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案模板(共4篇).docx
《大学教案模板(共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教案模板(共4篇).docx(7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大学教案模板doc下载(共4篇)-大文斗范文网 大学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 一、大学是儒家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学习中应让学生对其中“修齐治平”的思想有个根本的了解,并引导他们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二、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要让学生明白这些内容的规律关系。 三、积存文言词句,把握文意 一、导入新课 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 2023年9月27日至29日在孔子的故里曲阜举办。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86个儒学讨论机构的逾160位专家学者参会。儒学在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今日我们就走进儒学经典作品大学,领会其中的奥义。 二、学问积存 1.了解文化背
2、景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根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尽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解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今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
3、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今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课题释疑 大学是表达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根底学问和礼节。 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 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 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
4、门人记之也。”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进展的宏观图式。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谈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表达。 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四、内容归纳 .经文局部 ,提出三纲八目。 .解释如何“诚其意”。 .从反面说明如何“ 正心”和“
5、修身”。 .从反面说明如何“修身”和“齐家”。 .解释“齐家”和“治国”。 .解释“治国”和“平天下”。 三纲领 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格物、致知 修身、齐家、 诚意、正心 治国、平天下 五、问题研讨 .“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要到达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 “修身”的意思是使个人修养到达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齐家是指擅长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根底。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长。 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 “格物致知”就是要通过对事物的讨论而获得对世界的正确熟悉的过程,为下一步诚意、正心
6、奠定根底。 “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恳、不自欺。 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的偏向。这四个步骤依次做来,就可以到达身修的目的了。 八 目 关 系 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 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采纳了许多递进论述的方法,如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请将文章中的类似论证整理出来,体会其中的规律关系,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
7、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个论述,先是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平天下必先治国,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诚意,诚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条目之间脉络清楚,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剖析深刻,规律严密。 论证特色 总分式论证构造 层层推动,规律严密 大学的论述可谓“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些深刻的道理,对现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请以“君子有诸己
