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学.ppt(4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一、教学目的:通过学习和研究古代史学发展历程和巨大成就,把握古代史学的光辉历程、地位及其辉煌的成就,从而对古代史学有一个宏观上的了解,以便继承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v二、教学重点:v1、古代史学的主要形式:编年史、纪传史、政书、纪事本末、史评。介绍其内涵及代表作。v2、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结合史学家的事迹及其作品,分析归纳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第一节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的宝藏一、中国的古代史学的光辉历程(一)、远古至秦汉的史学:先秦是中国史学的奠基时期。殷商和周代的甲骨文和金文,是中国历史上目前所知最早的历史记载。尚书中记载了殷、商王朝的大事。它是中国最早的文献总集,诗经大雅
2、中的公刘、绵等一些诗篇,反映了周王朝某些历史发展阶段的传说和历史,可以视为汉族史诗。大雅中的有关篇章提供了周部落的发祥、发展创业、立国的史料。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文化的下移和私学的兴起,史学有了长足的发展。鲁国的春秋一书。它不仅创立了编年体史学体裁,开启了私人修史之先河,而且形成了“寓褒贬、别善恶”即通过历史褒贬忠奸,区别善恶,惩恶扬善的史法和轻鬼神、重人事的史观,因而孔子被学者们尊为中国史学之父。春秋战国时期的史著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记事为主的编年体史书,如春秋、左传、世本、竹书纪年。另一类是以记言体为主的心言体史书,如国语、战国策等。(二)两汉史学两汉是中国史学的确立时期,成长时期。司马迁写
3、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开创了中国史学的新纪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v东汉时,班固沿用史记的体例,编修成汉书,(即前汉书),此乃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断代史。v东汉末年,荀悦奉献帝之命,写成汉纪一书,又创编年体断代先例。(三)魏晋南北朝史学这是我国史学的大发展时期。主要表现在:(1)史著数量大为增加。范烨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2)史著种类繁多。从记事时限上看,有通史,有断代史;从体裁上看,纪传体的地位得到巩固,编年体蓬勃发展,人物传记,史译史注,地理方志等类史籍也大量涌现。(3)这一时期,史学摆脱了经学附庸的地位。(四)隋唐史学隋唐是我国古代史学的繁荣时期。主要表现在:(1)史书
4、数量有了更大发展。(2)正史编撰成绩斐然。(3)官修史书制度正式确立。v(4)出现了史学理论专著。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所著史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v(5)诞生了我国第一部典制通史。唐人杜佑通典。标志着一种新的史体-政书体(或称典志体)的创立,从而为史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五)五代、宋、元史学五代、宋、元是我国史学继续发展的时期,其中两宋史学发达,堪称盛世。这一时期史学的成就主要表现在:(1)正史的编修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一时期修成的正史有:宋代薛居正的五代史(即旧五代史),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和新唐书。元朝脱脱的宋史、辽史、和金史。(2)产生了带有总论性的三部通史巨著,即宋司
5、马光的资治通鉴、郑樵的通志、元代马端临的文献同考。v(3)南宋袁枢撰通鉴纪事本末,首创纪事本末体,为我国史苑又增添了一个新品种,这是中国历史编纂法的一个重要创造。v(4)宋代的金石学独具特色,成绩斐然。(六)明清史学(六)明清史学明清史学是我国史学的嬗变时期。(1)这一时期,私人修史之风兴盛。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著藏书、续藏书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宋论,顾炎武的日知录、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2)明清两代,类书、丛书的编修达到了高潮,明永乐大典、清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都代表了类书,丛书的最高成就。(3)清代的考据学在校、勘古籍、考证史实等方面,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果。重要的著作有钱大昕的廿二史札记等。
