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稳态与环境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稳态与环境课件.ppt(8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稳态与环境第1页,此课件共89页哦人体内环境与稳态v1.细胞生活的环境v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第2页,此课件共89页哦体液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血浆组织液淋巴等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细胞内液 组织液血浆淋巴 (淋巴循环)第3页,此课件共89页哦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成分v水,无机盐(Na+,Cl-),蛋白质(血浆蛋白)v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v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
2、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第4页,此课件共89页哦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v渗透压渗透压v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v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v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v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v典型事例:典型事例:v(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
3、;吃冰棋淋会口渴;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第5页,此课件共89页哦v酸碱度酸碱度 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v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vCO2+H2OH2CO3H+HCO3-v温度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第6页,此课件共89页哦v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v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v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v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v人体稳态调节能力
4、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v组织水肿形成原因:v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v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营养不良;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第7页,此课件共89页哦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v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v2.通过激素调节v3.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v4.免疫调节第8页,此课件共89页哦神经系统的调节v反射的条件:有神经系统;有完整的反射弧(不能是离体的)v实例:吃馒头饱(非条件反射),再看到馒头就饱(条件反射中的第一信号系统),同学给你画了一个馒头你就饱了(第二信号系统)。非条件反射:先天的,低级的,大
5、脑皮层以下中枢控制,(膝跳反射,眨眼)条件反射:后天训练的,高级的,大脑皮层中枢控制的。(望梅止渴)第一信号系统:直接刺激(人和动物都有)第二信号系统:间接刺激(人类特有的,语言,文字)反射第9页,此课件共89页哦静息状态(未受到刺激时)外正内负K外流兴奋状态(受到刺激后)外负内正a+内流静息状态外正内负a+外流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与传导方向相同)v传导方式:神经冲动电信号动作电位v传导方向:双向不定向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一个神经元)第10页,此课件共89页哦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多个神经元)v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组织液)突触后膜v电信号化
6、学信号电信号v传递速度:比较慢因为递质通过是以扩散的方式v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而不能反过来传递。v神经递质作用于后膜引起兴奋后就被相应的酶分解。第11页,此课件共89页哦v传递过程:突触小体内近前膜处含大量突触小泡,内含化学物质递质。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其中的突触小泡就释放递质进入间隙,作用于后膜,使另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v因为兴奋通过突触时是单向的,所以兴奋在反射弧上的因为兴奋通过突触时是单向的,所以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也是单向的也是单向的第12页,此课件共89页哦神经
7、系统的分级调节v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v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所发出的神经v周围神经系统受到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的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v下丘脑:内分泌腺活动的调节中枢(血糖平衡肾上腺激素,性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渗透压感受器)v脑干:与呼吸中枢和循环中枢有关v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运动的力量,快慢,方向等)v脊髓:调节身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膝跳反射,缩手反射,婴儿排尿反射)第13页,此课件共89页哦v大脑皮层;高级反射中枢,(所有的条件反射,感觉中枢(痛觉,渴觉,饿觉,温觉,冷觉)躯体运动中枢,)语言,学习,记忆,思维,v言语区:(
8、write),(view),(say),(hear)区v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海马区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第14页,此课件共89页哦体液调节v概念:激素,CO2、H+、乳酸,和K+,组织胺,等通过体液传送,对人和对动物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而激素相对于这些化学物质的调节最为重要。v激素调节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v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甲状腺激素,胰岛素除外)v作用:调节作用,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称为信息分子v本质:有机物蛋白质,多肽类: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抗利尿激素(不能口服);固醇类:
9、性激素,醛固酮;氨基酸类:甲状腺激素)第15页,此课件共89页哦相关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v协同作用协同作用:协同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v促新代谢,促产热方面: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激素v促升高血糖,升血压方面: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激素v促生长发育方面: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v促进植物的生长,伸长方面:植物生长素与赤霉素v促进泌乳方面:催乳素与孕激素v拮抗作用拮抗作用:拮抗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第16页,此课件共89页哦血糖平衡v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促进降血糖途径,抑制升血糖途径)v(-)v关系:胰高血糖素胰岛素v(+)v起主要作