8、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为例进展分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备了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缺乏,然后再去批判责怪他人。也就是说,要提高别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要求别人,首先要要求自己。它表达了儒家重视注意内向用功、律己甚严的内省的修养方法。这种方法在现代仍旧是有现实意义的,它告诫我们,不能要求别人甚严,而要求自己甚宽。这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一个部门内部的治理,都有着深刻的启发。 .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义 (1)小人闲居为不善 独处 (2)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显露 (3)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有偏向 (4)莫知其苗之硕 大,引
9、申为茂密的意思 (5)其机如此 作用 坛经两则教案二 【教学目标】 1.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了解坛经的语言特色,积存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人生的启发意义。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关于禅宗 禅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它既不是连续印度佛教已有的某个宗派,也不完全信奉某部已有的经典,而是建立了自己的宗经,标榜自己独特的修持方式。 它是完全中国化的佛教,它公开宣称以六祖慧能的言教为经,并以开坛立宗的形式命之为坛经。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创作的、被公开而长久地称为“经”的佛教著作。 禅宗自称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心传
10、心”。始于灵山会上,如来拈花示众,众人都不解其意,只有其弟子迦叶“破颊微笑”,由此付法。 迦叶也成为所谓的印度禅宗初祖。隐秘相传27代之后,传至菩提达摩手中。达摩于南朝梁武帝统治时来到中国传法,称为中国禅宗初祖。 其后,达摩传慧可,又传僧璨,传道信,传弘忍,传慧能。慧能承受衣法,成为禅宗六祖,与其同门神秀分为南北二宗。“安史之乱”后,慧能的弟子神会北上洛阳弘法,声势大振,北宗一系渐渐淡出,南宗一派则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 2关于慧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为禅宗第六祖。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困,靠卖柴养母。一天,他在集市卖柴,听见有人诵佛经典籍金刚经,颇有感悟,便立志
11、寻师学佛。他告辞老母亲,投靠到弘忍门下。 弘忍问他:“你是何人,来此见我欲求何事?” 慧能答道:“弟子岭南人,今远道求见,无他也,乃求成佛之理。” 弘忍训斥道:“你为岭南穷乡僻壤的蛮人,有何资格成佛?” 慧能沉着答复:“人有南方北方之别,而佛性则不分南北;我虽岭南蛮人,同你尊贵的法师身份不同,但你我佛性何别?” 弘忍听了非常震动,未料这位乡下人对佛理有如此深刻的领悟,于是留他下来当行者,在寺院中打柴、推磨、做粗活。 有一天,弘忍把弟子们召到面前,当众宣布让每人写一首偈,说明自己对佛理的熟悉。谁能真正领悟佛理真谛,袈裟和佛法就授予谁,并让他做第六代祖。 当时弘忍门下有位首座弟子神秀,名声显赫。他
12、很快就作出一偈,静静地把偈写在南廊壁间。偈中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慧能听了神秀的偈子,知道神秀尚未体悟“空性”,于是念了一首偈,由他人代为写在墙壁上。偈子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原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原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地,领会到这层境地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此偈刚写完,许多和尚都围过来观看,都很惊异,谈论说:“惊奇啊!想不到像他这样做苦役的人竟有如此修行?真不行以貌取人!” 弘忍见众人如此惊怪
13、,唯恐有人从中暗害,马上用鞋擦掉慧能的偈,有意说:“亦未见本性啊!” 夜晚三更时候,慧能静静来到弘忍处。弘忍用袈裟把窗户遮围住,为慧能讲解金刚经,弘忍看到他已经真正领悟,便把禅法和衣钵秘授给慧能,说:“你为第六代祖。”还嘱他马上下山回南方隐居,待弘忍死后再继承与进展禅宗的事业。 此后,慧能始终坚守师嘱,混于众人,不露声色。16年后,弘忍去世,他才出示隐蔽多年的法衣,亮明自己的身份,正式落发出家,成为禅宗的首领,在曹溪宝林寺讲法二十余年,影响普及海内。 二、合作探究 1研读慧能受法 参考译文:五祖弘忍和尚夜里到了三更天的时候,把慧能呼唤到佛堂里,为他讲解金刚经。慧能一经传授,立刻就领悟了佛法。当
