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聚氯乙烯.ppt
《4 聚氯乙烯.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 聚氯乙烯.ppt(19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聚氯乙烯 高分子材料设计1 发展简史 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是以氯乙烯(VCM)为单体,经多种聚合方式生产的热塑性性树脂。是五大热塑性通用树脂中较早实现工业化生产的品种,其产量仅次于PE,位居世界第二位。PVC使用的原料氯乙烯。最初,氯乙烯是以电石乙炔为原料合成的。电石法:煤经过炉子处理变成电石,电石与水反应生成乙炔,乙炔与氯化氢加成反应,生产氯乙烯,氯乙烯聚合就是PVC了!优点:在中西部,煤炭、电力资源丰富的地区,成本较低。但电石法工艺对环境污染严重,产生大量电石渣、废水、废汞催化剂和废气,生产成本高。PVC的生产与氯碱工业密切相关,是主要的耗氯产品。20世
2、纪60年代以后,采用乙烯氧氯法制氯乙烯,原料为乙烯,实现了工业化生产。特点是单体纯度高,成本低。由于PVC生产发生了重大的工艺变革,以乙烯为原料生产氯乙烯的工厂越来越多,产量得以大幅度增长。乙烯法:乙烯、氧气、氯化氢反应,生产二氯乙烷,二氯乙烷裂解成氯乙烯和氯化氢,氯化氢回到前面的反应中。因为工艺为乙烯与氧气和氯化氢反应,所以叫氧氯化反应,优点是能耗低,产品质量高。乙烯氧氯法制氯乙烯由美国Goodrich公司开发成功,电石乙炔工艺被迅速淘汰,美国在1969年基本全部采用以乙烯为原料生产氯乙烯。日本从1965年开始引进美国Stauffer公司(固定床氧氯化法)和古德里奇公司(沸腾床氧氯化法)的生
3、产技术,并由东洋曹达公司和吴羽化学公司分别自主开发了固定床氧氯化法和石脑油裂解烯炔法,到1971年,也基本淘汰了电石乙炔法工艺路线。在二次世界大战前,PVC主要应用于软质产品。战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随着树脂质量提高,新型稳定剂和加工机械的出现,使硬质PVC的应用得以发展,PVC迅速成为用途广泛的合成树脂。2 反应机理 PVC是采用自由基聚合反应制备的,基本反应步骤:链引发、链增长、链转移和链终止等基元反应组成。(1)链引发引发反应由于引发剂不同,反应不同。过氧化物和偶氮化合物引发 过氧化物分解是一级反应,生成两个自由基。偶氮化合物分解生成自由基和定量的氮。如偶氮二异丁腈(ABIN)
4、、偶氮二异庚腈。偶氮二异丁腈:氧化还原引发体系。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用于乳液聚合,要求引发剂能溶于水。这类引发剂有过氧化氢、过硫酸钾(K2S2O8)、过硫酸钠、过硫酸铵等,经常使用的是过硫酸钾,其分解过程为:(2)链增长 生成的单体自由基不断加成到氯乙烯分子上,发生连锁反应,形成了聚合物的链增长。氯乙烯的链增长反应极快,在0.0ls至几秒内即完成反应,聚合度可达数千,甚至上万。在链增长反应中,单体VCM的键接方式有两种:“头尾”和“头头”。(3)链终止 链终止通过两个自由基之间发生偶合反应或歧化,使链增长反应停止。偶合反应。两个大分子链自由基相遇时,自由基相互结合形成共价键。歧化反应。一个链自由基
