫们安稳得多,自由得多,故有闲逸之感。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读完这最终一句,才茅塞顿开: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事实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刚好、亲切、满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寂、苦闷。这最终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假如以
8、为诗人的本意就在于完成那幅田家晚归图,这就失之于肤浅了。全诗不事雕绘,纯用白描,自然清爽,诗意盎然。 王维春中田园作3 【年头】:唐 【作者】:王维春中田园作 【内容】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 【赏析】: 这是一首春天的颂歌。从诗所呈现的环境和情调看,似较辋川集的写作时间要早些。在这首诗中,诗人只是平平地叙述,心情安静地感受着、品尝着生活的味道。 冬天很难见到的斑鸠,随着春的来临,很早就飞到村庄来了,在屋上时常鸣叫着,村中的杏花也赶在桃花之前争先开放,开得洁白一片,整个村子掩映在一片白色杏花之中。开头两句十个字,通
9、过鸟鸣、花开,就把春意写得很浓了。接着,诗人由春天的景物写到农事,好象是春鸠的鸣声和刺眼的杏花,使得农夫在家里呆不住了,他们有的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有的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整桑理水是经冬以后最早的一种劳动,可说是农事的序幕。 归燕、新历更是春天起先的标记。燕子回来了,飞上屋梁,在巢边呢喃地叫着,好像还能相识它的故巢,而屋中的旧主子却在翻看新一年的日历。旧人、归燕,和平安定,故居依旧,但“东风暗换年华”,生活在自然地和平地更替与前进。对着故巢、新历,燕子和人将怎样规划和建设新的生活呢?这是用极富诗意的笔调,写出春天的序幕。不是吗?新历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不就象春天的布幕在眼前拉开了一样吗
10、? 诗的前六句,都是写诗人所看到的春天的景象。结尾两句,写自己的感情活动。诗人觉得这春天田园的景象太美妙了,“物欣欣而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一切是那样富有生气,充溢着生活之美。他很想开怀畅饮,可是,对着酒又停住了,想到那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无缘享受与领会这种生活,不由得为之惋惜、惆怅。 这首诗春天的气息很浓,而诗人只是安静地淡淡地描述,始终没有渲染春天的万紫千红。但从淡淡的色调和安静的活动中却胜利地表现了春天的到来。诗人靠着他敏锐的感受,捕获的都是春天较早发生的景象,仿佛不是在观赏春天的外貌,而是在倾听春天的脉搏,追踪春天的脚步。诗中无论是人是物,好像都在春天的启动下,满怀向往,展望和追求美
11、妙的明天,透露出唐代前期的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面貌的某些特征。人们的精神状态也有点象万物欣欣然地适应着春天,显得健康、饱满和开展。 王维新晴野望4 【年头】:唐 【作者】:王维新晴野望 【内容】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赏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后新晴,诗人远眺原野所见到的景色。诗的开头两句,总写新晴野望时的感受:经过雨水的冲涤,空气中无丝毫尘埃,显得特殊明净清爽;极目远眺,原野显得特别空旷开阔。诗人一下了就抓住了环境的特征,仅仅用“原野旷”、“无氛垢”六个字,便把此情此境真实地再现出来。而且将读
12、者也引进这一特定情境中去,随着诗人一起远眺。 纵目四望,四周是一片多么秀丽的景色啊!远处,可以遥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楼;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这在平常都不能看得如此清楚分明。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常显得光明;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常更富于层次感。这一组风景镜头,紧紧扣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点。随着目之所及,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有层次,有格局,有色调,有亮度,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自然绝妙的图画。 然而,这样一幅画,还只能说是静物写生,虽则秀美,终归显得有点空旷,缺乏活力。王维作为
