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长短高矮.docx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长短高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长短高矮.docx(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长短高矮_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汇总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看,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学生操作,学会一般比拟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 2培育学生操作力量、观看力量及语言表达力量。 3培育学生爱惜学具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页,“做一做”及练习一的第5、6题。 教具、学具预备 1十二袋不同的物品。 2两枝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铅笔。 教学设计 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1引导观看。 通过观看,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谈话: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什么东西吗
2、?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 2沟通、汇报。 a.问:你发觉了什么? b.小组沟通。 c.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三枝铅笔:一枝是红色,一枝是白色,一枝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 d.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 (板书:长、短) 探究比拟长、短的方法 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物体长短的方法,让学生参加学问的形成过程。 1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组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 a.看出来的。 b.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 c.两头
3、儿都不对齐。如图: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 (由于观看、比拟的方法不同,会得了不同结论,只要有道理,教师就赐予确定。) 4提醒比拟的一般方法。 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在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一端对齐。 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短的熟悉,培育学生言语表达力量。 反应练习 1教师谈话:现在,我们做一个比拟长短的嬉戏,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情愿比什么就比什么。 2学生活动。 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 学生结组活动,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自己身体的某个
4、部位比长短,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稳固练习 1投影出示练习一的第6题图,先让学生说出图意,然后完成在书上,订正时说一说想法。 2投影出示练习一的第5题,并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订正时说一说比的方法。 通过练习进一步稳固所学学问,说出比长短的多种方法,培育学生的想象力。 整理学具 整理学具是培育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组成局部,有序地操作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学问的理解和运用。 教师提出要求: 1原来学具袋中的东西不动,把书和自己的东西整理好。 2每两人装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学具摆一摆,比一比,听清要求。 3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长后个装进纸袋里;再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短的一个装进袋里。 4各组都只剩下一
5、个学具时,让学生把剩下的一个学具也装进袋里。 5把装好的学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全课小结(略) 专家评析 长短是其次单元中的其次节,教材将多少、长短、高矮作为一个单元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比“长短”是学生在了解比“多少”、“同样多”的根底上学习的,同时又为比“高矮”作了必要的预备。教材以一幅主题画作为教学资源,呈现出物体有长有短,通过两枝铅笔的比拟,抽象出长短两个概念。做一做是启发学生用自己身边的物体比拟,进一步体验比拟的一般方法。练习一中的第5、6题,渗透比拟的其他方法。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引导观看,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学会比拟长短的一般方法,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到处有
6、数学。 本节课采纳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逐步培育学生会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力量,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亲密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首先让学生观看学具袋中的物品,把观看到的状况在组内沟通,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可能说纸条有不同颜色等,教师在巡察中加以指导或提示。 然后通过操作探究比拟长短的一般方法。比长短的方法学生可能说出以下几种:a.看出来的。b.其次根两头都比第一根少一点,所以其次个短。b.把一端对齐比出来的只要学生能从生活阅历中体验出物体有长有短就行,表达不肯定特别精确,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加学问的形成过程。再出示两枝颜色不同、长短不同的
7、铅笔,说明长短是比出来的,进一步加深对长短的熟悉,引导学生从体验中概括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物体长短的方法,参加学问的形成过程。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培育学生语言表达的力量。 最终通过嬉戏活动,让学生体验比长短的一般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学生对长短概念的熟悉。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的物品进展比拟,也可以提示学生:比一比每步多长,谁跳得远等等。教师要参加到学生的嬉戏中去,与学生一起活动,对有创新的学生要赐予表扬和确定。学生结组活动,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比长短,使学生初步感悟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教师安排的一组练习,可进一步稳固所学学问,说
