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计划范文(5篇).doc
《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计划范文(5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计划范文(5篇).doc(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计划范文(5篇) 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提出,要让学生经受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把握数与代数的根底学问和根本技能,并能解决简洁的问题。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教学占有重要地位。如何教好这局部学问,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培育学生的审题习惯。 细致地审题,弄明白题意,是精确解同意用题的先决条件。因此,在教学中可先让学生依据解题要求找出题中直接条件和间接条件,构建起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确定数量关系。为了便于分析问题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审题时可要求学生边读题边思索,用不同的符号划出条件和问题或用线段图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表示出来。 为了培
2、育儿童细致审题的习惯,我常把一些简单混淆的题目同时消失,让学生分析计算。例如:图书室的科技书与故事书共3000册,科技书的册数是故事书的2/3,有科技书多少册? 图书室有故事书3000册,科技书册数是故事书的2/3,有科技书多少册? 题中3000册为共有数,题中3000册是一种的,因此计算方法不一样。常常进展此类练习,就简单养成仔细审题的习惯。 二、教给学生分析应用题常用的推理方法。 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往往习惯于仿照教师和例题的解答方法,机械地去完成。因此,教给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推理方法,帮忙学生明确解题思路至关重要。分析法和综合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 所谓分析法,就是从应用题中欲求的问题动身进展
3、分析,首先考虑,为了解题需要哪些条件,而这些条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直到未知条件都能在题目中找到为止。例如:甲车一次运煤300千克,乙车比甲车多运50千克,两车一次共运煤多少千克? 指导学生口述,要求两车一次共运煤多少千克?依据题意必需知道哪两个条件(甲车运的和乙车运的)?题中列出的条件哪个是已知的(甲车运的),哪个是未知的(乙车运的),应先求什么(乙车运的300+50=350)?然后再求什么(两车一共用煤多少千克,300+350=650)? 综合法是从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动身,通过分析推导出题中要求的问题。如上例,引导学生这样想:知道甲车运煤300千克,乙车比甲车多用50千克,可以求出乙
4、车运煤重量(300+50=350),有了这个条件就能求出两车一共运煤多少千克?(300+350=650)。通过上面题的两种解法可以看出,不管是用分析法还是用综合法,都要把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结合起来考虑,所求问题是思索方向,已知条件是解题的依据。 三、对易混淆的问题进展比照分析。 对一些有联系而又简单混淆的应用题可引导学生进展比照分析,例如: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学生往往简单混淆。一是他们分不清是用乘法还是用除法;二是分不清计算时需不需要加括号。因此,可安排以下一组题进展比照教学。 果园里有梨树120棵,苹果树占梨树的1/3,有苹果树多少棵?
5、果园里有梨树120棵,占苹果树的1/3,有苹果树多少棵? 果园里有梨树120棵,苹果树比梨树少1/3,有苹果树多少棵? 果园里有梨树120棵,比苹果树少1/3,有苹果树多少棵? 果园里有梨树120棵,苹果树比梨树多1/3,有苹果棵多少棵? 果园里有梨树120棵,比苹果树多1/3,有苹果树多少棵? 两数相比拟,以后面的数为标准数,前面的数为比拟数,即与谁相比谁为标准数(通常设标准数为1)。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与已知一个数的几分几之是多少,求这个数。这两类应用题的一样点是:都知道比拟数占标准数的几分之几;不同点是:前者是已知标准数求比拟数,后者是已知比拟数求标准数。题、都是苹果树与梨树
6、相比拟,梨树的棵数为标准数,苹果树的棵数为比拟数,梨树的棵数已经知道,因此,它们属于前类用乘法。题、都是梨树与苹果树相比拟,苹果树的棵数为标准数,梨树的棵树为比拟数,苹果树的棵数为标准数,梨树的棵数为比拟数,苹果树的棵数题目中都不知道,因此,它属于后类用除法。题、中比拟数占标准数的几分之几已经知道,计算时不用“括号”,题、中比拟数占标准数的几分之几不知道,需由1加几分之几和1减几分之几求得,因此计算时需加“括号”。 四、让学生理解典型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在教学中还应将重点放在数量关系的理解之上: 1、要求学生把握常见的数量关系。如:速度、时间、路程、单价、数量、总价、工效、时间、工作总量等,
7、这些数量之间的各种关系,并要求能娴熟地加以运用,让学生依据这样数量关系对应用题加以归类,导出行程、工程等应用题。 2、培育学生的综合力量,要求学生在解题中,抓住题中的关键点(俗称中间问题)。例如:某人驾车5小时行300千米,照这样计算,从甲地到乙地有240千米,此人驾车几小时可以到达?此题在教学中就要留意让学生抓住不变量(速度),要抓住不变量就必需充分理解,照这样计算的含义就是速度不变,从而找到解题的关键。这样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在解题中要用到两个数量关系式,并将之正确运用,就需要学生综合力量的提高。 五、要引导学生自编应用题。 让学生了解应用题的构造,重视自编应用题的教学,是提高解题力量的重要
8、环节。在低年级进展简洁应用题教学时,就让学生了解一道应用题总题由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两局部组成,因此,可进展填空练习。 如:(1)学校进行运动会有女运发动153人,男运发动比女运发动多37人,_?(补问题) (2)学校进行运动会,有女运发动153人,_,一共有多少人?(补适宜条件) 在高年级要引导学生自编应用题,通过自编,使学生熟悉和把握各类应用题的构造特点。如: 1、按指定算式编题:如按算式2401/3=?编一道应用题。 2、把一种应用题改编成另一种形式的应用题:如我班有45名学生,女生占2/5,女生有多少人?把它改编成一道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3、指定题目类型编题,
9、如编道反比例应用题。 指导学生自编应用题,应让学生结合实际,编写他们自己所熟识的事物。 以上是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一些浅显熟悉,在实际教学中,不管何种类型的应用题要留意让学生的思维力量得到充分进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以让学生在今后漫长的学习生涯中能自觉地去把握更多、更广的数学学问,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较为坚实的学习根底。 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规划范文篇2 一、指导思想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行少的工具,它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局部。把握肯定的根底学问和根本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为此,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根底,
