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总结.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总结.docx(6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总结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总结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总结 教学实践中,发觉大局部学生聪慧敏捷,想象力丰富,上课思维活泼,发言积极,学习成绩比拟抱负。但也有少数几个学生根底比拟薄弱,作业脏乱,思索速度慢、书写速度慢,对新知的理解也比拟慢。结合两个班学生的实际状况,和新课标的详细要求,现将这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以课堂教学为核心,落实每堂课的教学任务。1、严谨备好每一节课。 上课前仔细备课,钻研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学期中,着重进展单元备课,把握每一局部学问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索学生怎样学
2、,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表达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2、仔细上好每一节课。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索。上课力求讲解清楚化,条理化,精确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楚,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同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留意力的好玩教具、课件,课后准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在课堂上特殊留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多动手,从而加深理解把握学问。 (2)准时复习。新授学问根本是当天复习或其次天复习,以后再渐渐延长复习时间。这项措施特别适合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习的特点。 (3)努力构建学问网络。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学问串,每
3、单元整理复习形成学问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展整理复习。学生经受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学问网,又学到了方法,简单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供应了可能。3、细致批阅每一次作业.。 针对不同的练习错误,面批,指出共性问题,集体订正共性问题。4、急躁做好每一次辅导. 在教学中留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纳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习,注意他们的学习过程的指导。在教学中逐步培育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念,对学生的答复实行“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下列问题,乐于思索。5、客观评价每一位学生。 评估不只是看学生学习成绩如何,更重要的
4、是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品质的进展状况,作为教师改良教学的依据。在自制测试卷中,我增加了表达学生思维过程的试题,测试的结果也不再作为评价学生唯一依据,而是看重学生的学问把握状况,学习的努力程度。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进展德育渗透。 教材在设计教学活动时特别重视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供应了丰富的、符合儿童特点的素材,于是我结合教学进展爱祖国、爱科学、爱钻研等良好的思想品质培育。细心设计了:漂亮的校园、金色的秋天、漂亮的小湖、做值日、过公路等情境,对学生进展喜爱家乡、喜爱祖国、喜爱劳动、爱护环境、尊老爱幼、珍惜时间、遵守交通规章等的教育,教材整体表达了丰富多彩、努力向上的学校生活
5、和身心安康的生活态度,学生在教材和教师创设的环境下,心灵得到了熏陶。 三、营造良好的教育气氛,培育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上课前,要求学生把课堂上用的东西,如教科书、练习本、笔等放在桌上肯定的地方,预备铃一响就宁静下来,小憩收心。对学生的怎样坐,答问时怎样站等都要提出明确要求,培育学生仔细对待学习的态度和习惯。课间依据学生留意力不持续,易转移等特点,我尽量把握好上课的节奏,有张有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泼的状态之中,渐渐培育学生留意力长久保持的良好习惯,使学生上课不搞小动作。此外小学生普遍存在着做事无紧迫感,动作缓慢的现象,我就时刻提示学生加强做事的规划性,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课后我又留意培育
6、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要求学生作业干净,不潦草,不涂抹。为了培育学生作业书写工整的好习惯,我首先留意教学时板书书写标准整齐,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提高业务素养,时时到处留意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感染学生,此外加强写字课教学和书写评比,并用鼓舞性的评价标志嘉奖书写仔细的同学,经过一个学期的细致培育,大多数学生的课前预备、上课留意力的集中、特殊是学生的书写均有较大的进步。四、创设学习情景,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念。 1、设计数学嬉戏,使学生乐在其中。依据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设计了小学生最喜爱做的嬉戏,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欢乐中学。2、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本
7、学期我在教学新知时尽量利用生活中的感情材料进展直观教学,使学生便于理解和把握。抓住时机告知学生像这样的题目在我们的数学里叫做解决问题,从而初步了解了应用题的概念,同时也体会到了数学的漂亮。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学生上课的时候比拟仔细,大局部学生都能用心听讲,课后也能仔细完成作业,学习积极性很高,在学生中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他们能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绝大局部的同学都养成了爱动动脑,爱思索的好习惯,形成了良好的学风。五、重视与家长的联系,双向管好孩子。 孩子的进步,集体的成长,离不开教师,也离不开家长。为了更好地全面了解学生状况,我通过多种形式与家长建立亲密联系,进展友好交往,不仅沟通
8、信息,还增进了情感的沟通。对家长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阅历,推举一些教育方面的书籍,同时对家长提出要求:为孩子在家里制造必要的学习环境,为孩子做好典范。通过这些工作,使许多家长重视了子女的教育,改良了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增加了做家长的责任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总之,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与教学,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反思。我将准时找出差距,积极弥补缺乏,力争使自己的工作在新的一学年里有更大的起色。 扩展阅读:201*秋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五、全册课时安排:(约60课时)(一
9、)、长度单位(4课时左右) (二)、100以内的加、减法(二)(13课时左右)1、两位数加一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一位数5课时左右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我长高了1课时左右(三)、角的初步熟悉(2课时左右)(四)、表内乘法(一)(13课时左右) 1、乘法的初步熟悉3课时左右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6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复习和整理1课时左右(五)、观看物体(4课时左右)(六)、表内乘法(二)(13课时左右) 7的乘法口诀5课时左右8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9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看一看摆一摆1课
10、时左右(七)、统计(3课时左右)(八)、数学广角(2课时左右)(九)、总复习(4课时左右)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规划 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课本P1、2,例1教学目标:1、 学生初步经受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 的作用。2、 让学生在详细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受统一长度 单位的必要性。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详细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预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教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忙教师
11、想想可以用什么方法?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识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沟通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索: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2、3、 学生活动,教师巡察指导。全班沟通汇报。 得出:由于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4、 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展测量
