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汇编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案汇编15篇.docx(5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小学数学教案汇编15篇小学数学教案1一、教材分析 主要包括:教学主要内容,教材编写特点(本节课内容在单元中的地位,本节课教材编写的意图及特色等。),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 说明:可以在教学组内或学区中心集体研讨,或专家的指导下完成。需要留意的是,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应表达在学习目标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 二、学生分析 主要包括:学生已有学问根底(含学问技能,过程方法),学生已有生活阅历,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说明:学生分析应当通过学生调研,以作为科学依据,不能仅凭阅历推断。学生分析是共性化的工作,不能由他人的结果简洁代替对自己的学生分析。已有学问根底的调研
2、可以通过设计几个指向明确的小问题实现,对这方面的数据统计及分析是更为重要的,这种分析是教师设计和修正“学习目标”的重要依据。 学生阅历、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学习兴趣等的调研可以通过访谈实现,可以是抽样,也可以是有针对性的选择访谈对象,如对于学困生做特殊的访谈。调研中可以将学生测验、访谈、小组观看等结合起来。 三、学习目标(以学生为主语) 1学问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数学思索、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说明: 1教学内容分析和学生分析是学习目标制定的依据和前提。因此,假如对教学内容分析的要求越透彻,对学生分析的要求越科学和标准,学习目标的设计就越不是一件简洁而快速的工作。 2学习目标是为学生的
3、“学”所设计,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习目标的达成效劳的。学习目标是共性化的,又是敬重数学学科进展需要和学生将来学习需要的。 3学习目标的制定应从以上几个方面进展思索,但详细形式不肯定逐条对应。 4学习目标应当在下面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实在的落实。特殊是教学活动中设计意图应当阐释,活动及其组织与实施是如何为达成目标效劳的。 四、教学过程 主要包括 1活动内容: 2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说明:指教学活动开展的详细形式,包括学生学习方式独立学习,还是合作学习等;教师活动的开展提问或提出任务,组织合作学习,组织沟通,讲授等;教学资源的预备等,如学具、教具、课件等。 3活动的设计意图 说明:为教学活动和活动的
4、组织实施进展辩护,辩护的动身点是分析它们是否促成了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不是简洁地主观臆断是为目标效劳,应当有肯定的理由数学的、教学的。更不应当写成一些没有针对性,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4活动的时间安排预设 a)说明:主要指对教学活动的时间安排预设,以便于自己检测教学设计上合理与否。 五、习题设计 1.题目设计 2. 题目解析 六、总结 1.教学效果 2.个人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熟悉圆,把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会用圆规画圆。 2培育学生观看、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力量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圆规,所
5、以用圆规画圆是难点,把握圆的特征是重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备 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形的呢?(指名答复)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许多的圆形,如有的钟面是圆形的,固然钟面也可以做成方的;现在的硬币有多边形的,也有圆形的。唯独车轮子,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不管是大车还是小车的车轮子,为什么都要做成圆的呢? (产生疑问,引起争议,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的熟悉。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可以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的熟悉) 二、学习新课 1熟悉圆心、半径、直径。 同学们在操场上做嬉戏,想画一个比拟标准的大圆,可以怎么画?(指名答复) (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用绳子
