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传统养生理论基础和方法201007课堂用.ppt
《2 传统养生理论基础和方法201007课堂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 传统养生理论基础和方法201007课堂用.ppt(1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传统养生理论基础和方法传统养生理论基础与中医的理论基础是相同的,按着气阴阳五行的逻辑结构,从气阴阳五行的矛盾运动,阐述了生命运动的基本规律。气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和方法论。2.1阴阳五行学说2.2阴阳五行学说与人体五藏的关系2.3传统养生方法2.1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古代医学家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祖国医学和养生理论体系。阴阳五行学说是在精气论说(气元论说)的物质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深刻辩证性质的气本体论的概念。一、气、阴阳、五行的关
2、系气、阴阳、五行都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气在与阴阳、五行的纵横联结中,构成了气阴阳五行的逻辑结构系统,形成了中国传统哲学自身的特点。(一)气与阴阳气是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天体以及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气的范畴肯定了物质世界的统一性。阴阳是气的两种固有属性。按阴阳分,则世界上的气可分为阴气和阳气两类。阴阳又是气本身内在的矛盾要素。阴气和阳气又各具阴阳对立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构成了气的矛盾统一体。虚实、动静、聚散、清浊等是对立两方面的具体表现,也是一气之阴阳的具体内涵。这种阴阳对立的双方,共同组成气的统一体,它们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源,从而建立起对立统一的气元的物质概念。(二
3、)气与五行气是世界的本原,五行是气的表现形式。五行同一气,一气合五行。根据“元气本一,化生有万”的理论,阐述了气与五行的关系,谓:“一含五气,为水、为火、为木、为金、为土”,“元气分而为五行,五行归于一气”。(三)阴阳与五行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天降阳,地出阴,阴阳合而生五行”(李觏(gou4)删定易图序论一)。即五行本原于阴阳之气,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产生五行。“阴变阳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阴阳也,阴阳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御纂性理精义卷一)。太极生阴阳,阴阳化五行。就五行之阴阳言,木火属阳而金水土属阴,而五行之中又各具阴阳,木之甲、火之丙
4、、土之戊、金之庚、水之壬为阳,而木之乙、火之丁、土之己、金之辛、水之癸为阴。(四)气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气、阴阳和五行,均为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物质构成的哲学范畴,属于世界本原的物质概念。是中国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方法,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智慧和才能。气元论作为一种自然观,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而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方法论,则构筑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气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既各有所指和特点,又相互关联。二、阴阳学说二、阴阳学说(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经常不断
5、地运动和相互作用。这种运动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古人把这种不断运动变化,叫做“生化不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在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治病必求于本”。阐明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生长、发展和消亡,都是事物阴阳两个方面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阴阳学说也就成为认识和掌握自然界规律的一种思想方法。阴阳的含意及普遍性:古代思想家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构成的。这两个方面就称为阴阳。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围,认为人体生理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也超越不出阴阳这个道理。想要掌握疾病的发展过程,探求疾病的本质,从而获得满意疗
