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第五章(2节)燃烧(4.5学时).ppt
《9第五章(2节)燃烧(4.5学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第五章(2节)燃烧(4.5学时).ppt(7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第二节 点燃式内燃机的燃烧本节讨论以下内容:一 点火过程与着火落后期 二 点燃式内燃机的正常燃烧 三 代用燃料的燃烧 四 点燃式内燃机的不正常燃烧 五 点燃式发动机的燃烧模型 一、点火过程与着火落后期 1、火花点火过程 目前,火花点火过程有许多方面还不是很清楚。图5-6是常规高压线圈点火系统工作时电压与电流的变化示意图。整个放电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击穿阶段(2)电弧阶段 (3)辉光放电阶段(中间有两个过渡区、前面有一个预放电阶段)整个过程约1ms。(1)击穿阶段特点:电极在很高电压(约10-15kV)下,击穿电极间隙内的混合气;离子流从火花塞的一个电极奔向另一个电极,间隙阻抗迅速下降;
2、建立一个直径约40m的圆柱状离子化气体通道,电能几乎可以无损失地通过等离子流;局部温度升至60000K,压力上升到几十个MPa;产生一个强烈的激波向四周传播,使等离子通道的体积迅速膨胀(约膨胀到直径2mm),而它的压力、温度迅速下降;击穿阶段,通过火花塞间隙的峰值电流高达200A;整个击穿阶段的时间很短,约10ns,故能量小(1mJ)。(2)电弧阶段特点:在击穿阶段末期,形成电极间的电流通道;电弧放电电压较低(50100V),电流仍很高(1-10A);与击穿阶段电极间的电流通道内的气体完全离解或离子化相反,放电带中心部分的离解程度仍很高,但离子化程度比较低(约1%);在阴极和阳极的电压降是电弧
3、放电电压降的主要部分,电能储存在这些电极的表层区域,由金属电极导走;要求有灼热的阴极(以便电弧正常维持),造成了阴极材料的蒸气蚀损;由于击穿阶段末期等离子体体积膨胀、体外热交换和扩散作用增强,使电弧中心区温度下降到6000K;整个阶段的时间较短,微秒级,故能量小(1mJ)。一般认为,在电弧阶段火焰传播开始。(3)辉光放电阶段特点:电流低于200mA,阴极上有大的电压降(300500V),温度较高,离子化程度很低(低于0.01%);大部分点火能量此时放出,时间毫秒级,能量损失比电弧阶段更大;气体的最高平衡温度下降到3000K。点火系统和储能装置(如点火线圈)的设计细节将决定这一阶段的进程,在发动
4、机运行条件下:对静止的具有化学计量比的混合气点火能量,通常只需要0.2mJ;对于较稀或较浓的混合气,或电极处混合气有较高流速时,需要点火能量为3mJ;为了能使发动机在各种工况下都能可靠点火,常规点火系统供给能量一般为3050mJ。2、滞燃期(着火落后期)滞燃期是一个工程上的概念,要准确定义点燃式内燃机的滞燃期比较困难,因为理论上,点火瞬间即开始火焰传播,可以说几乎没有滞燃期。目前,工程上所指的滞燃期一般用以下三种方法定义:1)从火花点火至气缸内压力明显脱离压缩线时的时间或曲轴转角。2)火花点火开始后观察气缸内的火焰传播至某一设定的小的半径时所需的时间。为试验方便,一般先求出火焰半径与时间的关系
5、曲线,用外推法求出所设定的小半径的相应时间。3)从火花点火开始直到气缸内10%的燃料燃烧完了的时间或曲轴转角(又名火焰发展角)。应当指出,以上三种方法测出滞燃期在数值上差别较大,在使用时应指明采用何种定义的滞燃期。二、点燃式内燃机的正常燃烧 主要介绍均质混合气正常燃烧。因绝大部分汽油机在电火花强制点火前已形成大致均匀混合气(气缸外部利用化油器或喷油)。(一)定容燃烧弹中的燃烧过程 因可燃混合气在定容燃烧弹中的燃烧与汽油机的燃烧比较接近,所以,可以用定容燃烧弹中的燃烧试验来说明汽油机的正常燃烧情况。1、初始状态:右图把定容燃烧弹分成相等的四部分(1、2、3、4),其中每部分包含等量的可燃混合气,
