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悲伤的经典诗词赏析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离别悲伤的经典诗词赏析5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离别悲伤的经典诗词赏析5篇 当我们离别时,我们留下一系列艰难的脚印;当我们相遇时,一对华蜜的身影,没有离别的苦痛,就没有相遇的欢乐。离别是一种美,不能用眼睛来衡量。它被你的思想遗忘了。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离别哀痛的经典诗词赏析,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大家喜爱。 离别哀痛的经典诗词赏析1 临江仙 送钱穆父 宋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际踏尽红尘。依旧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尊前 通:樽) 作品赏析 【注释】: 这首词是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苏轼知杭州时,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途经杭州的老友钱穆父(名勰)而作。全词
2、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争论风生,直抒性情 ,写得既有情韵 ,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潇洒的特性风貌。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厚细腻,宛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元祐初年,苏轼在朝为起居舍人,钱穆父为中书舍人,气类相善,友情甚笃。元祐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时,苏轼曾赋诗赠别。岁月如流,此次在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三年来 ,穆父奔跑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真可谓“天际踏尽红尘 ”。分别虽久,可情意弥坚,相见欢乐,如同春日之和煦。更为可喜的是友人与自己都能以道自守,保
3、持耿介风节,借用白居易赠元稹诗句来说,即“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作者认为,穆父出守越州,同自己一样,是由于在朝好争论政事,为言官所攻。 以上数句,先从时间着笔,回忆前番离别,再就空间落墨,概述仕宦生涯,接下来抒发作者对仕宦失意 、久处逆境所持的达观看法,并用对偶连喻的句式,通过对友人纯一道心、保持名节的赞颂,表明白自己淡泊的心境和坚贞的操守。词的上片既是对友人辅君治国、坚持操守的劝慰和支持,也是词人半生经验、松柏节操的自我写照,是词人的自勉自励,寓有剧烈的身世之感。明写主,暗寓客;以主慰客,客与主同,表现出作者与友人肝胆相照,志同道合。 词的下片切入正题,写月夜送别友人 。“惆怅孤帆连夜发
4、,送行淡月微云”一句,描绘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 “樽前不用翠眉颦”一句,由哀愁转为旷达、豪迈,说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这一句,其用意一是不要增加行者与送者临歧的悲感,二是世间离别本也是常事,则亦不用哀愁。这二者好像有冲突,实则可以统一在强抑悲怀、勉为达观这一点上,这符合苏轼在宦途多故之后熬炼出来的思想性格。词末二句言何必为短暂离别伤情 ,其实人生如寄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云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 ?词的结尾,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
5、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看法。 苏轼一生虽主动入世,具有显明的政治志向和政治主见,但另一方面又受老庄及佛家思想影响颇深,每当官场失意、境况艰难时,他总能“游于物之外”,“无所往而不乐”,以一种恬淡自安、闲雅自适的看法来应对外界的纷纷扰扰,表现出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 、潇洒情怀。这首送别词中的“一笑作春温”、“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等句 ,是苏轼这种豪放性格、达观看法的集中体现。 然而在这些旷达之语的背后,仍能体察出词人对仕宦浮沉的淡淡惆怅,以及对身世飘舞的深厚慨叹。 离别哀痛的经典诗词赏析2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唐 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6、。