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心理学必背知识点.pdf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心理学必背知识点.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心理学必背知识点.pdf(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第 1 页页 共共 19 页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心理学必背知识点学必背知识点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心理学心理学 第二章第二章 认知发展教育认知发展教育 第一节第一节 感觉与知觉感觉与知觉 一、感知觉概述一、感知觉概述 (一)知觉(一)知觉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二)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感觉和知觉是新密联系又有区别的)(二)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感觉和知觉是新密联系又有区别的) 感觉和知觉的联系:首先直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但不是感觉数量的简单相加。其次,感觉和直觉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而产生
2、的,二者常常交织在一起。 感觉和知觉的区别:首先,二者在感受与反应客观事物属性方面的区别。其次,二者在分析器方面的区别。再次,经验在感觉和知觉活动中起的作用不同。 (三)感觉的分类(三)感觉的分类 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肤觉) 2.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四)知觉的分类(四)知觉的分类 1.空间知觉;2.时间知觉 3.运动知觉 二、感知觉的一般规律二、感知觉的一般规律 1.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 (1 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就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它是指人的主观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是引起感觉刺激的限度,
3、也成刺激阈限,表示客观刺激量的大小 心理物理方法常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主观感觉性能力的大小,二者之间成反比关系 (2 2)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指刚刚能觉察出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也是成反比关系。 (3 3)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指刚刚能觉察出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新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别量。 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同样成反比关系。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1.感觉适应 2.感觉对比 3.感觉的互相作用 4.感受性在
4、实践中的发展。 2.2.知觉活动的规律知觉活动的规律 (1)知觉的选择性(指把知觉的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 客观有;第一,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第二,对象的活动性;第三,刺激物的新颖性;第四,刺激物的强度影响选择性。 主观有: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个人的需要和兴趣爱好;定势与情绪状态等影响对知觉对象的选择。 (2)知觉的整体性(指尽管客观事物具有各种不同属性,有各种不同部分组成,单我们总是把它作为统一的整体来感知) 第第 2 页页 共共 19 页页 (3)知觉的理解性(指我们在知觉任何事物是,总是根据已有的认知或者经验解释
5、他,并用语言词吧它标志出来) (4)知觉的恒常性(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的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影响任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第二节第二节 记忆记忆 一、记忆的概述一、记忆的概述 1.1.记忆的概念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有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阶段) 2.2.记忆的品质记忆的品质 记忆的敏捷性 记忆的持久性 记忆的准确性 记忆的准备性 3.3.记忆过程记忆过程 (一)识记:是通过反复赶至二十别急著某种事物,并在脑中留下映像的过程 (二)保持与遗忘 (三)再认与回忆 二、三种信息储存系统二、三种信息储存系统 1.瞬时储存系统(保持的时间很短一般只有一秒钟左右) 2.短时储存
6、系统(保持的时间约一分钟) 3.长时储存系统(保持时间长从一分钟到几年甚至终身) 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及学习活动对后来的学习产生的干扰作用 后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与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所产生的干扰作用。 三、保持与遗忘三、保持与遗忘 1.1.遗忘的规律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先快后慢) 2.2.如何避免遗忘如何避免遗忘 (一)适当超额学习(在完全识记了材料并足以正确回忆之后,有继续增加学习或练习的次数,使学习的巩固水平超过能背诵的程度) (二)减少前摄抑制与后摄抑制的干扰 (三)正确组织复习 如何正确组织复习:1.复习要及时,多次进行。 2.复习次数要适宜 3.要正确运
7、用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的方法 4.注意用脑卫生 第四节第四节 思维思维 一、思维的概念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认识 二、思维的特点二、思维的特点:间接性,概括性 三、思维的分类三、思维的分类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习惯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对外思维和对内思维 四、思维的品质四、思维的品质 思维的广阔性欲深刻性 第第 3 页页 共共 19 页页 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思维的逻辑型 思维的独立性欲批判性 五、创造性思维五、创造性思维 1.1.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流畅性 变通性 独创性 2.2.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发现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 3.3
8、.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几个因素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几个因素 (1)创造动机强度的影响 (2)知觉情境的影响 (3)思维定势的影响 (4)功能固着影响 (5)解决问题策略的影响 (6)已有知识的影响 (7)人格的影响 (8)灵感的影响 (9)启发的影响 第五节第五节 注意注意 一、注意的概念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二、注意的功能二、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2.保持功能;3.调节和控制功能 三、注意的种类三、注意的种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四、注意的品质四、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 五、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五、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 1.同时进行
