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件: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pptx





《复习课件: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课件: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pptx(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第3 3课时课时 从从汉到元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政治制度的演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P12)2.2.汉至元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发展(1 1)汉朝:)汉朝:中央:内外朝制度中央:内外朝制度 削弱相权削弱相权原因:原因: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需要加强皇权。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需要加强皇权。内容:内容: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变为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变为“外朝外朝”(执行机构)(执行机构) 增设增设“中朝中朝”(决策机构)重用侍从、秘书(决策机构)重用侍从、秘书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的三公九卿制汉朝
2、的三公九卿制1.1.秦朝时,尚书是少府秦朝时,尚书是少府( (九卿之九卿之) )属官,掌政务文书,地位较低。汉武帝时期,赋予尚书属官,掌政务文书,地位较低。汉武帝时期,赋予尚书决策的职能,司法审查大权也转由尚书和廷尉共同行使。这一变化说明(决策的职能,司法审查大权也转由尚书和廷尉共同行使。这一变化说明( )A A汉武帝时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汉武帝时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B B秦汉政治制度之间缺乏传承性秦汉政治制度之间缺乏传承性C C西汉的中央官职实行分权制衡西汉的中央官职实行分权制衡 D D尚书已成为中央最高决策机构尚书已成为中央最高决策机构【答案答案】A A【试题解析试题解析】利用品级较低的尚书
3、分掌决策且分了廷尉的司法权,进一步强化了君主利用品级较低的尚书分掌决策且分了廷尉的司法权,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故选专制,故选A A项;依据所学,项;依据所学,“汉承秦制汉承秦制”,排除,排除B B项;是分权但是不能体现是制衡,排项;是分权但是不能体现是制衡,排除除C C项;尚书被赋予了决策职能,但不是中央最高决策机构,排除项;尚书被赋予了决策职能,但不是中央最高决策机构,排除D D项。项。汉承秦制汉承秦制(16.16.全国全国)东汉王充在东汉王充在论衡论衡中说: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
4、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为汉初( () )A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2.2.汉至元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发展(1 1)汉朝:)汉朝:中央:内外朝制度中央:内外朝制度 削弱相权削弱相权原因:原因: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需要加强皇权。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需要加强皇权。内容:内容: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变为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变为
5、“外朝外朝”(执行机构)(执行机构) 增设增设“中朝中朝”(决策机构)重用侍从、秘书(决策机构)重用侍从、秘书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答案答案】B B知识点解读知识点解读汉承秦制,指的是秦统一后,建立了一套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僚汉承秦制,指的是秦统一后,建立了一套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僚体制。西汉建立后,承袭秦制,虽略有所改,但体制。西汉建立后,承袭秦制,虽略有所改,但在汉武帝以前的中央行政体制,基在汉武帝以前的中央行政体制,基本上没有突破秦代模式本上没有突破秦代模式。故有。故有“汉承秦制汉承秦制”之说。只是在汉武帝时,中央官制出现之说。只是在汉武帝时,中央官制出现了内
6、朝与外朝的划分,皇权也进一步集中。了内朝与外朝的划分,皇权也进一步集中。2.2.汉至元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发展(1 1)汉朝:)汉朝:地方:地方:汉武帝颁布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推恩令” ” 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集权l 原因:原因: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制郡国并存制郡国并存制内容:内容:一部分郡县制一部分郡县制( (汉郡、县二级,中央集权汉郡、县二级,中央集权) ),一部分王国(王国、支郡、县三级,地方分权)、一部分王国(王国、支郡、县三级,地方分权)、侯国(属所在汉郡或王国管辖)。汉初,王国控制侯国(属所在汉郡或王国管辖)。汉初,王国控制的国土、人口更多。(郡县制与
7、分封制同时存在)的国土、人口更多。(郡县制与分封制同时存在)原因:原因:吸收亡秦孤立之败的教训;安抚宗室和功臣吸收亡秦孤立之败的教训;安抚宗室和功臣的工具;维护刘氏政权的长期统治。的工具;维护刘氏政权的长期统治。影响:影响:积极方面,给王国较大自主权,客观上维护积极方面,给王国较大自主权,客观上维护了刘氏政权、促进了各地经济发展。消极方面,逐了刘氏政权、促进了各地经济发展。消极方面,逐渐威胁中央集权,文景时期形成渐威胁中央集权,文景时期形成“王国问题王国问题”。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制(20192019江苏高考江苏高考22)史记史记载:载:“汉定百年
8、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A A实行察举制度实行察举制度 B B独尊儒家学说独尊儒家学说 C C实行郡国并行制实行郡国并行制 D D全面推行郡县制全面推行郡县制【答案答案】C C(20162016海南单科海南单科55)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 ) ( ) A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