知君惯度祁连城, 岂能愁见轮台月。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立刻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作品赏析 【注释】: 这首送别诗,既不写饯行的歌舞盛宴,也不写分手时的难舍离情。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祝酒劝饮,然而字里行间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 这是天宝十载(751)六月,李副使(名不详)将离武威,远赴碛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旁边)。因而诗的开头两句即点明时令,以李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火山、赤亭这段最艰苦的旅程开篇。“火山五月人行少”,诗人早有吟咏,况六月酷暑?作者不从饯行话别落笔,而以火山、赤亭起句,造成一个特别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
7、,而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也暗含其中了。三、四两句在写法上作一转折,明写李氏不平凡的经验,激励其勇往直前:知道您常常出入边地,岂能见到轮台的月亮而惹起乡愁呢?这里“岂能”故作反问,示意出李副使长期驰骋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了。“岂能愁见轮台月”,是盛唐时代人们主动进取精神的反映,是盛唐之音中一个昂扬的音节。诗的五、六两句是招呼、劝告的口气,挽留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作者越过一般送别诗多诉恋恋不舍之情的藩篱,干脆提出此次西行“击胡”的使命,化惆怅为豪放,在送别的诗题下开拓了新的意境。诗末两句直抒胸襟,更是气贯长虹:功名请向戎马沙场上求取,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丈夫。“祗向”,语气尊敬而坚
8、决。这既可看作岑参勉励李氏立功扬名,创建英雄业绩,又何尝不是自己的志向和壮志呢?这两句将诗情推向高潮,英雄豪气使后世多少读者为之激烈激昂。 这首诗熔叙事、抒情、争论于一炉,并且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窠臼。其口语化的诗歌语言,让人感到亲切潇洒。悠扬流美的声调给人以奔放明快的诗意感受。自由活泼的韵律,跌宕有致的节奏,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概,传达出火一般的激情,无疑将给远行者以极大的鼓舞力气。 离别哀痛的经典诗词赏析3 送沈子归江东(一作送沈子福之江东) 唐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作品赏析 王维大约在开元二十八、二十九年(740、741)知南选,至襄阳(
9、今属湖北)。他集子里现存汉江临眺、晓行巴峡等诗,可见他在江汉的行踪不止襄阳一处。沈子福,不详。长江从九江以下往东北方向流。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看诗题和头两句的意思,这诗当是作者在长江上游送沈子福顺流而下归江东之作。 渡头是送客之地,杨柳是渡头现成之景。唐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里写杨柳,不仅写现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别气氛。行客已稀,见境地的凄清,反衬出送别友人的恋恋不舍之情。第一句点明送别之地。其次句醒出“归江东”题意。罟(g古)师,渔人,这里借指般夫。临圻,当指友人所去之地。 友人乘船而去,诗人恋恋不舍,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这时,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
10、限依恋惜别之情,就象眼前春色的无穷无尽。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象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多么漂亮的想象,多么蕴藉而深厚的感情!将自然界的春色比心灵中的感情,即景寓情,情与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便算是诗家能事。这里藉难写之景以抒无形之情,功夫当然又深了一层。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这是盛唐诗歌的特色。牛希济的生查子有这样的两句:“记得绿罗裙,到处怜芳草。”写的是少妇对远行人临别的吩咐:记住我的绿罗裙吧!你无论到哪里,那里的芳草都呈显着我的裙色,都凝聚着我对你的相思,你要怜惜它啊!
