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3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3篇.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3篇 一.教学工作需要谨言、慎行 在处世之道中有这样一句“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能做到多听取师傅的意见,多专心观看身边有阅历教师的言行,多进展教学思索必定能帮忙自身提高教育教学的力量,此谓“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而对于“谨言与慎行”我觉得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在与身边同事相处时做到“谨言”和“慎行”特别地重要。俗话说“三思而后行”,无论是言语还是行动都需要经过细致的考虑之后再去实践,在整个团队中我更多地是需要学习、倾听前辈们的阅历之谈,积极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多干实事而不是夸夸其谈。融入团队,获得更多教师的指导与帮忙。 其
2、次,在课堂教学中更应注意“谨言、慎行”。教师的言行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学设计中,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都应当经过缜密的思索,要注意课堂提问的设计,问题要有明确的切入点,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即“谨言”。一个鼓舞的眼、一次轻轻的摩挲、一个善解人意的手势都会带给学生无限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同样值得慎重考虑。 为此,我将把“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作为我为人、为师之道,信任它能让我不断提升自身的内在修养、增加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 二.教师应是“仁者”与“智者”的结合体 在于丹看来,论语中的“仁”指的是关爱别人;而了解别人就叫做“智”。她指出在现代社
3、会中的为人必不行少的就是“仁”和“智”。我想在我们教学实践中更应当提倡“仁”与“智”,通俗的说就是教师要懂得了解学生、关爱学生。教师要了解、关爱学生就应当站到学生中间来,擅长从学生的角度思索问题,这也表达在两个方面。 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解读学生,关爱学生。新课程标准下我们提倡教师应当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加,充分表达民主与公平。教师在课堂中应敬重学生,多鼓舞孩子思索,使每个孩子在教师的期盼中、鼓舞中去求知,去创新。 其次,教师在课下要做到“走近一点、蹲下一点、微笑一点”,专心的去了解、爱惜学生。多参加孩子们的活动,多和他们谈心,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
4、评说自己,给自己的教学提出意见,建立一种民主、公平的师生关系。 我想了解和关爱学生将是做一名教师永恒不变主旋律,就看你是如何专心去做课上和课下的“仁者”与“智者”。 应当说阅读本书自己的感受是比拟深的,给我的启发也许多。我想一本好书需反复研读,才能更好地把握其中的精华,有时间我将再次细心研读一番,盼望与读过此书的朋友们可以一起来品尝。 本期,我教高一语文,使用的是一般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这本教科书第4局部是“名著导读”,导读的内容是论语。教师要求学生读论语,必需首先自己读论语。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育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思索力量与观赏水平,我在网上扫瞄了有关孔子的
5、一些专著,如孔子评传、孔子才智等,并且找出了一本论语通译重新读了一遍。 #612228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2 作为一个教育工,是传承生命之火的人,他也应当常常考虑“人为什么活着?”,然后明白“人是为追求幸福活着”。假如此生注定不幸,而又有一种生前前知的可能性,我想人人都会拒绝诞生。笔者认为,论语开篇学而第一的第一段话就讲什么是幸福。而且对于教师的幸福观启发尤大。“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告知我们人生有三种幸福:学习的幸福,朋友讲习的幸福,心胸开阔的幸福。在这三种幸福中,第一位的是学习的幸福,由于它在生命成长中,起的作用是最大的。