8、出比长短的多种方法,发散学生的思维,培育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应留意以下几点: 1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操作、试说,探究新知。不要怕学生说不准,要求不宜过高。 2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比拟的思想,放手让学生自由活动,比什么都可以。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长短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教科书9页,做一做及练习一5、6题。 教学要求: 1.通过学生观看,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学生操作学会 一般比拟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 2.培育学生操作、观看力量和语言表达力量。 3.培育学生爱惜学具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使学生初步体会到
9、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把握比拟方法,会比几个物体的长短。 教、学具任务: 1.十二袋不同的物品。 2.两支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铅笔。 教学过程: 一、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1.引导观看 谈话: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 2.沟通、汇报 (1)问:你发觉了什么? (2)小组沟通 (3)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三支铅笔,一支是红色,一支是白色,一支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有扣儿,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等。 (4)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 chng dun 板书:长、 短 设计说明:
10、 通过观看,使学生初步 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比拟长、短的方法 1.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组汇报。 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物体长短的方法,让学生参加学问 的形成过程。 学生可能说出: (1)看出来的。 (2)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 (3)两头儿都不对齐。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 . (由于观看、比拟的方法不同,会得出不同结论,只要有道理,教师就赐予确定。) 4.提醒比拟的一般方法。 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
11、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一端对齐。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短 的熟悉,培育学生言语 表达力量。 三、反应练习 1.教师谈话:现在, 我们做一个比拟长短的嬉戏,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情愿比什么就比什么。 2.学生活动。 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 学生结组活动,用日常 生活中的物品或自己身 体的某个部位比长短, 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 处有数学。 四、稳固练习 1.投影出示练习一第6题图,先让学生说出图意,然后完成在书上,订正时说一说想法。 2.投影出示练习一第5题,并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订正时说一说
12、比的方法。 通过练习进一步稳固所学学问,说出比长短的多种方法,培育学生的想象力。 五、整理学具 教师提出要求: 1.原来学具袋中的东西不动,把书和自己的东西整理好。 2.每两人装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学具摆一摆,比一比,听清要求。 3.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长的一个装进纸袋里;再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短的一个装进袋里。 4.各组都只剩下一个学具时,让学生把剩下的一个学具也装进袋里。 5.把装好的学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整理学具是培育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组成局部,有序地操作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学问的理解和运用。 六、全课小结(略)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用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学过的数学学问解决简洁的
13、实际问题。 2培育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的力量。培育学生的观看、口头表达力量。 3初步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育学生喜爱自然的美妙情感。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7页的“用数学”及“做一做”中的习题。 教具、学具预备 教具:实物投影仪,展台,屏幕,小兔子图。 学具:6个大信封,6种数量不一的小动物(16只小燕子、14只蝴蝶、13只海豚、11只青蛙、8头骆驼、7匹小马见附图),每种小动物都分为同向的和反向的两种。6幅情境图(天空、花丛、大海、荷叶、沙漠、草地),6块小黑板,6支粉笔。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师:有这么多教师来听咱们同学的课,大家快乐吗?今日除了教师这些大客人
14、,还来了好多小客人,想知道他们是谁吗?那就翻开信封,请他们出来吧!(学生分组活动:争先恐后地翻开信封,倒出里面的小动物和情境图。) 2师:都有哪些小客人呀? (学生争先恐后地说自己小组的客人。) 3师:小客人都是第一次来我们班做客,同学们想不想和他们玩呀?不过小动物们有个要求,就是在玩的过程中,大家要把小动物贴到情境图中,并依据你们贴的图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把它写在纸条上。你们能行吗?(生:行!) 师:这么有信念呀?那就发挥你们小组的力气开头吧。咱们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开心、最胜利。 学生分组活动: 1组:天空中,左边贴了9只小燕子,右边贴了7只小燕子。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只小燕子?
