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题:教育专题:古代诗歌鉴赏.ppt
《教育专题:教育专题:古代诗歌鉴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专题:教育专题:古代诗歌鉴赏.ppt(9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鉴赏常被误读的诗句1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船”,不是船只,而是“衣襟”的意思。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了当时八位著名的诗人,其中一段专门写李白的醉态。据说,唐玄宗想召见诗仙,李白仍然保持一副很牛气的高人派头。所谓“不上船”,并非不登龙舟,而是敞开衣襟,连扣子都不系。康熙字典里明确记载:“衣领曰船”,“或言衣襟为船”。2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屋漏”,不是屋子漏雨,而是一个方位名词屋西北角。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其中“屋漏”二字历来被解释为屋子漏雨。“屋漏”其实是一个名词,它是屋内西北角的特定名称。辞源修订本
2、“屋漏”条的第一个义项是:“房子的西北角。古人设床在屋的北窗旁,因西北角上开有天窗,日光由此照射入室,故称屋漏。”1(2013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山寺夜起江湜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答: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以及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第一问:由“烟色如云白”可知,“烟”的颜色是白的;由“流来野寺前”可知,“烟”是流动的,有动态的美。第二问:“烟色如云白”采用了比喻修辞,“流来野寺前”的“流”字形象描绘出山岚之动态。如此既有静
3、态的描绘,也有动态的刻画,全方面表现出“烟”的特点。答案: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一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诗人情感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霜天月升,溪流潺潺,溪烟袅袅如云般洁白,自由流淌到野外的山寺前,诗人被这月夜美景吸引,起身欣赏;但举头望天,将一切美景收入眼中后却因想起自己背井离乡、羁旅漂泊的遭遇,不免产生思乡怀亲之愁,所以“不眠”。答案: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
4、“开门惜夜景”,一个“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之情;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的“无家客”“独”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2(2012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吴松【注】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注】吴松:即吴淞,江名。(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答: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意境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诗歌开头两句写了诗人秋日早上乘舟在雨中赶路的情形。天刚破晓,船又启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
5、舞树叶。营造了冷清萧条的氛围,为后文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作了铺垫。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象,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孤舟”既写舟,又代指人;既写景,又写情。照应题目上文,表达情感。答案:“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孤寂、思乡之感。3(2011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
6、,年年长自清。(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答: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对于诗句的赏析,其信息点的组成一般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翻译,然后分析技巧,最后点明效果。联系首联,我们首先明确颔联所描绘的主要意象为山泉流水,然后从技巧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描写的角度有声有色,有高有低,综合运用了想象与比喻的手法,再联系本首山水诗的题材及作者的情感来分析其意境。答案: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睡眠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
7、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是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作了铺垫。(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对于本诗中心意象特点的把握,首先应明确该诗的题材,山水诗中诗人往往都在所描绘的景物上寄寓某种情感,其次要结合本诗所使用的写作技巧拟人手法的运用来分析,对于作者情感的分析在答出第一问的基础上再来作答,难度就不大了。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
8、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20112013年山东卷古代诗歌鉴赏考查统计综上分析山东省考试说明对本考点总体要求是“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同时做出两点具体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属于“鉴赏评价”范畴。1从诗歌的体裁来看:以律诗和绝句为主,其次是词。2013年17套(不包括上海)试题,10套考查律诗、绝句,7套考查词。单从山东高考看,20082013年,5次考诗歌(2次唐诗,1次宋诗,1次魏唐诗,1次清诗),只有1次考查宋词。2从诗歌的朝代来看:选材侧重于唐宋诗词,偶有古体诗及元曲。3从命题角度看:“形象、语言和表达