11、这话也讲得特别之含蓄,特别之宛转,特别之好。与王维“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句比较,手法相同,思路相近,但感情一奔放一低徊,风格一浑成一婉约,各具姿态,而又同样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 离别哀痛的经典诗词赏析4 贺新郎 送胡邦衡待制 宋 张元干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如许。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作品赏析 【注释】: 在北宋灭亡,士大夫南渡的这个时期,慷慨
12、悲壮的忧国忧民的词人们,名篇叠出;张芦川有贺新郎之作,先以“曳杖危楼去”寄怀李纲,后以“梦绕神州路”送别胡铨,两词尤为悲愤苦痛,感人肺腑。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因反对“和议”、请斩秦桧等三人而贬为福州签判的胡铨,再次遭遣,除名编管新州(今广东新兴),芦川作此词以相送。 “梦绕神州路 ”,是说我辈灵魂都离不开未复的中原。“怅秋风”三句,写值此金秋在萧萧的风声之中,一方面号角之声连绵起伏,好像武备军容,非常雄武,而一方面想起故都汴州,已是禾黍稀疏,一片荒芜。此句将南宋局势,缩摄于尺幅之中。以下便由此发出剧烈的质问之声,绝似屈原天问之风格。 首问 :“为何似昆仑天柱般的黄河中流之砥柱,竟然崩溃
13、,以致浊流泛滥,使中原人民遭遇苦痛,使九州之土全成沉陆?又因何使衣冠礼乐的文明乐土,变成狐兔盘踞横行的惨境!须知狐兔者,既实指人民流离失所,村落空墟,只剥野兽乱窜,又虚指每当国家不幸陷于敌手之时,必定“狐兔”横行,古今无异。 郑所南所谓“地走人形兽,春开鬼面花 ”,让国破家亡之人而视之,此情此景便会产生共鸣,笔者亲历抗战时期华北沦陷的情景,故而被这情景深深感动。 下用杜少陵句“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言天高难问,人间又无知己,只得胡公者一人,同在福州,而今胡公又离然分别,悲可知矣!上片一气写成,全为逼出“更南浦,送君去”两句,其苍劲有力,字字沉实,作掷地金石之响。 过片便预想别后情景,饯别是
14、在水畔,征帆既去,但不忍离去,伫立到江边以致柳枝随风吹飘起,产生一丝凉气。天上的星儿一眨一眨地出现。“耿斜河”三句,亦如孟襄阳、苏东坡,写“微云渡河汉 ”,写“疏星渡河汉”、“金波淡,玉绳低转”,为什么情调如此相像?而对于芦川,悲愤激扬之余,忽得此一二句,更显示出了深挚的感情。如以“闲笔”视之,即如知大嚼,而不晓细品,浅人难得深味矣。 下言写此别之后,不知胡公流落之地 ,在何所,想像也感到困难,相距万里,想在一块儿共吐心事,如挚友、兄弟之故事,已经是不行能的!语云雁之南飞,不逾衡阳,而今新州距离衡阳几许?宾鸿不至,书信将凭谁寄付?不但问天之意直连上片,而且痛别之情古今所罕。用此方法关切国家、社
15、会,纵怀今古,深思宇宙人生;所关切者绝非个人命运得失穷达,又岂肯谈个人琐事。韩愈听颖师弹琴诗“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是此句的依据。 情怀既然这样,何以作词?所谓辞意俱尽,遂尔引杯长吸,且听笙歌。以此豪迈之言借以打发心头之痛,作者用笔如夭矫之龙,不以陈言落套为比。 凡填贺新郎 ,上下片有两个仄起七字句,不得误以为与律句全同,“高难问”“怀今古”,难、今二字,皆须平声(与上三字连成四平声),方为协律。又两歇拍“送君去”“听金缕”,头一字必需去声,此为定格。然而明清以后,理解此者已少,合律者百无一二人。故此说明,以示学人。 离别哀痛的经典诗词赏析5 浣溪沙 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 宋 苏轼 门外东风
16、雪洒裾。山头回首望三吴。不应弹铗为无鱼。上党从来天下脊,先生元是古之儒。时平不用鲁连书。 作品赏析 【注释】: 浣溪沙词调,在苏轼以前的词家手中,大抵只用于写景抒怀,而此词却用来写临别赠言(题记为: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致力于用意,有如文章之序体,从而开拓了小词的题材内容。 “门外东风雪洒裾”,是写送别的时间与景象。尽管春已来临,但因春雪,而气候尚很寒冷。这时有“雪洒裾(衣襟)”,而不言“泪沾衣”,颇具豪爽气概。次句即有一较大跳动,由眼前写到别后,想象梅庭老别去途中,于“山头回首望三吴”,对故园恋恋不舍。这里作者不是强调三吴可恋,而是写一种人之常情。第三句再进一层,谓“不应弹铗为无鱼。”这句用
17、战国齐人冯谖事,冯谖为孟尝君食客,曾嫌不受重视,弹铗(宝剑)作歌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战国策齐策)。此句意谓梅庭老做了学官,不必唱归来了。同时又好像是说,尽管上党地方艰苦,亦不必计较个人待遇,弹铗使气。 过片音调转高亢 :“上党从来天下脊”。意谓勿嫌上党边远,其地势实险要。盖秦曾置上党郡,因其地势高,故有“与天为党”之说。“先生元是古之儒”,此称许梅庭老有如古之大儒,以天下为己任,意谓勿以学官而自卑。笔力豪迈,高唱警挺,足以壮友人行色。末句补说,“时平不用鲁连书”。鲁连,即鲁仲连,战国齐人,曾游赵史记给他很高评价。因上党是赵地,当时宋辽早已议和,故云时代承平,梅庭老即有鲁连奇策,亦无所用之。此句既有劝勉梅庭者随遇而安之意,又有对其生未逢时不得重用之遭的怜悯。 在这首词里,作者用自己乐观旷达的人生看法去影响挚友,出语潇洒却发自肺腑,真挚动人。 离别哀痛的经典诗词赏析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3页 共13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