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草原.docx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草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草原.docx(4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草原_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一、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2023版的要求、农村学校五年级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时要求我制定了一下目标:1、 学问与技能目标:1熟悉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高歌、绿毯、优美、渲染、勾画、低吟、秀丽、回味、潇洒、迂回、奔驰、马蹄、礼貌、拘束、羞怯、摔跤、天际、热乎乎、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去揣摩美丽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抒发情感的方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布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
2、风情,体会对草原的喜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表达,在头脑中出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妙。难点:品尝美丽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通过学习此文,引起熟悉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三、学生分析:农村学生接触外界的时机很少,在狭窄的空间里看惯了山清水秀的家乡风景,几乎没有人见过真正的草原是什么样子,但是通过学过的诗歌敕勒川以及一些有关草原的歌曲对草原有初步的了解,并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具有相当的阅读力量,有较强的求知欲,情愿主动去探究新事物。四、教学内容分析:本
3、篇课文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是围绕“走进西部”这一主题编写的开篇课文。但本篇课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通过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漂亮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课文语言美丽,适合美美的朗读;适合在不断的朗读、探究中去感受草原的美和的思想感情。而感情的直接抒发在课文的末尾一句,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本文的难点之一。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喜爱草原、喜爱草原人民的感情。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3.领悟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
4、的描写。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语言文字绽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2.详细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二)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三)弄清课文记叙挨次,给课文分段。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二)弄清课文记叙挨次,争论如何给课文分段。三、教学过程(一)提醒课题,启发谈话。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别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
5、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把这些内容都活敏捷现地写下来了。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日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仔细学习是如何依据自己的观看和感受对事物进展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详细又生动。(二)学生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1.草原的风光是怎样的?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四)检查自学状况。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画、迂回、鄂温克、天际”,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渲染:中
6、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颜色潮湿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画: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围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围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际: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赐予适当的教导;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五)弄清课文记叙挨次,争论分段。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挨次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挨次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
7、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辞草原。)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风光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把握的状况。(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漂亮风光。绿毯、勾画、骏马、秀丽、优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风光。奔驰、迂回、潇洒、襟飘带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送。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招待。拘束、羞怯、鄂温克。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
8、天际、斜阳。)(七)作业。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2.熟读课文第1段。其次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学习课文第1、2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仆人欢送客人时的热闹欢跃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二)体会文中比方句的内容及作用。(三)了解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四)背诵课文第1段。二、教学重点、难点(一)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仆人欢送客人时的热闹欢跃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二)背诵课文第1段。三、教学过程(一)讲读第1段。1.默读,分层次。思索: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课文第1段写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
9、生的感想。)2.再读,思索:初入草原,看到的风光怎样?是抓住哪些风光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读后争论。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秀丽风光,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由于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3.细读、思索:(1)是按什么挨次写这些景物的?(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挨次写。)(2)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漂亮风光的?(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仔细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
10、,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优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画的中国画那样,处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4.默读、思索、朗读:在这种境地里,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终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感受?(说一说“境地”一词的意思。读时留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漂亮”或“壮美”与“秀丽”作比拟,理解“秀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感受的两个句子。)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让学生按课文描写挨次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楚,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看挨次描写景物。第一次见
11、到草原,就能抓住风光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现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二)讲读第2段。1.指名读第2段。(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如何根据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2.阅读、思索:写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可分为两层:初入草原看到的漂亮风光;快到公社,仆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3.讲读第1层课文。(1)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非常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非常宽阔?(
12、“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非常潇洒。”)“潇洒”是什么意思?(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非常清寂。)(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宽阔、清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头变化的?(草原的环境有了变化,从见到一条河开头变化。)(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白什么?(说明有人了。)(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密,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
13、这儿来放牧。)4.讲读第2层。(1)指名学生读第2层。(2)“奔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3)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方来欢送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由于他们突然消失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艳丽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送客人的热忱。)(4)当仆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清寂的草原喧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小结: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宽阔、清寂的感受,接着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仆人热忱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盛、喧闹的感受。的感受由静到动,是由于他所处
14、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三)作业。1.背诵课文第1段。2.练习课后作业第1、3题。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学习课文第3、4、5段。使学生熟悉到祖国的草原不仅风光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学习课文第3、4、5段。熟悉到祖国的草原不仅风光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第1、2自然段,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二)讲读3、4、5自然段。1.让三名学生各朗
15、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索。(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2)仆人热忱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忱好客的词句。2.读后争论沟通。(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快、热忱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2)好客的仆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意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3)客人告辞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际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意如此深厚,
16、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相互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相互攀谈,依依不舍地告辞。)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意和依依惜别的感情。)(4)哪些地方表达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送远客;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款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三)总结全文。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课文前两段主
17、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厚。)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意,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忱豪爽。描写了草原的漂亮风光和蒙古族人民热忱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招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送客人的热闹欢跃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作业。1.找出课文中的比方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2.练习课后练习
18、题第4题。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出示课题。2.播放歌曲漂亮的草原我的家,观赏草原风光(图片滚动)。3.引导在图片观赏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二、“初入草原”,感受“潇洒”之美导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走了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还是草原”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非常潇洒,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重点理解“潇洒”:(1)可
19、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非常潇洒”?(3)感受潇洒: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憧憬的呀!(4)表现潇洒:你能否读出这种潇洒的感觉来。三、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沉醉;行车的潇洒,令人憧憬;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索:假如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忱好客)3.草原人民的热忱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依据学生答复,提炼板书:迎接相见招待联欢话别4.咱们试试
20、看,在它们前面加上一些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1)课件出示词语:激情盛情尽情深情热忱(2)你能否仔细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适宜。5.沟通小结:热忱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招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热忱迎接:(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忱?(2)出示课件(理解“襟飘带舞”师叙述:看,热忱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方的客人,那五彩缤纷的蒙古族服装随风飘动,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3)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忱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忱?(4)指名读齐读(光是一个或是几个人的热忱还缺乏以表达
21、)。激情相见:(1)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刚刚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假如你听不懂,你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吗?(2)感情朗读,读出感动、兴奋之情。盛情招待:(1)仆人们拿出些什么招待远方的来客?(2)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3)有感情地朗读。尽情联欢:(1)出示课件:联欢的工程有些什么呢?(2)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宠爱的传统工程,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现。深情话别:出示课件: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师导:夕阳西下,再美妙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
22、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剧烈的蒙古舞蹈依旧盘旋不已。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这正是(课件出示:)“蒙古情深何忍别,天际碧草话斜阳!”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6.“热忱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招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这一切是那样美妙,是那样和谐,人们总盼望美妙的瞬间能永久定格,永久珍藏。假设你是一名随行的记者,你最想拍下哪一个精彩的瞬间?四、作业1
23、.抄写课文中美丽的句子。2.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五、配乐朗读全文。板书: 草原草原风光真迷人深受欢送倍感怀访问草原 相见如故心相通盛情招待添礼节主客联欢何忍别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挑山工 挑山工 教材说明 解题这是当代作家冯骥才写的一篇散文。本课写“我”在登泰山时遇到一位挑山工,发觉他虽然身挑重物,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慢,总是不声不响地从游人身边走过,又静静地走在前头去了。从挑山工的行动上悟出一条人生哲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肯定能获得胜利。本文用一个词语“挑山工”作标题,说明本文以写人为主。“挑山工”,是“挑夫”或“挑脚夫”的一种,本文指往山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年级 下册 语文教案 草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