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认识时间》说课稿及教学反思.docx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认识时间》说课稿及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认识时间》说课稿及教学反思.docx(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认识时间说课稿及教学反思_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小学数学第一册练习十九中,“用数学”解决简洁问题,与以往的“用数学”相比,难度有所增加。解决问题所需的数据,需要学生自己收集。而且围绕问题,鼓舞学生找出不同的已知条件,从而显示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体验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索和解决问题。 在教科书第109页的第四题上,已知其中一个条件:水里有8人,让学生求“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要解决问题的另一个条件,从而将这道题目完整地表述为:“水里有8人,岸上有6人,一共有多少人?”从而列出算式:“8+6=14(人)” 很快,有学生发
2、觉了用其他角度分析,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将这道题表述为:“带游泳圈的有12人,不带游泳圈的有2人,一共有多少人?”从而将算式列成:“12+2=14(人)” 接着,又有孩子说:“参与游泳的男的有8人,女的有6人,一共有多少人?”列式:8+6=14(人) 我确定了孩子们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我看到有个孩子还高高地举着手,我请她站起来,她说:“游泳的大人有1人,小孩有13人,一共有多少人?列式:1+13=14(人)”我大声地表扬她,并请她坐下。她却说:“教师,还有啊:戴浴帽的有1人,不戴浴帽的有13人,一共有几人?列式跟刚刚是一样的。” 我会心地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制造力是无穷的,有时
3、,连教师都没有想到的,他们却先想到了。让我们多给他们一点时间,多给他们一点思索的空间,让我们多给他们一次发言的时机,他们肯定会用他们的才智和制造,呈上令人满足的答卷。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10的加减法 这篇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10的加减法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盼望对大家有所帮忙。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加和减(一)中第55页的例题和“试一试”,第5556页的“想想做做”等习题。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之前,学生已经比拟娴熟地把握了10的组成,并且通过一图四式的练习,初步熟悉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为
4、学习10的加减法作了学问上的铺垫。10的加减法是以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的重要根底,是本单元中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另外,学习这局部内容还可以渗透简洁的函数思想。 10的加减法中,教材选用学生宠爱的足球竞赛这一情境,让学生联系图意列出相应的4道算式,学生心理上很愿意承受这些计算并快速进入思索算法的状态。学生经过独立思索、沟通算法,通过算法多样化,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敏捷性。“试一试”让学生通过操作抛花片,依据10个学具可能消失的正、反面几种状况,自主探究10的加减法的全部算式。这样把直观演示与抽象思维奇妙结合起来。“想想做做”中安排了“对口令”、“小兔出题”、“开放题”等学生喜闻乐见的
5、练习形式,让学生在盎然兴趣中学习学问,进展思维。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操作探究、合作沟通,自主学会10的加减法。教学难点是理解相应的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积极探究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愿望。 2正确计算10的加减法算式,加深熟悉相应的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3逐步培育数学思索的力量、解决简洁实际问题的力量及合作交往力量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告知大家一个好消息,中国足球队齐心协力,坚韧拼搏,第一次冲出亚洲,进入“世界杯”决赛圈。(生鼓掌庆贺。)今日,我们也来进展一场好玩的数学“足球”赛,比一比哪组
6、“进球”数最多。 【教师借体育时事创设情境,学生既了解了信息,又置身于竞赛的模拟情境,增加了学习动力。】 二、复习铺垫。 1各小组长组织本组同学同时进展“10的组成”的接力赛。 2师:()小组全体小朋友共同努力,赢得了本场竞赛的第1“球”。 三、自主探究。 1通过“看看想想”,探讨10的加减法中一组算式的计算方法。 师生沟通:看,球场的一角,小朋友也在踢足球呢!认真看一看,这些小朋友可以分成哪两局部?(学生可能会答:分成左边3个小朋友和右边7个小朋友;可以分成穿黄衣服的6个小朋友和穿蓝衣服的4个小朋友;还可以把这些小朋友分成戴帽子和不戴帽子的) 师生沟通:小朋友观看得真认真。在足球竞赛中,一般
7、是按服装颜色的不同分成两队。这样,你能说出哪些算式?(生:6410646=104) 师:你们想自己算出得数吗?请把课本翻到第48页,试着填一填。(生尝试做,师巡察。) 师生沟通:请任意选一题,把你的算法告知大家。(生可能会有以下答复:(1)从图上数一数,共有10个小朋友,所以6410;(2)由于10可以分成6和4,所以64=10;(3)由于6410,所以46也就等于10。(4)由于6410,所以1064;(5)由于1064,所以104=6) 师:小朋友的方法真多!可以利用10的组成来算,也可以利用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来算。这些算式就是今日要学习的10的加减法的3组题。10的加减法还有许多题目,
8、你们想自己学习吗?(板书:10的加减法) 【教师一句不经意的问话,引出了学生对图意的不同理解,教师机灵地把学生从不同角度观看的结果准时引到正题(球赛的常规学问),此后教师又放手让学生说得到算式结果的多种途径,于是又“爆”出一些精彩的思索方法,可谓收放自如。】 2通过“玩玩想想”,探究10的加减法全部算式的计算方法。 (1)独立操作,写算式。 教师让学生抛10个花片,依据正面和反面状况写出多组算式。 (2)学习小组沟通算式、算法。 (3)全班沟通,展现成果。 教师让学生把写有算式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并依据学生汇报用电脑帮助演示抛的状况,从而逐步得到10的加减法的全部算式。 教师鼓励谈话:小朋友真行
9、!你们通过抛花片,学会了全部10的加减法题。想表扬一下自己吗?教师嘉奖每组一个学习“球”。 (4)学生上黑板归类并有序整理写有题组的纸片,即时记忆。 【教师通过学生独立抛花片写算式,然后在沟通汇报中得到全部算式。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做数学”活动中获得胜利的喜悦。】 四、轻松一刻(课间操)。 师生共同做课间操。在开心的音乐声中,教师引导学生说:轻松一刻来到了,我们一起来表演“凑十歌”。随着美丽的音乐,师生共同表演“凑十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切,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 【“轻松一刻”的课间操活动寓知于趣,活泼了课堂气氛,活泼了学生身心。】 五、稳固深化,拓展思维。