10、用的两种激素: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及肾上腺素v正常人的血糖:0.8-1.2g/l(80-120mg/dl)v反馈调节v概念: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作用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v意义: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体调节机制,它对于集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v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第17页,此课件共89页哦v氧化分解细胞呼吸(细胞内的线粒体及细胞质基质中进行)主要是产热,供能v合成糖原:场所(肝脏细胞及肌肉细胞)v机体内的三大物质可以相互转化饥饿时消耗为:糖脂肪蛋白质v引起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是血糖浓度。v血糖调节主要是体液调节(激素调节),其次是神经调节(
11、神经体液调节)第18页,此课件共89页哦水平衡v抗利尿激素(保水):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v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大脑皮层是渴觉中枢v水的平衡由神经系统和激素共同调节第19页,此课件共89页哦渴觉大脑皮层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后叶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肾小管、集合管抗利尿激素神经调节途径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体液调节途径主要通过主动运输方式重吸收离子主要通过主动运输方式重吸收离子(细胞中线粒体,高尔基体较多分泌钾(细胞中线粒体,高尔基体较多分泌钾)第20页,此课件共89页哦体温调节v炎热环境下的调节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散热来实现,因为机体不产热是不可能的。v机体可通过神经调节肌肉收缩神经调节肌肉收缩增加产热
12、(不自主的颤抖,),还可通过肾上腺素、甲状腺素促进代谢来增加产热;但没有激素参与增加散热的调节。v体温调节主要是神经调节起主要作用,体液次之,v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大脑皮层是体温感觉中枢v感受器: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温觉感受器),及内脏感受器,v热量的产生:新陈代谢产热,主要是骨骼肌和肝脏,其次是心脏和脑v调节方式调节方式:神经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体液调节 神经神经体液调节体液调节第21页,此课件共89页哦第22页,此课件共89页哦v体温调节,有神经调节:如血管,骨骼肌的收缩v有体液调节:如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v有神经-体液调节:如肾上腺素的分泌。v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神经调节与体
13、液调节的关系:v: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v: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v例如:甲状腺激素成年人分泌过多:甲亢过少;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v婴儿时期分泌过少:呆小症第23页,此课件共89页哦免疫调节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痰,烧伤)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伤口化脓)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最主要的免疫方式)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第24页,此课件共89页哦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癌症问题)。来源:能够引起机
14、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主要是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其次也有自身的物质(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组织癌细胞,)还有(移殖器官)。抗原(抗原决定簇)本质:蛋白质或糖蛋白特性:异物性(外来物质)大分子性(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特异性(只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第25页,此课件共89页哦本质:球蛋白,专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存在:主要存在于血清中,其它体液中也含有。(特异性)抗体分类:抗毒素,凝集素,沉淀素,溶解素。功能: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从而抑制抗原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并不能直接杀死抗原)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第26页,此课件共89页哦骨髓造血干细胞B细胞
15、浆细胞抗体胸腺T细胞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淋巴因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淋巴器官v功能1.增强淋巴因子的杀伤力v2.能够诱导产生更多的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2)第27页,此课件共89页哦体液免疫过程:v抗原没有进入细胞抗原没有进入细胞v记忆B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有的记忆细胞可以保留一辈子,如天花病毒,有的则很短,如流感病毒)第28页,此课件共89页哦抗原吞噬细胞处理呈递T细胞B细胞识别记忆B细胞浆细胞识别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感应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二次免疫第29页,此课件共89页哦抗原吞
16、噬细胞处理T细胞记忆T细胞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二次免疫呈递感应阶段抗体与抗原结合(体液免疫的效应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识别第30页,此课件共89页哦v病毒,麻风杆菌,结合杆菌均主要通过细胞免疫被清除v效应T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吞噬消化。v细胞免疫的作用机理: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变化,最终导致细胞裂解死亡。v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如果体液免疫消失,细胞免疫也将会消失,同时进行,相辅相成。(实例:如果有较低强的病毒入侵,则首先经过体液免疫,然后再经过细胞免疫,最后再由体液免疫中的抗体把它粘住,后
17、最吞噬细胞消灭。)第31页,此课件共89页哦如果免疫系统过于强大也会生病:如过敏和自身免疫病v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v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与体液免疫反应中的抗体区别:分布场所不同,作用结果不同v过敏原与抗原的区别:抗原针对所有人,过敏原只针对部分人抗原包括过敏原。第32页,此课件共89页哦过敏原抗体细胞刺激吸附过敏原再次过敏反应第33页,此课件共89页哦过敏反应与免疫反应中的抗体的异同v来来 源源:都来源于效应B细胞v成成 分分:都是球蛋白v分分 布布:免疫反应中的抗体分布于血清和组织液中和外分泌物中
18、;过敏反应中的抗体分布于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细胞的表面v作用机理作用机理:免疫作用的中的抗原与特异性抗原结合,消灭抗原;过敏反应中的抗体再次入侵的抗原相结合,表现出过敏特征。第34页,此课件共89页哦免疫失调疾病过敏反应:再次接受过敏原自身免疫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病:艾滋病(AIDS)-HIV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第35页,此课件共89页哦有关艾滋病的知识点(有关艾滋病的知识点(AIDS)vHIV病毒,攻击人类的淋巴细胞,最终导致人类的免疫系统全部丧失,而最后直接死于病毒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v病毒存在于:精液,血液,尿液,乳汁,泪液等体液中v传播途径;性滥交,毒品注