5、夺取另一个链自由基上的氢而终止。(4)链转移 在VCM的聚合过程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向单体的链转移反应特别突出,远高于双基终止,导致生成较多的端基双键。向聚合物转移可形成以下两种结构:3 生产工艺 工业生产的PVC是通过自由基聚合制得的,PVC树脂的应用领域不同,工业生产上实施聚合的方法不同,主要有5种:悬浮法、乳液法、本体法、微悬浮法和溶液法。悬浮法为主,乳液法和微悬浮法次之,本体法和溶液法较少。目前常用的是前四种聚合生产方法。31 悬浮聚合生产工艺 311悬浮聚合生产工艺 悬浮法生产PVC基本工艺是:由原材料配制、聚合、单体回收、汽提、干燥和成品包装等工序组成。聚合工艺是间歇式。连续聚合工
6、艺仍处在试验阶段。氯乙烯的悬浮聚合属于沉淀聚合。悬浮聚合体系中,基本组分:单体、水、引发剂和分散剂。在强烈的搅拌和分散剂作用下,单体VCM分散成细小的液滴(粒径10m)颗粒。亚微观、微观、宏观3种层次的结构形态决定了PVC树脂的颗粒特性和产品质量、加工和使用性能。亚微观和微观层次成粒过程。在聚合过程中,PVC不溶于单体VCM。在转化率很低(为0.1-1)的情况下(聚合度约为1030),就有出现沉淀的趋势。此过程中,约有50个大分子链缠绕,形成最原始的分离物种(这是目前能够识别出来的最小物种),出现第一次聚结,成为原始微粒,尺寸约为0.01-0.02m。原始微粒不能单独成核,也不稳定,约由l00
7、0个原始微粒进行第二次聚结,形成尺寸约为0.1-0.2m的初级粒子核。研究证明:初级粒子核是一种真正的结构物种。在原始微粒和初级粒子形成后,进入微观成粒阶段。这一阶段包括:初级粒子核成长为初级粒子、初级粒子聚结和初级粒子的长大,是PVC成粒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亚微观和微观结构层次的成粒过程是不同尺寸的粒子聚结和成长的结果。初级粒子核形成后,即开始成长,不再形成新的初级粒子核,初级粒子数也不再增加,初级粒子稳定地分散在体系中。当转化率达到4-l0时,长大到一定程度的PVC初级粒子开始了第三次聚结,形成1-2m的聚集体。这一过程是颗粒粒径形成阶段,颗粒之间聚并行为状态对最终颗粒形态影响很大。当转化
8、率达到85-90时,聚合结束,初级粒子可长大到0.5-0.15m,聚集体可达l-10m。宏观成粒过程。宏观成粒过程是VCM液滴间相互聚并的成粒过程。主要受分散剂和搅拌的影响。从VCM液滴到PVC颗粒,经过亚微观和微观的结构层次,发展到宏观结构层次,两个过程互相联系,影响树脂的疏松程度和孔隙率。悬浮聚合法合成的PVC颗粒过程中,由于单体VCM与分散剂发生接枝共聚反应,生成共聚物。所以,在颗粒外层,还存在一层包覆膜。聚合工艺和分散剂不同,PVC颗粒的皮膜厚度、硬度和连续性也不同。分散剂用量越大,生成的PVC颗粒皮膜越厚,强度越高,越不易破碎。313 颗粒形态影响因素 PVC颗粒的形成与工艺条件和配
9、方等许多因素有关。工艺条件:搅拌、温度、转化率等,配方:水单体比、分散剂品种和用量、引发剂种类和其他助剂等。(1)搅拌 PVC悬浮聚合是在强烈搅拌下进行的,搅拌对PVC粒径和分布、孔隙率和增塑剂吸收率等均有显著影响。搅拌的强弱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影响PVC的颗粒结构和形态(粒径和分布、孔隙率)。搅拌速度 搅拌速度对PVC粒径的影响并不是线性关系,随着搅拌速度的增加,粒径呈现出U形变化方式,存在一临界转速,即搅拌速度过大和过小,粒子直径都大。搅拌速度过大,使VCM液滴变小,同时,液滴碰撞概率增加,颗粒反而大。搅拌速度过低,VCM液滴不能形成稳定的动平衡分散,相互聚集在一起。临界转速 低于临界转
10、速时,随着转速的增加,粒子平均粒径变细,分散起主要作用,粒子宏观形态一般为单细胞或多细胞;高于临界转速时,粒径随转速的增加而增加,因为粒子聚集容易,最终粒径变大,宏观呈多细胞。(2)分散剂 在PVC聚合过程中,分散剂可以降低单体与水之间的表面张力,使VCM在水中分散。随着分散剂用量的增加,水和VCM之间界面张力下降,VCM液滴分散越细,树脂颗粒变小。分散剂保护液滴和颗粒,使液滴之间减少聚结,在生成聚合物颗粒时,防止粒子黏结在一起。分散剂保护能力越强,PVC树脂颗粒越紧密,孔隙率越小,粒子互相聚结越难,越易形成单细胞树脂。使用复合分散剂,可以同时满足:一、分散剂起分散作用,二、起保胶作用。填加辅