6、效,就必须探求人体的阴阳变化情况。一般来说,阳代表事物具有动的、活跃的、刚强的等属性的一方面,例如,动、刚强、活跃、兴奋、积极、光亮、无形的、机能的、上升的、外露的、轻的、热的、增长、生命活动等。阴代表事物的具有静的、不活跃、柔和的、等属性的另一方面,例如,静、柔和、不活跃、抑制、消极、晦暗、有形的、物质的、下降的、在内的、重的、冷的、减少、肉体等。(二)阴阳变化的规律阴和阳之间,并不是孤立和静止不变的,而是存在着相对,依存、消长、转化的关系。(1)阴阳的相对性:阴阳是说明事物的两种属性,是代表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是自然界相互联系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就人体而言体表为阳,内脏为阴;
7、就内脏而言,六腑属阳,五脏为阴;就五脏而言,心肺在上属阳、肝肾在下属阴;就肾而言,肾所藏之“精”为阴,肾的“命门之火”属阳。由此可见,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2)阴阳的互根:古代医学家称为“阴阳互根”。中医学有“阳根于阴,阴根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和“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等论点。意思是说,阳依附于阴,阴依附于阳,在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依存的关系即任何阳的一面或阴的一面,都不能离开另一面而单独存在。以人体生理来说,机能活动属阳,营养物质(津液、精血等)属阴。(3)阴阳的消长:指阴阳双方在对立互根的基础上是在永恒地运动变化着,不断出现“阴消阳长”与“阳消阴长”的现
8、象,这是一切事物运动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例如:四季气候变化,从冬至春至夏,由寒逐渐变热,是一个“阴消阳长”的过程;由夏至秋至冬,由热逐渐变寒,又是一个“阳消阴长”的过程。由于四季气候阴阳消长,所以才有寒热温凉的变化。万物才能生长收藏。如果气候失去了常度,出现了反常变化,就会产生灾害。中医常常以阴阳偏盛偏衰(即阴阳消长)来说明临床的不同证候。例如,寒属阴、阴盛则见寒证,如受冷后出现的胃寒腹痛、腹泻等;热属阳、阳盛则见热证,如一般的急性肺炎、有高热口渴、皮肤红等急性热病症状。有些虚弱的病症,其发病机制不是因为阴或阳的偏盛,而是因为偏虚。如果某脏腑的阴偏虚,称为“阴虚”,此为阴消,“阳”相对的突出,因
9、为热属阳,故阴虚见热证。这种现象称为“虚热”。如果某脏腑的阳偏虚,此为阳消,称为“阳虚”,此时“阴”相对突出,因寒属阴,故阳虚见寒证,这种现象称为“虚寒”。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常处于相对平衡的,如果“消长”关系超出一定的限制,不能保持相对的平衡时,便将出现阴阳某一方面的偏盛偏衰,导致疾病的发生。(4)阴阳的转化:指同一体的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当其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其双方可以各自向其相反方面转化,阴可以转为阳,阳可以转为阴,称之为“阴阳转化”。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的话,则转化便是一个质变的过程。素问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极”时,便有可能向热的方向
10、转化,热“极”时,便有可能向寒的方向转化。(三)阴阳在医学中的应用(1)阴阳与人体解剖部位的关系:根据上述之外为阳、内为阴;上为阳,下为阴;背为阳,腹为阴的规律,则人之皮毛在外为阳,脏腑在内为阴;头在上为阳,足在下为阴。(2)阴阳与人体生理的关系:人体的健康与否,决定于阴阳的是否调和,如内经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摄取饮食后,经过脾、胃的腐熟运化,将营养物质运送至全身各处,使肉体增长强壮、使生命活动力旺盛。食物消化后有形的废料,由前后二阴排出。人体之阴阳若是保持在平衡的情况下,人体就健康。(3)阴阳与人体病理的关系:人体阴阳失去平衡后,就会表现出各种症状来,古人对症状的分类,也是用阴
11、阳来代表和说明的。阳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发热、口渴、脉数(快)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热(即阳)证。阴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不发热,口不渴、手足冷、脉迟(慢)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寒(即阴)证。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另阴阳偏衰,是指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的失调,其一方低于正常水平,而另一方保持正常水平,或双方都不同程度的低于正常水平,故出现虚证。阴不足,阳正常则阴虚生内热;阳不足,阴正常则阳虚生外寒;阴阳双方都不同程度的不足,则虚寒、虚热并见或阴阳两虚。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阴阳两虚”证。(4)阴阳在诊断上的应用:阴阳是诊断的总纲。疾病虽然很多,
12、但其属性不外阴阳两类,如从疾病发展部位来看,不在表(阳),就在里(阴)。从疾病性质来看:热证(阳),寒证(阴),从疾病发展趋势来自看:实证(阳)虚证(阴)。总之,阴阳可以概括疾病的属性。(5)阴阳在治疗上的应用:中药种类甚多,但就其性能不外阴阳两类,从药性来看:寒、热、温、凉,温热属阳,寒凉属阴。从治疗上总原则是“调整阴阳,以平为期”,这就是治疗的基本出发点。针对阴阳盛衰,采取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使阴阳偏盛偏衰的异常现象得到纠正,恢复其相对平衡状态。中医常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的治疗原则,促使失调的阴阳重新恢复到相对的平衡。临床上借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阴阳之偏,使达到“阴