6、(4)方志编修在清代发展到鼎盛时期,数量之多、范围之广,亦为前代所不及。(5)史评史论在明清时期有了新的发展,以清代章学城的文史通义成就最大。(6)明清两代的官修史书,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种类上都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官修正史有元史和明史。其它重要的官修史书有大明会典、明实录、清实录、清会典。“清通”(清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等。乾隆年间官刻二十四史。二、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1)首先,中国史学在古代学术领域中地位崇高,成就巨大。(2)其次,我国古代史著的数量相当可观,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系统完整的记载。(3)再次,中国古代史著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历史著作涵盖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第
7、二节第二节中国古代史学的巨大成就中国古代史学的巨大成就一、内容与形式丰富的历史内容和多样的表述形式之结合,是中国古代史学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内容:通过前面介绍的“中国古代史学的光辉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各朝各代的浩如洇海的史籍,全面地,连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的进程。v从形式上来看,中国古代史学形式多样,品种齐全、呈现出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景象。清朝乾隆时期编的四库全书总目,将史部书籍分为15类: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志、载记、诏令奏议、职官、政书、传记、时令、地理、目录、史评、史抄。二、(编年体)按照年、月、日时间顺序记载历史事迹的史书,称为编年体。这种体裁的优点是史事和时间的紧密结合,给
8、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孔子编订的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史。鲁国太史左丘明撰成的左氏春秋传代表了先秦编年体史书的最高水平。荀悦汉记。关羽夜读春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代表了中国古代编年体史书的最高成就。南宋有续资治通鉴长编、续资治通鉴。陈鹤编明纪。属于明代编年史。编年体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几个分支,主要有“起居注”,“实录”和“纲目”。起居注是帝王言行的记录,魏晋以后有起居注的编修。实录是专记某一皇帝统治时期史事的编年体史料长编,即大事记。“纲目”是编年记事的一种形式,始创于南宋朱熹的通鉴纲目。它以编年形式叙事。每叙一事,先拟标题,叫纲,其下简单叙事,叫“目”。问世以后,为后代史学家所效法。编年体
9、的优点是便于查考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易于了解历史事件的联系,并可避免叙述重复。缺点是不能集中叙述每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难以记载不能按年编排的事迹。一个人的活动,散见于各年之中,难以完整系统地记述其生平事迹。三、纪传体纪传体,“纪”是指皇帝的传记,按年编写;“传”指将相和名人的传记。按这种体裁写的史书叫纪传体史书。本纪,列传是纪传体的主体,故称纪传体。纪传体创始于司马迁的史记。优点:(1)记述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近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上古历史的一次大总结。(2)将各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机地汇于一书,纵横条贯,气势恢宏,展现了上古时期我国社会各个层面的
10、生活场景,是我们研究古代社会最好的一部大百科全书。(3)司马迁在史记中爱憎分明。他既歌颂了陈胜、吴广反对暴秦的行为。又指责了一些暴君,酷吏的罪行,并且敢于直截了当地记载当时统治者汉武帝的功过,表现了一个史学家“秉笔直书”的大家风范。(4)这部史书文笔简洁,语言生动,描写人物栩栩如生,塑造了众多性格迥异的历史人物。东汉班固著汉书,沿用史记体例而略有变更。记载了西汉一朝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魏晋南北朝时,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纪传体与“正史”有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说的“正史”是特指由清乾隆帝诏订的二十四史,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这二十四史是清代乾隆年间下诏编订整理的。总计3229卷,记载了
11、上至黄帝,下至明末共四千多年史事。v解放后,二十四史重新整理,流行版有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旧唐书、旧五代史,合称二十四史。后来又有人把新元史、清史稿放进去,合称“二十六史”纪传体的优点是:以人物为中心,便于考见各类人物的活动情况,而且有范围更宽广的历史容量,便于通观历史发展的复杂局面。其缺点是记事分散于本纪、列传、书(志)等篇中,不能完整叙述每一历史事件的过程。四、政书:典章制度史v在史学界,一般把以事为中心,记述典章制度的史书叫政书。v综述典章制度的典