6、画圆)先取一段绳子,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一点上,另一端套在石头和棍棒上,然后拉紧绳子,围着这个固定的点转一周就画出了一个圆。 教师刚刚画圆时,中间的点怎么样?(中间的点不动。) 我们把这个不动的点叫定点。(板书:定点) 粉笔画出的线为什么能首尾相接呢? 应当说圆上任意一点到定点的距离都是相等的,我们把这段相等的距离叫定长。(板书:定长) 假如我们在本上画圆,用我们刚刚画圆的方法便利吗?(不便利)那可以怎么画? (出示圆规)这是我们画圆的工具圆规。圆规有两个脚,一脚带尖,另一脚带笔。仔细看教师怎样用圆规画圆。画圆时,先定好一点,然后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的距离,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这点上,把带
7、有铅笔的一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了一个圆。(教师用圆规在黑板上画一个圆。) 你们会用圆规画圆吗? 请你在本上画一个任意大小的圆,边画边想,画圆时要留意什么?(指名答复) 画圆时,要先定点,再定长,刚刚我们用圆规画圆时哪是定点?哪是定长? (先让学生动手画圆,边画边体会出哪是定点,哪是定长。先感性熟悉,再上升到理性熟悉。) 定点,用数学语言说叫圆心。(板书:圆心) 什么叫圆心?(指名答复) 哪儿是定长?教师在圆上画出这段定长,观看这条线段两端在什么地方?这条线段叫半径。(板书:半径) 谁说说什么叫半径?(指名答复) (教师再在圆上画出直径。)教师边画你们边观看,这条线段通过哪儿?两端在哪儿? 像这样,
8、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板书:直径) 谁再说说什么叫直径?(指名答复) 我们通过观看,熟悉了圆心、半径、直径。书上对这些概念做了精确的表达,同学们翻开书,看看我们刚刚概括的跟书上完全一样吗?有没有补充? (学生补充:圆心用字母O表示,半径用字母r表示,直径用字母d表示。) (教师让学生通过观看,自己总结出什么是圆心、半径、直径,这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再通过看书,使总结出的结论更精确,更完善。) 教师想看看同学们是不是真正把握了这些概念。 练一练 (1)推断这几条线段中哪一条是半径? (2)推断哪条线段画的是直径? (3)这四条线段中哪一条是半径?哪一条是直径?(学生举数字
9、卡片推断) 同学们对于半径、直径的概念把握得很好,我们连续讨论圆还有什么特征? 2讨论圆的特征。 用我们预备好的学具转动A面,你发觉半径有什么特征?转动B面,你发觉直径有什么特征? (学生分小组争论。) (教师再在幻灯上演示一遍,提问争论结果。) (板书)很多条相等 刚刚同学们自己发觉了直径、半径有这些特征。在下面两个圆中:(出示) 甲圆的半径和乙圆半径相等吗? 甲圆直径是乙圆直径的2倍吗? 那么圆在什么状况下才存在这些特征?(板书:同一圆里) 练一练(正确画,错误画。) (1)在同一圆里,全部的半径都相等,全部的直径都相等。() (3)在同一圆里,半径是4厘米,直径肯定是2厘米。() (4)
10、圆心在圆上。() 同学们推断得都很正确。教师想让同学们用直径、半径的倍数关系来计算下面几道题 同学们对于半径、直径的倍数关系把握得很好,假如教师给出半径和直径的数据,你们会画圆吗?小组争论一下,半径2厘米的圆怎么画?直径6厘米的圆怎么画?(小组争论) 请同学们把半径2厘米的圆画在本上,要求标圆心、半径。边画边想,什么打算圆的位置?什么打算圆的大小?直径6厘米的圆请同学们回家画在本上。 刚刚同学们画了半径是2厘米的圆,圆的位置由什么打算的?圆的大小呢? (板书)位置大小 圆心打算圆的位置,画圆时要先点圆心。 (教师举起一个圆)有一个同学是个小马虎,他在画完这个圆后,忘了点圆心了,你能帮忙他找到圆
11、心吗? 假如这个圆画在黑板上或本子上忘了点圆心,怎么找到它的圆心呢? (指导学生说出用直尺在圆面上从下往上推,推到最长的一段,就是直径。) 三、课堂总结 今日你学会了哪些学问? 你能用我们刚学的圆的学问来解答刚上课时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世界上的车轮子都是圆的吗?(指名答复,前后照应,用刚学的圆的学问来答复刚刚上课时提出的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熟悉圆心、半径、直径。通过演示用绳子在黑板上画圆,使学生体会到:画一个圆必需要有定点、定长。定点用数学语言说叫圆心,定长就叫半径。并引出直径的概念。通过推断半径、直径的练习,稳固其概念。 其次层次,讨
