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研究_以珠三角城镇地区为例_谢建社.docx
《流动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研究_以珠三角城镇地区为例_谢建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动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研究_以珠三角城镇地区为例_谢建社.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调查与思考 流动农民工随迀子女教育问题研贫 以珠三角城镇地区为例 谢 建 社 牛 喜 霞 谢 宇 【摘要】流动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是农民工融入城镇的难点问题。作 者通过对珠三角城镇流动人口的调查发现,珠三角城镇流动农民工随迁子女 存在入学年龄大、就读民办学校比例高、转学率高、失学率高、犯罪率高和学习 成绩低、升学率低、城镇认同感低等现象。针对现行的高考制度和短缺的教育 资源,文章提出了教育公共资源与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合理匹配的模式和机 制等对策。 【关键词】城镇化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与对策 【作者】谢建社中山大学城市社会研究中心、广东省重点人文研究基 地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宄院,教授;牛喜霞山东
2、理工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 讲师;谢宇广州大学,硕士研宄生。 一、相关研宄及问题的提出 流动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目前中国有流动儿童 2 700多万,其中农民工随迁子女达到 1 400多万,每 8个城镇儿童中就有 1个是流动儿 童,在农民工聚集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大中城市,每 3个儿童中就有 1个是流动儿童 (李菲, 2010;车辉, 2009;柯进, 2010)。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不断推进, 城镇化进程不断加 速,流动农民工随迁子女数量持续增长。这些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的受教育情况如何? 城镇学校能否接纳他们?他们能否像本地孩子一样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和发展权?是
3、人们 普遍关注的问题。中国城镇化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让农民工能够跨越城镇的 “ 门 槛 ” ,让其随迁子女在流入地享有教育机会;在于以农民工市民化为内涵的深度城镇化(蔡 昉 , 2010)。这不仅关系到城镇化率的实现问题,同时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社会 和谐稳定的保持及农民工子女尊严的保障。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 外来农民工融 入城市问题研宄 ” ( 06BSH024)和广州市社会科学规划 项目 “ 农民工子女流入地升学问题研宄 ” ( 10Y28)阶段性成果。 92 流动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研宄 回顾中国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的变迁历程,由 2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的
4、 “ 管制 ” 取向, 到 20世纪 90年代的 “ 差别对待 ” ,再到 2000年以后的 “ 两为主 ” 原则,教育平等理念逐渐深 入人心。但随着农民工子女年龄的增长,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之后的高中阶段教育问题引 起了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段成荣 ( 2008)根据 2005年全国 1%抽样调查的数据推算, 中国目前至少有 264万农民工随迁子女需要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尚有 552万农民工随迁子 女陆续进入高中阶段,未来这一数据将更加庞大。袁连生 ( 2010)对北京市农民工子女的义 务教育状况的调查发现,在 “ 对下一阶段的期望 ” 中, 84.6%的学生希望初中毕业后继续读 书,其中希望
5、在北京继续读书的有 47.6%; 8.6%的人希望毕业后在北京工作;希望回老家种 地或工作的只有 1.5%。 然而,农民工随迁子女流入地教育却处于边缘化状态,农民工子女大多在教学条件差、 师资水平低的民办 学校就读,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由于教育财政 体制过度分权,使农民工子女学校得不到政府的有效支持(樊香兰、马丽, 2008) 制度是影 响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最根本因素,如 “ 依户籍地就近入学 ” 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 “ 地 方负责,分级办学 ” 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传统的公共教育资源配置路径(刘义程, 2004)。从 公共财政视野出发,认为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现