12、制通史创始于唐代杜佑的通典。他花了36年时间,撰成通典200卷。记事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全书将历代典制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每门又分若干目。每目皆标有目名,其下以朝代先后为序,依次记述历代典制。vv宋末元初人马端临仿通典体例,撰成文献通考,记事自上古至南宋宁宗时期。v马端临搜集资料,一是靠书本的记载,就是“文”;v二是学士名流的议论,就是“献”。v作者详加考证,去伪存真,区分类目,排比编纂,就是“通考”。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后人合称为“三通”。清乾隆年间,诏修“续三通”和“清三通”。清代官修“六通”与“三通”合称为“九通”。1935年,商务印书
13、馆将民国初年刘锦藻的清朝续文献通考,与旧有的“九通”合印,称为“十通”。v典制断代史主要有“会要”和“会典”二类。v会要为分立门类记载典制的史书,多为私人撰修。如唐代苏冕的唐会要,清代杨晨的三国会要;v会典也是记载一代典章制度的史书,但它将一代典制分记于各有关官衙之下,而且多为官修。如唐会典、明会典、清会典等。五、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有头有尾、有本有末、完整叙事的史书体裁。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他按事件和主题,把资治通鉴一书中分散的史实联贯叙述。这样避免了一件事在书中记载零散、互不相联的缺点,有利于读者集中和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因此这种体裁对后来的史书写作,有很大影响
14、。v上有绎史(从远古至秦末)、左传纪事本末(春秋时期);v下有续通鉴纪事本末(北宋至元末)、宋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清史纪事本末。六、史评史评体著作按其内容可分为两种:一是史书评论,一是史事评论。史事评论就是史学家对历史事实进行评论西汉贾谊的过秦论是较早的史论专篇。王夫之的读通鉴论。v史书评论就是对史学著作进行评论。v这种史学评论,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是开端,汉书司马迁传是其发展。v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立史传篇,专门评述史学著作。v唐代刘知几所著史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v章学城的文史通义第三节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一、学兼天人,会通古今司马迁史记太史公序中明确提出“究天人之际,
15、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著史宗旨。历史上的史学家都是通才,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无所不通,人事、天事无所不晓。此谓学兼天人。v会通古今,重视通史著述,是中国史学的又一优良史学优统。v从西周元年(公元前841年)起,中国就出现了编年史。从此以后,中国历史便有了持续不断的记载,上下五千年,几乎每年都有史可查。二、以古为镜,经世致用在中国历史上,以史为鉴的思想由来已久。西周的统治者宣称“我不可不鉴于有夏,亦不可不鉴于有殷。”战国策中指出:“前事之不忘,后世之师。”“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得可资,失亦可资也;同可资,异亦可资也。故治之可资,唯在一心,而
16、使特其鉴也。”中国古代史学家以“经世”为治史目的,以回答和解决社会提出的重大问题为己任。孔子作春秋是为了正世风,救乱世。司马迁著史记是为了探寻“成败兴坏”之理,以“前事为后世之师”。杜佑著通典备述历代典章制度的治事损益和利弊得失,欲寻求解决时蔽之方略,达到安邦济世之目的。v明清之际,针对宋明理学脱离实际,空谈心性的弊端,许多著名史学家高举“经世致用的大旗”,写出了一批重要的史学著作。v顾炎武、黄宗熙、王夫之、章学诚便是其中的代表。三、求实直书、书法不隐史学是一门求真、求实的学问。据实直书,不隐恶,不溢美。将历史事实真实的记录下来,是史学家必须具备的品质。齐太史司马迁崔浩全祖望“盖烈士徇名,壮夫
17、重气,宁为兰摧玉折,不作瓦砾长存”v为了使史官能够据实直书,中国古代还形成了君主不观当代国史的制度。褚逐良传v其一、君主不观当代国史之制,自古有之,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史官能够据实直书;v其二、据实直书,善恶无隐的治史传统已深入人心,并成为史家修史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四、德识为先、才学并茂史学既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问。又是一门对政治、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学问。史学本身的这些特点,要求治史者具备很高的多方面的素养。v唐代刘知几认为,史家必须兼有史才、史学、史识三长。v才指史家撰写史学作品的表达能力;v学指史家掌握渊博的历史知识和丰富的资料;v识指史家明是非别善恶、观成败的能力。v章学诚在充分肯定刘知几史家三长说的同时,进一步明确提出史德,并在文史通义中专写史德篇,以很大的篇幅加以阐述论证,从而把史家三长说发展为史家四长说。思考题思考题1、简述我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历程(最早的历史记载、最早的史学家、最早文献总集),各个朝代有代表性的历史著作及作者(几个阶段)。2、论述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3、古代史书主要分为哪几种体裁?各有哪些?4、论述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v书面作业书面作业v1、21世纪如何弘扬优秀史学传统?v2、古代史学著作有何现代意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