9、技巧”是古代诗歌鉴赏中的考查重点。其中,对“形象”的考查集中在意象和意境上,对“语言”的考查集中在诗眼和炼字上,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常见表达技巧上。4从题量看:仍以两个小题为主,分值固定为8分。开篇一补:怎样阅读诗歌此“法”只应天上有,人间欲闻哪得闻?把握内容和思路是读懂诗歌的关键。下面我们就考场上短时间内如何快速读懂诗歌作一指导。古诗鉴赏,其前提是要读懂诗歌。对于考生来说,能否读懂诗,决定着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而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从而来解读古诗。在考场上,读懂一首古诗,说到底就是理解诗句
10、意思,诗歌写了哪些内容,是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和层次来写的。下面我们就考场上如何能在短时间内快速读懂诗歌作解说。第一步抓标题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如何利用标题来读诗呢?(一)把握标题信息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总之,标题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例如:1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一诗,从标题上来看,交代了哪些内容?答:_答案:交代了写作缘由和内容(竹窗闻风);交代了写作目的(怀念远方之人);暗示了诗的感情基调和类别(怀人诗)。(二)带着标题去读诗有些标题
11、并不一定蕴涵着那么丰富、全面的信息,而是留下了空白点,这个空白点给我们留下了猜想揣摩诗的内容的空间,使我们很容易较快地深入到诗的内容中去。以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为例。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另外,古人还有一个写作习惯,通常在诗的开头一两句就破题、点题。这样,我们就可以依据标题,了解开头的内容。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乌夜啼陆游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馀天。弄笔斜行小草,钩帘浅醉闲眠。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从词中的“弄笔”“钩帘”“听新蝉”这些词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一种什么样
12、的心情?请简要分析。答:_ 解析:(1)读题目:“乌夜啼”,时间为“夜”,物象为“乌”,动作为“啼”。(2)猜想:作者为什么夜里不睡?心情如何?(3)读诗:“素月”与标题中的“夜”对应,诗人在干什么?原来在“弄笔”写作,再联系陆游的生平作答。答案:“弄笔”表现词人报国壮志被压抑,兴酣落笔,藉以发泄愤激的感情;“钩帘”挂起帘钩,迎风纳凉;“听新蝉”以动衬静,凸显环境的清幽。从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词人表面闲适而内心却不平静,胸怀天下却壮志难酬的郁闷。第二步读正文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读懂正文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这一环节是以平时的积累和素养为基础的,不过,方法上还是有几点很关键:(一)懂得结构章
13、法和基本特点(1)结构章法(2)基本特点:情景结合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乐情,哀景哀情。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如: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苦寒行刘克庄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押衣敕使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长安城中多热官,朱门日高未启关。重重帏箔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注】敕使:奉皇帝命令办事的使者。热官:指有权势的大官僚。帏箔:帐幔和帘子。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答:_ 答案:可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初冬边疆骤冷,战士们衣薄难眠;后四句为第二层,写京城官僚暖床醉酒,长
14、睡不起。(二)读关键语品情感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钱钟书用“闪电战”来形容古诗鉴赏。而其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时千万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这样绝对是读不懂、读不透的。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当然,最重要的是抓住关键诗词句,迅速定位情感基调。如: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秋夜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答:_ 答案:“凉”。“凉”字既写天凉,又
15、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三、四两句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真)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三)抓住景、事、情任何类别的诗歌都离不开“景”“事(典故)”“情”三要素,其中“景、事”是表象,“情”是诗的内核。我们要做的就是,仔细阅读全诗,对文字信息进行检索分类,注意诗中出现的景物意象、人物事件,由意象、事件生发开去。只有一个意象的画面,如荷花、菊花、竹子,本身就含有诗人全部的思想感情;众多意象组成的画面意境,其中也以一两个意象为主体。通过对景、事的提炼、理解,围绕人之常情,推导出诗的主旨。例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
16、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问题有两个:(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里的景是:空荡荡的台、千古自流的江水、落日下的山峦、青天、长江水、水中白鹭洲。这里的事件是:诗人游凤凰古台、看到吴宫上演的今昔变化、感受晋代衣冠成冢。不难看出,前者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依旧,后者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经历由盛到衰的变化往事。有变的,有不变的,人世沧桑巨变,自然景物亘古永恒,古今对比,推导出诗人在抒发古