9、强对地方的控制 B 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C 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确保皇位传承稳固 D 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答案答案】C C(2017(2017天津卷天津卷12)12)(1616分)分)20152015年底以来,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和成果展示,年底以来,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和成果展示,在学术界和社会公众间引起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在学术界和社会公众间引起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一 据据汉书汉书载,刘贺是汉武帝之孙,昌邑哀王之子,幼年继承王位。公载,刘贺是汉武帝之孙,昌邑哀王之子,幼年继承王位。公元前元前7474年,汉昭帝逝世,无子
10、,霍光立刘贺为皇帝。然而不久,霍光与群臣联名上奏年,汉昭帝逝世,无子,霍光立刘贺为皇帝。然而不久,霍光与群臣联名上奏刘贺入朝后的劣迹,如: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刘贺入朝后的劣迹,如: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要求废黜刘贺。皇太后准奏。前要求废黜刘贺。皇太后准奏。前6363年,年,刘贺受封为海昏侯。刘贺受封为海昏侯。(1 1)刘贺封号与汉代哪一制度有关?概括)刘贺封号与汉代哪一制度有关?概括汉书汉书所载刘贺帝位被废原因。(所载刘贺帝位被废原因。(4 4分)分)制度:郡国
11、并行制度。制度:郡国并行制度。原因:失礼仪,乱制度。原因:失礼仪,乱制度。易错点警示易错点警示易错角度易错角度1 1 封国制在汉初曾发挥了积极作用封国制在汉初曾发挥了积极作用1.1.散在郡县的侯国尽可能地利用自己有限的职权,招徕流亡,增殖户口励开荒,散在郡县的侯国尽可能地利用自己有限的职权,招徕流亡,增殖户口励开荒,以图增加地税收入。许多侯国的户口迅速增长,远远超过了侯国以外郡县直接控以图增加地税收入。许多侯国的户口迅速增长,远远超过了侯国以外郡县直接控制地区的增长。这说明(制地区的增长。这说明( )A.A.封国制度整体上优于郡县制度封国制度整体上优于郡县制度 B.B.经济实力强大是王国问题形
12、成的根源经济实力强大是王国问题形成的根源C.C.七国之乱的发生有其必然性七国之乱的发生有其必然性 D.D.地方享有一定自主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地方享有一定自主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答案答案】D D2.2.西汉初年,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以长安为中心的周边地区被划分成十五个郡,西汉初年,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以长安为中心的周边地区被划分成十五个郡,实行郡县制实行郡县制; ;对旧燕、赵、齐、魏、楚等地,则分封同姓子弟与功臣,实行分封对旧燕、赵、齐、魏、楚等地,则分封同姓子弟与功臣,实行分封制。刘邦旨在(制。刘邦旨在( )A.A.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B.维护政权的稳定性和延
13、续性维护政权的稳定性和延续性C.C.让郡县与王国之间相互牵制让郡县与王国之间相互牵制 D.D.推动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答案答案】B B【易错点拨易错点拨】 西汉初年推行的封国制导致了后来的王国问题,产重威胁中权。西汉初年推行的封国制导致了后来的王国问题,产重威胁中权。但它的但它的实行有一定的合理性,对汉初政权的稳定和地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社积极作用。实行有一定的合理性,对汉初政权的稳定和地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社积极作用。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2.汉至元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发展(1 1)汉朝:)汉朝:地方:地
14、方:汉武帝颁布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推恩令” ” 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集权l 实质:实质:名为名为“推恩推恩”,实为软性削藩,实为软性削藩l 影响:影响:中央集权得以加强,但诸侯国仍长期存在中央集权得以加强,但诸侯国仍长期存在l 内容:内容:a a、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 b b、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汉郡统辖。、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汉郡统辖。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1.1.(20192019新课标全国新课标全国卷高考卷高考25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汉武帝时
15、,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皮币”,定价为,定价为40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20万万钱。朝廷这种做法钱。朝廷这种做法( () ) A.A.加强了货币管理加强了货币管理 B.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C.削弱了诸侯实力削弱了诸侯实力 D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答案答案】C C(20132013天津文综天津文综1212)()(1818分)分) 材料三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
16、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国除为郡”。又。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新编中国通史(3 3)依据材料
17、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5 5分)并分析其意义。(分)并分析其意义。(2 2分)分)【答案答案】措施: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意义:意义: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3 3)隋唐:)隋唐: 中央:中央:三省六
18、部制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分散相权形成三省体制(是形成三省体制(是雏形雏形:中书、尚书、门下三省)。:中书、尚书、门下三省)。(2 2)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合署办公,其办公地点称为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合署办公,其办公地点称为政事堂政事堂(20142014年江苏年江苏) )垂拱三年,或诬告垂拱三年,或诬告( (宰相宰相) )祎之祎之(武武) )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立推鞫( (审问审问) )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 “ “不经凤阁不经凤阁( (中书省中书省) )鸾台鸾台( (门门下省下省) ),何名为敕?,何名为敕?”