9、的两种活动中, 必须有一种是熟练的, 这样才能把大部分注意集中到比较生疏的活动上去,是注意合理分配。 2.注意分配的水平依赖于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性质,复杂程度,熟练程度和习惯成都等。 六、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六、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1.客观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强度刺激物的对比刺激物的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 2.主体本身的状态: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知识经验期待的作用 七、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七、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充分运用无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要尽量防止那些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的干扰 2.新颖的教学内容 3.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富于变化 4.培养学生的兴趣 5.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保持乐观
10、态度和健康的体魄 (二)要善于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帮助学生树立明确学习目的 2.对学生的要求要严格适当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 4.正确组织课堂教学 5.组织学生实际操作 第第 4 页页 共共 19 页页 (三)要运用几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第四章第四章 个性发展与教育个性发展与教育 第一章第一章 需要与动机需要与动机 一、动机一、动机 1.1.动机的概念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该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 2.2.动机的功能动机的功能 (1)启动功能; (2)定向功能; (3)强化功能 3.3.动机冲突动机冲突 动机冲突
11、按冲突的方式可分三种类型: 1.双趋式冲突(就是当一个人追求两个目的,但又不能同时实现,只能选择其一的心理矛盾状态) 2.双避式冲突(就是一个人面对两个威胁性的目的并且必须接受其一的心理矛盾状态) 3.趋避式冲突(就是当一个人对同一目的包邮取向和退避两种不同动而进行选择时的心理矛盾状态) 二、需要二、需要 1.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于爱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三章第三章 情绪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情绪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第一节 情绪与情感情绪与情感 一、情绪与情感的功能一、情绪与情感的功能 1.
12、信号功能 2.适应功能 3.动机功能 4.组织功能 二、基本的情绪分类二、基本的情绪分类 1.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具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 2.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3.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三、感情分类三、感情分类 道德感 美感 理智感 第二节第二节 意志意志 一、意志行动的特征一、意志行动的特征 1.有自觉的行动目的 2.以随意运动为基础 3.受意识的能动调节支配 4.克服困难 第第 5 页页 共共 19 页页 二、意志行动的两个阶段二、意志行动的两个阶段 采取决定阶段 执行决定阶段 三、意志品质三、意志品质
13、:自觉性 果断性 顽强性 自制性 第二节第二节 能力能力 一、能力的概念一、能力的概念 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 二、能力的结构二、能力的结构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的治理结构理论的基本观点如下: 言语语言智力 逻辑数理智力 视觉空间智力 运动智力 音乐智力 人际智力 自知智力 三、能力差异的表现三、能力差异的表现 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2.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3.能力类型的差异 第三节第三节 人格人格 一、人格的概念一、人格的概念 人格是指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二、人格的特征二、人格的特征: 1.
14、人格的整体性 2.人格的独特性 3.人格的稳定性 4.人格的统合性 第第 6 页页 共共 19 页页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一、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二、二、学习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学习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学习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4
15、.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三、三、教育心理学的建立标志教育心理学的建立标志 1903 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第二章发展与个别差异第二章发展与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的概念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二、二、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第二节
16、认知发展与教育第二节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一、皮亚杰皮亚杰的的认知认知发展阶段认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理论 (一)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他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 岁)靠感觉获取经验。在 1 岁左右,发展出物体恒存(objectpermanence)的概念,以感觉动作发挥图式的功能; 2.前运算阶段(2-7 岁)已经能使用语言及符号等表征外在事物,会使用不具保留概念,不具可逆性,以自我为中心,即不能区分主体与客体; 3.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了解水平线概念,能使用具体物质操作来协助思考; 4.形式运算阶段(从