12、的学生展现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一样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展测量。(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1、 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 物体的长度。2、 沟通展现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由于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3、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 统一长度单
13、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忙学生熟悉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详细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稳固,实践应用1、 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推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沟通。 假如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2、 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展测量,看所
14、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3、 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量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 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假如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展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示学生留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拟精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展实际练习,让学生在详细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课堂总结今日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五、随堂练习 其次课时熟悉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课本P3,例2,练习一1、2、3。教学目标:1、2、 熟悉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展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
15、米)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熟悉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 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3、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根底上,培育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预备:尺子、图钉、纸条等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 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展了测 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便利的。为了精确、便利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创造了带有刻度的尺子。2、 介绍熟悉尺子。 为了便于沟通,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设计意图:介绍熟悉尺子提高学生的学问面,为下面的学习作预备。二、操作活动,建
16、立表象(一)、熟悉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看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学生活动,教师巡察指导。 沟通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3、4、 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沟通。5、 稳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四周,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
17、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忙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亮表象。(二)、用厘米量1、 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 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教师为你们预备的纸条。留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2、3、 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察,加强个别指导。沟通反应。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详细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忙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受学习数学学问。三、稳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便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沟通检查。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
18、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稳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四、课堂总结五、随堂练习 其次单元:单元教学规划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实践活动:我长高了 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课本P8-P10例1、例 教学目标:1、2、 在详细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一样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探究并把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把握笔算加法的法则, 能娴熟的计算。3、 培育学生仔细、认真、书写工整的习惯。 教学重点:1、2、 理解一样数位上
19、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把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娴熟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一样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教学预备: 实物投影教学过程: 一、景导入,激发兴趣 投影出示P8主题图,引导学生观看:同学们预备去参观博物馆。请大家认真观看这幅图,你发觉了哪些数字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全班汇报发觉。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学生小组沟通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觉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二、合作沟通,把握算法1、 依据学生的沟通状况组织教学例1。学生说想法及理由。独立思索,小组沟通 计算方法。先尝试写竖式,再争论总结列竖式应留意的问题。2、完成P9做一
20、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教学例2。学生尝试计算,沟通算法。尝试用多种算法计算。4、完成P10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察、指导。 设计意图:在尝试、沟通中把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三、练习,实践应用1、2、 练习二第1题说说图意,沟通算法并汇报。 练习二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察、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忙学生稳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计算,娴熟把握计算方法。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日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五、随堂练习 其次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课本P-P1例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的沟通,发觉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
21、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拟娴熟地进展计算。 、能运用数学学问尝试解决问题。同时培育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的沟通,发觉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拟娴熟地进展计算。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并把握进位的方法。教学预备:实物投影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第8页主题图。问: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觉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二、合作沟通,把握算法1、2、3、 教学例3。独立思索,小组争论沟通。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数学 年级 上册 教学 总结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