6、行公共财政制度不完善是农民工子女 义务教育问题的重要原因(孙钥、吴开俊 , 2008)。 解决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问题,从根本上讲,就是要改革 现有教育体制,包括义务教育 财政制度、入学制度和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刘义程, 2004)。为此,有学者提出了改善农 民工子女教育不公平现状的社区教育协调模式 ( 张旭亮、张海霞, 2006)。中央教科所教育发 展研究部课题组 ( 2007)认为,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以常住 人口为服务对象的社区管理模式;将农民工及其子女纳入社区管理体制,使社区成为 “ 流动 儿童 ” 融入城镇生活的重要载体;建立全国联网的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完善
7、农民工子女就学 信息的全面管理。 综观以上关于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 ,在内容上基本囊括了农民工随迁子女 教育问题的各个方面。但从研究层次上来看,现有研究大多从宏观层次出发,很少有针对农 民工特别集中地区的个案研宄,本文试图以珠三角城镇为例,研究珠三角地区农民工随迁 子女的教育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可操作性对策。 2008年 8月至 2010年 6月,我们先后多次到江西、湖南、河南、安徽、福建等农村进行 访谈 ,在珠三角地区的广州、东莞、深圳、佛山、中山等城镇企业工会、社区进行问卷调查。珠 三角地区调查基本情况如下。 (一)抽样和资料的收集 调查采用的是非随机抽样法中的立意抽样法,即根据研究人
8、员的便利与可接近性,有 93 中国人口科学 2011年第 1期 意地从中抽取流动农民工就其子女教育等问题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 3 500份,获得有效问 卷 3 469份,有效率达 99.12%。其中,普通流动农民工 2 261人次,占总问卷人次的 65.5%, 获罪流动农民工 1 208人次,占总问卷人次的 34.5%。按城市划分,广州 1 546人次,占 44.6%; 东莞 378人次,占 10.9%;深圳 286人次,占 8.2%;珠海 154人次,占 4.4%;佛山 801人次, 占 23.1%;中山 135人次,占3.9%;惠州 62人次,占 1.8%;江门 58人次,占 1.7%;肇
9、庆 49 人次,占 1.4%。 (二)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基于研究的需要,此处先以珠三角普通流动农民工调查所得到的 2 261份有效问卷作 为重点分析样本 (文中没有特别说明的数据均来源于此),调查样本基本情况如表 1所示。 从性别来看,被调查者的男女比例基本平衡,其中男性占 49.8 %;女性占 50.2/ 从年 龄结构看,新生代农民工占 83.8%,与珠三角城镇实际相吻合。从文化程度看,被调查者初 中以上文化程度达 88.8%,充分显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学历特征。从职业方面看,珠三角城镇 表 1 调查样本概况 ( n=2261) 94 流动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研宄 农民工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和服
10、务业,所占比例为 62.4%,这与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相 适应。农民工月均收入在 1 200元以下的占 53.2%,月均收入在 1 200元以上的占 46.8%, 这正是当前珠三角农民工收入的真实体现。在被调查者中有随迁子女 937人,其中 806人 的子女分别进入公办或民办学校就读。 三、珠三角地区农民工随迁适龄子女的受教育状况 (一)教育资源短缺难以满足日益增加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需求 据广州市教育局统计,广州市流动农民工随迁适龄儿童 2002年达 12万人, 2007年达 32万多人, 2009年达到 48万人(伍仞 , 2010)。可见,农民工随迁适龄儿童增长速度之快。我 们的调查
11、再次证实了流动农民工随迁子女比例较高,达到 41.4%,其中随迁适龄入学子女 比例局达 86.0%。 1. 农民工随迁子女大多就读于民办学校 从广州流动农民工随迁子女就读的学校来看,在民办学校就读的有 30万人,公办学校 就读的仅有 18万人 ( 伍仞, 2010)。我们的调查显示,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类型以民办学校 为主,比例高达 72.15%。由于珠三角地区特殊的人口结构(农民工与当地居民比例)决定, 其适龄子女就学问题复杂,既有制度和机制因素,又有经济和时空条件所限。 2. 农民工随迁子女择校策略及其影响 农民工随迁子女选择民办学校就读是迫于无奈。流入地择校策略受到家庭经济、家长 文化、父
12、母流动性、学校环境、教育歧视、居住地等家庭社会经济特征的显著影响。第一,择 校更加看重收费情况。调查显示,有 51.3%的家长根据学校费用而择校,有 11.7%的农民工 不能承担择校的教育费用,有 53.3%的流动农民工随迁适龄子女因为负担不起高学费而失 学 。农民工子女要在流入地上学必须缴纳一定的费用,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缴纳 “ 插班费 ” 、 “ 赞助费 ” 、 “ 借读费 ” 。受访的农民工超过 85%的人为子女教育缴纳了一定数额的借读费或 赞助费,缴纳的金额从 200元到12 000元不等。而受访农民工的月平均工资在 1 200元以 下的占到 53.2%, 1 200元以上的仅占 46.