13、平阳秘,精神乃治”。临床具体用法:阳虚和阴胜则寒,治法:寒者热之(用热药);阴虚和阳胜则热,治法:热者寒之(用寒药);正气不足,治法:虚者补之;邪气偏胜,治法:实者泻之;阴不足、阳偏亢,治法:滋阴潜阳;阴阳两者均不足,治法:滋阴助阳(阴阳双补)。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一)五行学说的概念五行学说同“阴阳学说”一样,它也是一种哲学概念,是一种认识和分析事物的思想方法。“五行”,就是自然界中“木、火、土、金、水”这五类物质的运动。“五行学说”是指这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相生、相克作为解释事物之间相互关联及运动变化规律的说理工具。祖国医学中,首先以归类的方法,说明人体各部位之间
14、,与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是在五行归类的基础上,以五脏为中心,以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说明人体各部之间在生理过程中的关系。在病理情况下,也以这种关系分析判断病情。五行的属性:木代表生气旺盛的“木曰曲直”。火代表炎热的、向上的“火曰炎上”。土代表具有营养作用的“土曰稼穑(se4)”。金代表具有摧残杀伤作用的“金曰从革”。水代表寒冷的、向下的“水曰润下”。(二)五行学说的内容1.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1)相生规律(2)相克规律(3)五行制化(4)相乘规律(5)相侮规律(1)相生规律:生,含有资生、助长、促进的意义。五行之间,都具有互相资生、互相助长的关系。这种关系简称为“五行相生”。五行相生的
15、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五行相生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两方面的关系,也就是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以水为例,生我者为金,则金为水之母;我生者是木,则木为水之子。(2)相克规律:克,含有制约、阻抑、克服的意义。五行之间,都具有相互制约、相互克服,相互阻抑的关系,简称“五行相克”。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五行相克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我克两方面的关系,也就是“所胜”、“所不胜”的关系。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以木为例,克我者为金,则金为木之“所不胜”,我克者为土,则土为木之“所胜”。其它四行
16、,以此类推。结合五脏来讲,就是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起着制约和阻抑的作用。(3)五行制化:在五行相生之中,同时寓有相克,在相克之中,同时也寓有相生。这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如果只有相生而无相克,就不能保持正常的平衡发展;有相克而无相生,则万物不会有生化。所以相生,相克是一切事物维持相对平衡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只有在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基础上,才能促进事物的生化不息。例如,木能克土,但土却能生金制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土虽被克,但并不会发生偏衰。古人把五行相生寓有相克和五行相克寓有相生的这种内在联系,名之曰“五行制化”。制化规律的具体情况如下: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
17、火克金,金生水,水克火。土克水,水生木,木克土。金克木,木生火,火克金。水克火,火生土,土克水。(4)相乘规律:乘,是乘袭的意思。从五行生克规律来看,是一种病理的反常现象。相乘与相克意义相似,只是超出了正常范围,达到了病理的程度。相乘与相克的次序也是一致的。即是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如木克土,当木气太过,金则不能对木加以正常的制约,因此,太过无制的木乘土,即过强的木克土,土被乘更虚,而不能生金,故金虚弱,无力制木。(5)相侮规律:侮,是欺侮的意思。从五行生克规律来看,与相乘一样,同样属于病理的反常现象。但相侮与反克的意义相似,故有时又曰反侮。相侮的次序也与相克相反,即是:木侮
18、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以上相乘、相侮的两个规律,都是在病理情况下才会产生,例如,水气有余,便克害火气(所胜),同时又会反过来侮土(所不胜)。如果水气不足,则土来乘之(所不胜),火来侮之(所胜)。这都是由于太过和不及出现的反常现象。(三)五行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1.以五行的特性说明五脏生理活动特点:肝喜条达,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发的特性,故肝属木;心阳有温煦的作用,火有阳热的特性,故心属火;脾为生化之源,土有生化万物的特性,故脾属土;肺气主肃降,金有清肃收敛的特性,故肺属金;肾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水有润下的特点,故肾属水。五脏之间生理功能上的相互资生的关系为:肾(水)之精以养肝;肝(木