15、2组:海洋中,左边贴了7只海豚,右边贴了6只海豚。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只海豚? 3组:草地上,左边贴了4匹小马,右边贴了3匹小马。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匹小马? 4组:红花上贴了8只蝴蝶,黄花上贴了6只蝴蝶。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只蝴蝶? 5组:荷叶上,左边贴了6只青蛙,右边贴了5只青蛙。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只青蛙? 6组:沙漠里,左边贴了3头骆驼,右边贴了5头骆驼。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头骆驼? 4展现各小组提出的问题。 师:教师刚刚到小组中去,看到同学们合作得特别好,教师真为你们感到快乐。哪个小组情愿汇报一下你们组提的问题?(请每组学生分别展现他们贴的画面
16、和提出的问题。) 5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你们能不能用数学学问解决这些问题呢?(让学生任选一个问题,但不能选自己小组的,分组解决问题,把算式写在小黑板上。) (学生分组活动。) 6小组汇报。 可引导学生采纳相互提问的形式。 例如:上来汇报的小组同学可以提问下面的同学,下面的同学也可以提问汇报的同学。无论采纳什么形式,只要学生能够说清晰每个问题用的什么计算方法,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怎样列的算式就可以了。 7结合小马图,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师:我们重点来看一下小马图,除了按左右来分,还可以怎样计算?(小组争论) 生1:还可以按颜色来分,列出的算式是“5+2”或“2+5”。 生2:还可以
17、按大小来分,列出的算式是“1+6”或“6+1”。 小结:同学们真是太聪慧了,能从左右、颜色和大小这三个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一共有多少匹马?”这个问题。你们真棒! 反应练习,强化新知 1师:看到同学们玩得这么快乐,小兔子们也想来咱们班做客,它们都等急了,让我们用掌声请出他们好吗?(出示:带问题的兔子图。) 2师:今日小兔子是带着问题来的,它问咱们什么?(生:一共有多少只兔子?)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小组合作完成,把算式写在小黑板上。 3分组汇报。(学生消失了两种方法:一种按左右来分:“9+6”或“6+9”;一种按颜色来分:“10+5”或“5+10”。) 4教师小结:同学们真是太聪慧了,
18、不但说得很好,而且还想出了两种方法来解答,连小兔子都在夸奖你们呢! 对想出两种方法的小组赐予嘉奖:每组奖一颗才智星。 当堂作业,稳固新知 师:今日我们学习的就是课本上第107页的内容。翻开书,先把例4的算式填上。还想不想连续帮忙小动物解决问题。(生:想!)该帮忙谁解决问题了?(生:小鸟和松鼠。) 1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题。 2同位互评。做对的就可以得朵花。 3集体订正,请个别学生说一说。(这里要表达对做错题学生的辅导。) 课堂总结 今日这节课,同学们上得特别好,我们帮忙小动物们解决了这么多问题,都是用的什么学问?(生:数学学问)用数学来解决问题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出示课题:用数学)数
19、学学问可真重要呀!我们肯定要学好它、用好它。 教学设计说明 “用数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07页的内容。本课是在学习了前面第47页、第58页、第101页的“用数学”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教科书上呈现的是灰兔、白兔在嬉戏的情景,让学生用所学数学学问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兔”的问题。与101页“用数学”的内容相比,难度有所增加。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据,需要学生自己收集。教材中围绕“一共有多少兔”的问题,显示出不同的解决方法:(1)点数出兔子的总只数;(2)按群计数(左边8只,右边7只)后,算出总只数;(3)按颜色分类计数(白兔10只,灰兔5只)后,算出总只数
20、。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思索问题,探寻不同的解答问题的方法。我在备课时,感觉这一课的资源信息比拟单一,留给学生分组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空间缺乏。我认为学生在前面已经屡次接触过“用数学”的问题,他们对这样的内容已不生疏了,已经具备了依据画面提出问题,并用数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力量。所以我们在设计这节课时,把教材供应的这组“小兔子”信息作为练习内容。而在学习新知中,我结合学生实际和小班分组教学的特点又增加了6种小动物(每组一种,每种又分为同向的和反向的),并配有6幅背景图。教学中,以“小客人来做客”的形式让学生自己从信封中请出小动物,并把它们粘贴到背景中,这样不仅留给学生充分地动手操作和动脑思索的时机
21、,而且能消失多种资源信息。然后让学生依据自己小组贴的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并写在图的下面。这样就消失了6幅图文并茂的画面,接着让每个小组选择一幅画面(不能选择自己小组的),通过小组争论,依据已有的学问阅历来解决问题。最终以“小马图”为例,让学生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一共多少匹马?”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按群来分,可以按颜色来分,还可以按大小来分。这种形式能深深地吸引低年级的学生,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这种设计还可以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漂亮和小动物的得意,从而很自然地实现了喜爱自然、爱护动物的教育目标。 教学中,我还结合小班分组教学的特点,把探究学问的主动权充分地交给学生,让他们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数学 一年级 上册 教案 长短 高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