17、今兴亡盛衰之感。再看尾联:景,浮云、太阳;事,诗人望长安而不见;情,愁。“浮云蔽日”有深意,“云”轻浮不定,与左右逢源的奸邪小人相似;“日”为天的代表,指皇帝天子。浮云蔽日使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因不被统治者重用而忧愁。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军城早秋严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答:_(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答:_ 解析:第一个问题从“
18、景象”及其“寓意”的角度设题,切入点就是捕捉诗句中所选用的意象,并把这些意象组织成一幅有机特征鲜明的画面。然后再结合主旨,明确画面的深层含意,也就确定了“寓意”。第二个问题从“情怀”的角度设题,切入点是捕捉和主旨密切相关的意象,如“飞将”“沙场”“匹马”等,把握诗歌的整体氛围,品味诗眼所在的词句,如“更催”“莫遣”等,综合多方面多角度,明确“情怀”。答案:(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
19、心,显示必胜的信心。第三步挖掘暗示信息诗歌中有许多提示性、暗示性信息,如注释和题干等,这些信息也很重要,有的还可能是解题的关键。(一)注释的暗示高考所选诗歌的题材多种多样,大多附有注释。示例:(二)题干的暗示所谓题干,即命题的语言文字,包括三大要素:指向要素(回答什么问题)、解说要素(解释题目要求)、限制要素(哪一联、哪一句等)。抓住题干的暗示信息可以让你进一步读懂诗歌。这也叫借题解文法。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1)诗歌中间四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采用了何种手法?答:_(2)陶
20、渊明有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本诗中作者的情感态度与陶渊明有何不同?答:_ 解析:关注题干信息,提炼重要信息点。题干(1)“诗歌中间四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采用了何种手法?”信息提炼:中间四句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主要内容是景物画面,采用了某种需要深入探讨的表达技巧。这种表达技巧是在描写某种景物画面时运用的,所以,深入思考还是要立足于描写景物常用的技巧。题干(2)“陶渊明有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本诗中作者的情感态度与陶渊明有何不同?”信息提炼:本诗在情感态度上与陶渊明在田园隐逸诗中所体现出来的“隐居田园,悠然自得”的感受有可比之处,但又有所不同,要回到诗中关注这种共同点,更要明辨这种
21、不同。答案:(1)诗歌中间四句描绘出了一幅山家秋晚图:树木都已披上秋色,夕阳西下,给山峰涂上了余晖,牧人从山中赶着牛群归来,猎马也驮着猎物回来了。由远及近,前两句写静景,后两句写动景,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2)陶渊明在田园中能找到慰藉,显得悠然自得。本诗作者却在闲逸的情调中,透露出几分彷徨与苦闷。诗歌形象是诗歌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一般包括人物形象(侧重抒情、叙事的诗歌)、景物形象(侧重写景的诗歌)和事物形象(侧重咏物的诗歌)三个方面。第一第一讲讲鉴赏鉴赏古代古代诗诗歌的形象歌的形象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了樱桃,绿了芭蕉(2013年高考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
22、酬孝峙清钱继章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闲倚杖,戏临罾。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字字冰。【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注】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熏风:东南风。人物形象人物形象(1)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答:_解析:主要考查鉴赏词人形象。前两句是词人面容表象的大特写镜头,充分显示其怪异;“霜侵”两句则是词人心态境象的形象化描摹,着力传达其坚强。艺术上由表入里,由近至远,由风貌到气质,从而丝
23、丝入扣地雕铸出词人的立体塑像。答案: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2)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答:_解析:考查诗句的含意,涉及人物形象的特点。下片以闲游、戏钓的飘逸气度,进一步申述了上片遗世独立、傲岸不羁的个性;同时自然地生发为“折腰久矣谢无能”的词意,用“折腰”代替“做官”,足见词人的巧构匠心。它很自然地引发人们联想到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辞官归隐的典故。由【作者简介】可知,词人不愿意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答案:此句意谓: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职,则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来推辞。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抒情主人公自
24、己的形象(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两种类别。前者如屈原的离骚中的形象,就是主人公自己,这类诗歌往往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后者如孔雀东南飞中描写的刘兰芝、焦仲卿等人,诗经氓中描写的男女主人公。感受、理解、分析形象,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要求说出形象特征或概括人物性格,是高考试题对人物形象考查的重点。设题形式提问方式: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答题模式:这首诗塑造了一个A(人物性格或者思想品格)B(身份)的形象。提问方式: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或诗歌主人公)的形象特点。答题模式:诗人(或诗歌主人公)A(人物性格或思想品格)的形象特点。1鉴赏方法(1)知人论世诗人所处的时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专题 古代 诗歌 鉴赏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