13、8%。因此,高额的学费足以让低收入的农民工望 “ 校 ” 兴叹。第二,择校要看有没有教育歧视。农民工子女受到的社会歧视主要来自教育的歧 视。农民工子女在城镇就读,常常被另眼相看。调查发现, 65.6%的农民工子女 有遭受歧视的 经历,城镇居民大多不愿意自己的子女与农民工子女一起读书,农民工子女也难以与城镇 居民子女交往。当我们问及子女上学费用与当地人是否相同时, 806名随迁适龄子女父母 中,只有 27人回答与本地人入学费用相同,占 1.2%;其余 779人回答与本地人入学费不相 同,占 98.8%。我们还发现,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在儿童时期,深受社会排斥,64.5%的孩子出现 了自卑、自闭、压抑
14、、受不了批评等心理特征。其中, “ 性格内向 ” 的占 22.15%,“ 精神压抑 ” 的占 16.85%, “ 自卑和自闭 ” 的占 14.34%, “ 不愿听批 评 ” 的占 11.16%。而 “ 性格开朗 ” 的( 15.25%)和 “ 自信、自尊 ” 的( 14.02%)共计为 29.27%。还有 6.23%的人选择 “ 说不清 ” 。第三,择校受约于 95 中国人口科学 2011年第 1期 父母流动性大小。农民工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流动性与工作不稳定性,家长的流动性大,加上 工作不稳定,造成其子女频繁择校。被访中农民工流动性较大的占 18.6%,他们居住不固 定,只得就近选择相对自由和散
15、漫的民办学校。 3.珠三角地区公共教育资源难以有效配置 公共教育资源紧缺的关键在于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的 人口布局也被重新调整,但是教育资源没有进行重新分配,从而使之与人口布局无法统一。 特别是农民工聚居城乡结合部,这里的教育资源本来就处于劣势,又要承受众多农民工子 女的教育任务。农民工子女既没有享受到流出地的教育资源,又难以享受到流入地的教育 资源。第一,流出地教育资源没有随着农民工子女的转移而转移。流动儿童的入学需求与流 入地学校利益间有潜在冲突。由政府全额拨款的非营利性公办学校,其自身没有额外的经 费来承担流动儿童的就学成本,所以没有接收流动儿童的积极性。第二,
16、流入地教育资源难 以合理配置。由于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化进程加速,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持续上 升,土地资源紧张,土地供需矛盾突出。广州市48万农民工随迁适龄儿童,都要进入公立学 校,以每所学校 1 人计算,广州必须新建 480所学校。以矛盾最为突出的东莞市为例,按 近年来每年新增 5万农民工适龄儿童计算,每年需新建 1 000人规模的学校 50所。按建设 标准每所学校占地 2公顷计算,全市每年需提供建校土地 10公顷,这显然是难以实现的。 于是,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兴办起民办学校 240多所, 2010年政府为新东莞人子女提供 13 020个公办学位,即使这样努力,也难以满足全部的农民工子女就
17、学要求。第二,流入地 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压力巨大。在现行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下,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经费完全 由流入地政府承担,流出地政府没有专项经费转移支付,国家财政也没有对农民工子女教 育经费的支持。按珠二角地区 2007年度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比 2003年增加 97.67万 名学生的速度规模测算,年均增长 24.42万名学生。而按目前每增加 1个学位约投资 1.75 万元测算,珠三角地区每年要投入 42.73亿元,加上新增设备、教师工资和公用经费的投 入,数额巨大。 (二)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日显突出 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呈现入学年龄大、就读民办学校比例高、转学率高、失学率高和犯 罪率高
18、,学习成绩低、升学率低、城镇认同感低等特征。 1.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年龄大、转学率高和失学率高 农民工流动性强。调查发现, 81.9 %的流动农民工都转换过工作,仅有 18.1 %的人没有 转换过工作,其中有 44.3%的人 1年转换工作次数高达 3次。相关调查也显示,流动农民工 父母所带来的转学儿童达 35.5%,其中流动农民工母亲所带来 的转学儿童达 27.5%。流动的 农民工带来流动的儿童、借读儿童和转学儿童,这些儿童跟随父母从一个城镇流向另一个 城镇,有的在流动过程中成为失学儿童。在这些失学儿童中,大部分经过一段时间后都会重 新去上学,但转学、复学致使他们的入学年龄往往要比同年级当地学
19、生大。调查显示, 13 14岁上小学的农民工子女占其同龄人总数的 50%, 16 17岁上初中的高达 60%。入学年龄 96 流动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研宄 大是其后来綴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2. 农民工随迁子女犯罪率高 农民工的流动性导致其随迁子女错过许多良好的受教育时机,转学、失学或綴学现象 越来越严重,从而使农民工子女犯罪率也越来越高。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给出了一个惊人 的数据, 2008年,非广州籍的未成年人犯罪已经占到广州市未成年人犯罪的 93.1%,且农民 工子女占绝大多数(林洁 , 2009)。我们就珠三角地区三大监狱中 1 208名新生代农民工罪犯 的文化程度、生理、心理、社会原因