19、射,输血,未消毒的品具母婴传染v潜伏期:年后得病年内死亡vHIV病毒:RNA病毒。突变率高,不易找到药物第36页,此课件共89页哦植物的激素调节v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v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v3.其他植物激素第37页,此课件共89页哦胚芽鞘v胚芽鞘的向光性的原因: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生长素多生长的快,生长素少生长的慢,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v植物弯曲生长的直接原因: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如:光,重力,人为原因)v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一定部位;动物激素产生:内分泌腺(器官)v感受光刺激的部位,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有光无光都产生生长素),能够横向运输
20、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v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伸长区)第38页,此课件共89页哦v生长素的运输生长素的运输v.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v.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主动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v.非极性运输:自由扩散,在成熟的组织,叶片,种子等部位v生长素产生生长素产生: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在植物体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第39页,此课件共89页哦v生长素的分布生长素的分布: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v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
21、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v在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v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最适浓度不同:茎芽根,敏感度不同;根芽茎(横向生长的植物受重力影响而根有向地性,茎有背地性)许多禾本科植物倒扶后可以自己站起来,ABCD第40页,此课件共89页哦v原因原因:由于重力的作用,生长素都积累在近地面,D点和B点和生长素都高于C点和A点,又由于根对生长素敏感,所以,D点浓度高抑制生长,长的慢,而C点浓度低促进生长,长的快。根向下弯曲(两重性)。而茎不敏感,所以B点促进生长的快,而A点促进生长的慢。所以向上弯曲。v根的向地性与顶端优势中的生长素的作用原理
22、相同,都是体现两重性。v茎的背地性与向光性中的生长素的作用原理相同。v顶端优势: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在侧芽附近积累,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因此受到抑制,顶芽不断生长,侧芽被抑制的现象(松树)v说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主动运输;生长素具有两重作用第41页,此课件共89页哦生长素的应用生长素的应用:v应用:棉花摘心促进多开花,多结果园林绿篱的修剪v解除顶端优势就是去除顶芽(棉花摘心)v促扦插枝条生根,(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效果不同,扦插枝条多留芽)v促果实发育,(无籽番茄,无籽草莓)v防止落花落果,(喷洒水果,柑,桔)v除草剂(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甚到杀死植物)第42页,此课件共89页哦第43
23、页,此课件共89页哦植物激素v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v特点:内生的,能移动,微量而高效v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2.4,NAA,乙烯利)v赤霉素赤霉素()()合成部位: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幼叶v主要作用:促进细胞的伸长引起植株增高(恶苗病,芦苇伸长),促进麦芽糖化(酿造啤酒),促进性别分化(瓜类植物雌雄花分化),促进种子发芽、解除块茎休眠期(土豆提前播种),果实成熟,抑制成熟和衰老等第44页,此课件共89页哦v脱落酸脱落酸(ABA)合成部位:根冠、萎焉的叶片v分布:将要脱落的组织和器
24、官中含量较多v主要作用:抑制生长,表现为促进叶、花、果的脱落,促进果实成熟,抑制种子发芽、抑制植株生长,提高抗逆性(气孔关闭),等v细胞分裂素细胞分裂素(CK)合成部位:根尖v主要作用:促进细胞分裂(蔬菜保鲜),诱导芽的分化,促进侧芽生长,延缓叶片的衰老等v乙烯乙烯 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v主要作用:促进果实的成熟第45页,此课件共89页哦种群和群落v1.种群的特征v2.种群数量的变化v3.群落的结构v4.群落的演替第46页,此课件共89页哦数量特征v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v2.出生率和死亡率(繁殖能力强的种群出
25、生率高,种群增长快)v3.迁出率和迁入率v4.年龄组成v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v5性别比例第47页,此课件共89页哦均匀分布:水稻的空间分布随机分布:杂草的空间分布集群分布:瓢虫的空间分布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空间特征第48页,此课件共89页哦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v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算每个样方内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算值。v取样的关键:随机取样v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压线的个体数相邻两个边的)v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
26、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算种群密度。v公式:标志总数N=重捕个体中被标志的个体数重捕数第49页,此课件共89页哦v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v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风,雨,雪等气候因素通过影像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v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直接影响种群数量性别比例年龄组成预测影响BACK各特征与种群数量的关系第50页,此课件共89页哦数学模型v形式:数学方程式:科学,准确曲线图:能直观的反映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但不够精确v“J”型增长的
27、数学模型v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理想条件)v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t(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v当1时,种群数量上升;v当=1时,种群稳定:v当01时,种群数量下降;v当=0时,种群无繁殖,种群在下一代灭绝第51页,此课件共89页哦v“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v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v条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存在生存斗争(种内斗争,种间竞争,生物与环境的斗争)v两种增