10、 110加几。哪两张卡片上的数相加等于10? (1)师生同做。 例如:师出“8”,生出“2”,接着师说“82=10”,生说“2810”。 (2)同桌互做。 210减几。 师:小兔子见小朋友这么聪慧,要来考考大家。小兔子手中的10减去其他伞面上的任何数,请算出得数。 3看谁说得多。= 【“对口令”、“白兔出题考学生”以及开放题等丰富多样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练习学问、进展思维,一点也不觉得苦和累。】 六、全课小结,提高熟悉。(略) 七、作业。 1第56页第3题。 2学有余力的学生做提高题。 电脑出示图:一座小木屋前有2个男孩,1个女孩。问:假如一共有10个小朋友,那么小木屋里可能有几个女
11、孩? 课后总结 本节课在表达新课程理念中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力求使课堂表达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和趣味化。 2表达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教学过程既有活动形式、内容的开放,更有学生思维的开放,整个一堂课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亢奋状态。 3注意算法的多样化与思维的敏捷性,教学中能敬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让学生在探究、体验中学习,在独立思索、相互沟通中进展。 4注意课后延长与拓展,课末布置提高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表达因材施教的思想。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分类与整理优质说课稿 一、说教材 分类与整理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一年级数
12、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较少的相关生活阅历的根底上进展的。目的是培育学生能依据事物的特征把事物进展分类。 教材是以游乐场的情境图导入,一年级小朋友他们的年龄小,比拟喜爱买玩具,教材中的情境图很适合孩子们的心理,所以我创设情境导入,并在这个情境主线的贯穿之下,开展由浅入深的分类操作活动,由观看、争论方法,到能够根据单一标准分类,最终发觉物品能够按不同标准进展分类,活动中力求遵循学问的进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主动性,亲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参加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使学生在观看、操作中学会分类,把握分类方法,培育他们的思维力量与概括力量。 基于以上的设计思路,我确定
13、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依据给定的标准进展分类,把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2、经受简洁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收集的数据。3、在分类的过程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全都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本课教学的重点就在于孩子们能按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展分类,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是在分类的过程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全都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二、说教法、学法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少,但乐于承受新奇事物,思维活泼,因此本节课在教、学法上突出了以下特点: 1、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布满着数学。本
14、节课我注意把数学学问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供应丰富的感性熟悉和生活阅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为实施创新教育打下良好的根底。 2、参加合作,在沟通中学 沟通与合作是学问经济时代社会进展的需要。本节课我注意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操作与争论沟通来发觉问题及解决问题,培育他们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三个教学程序: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实践应用 (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分数。 我出示了两个书架,让孩子观看两个书架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接着我问了一个问题:假如要看365夜故事,你更情愿从哪个书架上找?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这个环节可以在孩子们心里为分类和整理做下铺垫,整理过的书架是更
15、简单找到我们需要的书籍的。 (二)探究新知,探究分类方法 1、在刚刚的争论沟通中体验到生活中需要整理,我适时出示课件。孩子们手中拿着各种各样的气球,这时候我问孩子们“这么多的气球,可以怎样分类呢?” 让学生在小组内沟通,接着我又让孩子们亲自动手把手中的气球来进展分类整理。随着学生的操作,气球都被孩子们一一整理好,紧接着我让孩子们在台前来展现一下自己分类的结果。相机我介绍了象形统计图。 (三)稳固练习 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让学生整理书包,分扑克以及教材上练习的其次题。 本节课,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按单一标准、不同标准的分类方法,体验到分类与整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我们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同提高,
16、共同成长!感谢大家!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来完成。对于这一类型的课,尤其是低年级,我始终都很冲突。假如放手,感觉课堂纪律会混乱,而不放手又觉得没有让学生亲自去体验这个过程。对于本节课,我觉得很不抱负。不是学生的表现,而是我的课堂调控力量还有待提高。在学生展现自己的方法时顾此失彼。担忧时间不够,完成不了任务,所以许多地方都讲得不细腻。练习中把整理书包放在了前面,这个也很不合理。总之这节课问题多多,盼望各位教师把这节课看成是一节问题示范课,一起来帮忙我解决问题,解决我教学中的困惑。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熟悉图形 这篇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熟悉图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17、盼望对大家有所帮忙。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材分析 熟悉图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人教学,让学生感知两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立体图形各个外表的特征;再从众多不同的平面图形中分类,概括、抽象出不同的平面图形的一般特征,并能识别、拼组。 学生状况 学生64人,其中一局部来自城镇,受过较好的学前教育,对四种根本的平面图形已有了肯定的熟悉。他们根本能分清不同的平面图形,但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还不了解。而另一局部学生来自农村,所受学前教育较差,对平面图形的熟悉还不够清晰明白,对它和立体图形的关系更是一无所知。 教学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认识时间 小学 数学 一年级 上册 说课稿 认识 时间 教学 反思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