11、助分散剂(表面活性剂),可以改善树脂颗粒特性。(3)转化率 在低转化率(515)时,聚合反应在两相中进行,存在着单体液滴的分散合并动平衡,液滴倾向于合并。分散剂可防止合并。在转化率高于15时,单体液滴中溶有一定量的聚合物,开始变得发黏,有聚并的倾向。分散剂在液滴表面形成保护膜,皮膜的强度、刚度增加,可防止粒子聚集。微观层次上,粒径随着聚合进行而增长,宏观上,树脂粒径随着转化率的增加而增大。不同的分散剂,保胶能力和收缩特点不同,保胶能力强的(如明胶),使颗粒均匀收缩,形成孔隙率很低的实心球,即紧密型树脂;保胶能力适中的,初级粒子聚结形成开孔结构,聚结体比较疏松的,类似海绵结构。达到一定转化率后,
12、海绵结构变得牢固,其强度足以抵制收缩力,形成疏松型树脂。(4)聚合温度 在常用聚合温度(4565)范围内,无链转移时,PVC的聚合度仅取决于温度。温度对孔隙率有影响。在较高温度下聚合,树脂粒径增长变慢,最终平均粒径变小,孔隙率较低。(5)水油比 水的作用是作为单体VCM的分散介质和聚合热量的传热介质。水油比大小影响单体分散液滴的数量和大小,从而影响聚合体系的分散、合并速度甚至宏观成粒过程。水油比较高(1.62.0),得到疏松型树脂,水油比较低(1.2),得到紧密型树脂。314 悬浮聚合法生产的PVC树脂品种 主要有紧密型、疏松型、掺混型、球型、无皮型等。(1)紧密型 紧密型是在搅拌速度较慢、表
13、面张力中等、液滴保护良好的条件下形成的。(2)疏松型 疏松型是在搅拌速度较快、表面张力低、液滴保护中等的条件下形成的。(3)球型 球型是直接为粉料挤出而开发的,针对大口径管材,板材和型材的加工。要求PVC树脂具有一定的分子量,颗粒形态紧密规整,并且有高的表观密度和孔隙率。(4)无皮型 悬浮法生产的PVC树脂,若分散剂与VCM发生聚合反应,可在颗粒表面形成一层皮膜,厚度为0.01-0.02m。皮膜的存在对于聚合反应过程有利,可提高分散效果、防止粒子聚并,阻碍颗粒内单体向外扩散。皮膜的存在对加工不利,皮膜阻碍了树脂吸收增塑剂的速度和能力,影响树脂颗粒的熔融速度,增加塑化时间,易造成树脂熔融不均匀,
14、降低生产效率。减少或消除皮膜是PVC研究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1987年,美国Goodrich公司成功开发无皮PVC的工业化生产:采用离子敏感的主分散剂(如交联的聚丙酸)和助分散剂(如PVA),在聚合转化率较低(l-5)时,加入NaOH,中和分散剂,避免VCM与分散剂发生接枝反应。制备的树脂颗粒表面近70无皮膜,皮膜呈不连续状态。制备工艺采用与疏松型树脂类似的成粒过程,不同之处是采用不同的分散剂和工艺条件。本体聚合法可生产无皮型的PVC树脂。(5)掺混型 掺混型PVC主要用于PVC加工时,掺混用的树脂,最主要的作用是降低增塑剂的黏度,还可降低成本。开发成功的掺混型PVC包括:掺混用PVC树脂及其
15、共聚物,共聚物有氯乙烯乙酸乙烯、氯乙烯偏氯乙烯、氯乙烯马来酸酯等。悬浮法生产的掺混树脂平均粒径为20-40m,颗粒基本为球形,制品透明性、耐水性和加工热稳定性均良好,是目前采用较多的方法。(6)高聚合度 高聚合度PVC(HPPVC)是指聚合度在17004000的PVC树脂,还有相对分子量超过4000的超高分子量PVC树脂。HP-PVC采用悬浮聚合工艺生产,采用低温法和通过添加扩链剂方法,或两法并用的方法生产。低温工艺是在45以下,一般为3545。聚合温度越低,PVC聚合度越高。低温法聚合时间长,生产效率大大降低。扩链剂法是在通常的温度(3050)下,加入少量扩链剂,通过与单体VCM共聚,达到增