10、进展思维力量,培育创新意识、实践力量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数学教育面对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进展。 二、学情分析 新生,状况有待了解。 三、全册教材分析 (一)、 数与计算局部 1、数一数 教材第2-3页是一幅“万象更新、生气勃勃”的漂亮校园的画面。该图一方面可以帮忙学生了解校园生活,并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另一方面也为教师供应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从多角度数数,并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教材第4-5页消失了10以内的各数,主要是让学生认一认、读一读,以便教师了解学生认数、读数状况。 2、第三单元是1-5
11、熟悉和加减法 包括两局部内容:一是1-5的熟悉,二是5以人数的加法和减法。先安排教学1-5的熟悉和减法,再教学0的熟悉和加减法。这局部内容是数的概念中最根底的学问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头。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受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尝试用恰当的方法进展5以内数的口算,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打下根底。 3、第六单元6-10的熟悉,加减法 全单元教材主要分为五个局部:一是6、7的熟悉和加减法,二是8、9的熟悉和加减法。三是10的熟悉和有关10的加减法,四是连加和连减,五是加减混合。 4、第七单元11-20各数的熟悉 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把握20以内的数的大小和11-20各
12、数的读法和写法。教材先给出一幅教师带着学生过公路的生活情境图,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阅历和已有学问动身,启发学生观看情境图中还有什么,有多少。通过让学生数一数,引出例1数数,在讲解数数时,让学生通过数出10根小棒捆成1捆,再接着数到20根,然后把另外10根捆成1捆,突出把“十”作为一个计数单位,让学生直观地了解110-20各数的组成。讲解例2数的读法时,教师通过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在学习数的组成的根底上完成数的读法学习。讲解例3数序,要求学生把直尺上的数读出来,有助于学生理解20以内数的挨次和大小。例4利用小棒图和计数器教学数学的写法,通过观看计数器十位和个位上每个珠子表示的数的不同,使学生初步了解
13、十进制。 5、第九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即两个一位数相加得数超过10的加法,二是“用数学”,即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洁的问题。本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分为三节,即9加几,8,7,6加几,5,4,3,2加几,这样表达了学习学问和形成技能的反复熟悉过程,同时丰富的教学内容简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益于培育学生用脑的习惯。此外,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时留意在详细情景下,让学生自己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表达算法的多样化。本单元教材中把“用教学”编排在计算当中,用学生熟识的事物设计情境图,为学生发觉数学问题,探究数学问题供应生动好玩的资源。本单元“用
14、数学”的内容比前面的画面内容丰富,更注意事理情节,同时增加了观看、收集信息的难度,并留意使学生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二)、关于其次单元 比一比, 第五单元 分类。 这两局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表达了活动性、过程性和体验性,不是一个单纯的学问点学习,而是一种体验活动。在活动中领悟比拟的方法,分类的方法、位置的相对性,学会有条理的思索,有效的合作沟通。 其次单元比拟多少、高矮、轻重。“多少”是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比拟的,没有消失“同样多”的术语,要求学生用自己理解的语言进展表达“同样多,一样多,一般多”,避开程式化的语言。 第五单元,分类。教材创设了两个活动,都是与学生的生活实
15、际亲密联系的,一个是整理房间,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体验到分类的必要性和怎样进展分类,情境图中有两句指导语,“哪些是学习用品?”指导学生把学习用品放在一起,从而类推出把玩具放在一起,把生活用品放在一起;其次句话“说一说,怎样整理房间。”通过自己的活动,体验分类的过程。相应的实践活动,整理一下自己住的房间,向同伴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渗透培育良好生活习惯的教育。整理书包比整理房间又进了一步,分类标准可以多样化,整理书包可以按数学、语文不同的学科来分类,也可以按书和原来分类。 (三)、 关于 第四单元 熟悉物体,第八单元 熟悉钟表, 1.通过嬉戏活动进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依据课标的要求,对形体的熟悉
16、挨次是“立体平面立体。”由于学生从生活中接触到的是体,因此,先熟悉体,教材通过给物体分类,介绍四类物体的数学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通过嬉戏活动,动手搭出你喜爱的东西,特殊是“你说我摆”,通过两人搭积木嬉戏,进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发指令的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表达,摆的学生学会倾听,不仅对本单元的学问进展练习,并与上一单元位置与挨次进展综合练习。同时在活动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摸一摸、说一说,把操作活动与表达结合起来。 2.结合学生的生活阅历学习“熟悉钟表”。 第八单元熟悉钟表。“小明的一天”、“小芳的上午”是结合学生日常作息时间,已有的生活阅历来熟悉钟表,熟悉整时,几时半,几时刚过,快到几
17、时,同时,培育学生珍惜时间的生活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材通过一年级(1班)要进行元旦晚会,要买一些水果,买什么水果比拟好呢?就要调查全班每个同学最喜爱吃的水果,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然后组织统计活动,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并通过象形统计图呈现出来,这就是经受统计的过程。依据统计图表来答复一些问题,如第(3)题全班喜爱吃(香蕉)的同学最多。依据统计图帮忙同学学会决策,应当多买香蕉和桔子,由于喜爱吃的人多。 (四)、整理与复习 “整理与复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本学段所学的学问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进展回忆与反思,并进展自我的评价,从中看到自己成长脚印,起到鼓励作用,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数学 教学工作 计划 范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