20、的调查分析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罪犯中初中及以下文化 程度的占到了 82.5%。导致农民工子女犯罪高发的主要原因与其成长的 环境、受教育程度、 家庭生活背景息息相关。在调查的 1 208名罪犯中 , 85.28%的人因受歧视和家庭经济困难 而綴学, 35.83%的人因教育环境 “ 有逃学并夜不归宿的经历 ” , 24.32%的人因父母工作的频 繁流动 “ 有流浪的经历 ” ( 谢建社, 2010)。 3. 农民工随迁子女学习成绩低、升学率低 由于农民工子女的流动性、借读性等条件制约,其学习成绩受到严重影响 。一 些农民 工随迁子女因父母的流动而流动,由于语言沟通能力不足,在学习互动中表现不佳,导致
21、 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低于城镇居民子女。据调查, 53.9%的农民 工子女认为自己成绩 在中等以下 ( 徐丽敏,2009)。农民工的文化程度、城镇打工时间的长短和职业的稳定性均对 其子女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的调查显示,由于流动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完成义务教育 后必须回到户籍所在地参加升学考试,有 80%的随迁子女就此綴学,继承父业,成为世袭 民工,而仅有 20%的孩子能回到户籍所在地参加高中阶段的学习。 4. 农民工随迁子女城镇认同感低 流动农民工随迁子女由于受教育状况的影响,甚至受到城市社会的排斥,从而缺少对 城市社会的认同感,他们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困惑,对于所在城市具有一定程度 的陌生感
22、。 由于他们对城市社会的认同感低,故而产生扭曲的社会心理。调查显示,有 54.8%的农民工 随迁子女不想在城镇读书 , 49.9%的农民工随迁子女认为与城镇居民子女有差距, 46.3% 的农民工随迁子女认为难以适应城镇教育环境,于是有 81.1%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学习产 生了压力 ,,可见,农民工子女的城镇认同感亟待加强。 四、对策与思考 (一)建构与城镇化相匹配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流入地教育制度 制度建构是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流入地教育问题的根本保障。第一,深化教育管理制 度改革。这里涉及高等教育、中等教育、义务教育、学前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完善问题,特别是 高考体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教育部已开
23、始探讨异地高考机制问题,有望早日解 决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第二,创新公共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制度。改变公共教育资源的 传统配置路径,通过引入基于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利的非竞争性配置环节,使学校由 原来从政府手中对公共教育资源进行直接竞争转变为通过吸引农民工子女实现的间接竞 97 中国人口科学 2011年第 1期 争。第三,建立与完善教育监督管理制度。第四,健全教育投资制度,建立和完善教育公共财 政保障体制。国家教育投入与农民工流出地和流入地政府教育投入要有一定比例,确保教 育资源充分配置。关键在于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比例制度,透明的可监测的教育经费转移 支付制度及教育经费单独预算制度。第五,探
24、索科学的异地高考制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 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2010 2020)要求,研究制定流动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 当地参加教育考试的办法。流动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和参加升学考 试是 2010年教育部提出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重点内容之一。以切实推进教育公平,保 障公民平等受教育权,避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为参加高考、不得不与父母分离、回到老家就 读高中,成为 “ 留守学生 ” 。 (二)形成一套与城镇化相匹配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流入地教育模式和机制 1. 建构一套与城镇化相匹配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流入地教育模式 为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流入地教育问题,有必要建构一个与城镇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流动 农民工 随迁 子女教育 问题 研究 珠三角 城镇 地区 谢建社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