28、长方式的差异主要存在于环境阻力v种群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机能,是物种生存的一种适应性反应,是维持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重要方式v描述用语: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第52页,此课件共89页哦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v酵母菌属兼性厌氧型微生物,生长周期短,繁殖速度快,单细胞真核v影响酵母菌种群增长的因素:空间,养分,PH,温度,代谢废物,其他微生物等v要做重复试验,不需设对照试验,事件前后就是v若菌太多难数,则用成倍的无菌水稀释v葡萄糖被大量消耗,乙醇浓度过高,培养液PH下降,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很快下降v如果是测定活细胞数,则需用美篮液对酵母菌进行染色,然后再用显微镜计数。此时活细胞为无色,死细
29、胞则为蓝色,可以分别计数。除了用美蓝液,还可以用台盼蓝v用试管吸取培养液前,要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保证估算值的正确性,减少误差第53页,此课件共89页哦实验步骤v1.将10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入大小相同试管中,用高压锅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冷却后标记v2.将酵母菌接种到试管的培养液中混合均匀,数起始种群数量(用抽样检测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试管吸取培养液,滴与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等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v
30、3.将试管放在25条件下连续培养7天v4.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v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将其所得数值用曲线表示出来,分析实验结果,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第54页,此课件共89页哦v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演替其空间结构种群位置其范围与边界第55页,此课件共89页哦物种组成v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v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v不同群落间种群数量和种群中个体数量差别很大(热带两极,海拔高度增加,水深增加,物种多样性减少)v不同群落其优势种群不同第56页,此课件共89页哦种间关系v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
31、种生物为食(捕食者的数量随被捕食者的数量变化而变化)v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互相争夺资源和空间。其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死亡。v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维持生活。v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相依存,彼此有利。(如根瘤菌和豆科植物,地衣)v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v种内斗争: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栖息地或其它生活条件而发生的斗争生态位:活动空间,时间,营养关系第57页,此课件共89页哦空间结构v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由于光照,植
32、物分层;由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动物分层)v水平结构:指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带现象。(镶嵌型:由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在垂直方向上也存在分层现象。)v群落的分层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植物与环境相互矛盾统一的反映v立体农业是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为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结构(果树草菇结构,桉树菠萝结构)第58页,此课件共89页哦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第59页,此课件共89页哦群落的演替v演替:指随着时间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v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
33、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v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v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油植被虽然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者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看法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v过程:草本植物阶段(一年生到多年生杂草)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第60页,此课件共89页哦v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掩体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v在森林阶段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植物等。在群落演替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
34、代,不是取而代之。第61页,此课件共89页哦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v1.生态系统的结构v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v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v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v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62页,此课件共89页哦v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v结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v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联系在一起。v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第63页,此课件共89页哦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冻原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果园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是兼有水、陆双重
35、特征的特殊生态系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单位生产力最高的自然生态系统。湿地在调节径流,维持生物多样性,蓄洪防旱,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第64页,此课件共89页哦组成成分v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空气、水、无机盐、阳光、热能v生产者:指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化能合成的细菌,如硝化细菌v消费者: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寄生动物等v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主要指腐生细菌和真菌,蚯蚓,屎壳螂第65页,此课件共89页哦营养结构(食物网,食物链)v食物链:植物(生产者,第一营养级)食草动物(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食肉动物(