13、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大师,是深深懂得这一点的。因而在最终两句中,他便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虽然是虚写,却给原野平添了无限生意,能让人想见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这样一笔,整个画面都活起来了。 这首诗基调明朗、健康,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人对自然美有敏锐的感受,他擅长抓住景物特征,留意动静结合,进行层次分明的描绘,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 王维夷门歌5 【年头】:唐 【作者】:王维夷门歌 【内容】 七雄雄雌犹未分,攻城杀将何纷纷。 秦兵益围邯郸急,魏王不救平原君。 公子为嬴停驷马,执辔愈恭意愈下。 亥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门
14、抱关者。 非但慷慨献奇谋,意气兼将生命酬。 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 【赏析】: 题材的因袭,包括不同文学形式对同一题材的移植、改编,都有一个再创建的过程。王维桃源行当然是胜利的一例,而他的夷门歌同样也是故事新编式的杰作。 此诗题材出自史记。魏公子列传,即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历史故事。但从魏公子列传到夷门歌,有一重要更动:故事主子公由公子无忌(信陵君)变为夷门侠士侯嬴,从而成为主要是对布衣之士的一曲赞歌。从艺术手法上看,将史传以二千余字篇幅记载的故事改写成不足九十字的小型叙事诗,对题材的重新处理,特殊是剪裁提炼上“缩龙成寸”的特别本事,令人叹绝。 诗共十二句,四句一换韵,按韵自成段落。 “
15、七雄雄雌犹未分,攻城杀将何纷纷。秦兵益围邯郸急,魏王不救平原君。”四句交代故事背景。细分,则前两句写七雄争霸天下的局势,后两句写“窃符救赵”的缘起。粗线钩勒,笔力雄健,“叙得峻洁”(姚鼐)。“何纷纷”三字将攻城杀将、天下大乱的局面形象地表出。传云:“魏安厘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赵都)”,诗只言“围邯郸”,然而“益急”二字传达出一种紧迫气氛,表现出赵国的燃眉之“急”来。于是,与“魏王不救平原君”的轻描淡写,比照之下,又表现出一种无援的无望感。 赵魏唇齿相依,平原君(赵国贤公子)又是信陵君的姊夫。无论就公义私情而言,“不救”都说不过去。无奈魏王惧虎狼之强秦,不敢发兵。但诗笔到
16、此突然顿断,另开一线,写信陵君礼贤下士,并引入主角侯生。“公子为嬴停驷马,执辔愈恭意愈下。亥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门抱关者。”信陵君之礼遇侯嬴,事本在秦兵围赵之前,故这里是倒插一笔。其作用是,短暂中止前面叙述,造成悬念,同时运用“切割”时间的方法形成跳动感,使短篇产生不短的效果,即在后文接叙救赵事时,给读者以一种隔了相当一段时间的感觉。信陵君结交侯生事,在史记有一段喜闻乐见的、绘声绘色的描写。诗中却把诸多情节,如公子置酒以待,亲自驾车相迎,侯生不让并非礼地要求枉道会客等等,一概略去。单挑面对侯生的高傲“公子执辔愈恭”的细微环节作突出刻画。又奇妙运用“愈恭”“愈下”两个“愈”字,显示一个时间进程(
17、事务发展过程)。略去的情节,借助于启发读者的联想,得到补充,便有语短事长的效果。两句叙事极略,但紧接二句交代侯嬴身份兼及朱亥,不避繁复,又出人意外地详。“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臣乃市井鼓刀屠者”,都是史传中人物原话。“点化二豪之语,对仗天成,已征墨妙”(赵殿成王右丞诗集笺注),而唱名的方式,使人物情态跃然纸上,颇富戏剧性。两句妙在强调二人卑微的地位,从而突出卑贱者的智勇;同时也突出了公子不以富贵骄士的精神。两人在窃符救赵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故强调并不多余。这段的一略一详,正是白石道人所谓“难说处一语而尽,易说处莫便放过”,贵在匠心独运。 “非但慷慨献奇谋,意气兼将生命酬。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
18、何所求!”最终一段专写侯生,既紧承前段又遥接篇首,回到救赵事上来。“献奇谋”,指侯嬴为公子策划窃符及赚晋鄙军一事,这是救赵的关键之举。“意气”句则指侯嬴于公子至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刭事。其自刎的动机,是因既得信陵君知遇,又已申燕刀一割之用,平生意愿已足,生命已属多余,故作者着力表现这一点。末二句争论更作波澜,说明侯生义举全为意气所激,并非有求于信陵君。慷慨豪迈,有浓郁抒情风味,故历来为人传诵。二句分用谢承后汉书杨乔语(“侯生为意气刎颈”)和晋书。段灼传语(“七十老公复何所求哉!”)而使人不觉,用事自然入妙。诗前两段铺叙、穿插,已蓄足力气,末段则以“非但”、“兼将”递进语式,把诗情推向高峰。以乐曲为
19、比方,有的曲子结尾要拖一个尾声,有的则在激越外戛然而止。这首诗实行的正是后一种结尾,它如裂帛一声,突然结束,却有“慷慨不行止”之感,这手法与悲壮的情事正好适宜。 把一个有头有尾的史传故事,择取三个重要情节来表现,组接奇妙,语言精炼,人物形象显明,是夷门歌艺术上胜利之处。这首诗代表着王维早年主动进取的一面。唐代是中下层地主阶级学问分子在政治上扬眉吐气的时代,这时出现为数不少的歌咏游侠的诗篇,决不是偶然的。夷门歌故事新编,溶入了新的历史内容。吴汝纶评此诗“叙古事而别有寄予”,是很有见地的。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4页 共14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