19、)藏血以济心;心(火)之热以温脾;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肺清肃下行以助肾水。相互制约的关系为:肺(金)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上亢;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泄肺金的奎郁;脾(土)的运化,可以制止肾水的泛滥;肾(水)的滋润,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太过。2.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如肝病可以传脾,即木乘土;脾病可以影响肝,是土侮木;肝脾同病,相互影响即木郁土虚或土奎木郁;肝病影响心,为母病及子,肝病影响肺,为木侮金;影响肾为子病及母等。3.用于诊断和治疗:临床诊断疾病时,可以综合望、闻、间、切四诊所知,根据五行的所属及生克乘侮的变化规律,来推断病情,指导治疗
20、。例如滋水涵木、培土生金、壮水制火、扶土抑木等等,都是一些具体应用的体现。中医学运用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解释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关系,利用调整五脏间生克乘侮关系来治病。肝木乘脾土,则临床上见肝脾不和证,治疗时一般是采取“培土抑木”(疏肝健脾)的方法。肾生肝,(水生木)肾精能滋养肝脾不和证,即“水能生木”,当“肾水”不足时,肝木失养,病人出现“肝阳上亢”等水不涵木的病证,治疗时要滋水涵木,肝阳上亢的证候可以得到改善。肾助脾(火生土),脾的运化功能需要肾阳的帮助才能正常进行,如果肾阳虚导致脾阳虚,临床上出现脾肾阳虚证,产生腹泻、水肿等证。治宜温补肾火,资助脾阳(温肾健脾)的方法。脾益肺(土生金),脾
21、气健运,将饮食精微运输给肺,从而保持肺的功能正常,脾虚精微不升,废浊不降,容易产生痰湿,出现痰多,咳嗽等肺的症状,治疗则需健脾化痰,即“培土生金”健脾补肺的方法治疗,往往取得较好的效果。肾济心(水火相济),肾主水,心主火,肾藏精。正常时,心肾互济,心助肾以阳,肾助心以阴,互相交往,保持平衡状态,中医叫“心肾相交”。如肾水不足,则不能滋润心阳,就会引起心火亢盛的症状,出现“心肾不交证。”治疗应当滋肾水(阴)降心火,使病证得以痊愈。2.2阴阳五行学说与人体五藏的关系一、自然与人体结构、机能的五行分属在祖国医学中,便以五行为中心,按照它的各个特性,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将自然界和人体有关的事物按其属性,
22、形态现象相类同的,分别归纳为五大类。其主要目的是便利于了解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并作为观察事物变化的推演法则。见表21。表21 五行归类五行五行木火土金水方位方位东南中西北天干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地支寅卯巳午辰戌 丑未申酉子亥四季四季春夏长夏秋冬五形五形矩形尖形方形圆形波形五色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味五味酸苦甘辛咸五志五志怒喜思忧恐五智五智仁礼信义智五脏五脏肝心脾肺肾五腑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五官五官目舌唇鼻耳五体五体筋脉肉皮毛骨五魄五魄魂神意魄精五气五气风暑湿燥寒五化五化生长化收藏五温五温温热自然凉寒六神六神青龙朱雀勾陈 腾蛇白虎玄武自然界五行人体五味 五色 五气 五季五脏 六腑 五官 形体
23、情志酸青风春木肝胆目筋怒苦赤暑夏火心小肠 舌脉喜甘黄湿长夏 土脾胃口肉思辛白燥秋金肺大肠 鼻皮毛 悲咸黑寒冬水肾膀胧 耳骨恐自然与人体结构、机能的五行关系心主血心主血脉心藏神肾藏精、肾为先天之本肾主水肾主纳气肾精生髓肝藏血肝主硫泄肝主升发肺主气肺朝百脉肺主肃降脾为生血化气之源脾统血脾主运化脾主升清脾为后天之本脾气虚弱肺气不足牌虚握盛肺失宜降肺气虚弱脾湿不运心血虚肝血不足心阳不振肾阳虚水泛肾阴不足心阳独亢命门火衰心阳虚肺气虚弱肾不纳气肾阳虚水饮射肺肝失疏泄脾胃失和脾失健运肝胆疏泄失常主水降心火主火温降肾阴藏血主血生化气血疏通气血渲发滋养濡润纳气主气肾精亏损肝血不足肾阴盛亏肝阳偏亢肺气虚弱血脉淤阻
24、心气不足肺虚气弱脾气虚弱心血亏虚脾阳虚肾阳虚肝郁化火灼伤肺金肺失肃降肝失疏泄主升发主肃降滋养填充气推动血血运载气温煦补充化生生血主血每一行所属各种现象之间的关系,也可能说明事物变化发展互相推移的综合关系。例如,以木来说,春季草木开始萌芽生长,呈现了蓬勃的生气,并出现青的颜色,故用木来象征春。在生长化收藏的过程中,属于“生”的一环。把这些自然现象和生理与病理现象联系在一起,就可以把木、春、肝、胆、目、筋、怒、青等一系列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木的一类之下,形成了一个系统。三、脏腑相关生理(一)五脏间的相互关系生理上联系病理上影响心与肺 心主血,肺主气;心主血脉,肺朝百脉。同居上焦,位置比邻。气推动血
25、的运行,血运载气,相互依存,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肺气虚弱,宗气不足血脉癖阻,见胸闷、气短、心悸、唇舌青紫等证候。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肺虚气弱,见咳嗽喘息、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等症。生理上联系病理上影响心与脾心主血,推动血液在经脉里运行。脾统血,统摄血液循环正常轨道运行。脾气健运则心血充盈。脾气与心血,相互促进,相互依存。脾气虚弱,化源不足心血虚亏,脾气虚弱心血两虚脾失所养脾两虚,见心悸、失眠、食少、腹胀、面色无华等证候。生理上联系病理上影响心与肾心居上焦,属阳,主火;肾居下焦,属阴,主水。心火降于肾以资肾阳,共同温煦肾阴。肾水上济于心以资心阴,共同濡养心阳。肾阳(命门火)与心阳(心火)相互温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统养生理论基础和方法201007课堂用 传统 养生 理论基础 方法 201007 课堂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