16、加分子量的目的。常见扩链剂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丙烯酸烷基醇酯类,二是烯丙基酯类。如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异氰尿酸三烯丙酯、马来酸二丙烯酸酯,二乙烯基苯、二甲基丙烯酸丁二酯、乙二醇二丙烯酸酯、l,2聚丁二烯、二乙烯基苯、1,6已二醇二乙烯酯等。扩链剂法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聚合体系的安全稳定性。4 结构和性能41 化学结构 PVC的化学结构通式为 PVC聚合机理是通过自由基引发聚合,差别只是聚合实施方法和工艺不同。自由基聚合机理导致聚合物结构十分复杂,缺陷较多;聚合工艺不同导致PVC树脂化学结构,颗粒结构和形态、尺寸大小和分布差别明显。与聚烯烃不同之处很多。(1)主链结构 PVC分子链的键接有“头尾”(
17、约占86)和“头头”两种方式。分子链立体结构基本为无规的,为无定形聚合物。存在少量结晶结构,一般认为是分子链中有少量间规PVC。降低聚合温度,间规结构比例提高。聚合温度为0时,间规结构比例高达60。(2)链结构与聚烯烃不同 PVC链中,有支化结构,双键,引发剂残基,含氧基团等,形成PVC结构中的缺陷,这些缺陷是PVC易发生降解、热稳定性差的根本原因。支化结构。支化结构产生的原因有几种:一是大分子自由基以“头头”方式加成,然后,自由基向氯原子转移,出现支链。二是大分子自由基向聚合物进行链转移,或大分子自由基发生分子内链转移,形成的大分子自由基,发生终止反应,这些反应均可形成支链结构,支链一般较长
18、。对于聚合度为700-1400的PVC,每个分子链上约含有10-20个支链。PVC中还存在少量短支链,主要是氯甲基(-CH2Cl),形成机理如下:支化是导致PVC不稳定的因素。双键。在PVC分子链上,双键可在分子链中,也可在端基上,PVC约有一半以上的端基含有双键。链终止反应能够导致各种类型的端基:歧化终止,生成-CH=CHCl和-CH2-CH2Cl端基,偶 合 终 止,形 成-CH=CHCl、-CCl=CH2、-CH=CH2端基。其中,不饱和-氯代基团(-CH=CHCl)是主要的。向单体的链转移能产生端基不饱和键。聚合物与自由基之间发生反应,可导致脱氯化氢形成双键。聚合体系中,若存在炔烃或丁
19、二烯,PVC的双键数会增加,链的次末端也会出现不饱和键。双键的存在是PVC热稳定性差的重要原因。“头头”结构。“头-头”是通过“头-头”加成或大分子自由基偶合终止得到。“头-头”结构是脱氯化氢的引发点,是阻止形成PE序列的终点,也是降低PVC热稳定性的原因。不稳定氯。烯丙基氯原子 和叔氯原子是不稳定氯的根源。烯丙基氯原子是由于不饱和键引起的。叔氯原子是大分子自由基向聚合物或增长自由基链转移的结果。含氧基团。在聚合过程或聚合物加工过程中,如果有氧存在,可与氧发生反应,在PVC中出现不稳定点,生成各种含氧化合物(如羰基化合物、不饱和酮基团)或双键。引发剂残基。在聚合反应过程中,引发剂的残基还能与大
20、分子链的自由基反应,成为分子链的端基。由于引发剂不同,其反应能力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最终形成的大分子链上具有R-CH2-CHCl、R-COOCH2-CHCl、HSO4-CH2-CHCl-等形式。42 颗粒结构和形态 悬浮聚合、乳液聚合、本体聚合和溶液聚合制备的PVC树脂,原始微粒的结构基本相同,初级粒子也相似,但由于聚合工艺不同,最终形成的PVC颗粒结构与形态则有很大的差别。按树脂品种可分为:通用型:紧密型、疏松型等,专用树脂:掺混、球形和无皮型等。421 悬浮聚合PVC树脂颗粒结构和形态 悬浮聚合生产PVC成粒过程中,由于分散体系和搅拌条件的不同,可产生不同内部结构、外观形态和大小的颗粒,形