36、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食肉动物(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食肉动物(四级消费者,第五营养级)v食物网: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v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而非取决于生物的数量第66页,此课件共89页哦v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v过程补充解释:太阳能化学能热能(能量的最终去向)v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v特点:1.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单向流动的。v2.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v3.输入到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只有1010%20%能够流到下一营养级。第67页,
37、此课件共89页哦摄入量可以消化吸收进入细胞成为自身的组成成分(同化量)呼吸作用所消耗生命活动所利用(生长、发育、繁殖)被下一营养级所利用被分解者所利用不可消化吸收形成粪便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第68页,此课件共89页哦v生态系统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是生态学的一条基本原理。使废物资源化,以便提高能量转化率,减少环境污染。太阳能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第69页,
38、此课件共89页哦物质循环v物质循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v循环范围:生物圈。因为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故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v特点:反复利用,循环流动第70页,此课件共89页哦大气中的CO2库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代表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1.C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2.存在形式:C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是CO2和碳酸盐,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3.生物群落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无机环境中基本元素与生物体内生命物质的互相转变,是依靠生物体内的生物化
39、学反应完成的,因此物质循环去起决定作用的是生物群落第71页,此课件共89页哦v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v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v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往复循环的动力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联系任何一个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保持着相对的平衡,这是一个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重要保证。第72页,此课件共89页哦第73页,此课件共89页哦第74页,此课件共89页哦v1.土壤是适宜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基础v2.土壤微生物主要聚集在表土层中(多以微菌落的形式)v3.细菌是土壤微生物中数量最大,功能最多的类群v4.真菌主要分布在土壤表面的枯枝落叶和表土层中第75页,此课件共89
40、页哦信息传递v物理信息:指生态系统中的声、光、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信息来源:无机环境、生物。v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动物的性外激素等(信息素:昆虫、鱼类以及哺乳动物等生物体中存在的能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v行为信息:即生物的行为特征,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能传递某种信息第76页,此课件共89页哦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有的作用v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v生物种群的繁衍v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信息传递、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联系v三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形成一个统一整体v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
41、力,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信息传递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第77页,此课件共89页哦v信息传递可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v如;释放过量的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使雄虫无法辨认雌虫的方向,或者使它的气味感受器变得不适应而疲劳,不再对雌虫有反应,从而干扰害虫正常的交尾活动,达到消灭害虫的目的第78页,此课件共89页哦第79页,此课件共89页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v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v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v形成:结构稳定和功能稳定v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v正反馈调节使
42、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是外界干扰因素超出调节限度的表现v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v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这样,生态系统就到了难以恢复的程度。第80页,此课件共89页哦第81页,此课件共89页哦v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v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82页,此课件共89页哦第83页,此课件共89页哦生态环境的保护v1.保护生态多样性v2.生态多样性的价值第84页,此课件共89页哦关注全球性生态问
43、题v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大部分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由飞速增长的人口造成的。人口增长意味着需要更多的资源,不论是石油,矿物等不可再生资源,还是鱼类,森林这样的可再生资源都会遭受更大的压力,并需要农业生产出更多的食物。)第85页,此课件共89页哦保护生态多样性v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v遗传多样性: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v物种多样性:地球上所有动植物和微生物。v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v生物多样性的实质:就是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进行保护。第86页,此课件共89页哦第87页,此课件共89页哦生态多样性的价值v直接价值:1.药用价值,2.工业价值,3.科研价值,4.美学价值,5.食用价值,6.经济价值v间接价值:即生态功能。如森林和草原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v潜在使用价值:尚且不为人知的使用价值或者可能的突变产生的使用价值第88页,此课件共89页哦感谢大家观看第89页,此课件共89页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