6、状态均为(p0、T0),(即图5-7a)。2、区域1燃烧:设第一部分首先燃烧(在p0、T0下),压力、温度升高(p1、T1),体积膨胀,其余三部分由于压缩与传热的影响,温度与压力也有所提高,见图5-7b。3、区域2燃烧:区域2在(p1、T1)下开始燃烧(图5-7c),燃烧时,区域2的气体要膨胀,压缩已燃烧气体1和未燃烧气体3和4,使它们的压力温度再升高。4、其它区域燃烧:然后依次燃烧3和4部分的混合气。根据定容燃烧弹物理模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等截面燃烧室内,燃烧速率不相等的。因为,火焰沿燃烧室不断传播,相继投入燃烧的各层混合气,比前一层混合气有更高的密度。2)燃烧室内各处燃气温度不相等。
7、因为,各部分混合气在投入燃烧前的状态不同,燃烧后受压缩的情况也不同。靠近火花塞的那部分混合气,先在较低温度下燃烧,在低压下膨胀;最后在高压下回到原来的体积,这部分气体除获得燃烧的化学能外,还获得压缩功,因而最终温度较高。相反,最后燃烧的那部分混合气,要损失一部分功,因而温度较低,两者相差可达数百度。这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高速摄影记录燃烧过程(在火焰传播接近终点)时,火花塞附近又发生“后辉”的原因。3)气流静止的燃烧室内会引起气流运动(火焰传播的压缩-膨胀)。而且这种气流运动的方向,在燃烧初期与燃烧末期是相反的,使火焰传播速度产生先加速后减速的倾向。远端混合气,所受压缩与传热时间最长,在火焰前锋
8、到达前,先期反应已有较大的发展。因而,火焰前锋的速度越来越大,但在接近缸壁时,由于缸壁的冷却作用而变慢。(二)预混燃烧与扩散燃烧 预混燃烧:在燃烧过程中,如果化学反应控制了燃烧速率,即混合过程比化学反应(燃烧反应)要快得多,或者在火焰到达之前燃烧与空气已充分混合,这种可燃混合气的燃烧称之为预混燃烧。汽油机和气体燃烧发动机的可燃混合气的燃烧基本上属预混燃烧。在柴油机中,燃料是借助于喷油装置在接近压缩终了时喷入气缸,经过一个很短的滞燃期后即开始着火。在滞燃期内,若喷入气缸的燃料在着火前已蒸发并与空气混合,那么这部分燃料的燃烧可以看作是预混燃烧。扩散燃烧:在燃烧过程中,如果混合过程控制了燃烧速率,即
9、化学反应(燃烧反应)比混合过程要快得多,这就是所谓的扩散燃烧。柴油机的大部分燃料是在着火后喷入气缸的,它处于一边与空气混合、一边燃烧的情况下,由于混合过程比反应速率慢,因此燃烧速率取决于混合速率。扩散燃烧的显著特征是,它的燃烧速率取决于使燃料和氧化剂达到适宜进行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扩散速率。(三)点燃式发动机的燃烧过程-(以汽油机的正常燃烧为例)通常把点燃式发动机燃烧过程分成三个阶段,如图。第阶段1-2称为着火阶段,是指电火花跳火到形成火焰中心的阶段。第阶段23称为急燃期,是指火焰由火焰中心烧遍整个燃烧室的阶段,因此也称为火焰传播阶段。第阶段34称为后燃期,它相当于急燃期终点3至燃料基本上完全燃烧