6、因此,笔者读论语的第一句话,首先悟出“人生幸福学习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论语中的第一句话。论语第一句话就讲学习,决不是偶然的,它反映着儒家对学习型人生的憧憬,告知我们学习是出于生命成长的需要,生命成长就是每个人都要成为最好的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造物主给了我们什么,二是我们努力到什么水平。因此,所谓命运是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互动的结果。先天条件是不能选择的,只好把它叫做命,我们要敬重它,由于它是后天进展的物质条件,它打算着我们可以往哪些方向进展,进展到什么程度。因此儒家认为,做人首先要“知命”,“子曰:不知命缺乏以为君子”。“知命”就是对人生的一种科学态
7、度,就是敬重事实,就是承受自己,就是给自己的进展科学定位。这是科学进展观。“知命”才会“安命”,“安命”的人会把人生的珍贵精力从怨天尤人中解放出来,从而用心致志谋进展。安命以后,心有所止,气定神闲,所以张海迪、奥斯特洛夫斯基、桑兰坐在轮椅上笑对人生。安命之后,一个人才能积极从现有起点动身,制造自己的将来。所以知命、安命是人生成长的第一步。知命、安命就是承受、担当今日所不能转变的现实。但是生命状态中不仅包括不能转变的现实,还包括可以转变的元素。对于这些元素,应尽到最大的努力去争取最好的结果!感谢造物主,他只打算人类命运的一半,把另一半交给了人类自己。因此,当我们失意的时候,不要忘了造物主还给了我
8、们一半的生命自主权,因此一个人永久都不行消沉。当我们得意忘形的时候,也别忘了,人不行能无所不能,人是有命管着的,必需量力而为。所谓成长,专指对于自己能把握的那局部的充分进展。而充分进展唯一手段就是学习。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就是汉语中学习这个词的词源。这句话首先告知我们学习是“学而时习之”,然后告知我们学习是是欢乐的事情。可是今日许多中国的学习者体验不到学习的欢乐了。这跟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误读关系极大。长期以来,语文教师把它翻译成“学习完了之后准时温习、复习,不也是很欢乐的事情吗?”我上初中的时候,语文教师就是这么翻译的。那时感到很惊奇:学习完了准时温习、复习有什么可乐的?问
9、同桌“你学完了准时温习、复习,很欢乐吗?”他说“我从来不复习”,我笑了,难怪他学习不好!假如学完了准时温习、复习是很欢乐的事情,那么中国还会有学不好的学生吗?尤其是还会有厌学的学生吗?因此,那时觉得孔子很浅,说的话不符合人之常情。 但是我现在明白了,孔子被现代人误读了。我们怎么能把“学而时习之”中那个“习”翻译成温习、复习呢!习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上下构造,上面是“羽”,下面是“日”,习的本意是小鸟学飞,小鸟学飞得一遍一遍地练,因此习的本意是练习、实践的意思。这样一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就可以理解了吗?学完了之后就时不时地把自己学到的用于生活、用于工作,那么学习到的都是有益于生活、工作
10、的事情,学习是多么欢乐的事情啊!原来论语中的第一句话就包含着我们中国哲学的一个宏大的命题“知行合一”! 这句话可以中国当代教育中的许多难题为什么中国的孩子体会不到学习的欢乐,赢在起跑线上输在终点?为什么我们今日的教育培育不出一流的科学家?为什么许多大学生人格萎缩?由于我们的教育与生活、社会实践严峻地脱节。学习应是学而时习之,结果成了学而不习,成了仅仅把握书本学问,只备考试之需,学习者意识不到考试之外它还有什么价值!因此,学起来索然寡味,学习就成了只有硬着头皮才能坚持下去的事情!学习不是为了生命的成长,只是为了考试,因此,在考试之前还有动力,考试之后,动力全无。学习与生命成长脱节,这正是中国人感
11、觉到学习是苦差事,而外国人不以学习为苦的缘由。 然而,更可怕的是,中国许多的教师都不喜爱学习。中国的中小学教师的连续教育,在许多地方都是低效的。有课程和培训者水平的缘由,然而更重要的缘由在于我们许多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殆,没精打采,甚至混日子,敷衍学生。许多教师除了教科书、参考书之外,有益文化水平提高的书一概不看,几年不读一本正经书,看书看的都是女友、故事会、市井小说一类的东西。学生课代表给教师往办公室里抱作业,总是看到教师在打无聊的网络嬉戏。“师者,人之榜样也”。教师如此,学生怎么能在学习方面欢欣鼓舞呢?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同样,有其师,必有其学生。教师怎么能给学生发挥这种教师