19、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旧唐书刘祎之传刘祎之传 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敕书”。 中书省中书省(决策,颁拟皇旨决策,颁拟皇旨) 尚书省尚书省(执行政令执行政令) 门下省门下省(审核政令审核政令)提示: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提示: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3 3)隋唐:)隋唐: 中央:中央: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分散
20、相权分散相权形成三省体制(是形成三省体制(是雏形雏形:中书、尚书、门下三省)。:中书、尚书、门下三省)。(2 2)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 n 特点:特点:分工明确;提高工作效率。分工明确;提高工作效率。“三省三省”分层决策,互相制衡。分散分层决策,互相制衡。分散相权,集中皇权,但又制约皇权。相权,集中皇权,但又制约皇权。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20122012山东卷)山东卷)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
21、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目的是( )( )A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答案答案】B B知识点解读知识点解读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一是驾空相权,如汉武帝设立中朝;二是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一是驾空相权,如汉武帝设立中朝;二是分散相权,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不同点不同点唐朝三省六部制唐朝三省六部制美国三权分立美国三权分立目的目的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分割相权
22、、加强皇权防止个人专制独裁防止个人专制独裁内容内容行政权上的分权,行政权上的分权,司法、行政、立法分权。司法、行政、立法分权。性质性质(实质)(实质)封建封建君主专制的体现;君主专制的体现; 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的体现。代议制民主的体现。相同点相同点 :考点二考点二 隋唐三省六部制和美国的三权分立的比较:隋唐三省六部制和美国的三权分立的比较:起到了互相牵制与监督的作用。起到了互相牵制与监督的作用。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3 3)隋唐:)隋唐: 地方:地方:藩镇割据藩镇割据中央集权严重削弱中央集权严重削弱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藩镇割据藩镇割据
23、(20162016北京文综北京文综131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 ) ( ) A A汉长安汉长安 B B唐长安唐长安C C宋汴梁宋汴梁 D D元大都元大都【答案答案】B Ba.a.节度使权重。节度使权重。玄宗为了巩固边防,在边境设置军镇(又称藩镇、方镇),长玄宗为了巩固边防,在边境设置军镇(又称藩镇、方镇),长官
24、为节度使。节度使自募军队、任免官吏、自行征税,逐渐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官为节度使。节度使自募军队、任免官吏、自行征税,逐渐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势力。b.b.安史之乱安史之乱(755763755763年)。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发起叛乱,最终被平定。年)。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发起叛乱,最终被平定。影响:破坏了北方经济;削弱了中央集权,唐朝由盛而衰落;内地增设节度使,影响:破坏了北方经济;削弱了中央集权,唐朝由盛而衰落;内地增设节度使,形成藩镇林立局面。形成藩镇林立局面。(3 3)隋唐:)隋唐: 地方:地方:藩镇割据藩镇割据中央集权严重削弱中央集权严重削弱c.c.藩镇林立。藩镇林立。延续一百多年(有割
25、据,有依附)。延续一百多年(有割据,有依附)。907907年节度使朱温废掉唐帝,年节度使朱温废掉唐帝,建立后梁,唐朝灭亡。建立后梁,唐朝灭亡。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藩镇割据藩镇割据8.8.(20182018新课标全国新课标全国卷高考卷高考2525)据学者研究,唐朝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 2所示。所示。藩镇类型藩镇类型数量数量(个)(个)官员任免官员任免赋税供赋税供纳纳兵额与功能兵额与功能河朔型河朔型7 7藩镇自擅藩镇自擅不上供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中原型8 8朝廷任命朝廷任命少上供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复习 课件 至元 政治制度 演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