14、天夜里承受训导,别人都不知道。于是弘忍和尚就把顿悟的法门和本门的信物袈裟传给了慧能:“你就是六代祖师了,这件袈裟就是信物,要代代传下去;本门修行要以心传心,应当引导弟子自己领悟。”弘忍又说:“慧能!自古传授法器,都是很危急的事情,就像生命悬在发丝上一样!假如你在这里停留,有人就会害你,你应当即刻就离开这里。” 2慧能受法内容分析 这段文字说的是慧能受衣法时的情景和弘忍的教导。 慧能所作的偈,显示出他对于佛理的精湛领悟,由此得到了弘忍大师的观赏。 弘忍大师想把衣钵传授给慧能,又怕别人害他,所以选择在三更时分,把慧能唤到佛堂中,秘授金刚经。 慧能天资聪颖,再加上名师的教导,他立刻就领悟了。 于是,
15、弘忍把衣法传给了慧能,并作了训诲。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传法给慧能,宣布他为自己的传人,以自己的袈裟作为信物,将佛法一代一代发扬光大,二是传授本门的“独门秘笈”,即“以心传心”,不依靠文字的传道方式和通过引导使学禅者自己顿悟的修行方法。 法传完以后,弘忍说,自古以来,传授衣法经常引起禅门内部的倾轧,受衣法的人,往往气如悬丝。并告诫他不要在此久留,要速速离开此地。这表现了他的慎重。 3研读南能北秀 参考译文:世人都流传着“南能北秀”的说法,却未能知道根本的缘由。神秀禅师,在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担当住持修行;慧能大师,在邵州城东三十五里的曹溪山修行。佛法均属一个宗派,由于传人居住一南一北,所以就有
16、南北流派。为什么又有渐悟和顿悟的区分?佛法只有一种,人领悟佛法有慢有快,领悟慢的,就采纳渐悟的方法,领悟快的,就采纳顿悟的方法。佛法本身没有顿和渐的区分,但是由于人的根器有迟钝和灵敏的区分,所以才有了渐、顿之称。 4南能北秀内容分析 弘忍定居于黄梅双峰山中,门下人才许多。 慧能继承了他的衣钵,先在南方隐居,后到曹溪的宝林寺弘法;神秀虽然没能继承衣法,但也在佛法上有相当的造诣,弘忍死后,为武则天所召,传教于北方的当阳县玉泉寺。 由此形成南北二宗,称为“南能北秀”。 这种划分的依据,一是地域上的不同,二是悟道方式的不同。慧能一系信奉金刚经而强调顿悟,认为应当单刀直入,“直指人心”;而神秀一系则信奉
17、楞严经,强调渐悟,认为要到达觉悟,必需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像扫除灰尘一样,渐渐地扫除心灵上的种种障碍。 课文对这种熟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指出虽然南北地域不同,实际上他们的师承是全都的,都是弘忍所传的禅法,在对于人的心性的熟悉上,他们是全都的,即都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变的真性,而众生因迷妄颠倒不能觉悟。而从悟道方式上看,虽然侧重点不同,却是互为补充的。 课文说,“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这“法即一种”所说的“法”,就是众生本具有的自性清净心。由于众生的清静佛性一向为迷妄所掩盖,只有消退妄念,真性才能显露出来。但是由于人的领悟力量有迟有疾,领悟力差的可以通过渐修使其渐渐领悟,而领
18、悟力强的则可以引导其瞬间领悟,也就说要因材施法。 实际上,法本身并没有顿渐之分,由于人的觉悟都是刹那之间的事情,只是由于人的根器利钝不同,觉悟之前的过程和方式才有了不同。 5问题探究 (1)坛经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坛经作为慧能传教说法的记录,语言上有两个特点: 一是语言质朴简洁,不尚浮华。 禅宗讲究“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因此并不在遣词造句上下功夫,多用当时口语,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形成了一种雅俗之间的文字风格。比方慧能受法一段,对弘忍和尚讲解金刚经,一笔带过,就直接写出结果“慧能一闻,言下大悟”。 一方面说明慧能对于佛法的悟性之高,另一方面语言简洁有力,符合禅宗“当令自悟”的传法宗旨。 再
19、如南能北秀中,“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一句,运用整齐的文言,又夹杂白话成分(比方“一种”这种数量词组,在文言中是不多见的),质朴简洁,对“何以渐顿”的问题作了辩证的分析。 二是擅长运用譬喻。比方慧能受法中“自古传法,气如悬丝”一句,用气息悬在丝线上比方危急的境地,特别形象。 (2)汉语中有许多成语来自佛典,请在辞书中查找以下成语的出处和本义。 大千世界:出自起世经和长阿含经。“世界”,本是一个佛教名词,指的是无穷无尽的时间(世)和广袤无垠的空间(界)。佛教认为,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它的四周分布着宽阔的大海。大海中分布着四大部洲,它们分别有两个“中洲(大岛)”,统称为“八中洲”
20、。在大海的外面,则围绕着九座山,每座山也为大海所围绕。这些统称为“九山八海”,它们被同一日月所照,构成了一个“小世界”。佛教把“小世界”的1 000倍叫做“小千世界”;把“小千世界”的1 000倍叫做“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1 000倍则叫做“大千世界”。 天女散花:维摩诘经记载,天女受如来佛的派遣,前去检验诸菩萨和弟子们的道行,将满篮鲜花自空中倾下,落向正在参禅的众人身上。道行够的就会从身上坠落,唯有道行不够的才会附着在身上不下坠。 水涨船高:出自五灯会元:“十五日前,水涨船高。”禅宗认为,“苦恼是功德之体”,苦恼越多,心的觉醒就越深刻,就像水位上升,船身也会随之上升一样。这是个带有朴实
21、的辩证法的观点。“水涨船高”最初就是用来说明这个道理。 原来面目:出自坛经。原指内心纯真的自性,后来用来表示事物原来的样子。 头头是道:这是一个禅宗用语,表示“道”无所不在。语出续传灯录:“头头皆是道,法法本圆成。” 自作自受:出自太子成道经:“自作业时应自受。”指的是:自己造下的业因,应当由自己担当后果。 自欺欺人:出自石门文字禅:“古盖吾法中罪人,而自以能嗣云门,其自欺欺人之状,不穷而自露。”意思是,从前有个违犯了佛法的人,却自以为能够承继云门大师的衣钵,他那种既哄骗自己又哄骗别人的样子,不用去描述就已经全部显示出来了。 同床异梦:出自古尊宿语录:“同床共被,梦各不同。”比方一起生活或者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 教案 模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