17、11 岁成人)开始会类推,逻辑思维达到较高水平,开始具有抽像思维。 (二)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过程或建构过程有四个核心概念: 1.图式:将知识形像化,成为一个概念模型。知识可以透过同化或顺化来达成。 2.同化:将新知识和旧有知识类比,并作出关连。 3.顺应:将旧知识的概念模型改变调适,以容纳新的内容。 4.平衡:这种形像化过程不会完全只有同化或顺化的过程,而是两者之间的一个平衡点。找出这个平衡点的过程就是平衡。 二、自我同一性二、自我同一性 “同一性”这一概念是埃里克森自我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非常广泛的含义。它可第第 7 页页 共共 19 页页 以理解为社会与个人的统一, 个体的
18、主我与客我的统一, 个体的历史性任务的认识与其主观 愿望的统一;也可理解为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即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全面认识到意识与行动的主体是自己,或者说能抓住自己,亦即是“真正的自我”,也可称为“核心的自我”。 三三、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第三节第三节 中学生人格、社会化发展与教育中学生人格、社会化发展与教育 一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渐成论把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19、划分为八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第一阶段:获得基本信任感克服基本不信任感(01.5 岁)。所谓基本信任,就是婴儿的需要与外界对他需要的满足保持一致。 第二阶段: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23 岁) 第三阶段: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45 岁)。是学前期,个体在这阶段把自己的活动扩展到超出家庭的范围,个体对周围的环境(也包括他自己的机体)充满了好奇心。 第四阶段:获得勤奋感而避免自卑感(611 岁)。学龄初期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迅速,他们很关心物品的构造、用途与性质,对于工具技术也很感兴趣。 第五阶段:获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乱(1218 岁)。青春期,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定和自
20、我角色的形成。 第六阶段:获得亲密感而避免孤独感(成年早期)。这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阶段,这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阶段。 第七阶段: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成年中期) 第八阶段:获得完美感而避免失望感(成年晚期) 第三章第三章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 第一节第一节 学习概述学习概述 一、一、学习的实质学习的实质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二、二、学生学习的特点:学生学习的特点: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特殊形式,是人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特点: 1.以系统学习人类的间接知识经验为主; 2.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的进行; 3.促进学生全面
21、发展,学生不但要学习知识技能,还要发展只能,培养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 第二节第二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一、一、经典性条件作用的规律包括:经典性条件作用的规律包括: 习得、消退、泛华与分化。 (分辨四种) 。 二、桑代克的联结二、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理论试误学习理论 (一)(一) “饿猫迷笼实验” :“饿猫迷笼实验” : 在桑代克的动物实验中有一个著名的“饿猫逃出迷笼实验” 。桑代克设计了“桑代克迷笼” ,将饿猫关入此笼中,笼外放一条鱼,饿猫急于冲出笼门去吃笼外的鱼,但是要想打开笼门,饿猫必须一气完成三个分离的动作。首先要提起两个门闩,然后是按压一块带有铰链的台板,最
22、后是把横于门口的板条拨至垂直的位置。经观察,刚放入笼中的饿猫以抓、咬、钻、挤等各种方式想逃出迷笼,在这些努力和尝试中,它可能无意中一下子抓到门闩或踩到台板或触及横条,结果使门打开,多次实验后,饿猫的无效动作越来越第第 8 页页 共共 19 页页 少,最后一入迷笼就会立即以一种正确的方式去触及机关打开门。 桑代克把猫在迷笼中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排除错误最终学会开门出来取食的过程称为尝试错误学习,并提出了学习的“尝试-错误”理论。 (二)桑代克的学习律(二)桑代克的学习律 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时的预备定势。如果学习者有准备,并按其准备活动做,学习者就会产生满足感;如果有准备而没有按其准备活动做,就
23、会产生烦恼感;如果没有准备而强制其活动,就会产生厌恶感。 练习律:在奖励的情况下,不断地重复一个学会的反应就会增加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 效果律:在对同一情境所做的若干反应中,那些对学习者伴有满足的反应或紧跟着满足的反应,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就越加牢固地与这种情境相联结。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一)(一)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正强化、负强化、惩罚: 斯金纳把凡是能增强行为出现频率的刺激或事件称作强化物。 正强化是通过呈现个体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反之,凡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
24、激或事件叫惩罚。 三、三、班杜拉的班杜拉的观观察学习:察学习: 班杜拉认为,学习是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第三节第三节 认知派学习理论认知派学习理论 一、一、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一)学习观(一)学习观 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而非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联结;学习着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二)教学观(二)教学观 由于布鲁纳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
25、结构的重要性,所以他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一般理解。 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基本态度。 二、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二、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一)(一)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包括: 首先,有意义学习材料的本身必须合乎这种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标准,即具有逻辑意义; 其次,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再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二) “先行组织者”的概念(二) “先行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 资格证 考试 小学教育 教学 知识 能力 心理学 知识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