12、影响呢!因此,教师不学习就是误人子弟。 笔者由于在河南省的中小学校长培训中教学效果好的原因,因此,常常受到河南省各地教育局、中小学校、教师进修校邀请,给中小学教师讲学,深感中小学教师素养良莠不齐,许多中小学教师不学习。为什么?学习观不端正。把学习仅仅与狭窄的功利目的联系起来,只要不考试,就不学习。把学习仅仅理解为学,而不把学到的东西想方法用于生活、工作,结果生活、工作无起色,也就体验不到学习的欢乐。因此,今日学论语,目的就是重树正确的学习观。论语中的学生观告知我们,学习是最欢乐的事情。我学习,我欢乐;学习是生命成长的需要;因此应当学到老,活到老;学习是人生欢乐、幸福的源泉;学习使我们青春常在。
13、 因此,教师节降临之际,我要对亲爱的同行们谈谈我自己对幸福生活的第一个感受,就是想当一个好教师,尤其是想当一个拥有欢乐心情从而享受幸福生活的教师,此生必需与学习相半。在古代,秀才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我认为是有道理的,不仅如此,“书中还有不老药,让我们将来免得老年痴呆症;书中自有金钥匙,让我们一生更理性;书中自有好朋友,让我们一生不感孤寂;书中自有好气质,让我们超群绝俗。”教师只要喜爱学习,擅长学习,不管他长得是否美丽帅气,站在讲台上,就会光荣照人。好教师是什么样的人?就是站在讲台上就显得比一般人更漂亮的人! #612229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3 子路曰:“卫君待
14、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一天,子路与教师孔子闲聊,子路说,教师啊,我看卫灵公有把您留在卫国从政的意思,假设这是真的,您将怎样做呢?孔子答复说,我会先正名。子路表示惊异,他说,有这样的事啊,正名这么重要吗?请教师指教。孔子说,子路啊,你真愚笨啊,先正名你都不懂吗。什么事情不懂就说不懂好了。 孔子对名正言顺重要性的解释是:“名不正,
15、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这里的名,不等同于名字,而是指名分。什么是名分?在论语泰伯篇中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在其位就是出名分,有授权,该你负的责任,该你挑的担子。名分是权利的来源,与利益严密相联系。作为从政来说固然是名分第一,授权第一,然后是利益。授给你名分的同时,也就授给了你权利,并获得相应的利益。 中国古代特别重视名分,“守慎正名,伪诈自止。”1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名分,该干什么干什么,该得什么得什么,虚伪诈骗的事情就不会有了。现在看这些话,过于抱负化了。从抱负的角度看该你得的,你得;不该你得的,你不得,“
16、伪诈自止”,但,这是建立全部的人都在一个水平上而言的,关键的是,人的思想觉悟不在一个水平上。因此“名分”是无法束缚人的思想行为的。超越名分就叫僭越,就叫越轨,就叫贪欲,贪欲。 孔子讲正名,还是就从政而言的。所以孔子接着说,“名不正,则言不顺。”道理很浅显,你是一名后勤人员,你偏要管作战部门的事情,谁听你的?让你去某某处担负责任,你却不是该处的处长、副处长,谁听你的?说话没人听,什么事情都办不成;什么事情都办不成,你的抱负就不能实现,你的才能就不能发挥,你再雄伟规划,也肯定要落空。孔子的原话是“事不成,礼乐不兴”,这里说的“礼乐”,当是指法律制度的健全,因此孔子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也就
17、是说,你对合理社会的设想,不能落实,也就无法建立健全的社会体系,法律制度,就会赏罚不明,就会是非不分,就不知道如何约束自己、约束别人,不知道如何处事,如何与人交往,如何生活在社会上。因此作为君子,你必需把你的名分告知大家,公布于众,把你该负的责任说出来,该挑的担子担起来,而且说了就要做,承诺了就要兑现,不说假话,兢兢业业。 名分不仅对于权利、利益而言,也是对于物质的性质而言,正名的重要性还在于“举善援能,官方定物,正名育类”2。什么东西,什么特性;什么特性,该有什么名字,赐予分门别类,已备其“别物致用”,否则就乱套了。“正名”固然还包括思想熟悉,与对相对真理的把握上。南怀瑾先生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包括了文字及理论。在理论上讲不过去的事,就是不合理的事,肯定不会胜利的。”3在理论上“讲不过去的”和“不合理的事情”却干的很带劲,做得很带劲,实在是司空见惯了,“挂羊头卖狗肉”的事情,比比皆是。所以说人熟悉的偏差,与详细行动,与熟悉的精确与否,总是有距离,有偏差的。是不是聪慧人,是不是君子,就在名实把握的尺度上。你说你是唯物主义者,你讲的话,你写的文章,你做的事情都是以唯物主义为圭杲,才能叫名实相符。中国文化重视名正言顺,更重视名实相当,名实相符,名实全都,否则就是名不副实。 论语心得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