10、点4为止。各个阶段特征分述如下:第阶段(着火阶段)-着火落后期、滞燃期:电火花在上止点前角(1点)跳火以后,混合气中并不立即产生火焰。高速摄影表明,在1点(图5-8)亮后,至2点再亮,这段时间约占整个燃烧时间的15%左右。但工程上一般是按气缸压力开始与压缩压力相分离的2点计算的,2点与2点相差甚微,它与底片的感光性能及测压仪器的灵敏度有关。滞燃期i的长短与下列因素有关:1)燃料本身的分子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能。2)点火时缸内气体压力、温度。它与压缩比有关,压缩比高,滞燃期短。3)混合气过量空气系数a。试验表明,汽油-空气混合气在a=0.80.9时(较理论空燃比浓),i最短,如右图所示。4)残余废气
11、量增加,i增加。5)气缸内混合气运动强,则i稍有增加。由于气流运动,火焰中心不一定在电极间隙处,有可能在电极间附近。6)火花能量大,i缩短。对于电火花点火的汽油机而言,气缸内着火的时间(2点)可以用控制点火提前角的办法来达到,所以滞燃期的长短对汽油机工作的影响不大,这一点是与柴油机完全不同的。第阶段-火焰传播阶段:在这一阶段内,压力升高很快,压力升高率dp/d =0.20.4MPa/CA。压力升高率代表发动机工作粗暴的程度。它与振动、噪声、火焰传播速率有密切相关,因此火焰传播速率高的可燃混合气均促使dp/d 增加。火花塞位置、燃烧室型式对其也有影响。急燃期终点一般为最高压力点3或最高温度点3(
12、有时3和3点重合)。若取放热率骤然下降时刻作为急燃期终点应更为合理。最高燃烧压力点3到达的时刻,对发动机的功率、经济性有重大影响。如3点到达过早,则混合气必然过早点燃,从而引起压缩过程负功的增加,压力升高率增加,最高燃烧压力过高。相反,如3点到达过迟,则膨胀比将减小,同时,燃烧高温时期的传热表面积增加,也是不利的。3点的位置可以通过点火提前角ig来调整。第阶段-后燃期:它相当于急燃期终点3至燃料基本上完全燃烧点4为止。p-图上的点3表示燃烧室主要容积已被火焰充满,混合气燃烧速度开始降低,加上活塞向下止点加速移动,使气缸中压力从点3开始下降,在后燃期中主要是湍流火焰前锋后面未完全燃烧的燃料、气缸
13、壁面上的混合气层继续燃烧。汽油机燃烧产物中CO2和H2O的离解现象比柴油机严重,在膨胀过程中温度下降后又部分复合放热。一般也作后燃看待。一般调整点火提前角,使点2在BTDC12-15CA,点3在ATDC12-15CA到达,(dp/d )max为0.1750.25MPa/CA。可使汽油机工作柔和、动力性能良好。(四)燃烧过程按已燃质量分量划分 下图是已燃质量百分数(质量燃烧率)与曲轴转角的关系曲线。可见,在火花点火以后,燃料-空气混合气的燃烧速率从很低达到最大(燃烧过程中部),然后接近于零(燃烧终了时)。利用已燃质量百分数表示燃烧过程各阶段较为方便,并以此可定义发动机燃烧的各个阶段。根据此曲线,
14、点燃式发动机燃烧过程可以描述为:1)火焰发展期-从火花点火到燃料化学能释放10%之间的曲轴转角间隔期。2)快速燃烧期-大量工质燃烧所需的曲轴转角间隔。定义为从火焰扩展阶段(10%已燃质量百分数)到火焰传播过程终点(90%已燃质量百分数)之间的曲轴转角间隔期。3)总燃烧期-整个燃烧过程的持续期,它是火焰发展期与快速燃烧期之和。(五)火焰传播速率和燃烧速率 可燃混合气着火以后,即形成火焰中心,火焰由此中心以一定的速率传播到整个燃烧室。按混合气流动特性,火焰分为层流火焰和湍流火焰。1、层流火焰(传播)速率SL 层流火焰(传播)速率定义为火焰前锋相对于未燃混合气的相对速率,其表达式为(5-18)式中,
15、Af为火焰面积,u为未燃混合气密度,为质量燃烧率。所以,如果求出火焰(传播)速率,就可以得到质量燃烧率。对发动机使用的混合气,层流火焰(传播)速率在40180 cm/s 之间。在实际计算SL 时,常采用Mattavi 经验公式(5-19)式中,SL0=30.5-54.9(-1.21)2(标准状态下);=2.18-0.8(-1);=-0.16+0.22(-1);为燃空当量比(过量空气系数的倒数);p为压力(kPa);Tu为火焰前锋面前未燃气体温度(K)。2、湍流火焰速率ST 缸内湍流作用:大标尺湍流使火焰前锋面发生扭曲,除增加锋面面积外,还使火焰前锋分裂成许多燃烧中心,导致湍流火焰速率大大增加;