21、成了不同树脂品种、性能各异的树脂。(1)紧密型 粒径为30-100m,粒径分布较宽。树脂内部由初级粒子紧密堆积,孔隙率很少。表面形态光滑,基本是单细胞颗粒,没有聚集结构,外观类似玻璃球或乒乓球状。球状表面有厚而致密的表皮,根本看不到内部结构。皮膜厚度约为0.01-1m。乒乓球状皮膜较薄,可看到内部结构。由于紧密型PVC树脂颗粒孔隙率少,因此增塑剂吸收率很低(小于12)。表观密度较大,为0.55-0.68gcm3,堆积密度为0.47-0.64gcm3。单体难以脱除,残留单体含量高。紧密型PVC树脂是悬浮法生产PVC的早期品种,由于颗粒结构存在缺陷,不易加工,不易增塑,制品电绝缘、热老化等性能差,
22、目前逐渐被疏松型所取代。(2)疏松型 粒径略大于紧密型,平均为150m,粒径分布较窄。树脂内部由初级粒子疏松堆积,孔隙率较多,孔隙率为20-30。由许多亚颗粒聚集而成的不规则多细胞颗粒,颗粒形态粗糙,外观类似棉花。颗粒外表也被皮膜包覆,皮膜较薄、不完整,约为0.02-0.09m,易破裂。从颗粒表面可以看到初级粒子和附聚体等内部结构。由于疏松型PVC树脂颗粒孔隙率多,因此增塑剂吸收率明显提高,在13-30,表观密度较小,为0.4-0.55gcm3,堆积密度为0.36-0.50gcm3。单体容易脱除,残留单体含量低。成为通用型品种。(3)球型 粒径平均在105m以上,最大可达1000m,形状因数大
23、于0.95,基本无亚粒子存在,粒径分布较宽。树脂内部由初级粒子疏松堆积,疏松程度与通用疏松型相当。表面形态光滑,颗粒形态规整,绝大多数是球形,皮膜较厚,树脂流动性好,易于加工。球型树脂的主要特点是:从形态来看,它既具有紧密型树脂较高表观密度,又具有疏松型树脂的较多的孔隙,是介于紧密型和疏松型之间的新型树脂。吸油率适当,在加工时,具有迅速吸收各种助剂的优点。由于在树脂生产中采用了新工艺,树脂颗粒规整,多为球形,树脂中93%以上的颗粒为球形,基本消除了50m以下的亚细粒子。树脂具有较好的流动性,易于加工,并提高了热稳定性。该树脂多用于挤塑制品,也可用压延法加工。可用于生产硬制品,如管材、型材、护墙
24、板等制品,还可用于生产软制品。一般生产硬制品的树脂表观密度做到0.58-0.62gmL,软制品树脂表观密度做到0.50gmL以上。(4)无皮型 粒径与疏松型相近,平均为150m,粒径分布较窄。树脂内部由初级粒子疏松堆积,孔隙率较多,约为0.5cm3g。表面皮膜少,不连续,也可以无包覆。颗粒由许多亚颗粒聚集而成的不规则的多细胞颗粒。由于皮膜少、不连续或无包覆,可以看到初级粒子或粒子聚集体。(5)糊用掺混型 糊树脂的颗粒一般分为二次粒子型和初级粒子型两大类。悬浮聚合生产的掺混型树脂粒径比紧密型小,比乳液法大,平均为20一40m,粒径分布较窄,都呈单峰分布。树脂内部由初级粒子紧密堆积,孔隙率较小。基
25、本是单细胞颗粒组成,表面也有皮膜有厚、薄、光滑、多孔、和半孔之分。外观形态多样,有透明细碎粒子、球形粒子和不规则形态。(6)高聚合度PVC 粒径平均在105m以上,最大可达1000m,与通用树脂颗粒相比,HP-PVC树脂颗粒是由许多亚颗粒、聚集体、初级粒于等聚集而成的不规则的多细胞颗粒。颗粒内部孔隙多,孔隙尺寸大小不等。以国产P-2500为例,P-2500树脂颗粒均由亚颗粒及少量聚集体堆砌而成,初级粒子很少,颗粒内部孔隙多,结构比较疏松。43 PVC树脂聚集态结构 PVC基本是无定形聚合物,PVC中存在少量结晶结构,结晶度在5-10。晶区为片状,是PVC分子中间规立构体链段规整排列而成。PVC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聚氯乙烯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