16、小标尺湍流可大大增加焰面中分子与新鲜混合气中的分子的相互渗透,因此使湍流速率增加(图5-11)。湍流较弱时,火焰锋面完整;湍流较强时,锋面被撕裂成碎片。定义:FSR=ST/SL,称为火焰(湍/层流)速率比。因此,湍流速率与层流速率存在如下关系(5-20)当缸内湍流强度不高时,Mattavi给出了便于计算的经验关系式(5-21)式中,n为发动机转速(r/min)。但在发动机的实际燃烧过程中,火焰传播速率与湍流强度之比的关系并不一定是线性的。湍流强度不高时,火焰传播速率与湍流强度之间呈线性关系;湍流增加到一定强度时,火焰传播速率随湍流强度的增加而呈非线性增加趋势;湍流强度太强,火焰传播速率可能会随
17、湍流强度增加而降低。因此,在汽油机中,组织适当强度的湍流有助于提高火焰传播速率,对燃烧过程有利;但太强的湍流不仅不利于提高火焰传播速率,反面会使传播中的火焰淬熄。3、火焰传播速率Sf 定义:火焰传播速率为火焰前锋相当于燃烧室壁面传播的绝对速率,在发动机中可用下式计算(5-22)式中,Se为已燃区膨胀速率,由下式给出(5-23)式中,AP、SP分别是已燃区在活塞上的投影面积和活塞运动速度;Vb为已燃区体积;为曲轴角速度。(六)着火界限或可燃范围 可燃混合气过浓或过稀时,电火花放电以后,不能形成火焰中心、产生火焰传播。电火花首先点燃电极间隙内这一体积的可燃混合气,当它放出的热量大于向四周混合气的散
18、热量,火焰才能传播发展;反之,将自行熄灭。过浓混合气燃烧不完全、放热量少;过稀混合气的热值低、放出的热量少,因而均不能点火混合气。两界限之间的混合气浓度范围称为可燃范围或着火界限。要使混合气正常燃烧,必须保证混合气浓度在可燃范围内。几种燃料的可燃范围大致如下:汽油:最小过量空气系数0.5最大过量空气系数1.30酒精:0.41.70苯:0.41.25醚:0.41.25影响混合气初期放热速率和散热速率的因素,都会影响着火界限。例如,可燃混合气初始温度增高,有利于放热速率的提高和散热速率的降低,因此扩大了着火界限。残余废气中含有大量的惰性分子(N2,CO2水蒸气等),当残余废气系数增加时,着火界限将
19、缩小。考虑到在实际发动机缸内各处的温度、压力并不完全相同,空气、燃料及残余废气的混合也不一定绝对均匀,因此着火界限比上面列出的范围窄。例如:火花塞间隙附近的气体,若主要是浓度合适的新鲜可燃混合气,就比较容易着火;着火后缸内温度、压力均升高,火焰传播也比较容易(即使其他部分的混合气的废气成分高一些)。如果燃烧室设计不好,不能很好清扫火花塞附近的残余废气,着火界限就变窄,甚至不能着火。现代汽油机在较高负荷且工作正常时的着火界限(稀气极限)大致为amax=1.31.4,一般当a=1.251.35时,汽油机工作循环已不稳定,燃油消耗率迅速上升,混合气再稀一些,发动机即自行熄灭。浓气极限amin无实际意
20、义上的限制。对于汽油喷射、分层燃烧汽油机以及柴油机,由于整个燃烧室内混合气分布不均匀,因此按平均意义上的过量空气系数表示的可燃范围就失去意义。(七)不同工况下燃烧过程的特点 下面分别讨论不同点火提前角、混合气浓度、负荷、转速的燃烧过程。1、点火提前角不同时的燃烧过程 影响汽油机最佳点火提前角的因素很多,如转速、过量空气系数、进气压力和温度等,它只能在试验中予以测定。下图给出了汽油机点火提前特性图。测试条件:保持节气门开度、转速以及混合气浓度一定,记录功率、燃油消耗率、排气温度随点火提前角的变化。对于汽油机,每一工况都存在一最佳点火提前角,这时汽油机功率最大,燃油消耗率最低。最佳点火提前角位置:
21、使最高燃烧压力在上止点后12-15(CA)时达到,这时实际示功图与理论示功图最为接近。选择:要考虑到发动机在整个运行范围内,保证最大功率而无爆燃。2、混合气浓度不同时的燃烧过程 汽油机燃料调整特性:在转速、节气门开度保持一定、点火提前角为最佳值条件下,调节供油量,记录功率、燃油消耗率、排气温度随过量空气系数的变化曲线,称为汽油机在某一转速和节气门开度下的调整特性,如图所示。因汽油机在a=0.80.9时,滞燃期最短,火焰传播的平均速率最高。较浓混合气燃烧以后的实际分子变更系数增大、燃料蒸发量增多,进气温度下降,充量系数有所增大,所以,最高爆发压力、最高燃烧温度、压力升高率和功率均达到最大值,同时
22、由于不完全燃烧的趋势增加,燃油消耗率较高。因缸内燃料、空气和残余废气不能绝对均匀混合,因而不可能刚好在a=1时获得完全燃烧。混合气稍稀时,最高燃烧温度下降,使燃烧产物离解等不良影响减少,有利于提高热效率,当a=1.031.1时,燃油消耗率达到最佳值。过稀混合气热效率下降。因燃烧速率降低,燃烧时间拉长。3、负荷不同时的燃烧过程 在汽油机上,转速保持不变,通过改变节气门开度来调节进入气缸的混合气量,以达到不同的负荷要求。-负荷量调节 当节气门关小时,充量系数急剧下降,但留在气缸内的残余废气量不变,使残余废气系数增加,滞燃期增加,火焰传播速率下降,最高爆发压力、最高燃烧温度、压力升高比均下降,冷却水
23、散热损失相对增加,因而燃油消耗率增加。因此,随着负荷的减小,最佳点火提前角要提高(如图)。在汽油机中,用点火提前真空调节器来自动调整。4、转速不同时的燃烧过程 在内燃机中,转速增加时,气缸内的湍流增加,使火焰传播速率大体成正比例增加,最高爆发压力、压力升高比随转速变化不大;由于散热损失减少,进气被加热增加,使气缸内混合得更均匀,有利于缩短滞燃期。另一方面,由于残余废气系数增加,气流吹走电火花的倾向增大,又促使滞燃期增加。以上两种因素使以秒计的滞燃期与转速的关系不大,但以曲轴转角计的滞燃期随转速增加而增大(如图所示)。因此,在汽油机上一般都设有点火提前角离心自动调节装置,使在转速增加时,增大点火
24、提前角。5、点火提前角的控制 点火提前角对汽油机经济性影响:据统计,点火提前偏离最佳值5 (CA),热效率下降1%;偏离最佳值10(CA),热效率下降5%;偏离最佳值20(CA),热效率下降16%。最佳点火提前角的影响因素:大气状态(压力、温度、湿度)、缸体温度、燃料辛烷值、空燃比、残余废气系数、排气再循环等。传统控制方法:只考虑了其中的两个因素,即真空和离心调节装置。特点:只能随转速、负荷的变化对点火提前角作近似控制。现代电子控制方法:实现点火提前角的精确控制,大体上分成两类,计算机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其特点如下:计算机开环控制特点:一种预定顺序控制,根据转速传感器和负荷传感器测得的信号,在
25、存储器中预定特性图上找出对应于该工况的近似最佳点火提前角来控制点火系统点火。预定特性图是事先通过试验得到的近似最佳点火提前角与转速和负荷的三维曲线图或表格,存储在存储器中,若多加几个传感器还可监控更多的参数。优缺点:响应速度快;不能考虑所有影响因素,若采用多个传感器,则价格较贵,系统的可靠性下降。计算机闭环控制特点:一种自适应控制或反馈控制,根据反馈信息确定下一次点火提前角的调节方向。目前作为反馈信息参数大都采用转速(方便),调节点火提前角控制逻辑为:当负荷不变时,改变点火提前角一个步长,则:点火提前后,转速增加点火再提前 点火提前后,转速下降点火推迟 点火推迟后,转速增加点火再推迟 点火推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五 燃烧 4.5 学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