12、论圆的特征。每四人一组,每组有一个学具,学具是在一个硬纸板的正面和反面,分别钉1个用透亮胶片剪成的活动的圆,在A面的活动圆上画着半径,B面的活动圆上画着直径。学生分小组转动A面的活动圆,发觉在同一个圆中有很多条半径;转动B面发觉在同 出圆心打算圆的位置,半径打算圆的大小。 小学数学教案3 一、教学内容: 练习八书P48到50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以“相差关系”为根本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构造,初步学会用分析法分析,会口述解题步骤,能正确地列式计算。 三、教学过程 (一) 根本练习 1、P48先出示(1),练习后说说分析过程 板书:鸭的只数鸡的只数=鸭比鸡多的只数 2、转变上题,
13、学生自己写关系式,再列式计算,反应 3、P48练3学生独立计算,反应时说出数量关系式: 男同学人数女同学人数=男同学比女同学多的人数 变式练习 1、滨海小学三年级有学生42人,四年级有8个小组,平均每个小组有多少人? 请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 2、少年宫有合唱队员60人,舞蹈队员42人。合唱队员比舞蹈队员多多少人? 先口答。再将“合唱队员60人”转变,成为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综合练习 1、P48练5画线段图帮忙学生理解题意,再解答。 2、P49练8指名说说。 (二) 根本练习 1、P49练10(1)出示后读题,说说已知条件和问题 写出根本数量关系式:其次小组平均每人第一小组平均每人=? 2
14、、P49练10(2)学生独立练习后反应说说根本数量关系式 综合练习 1、P50练11、12、13先练习,后反应比拟根本数量关系有什么不同 2、P50练14画图帮忙学生理解 3、P50练15,先补充,再计算。反应 小学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体会并运用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能对这些加法进展比拟娴熟地口算。 2、使学生能尝试运用所学加法去解决比拟简洁的实际问题,在数学活动中累积阅历,感受数学与现实日常生活的严密联系,增加数学意识。 3、使学生能与同学相互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积极思索、操作实践。培育学生学习数学的热忱。 教学重点: 学会并能娴熟把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
15、握退位)的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 小棒、计数器、卡片、图片、ppt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日教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出示松鼠卡片)大家看这是谁呢? 生:小松鼠! 师:对,是小松鼠!大家都很厉害,那么谁知道小松鼠最喜爱吃什么呢? 生:松果! 师:同学们真聪慧!今日小松鼠特殊快乐,由于今日小松鼠的生日,小松鼠跟着松鼠妈妈一起去采它最爱吃的松果,我们一起看看它们采了多少吧!(出示ppt课文情境图)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说一说图中传达的数学信息。(讲解25和4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2、依据图中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 (1)松鼠妈妈比
16、小松鼠多踩了多少松果? (2)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了多少松果? (3)小松鼠和松鼠妈妈一共采了多少松果?(出示问题卡片) 3、给学生实践,让学生说一说、算一算。(出示数学卡片) 4、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 列算式解决问题,25-4=21 提问:从20里面拿掉4根,还是从5里面拿掉4根?(摆小棒计算) 4个珠子是从十位上拿走还是从个位上拿走?为什么?(拨计数器解决问题) 总结:先算个位上的5-4=1,再算20+1=21。 5、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了多少了松果? 列算式解决问题,25-4=21 (提示:这个问题上个问题的算式和算法都一样。) 6、请学生列算式解决小松鼠和松鼠妈妈一共踩了
17、多少松果? 25+4=29 提问:4根小棒摆在5那里还是20那里?摆小棒计算。 4个珠子拨在十位上还是拨在个位上?为什么?拨计数器解决问题。 (总结:先算个位上的5+4=9,再算20+9=29) 7、带学生做嬉戏(你出几我出几,我们之间相差几) 三、稳固练习 教科书练习 四、课堂总结 把小松鼠人物化,带着学生发觉小松鼠采松果中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和沟通,不用教师刻意牵引学生的留意力,学生能在自然平和的气氛集中留意力并学会学问,成为了学习的仆人。 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推断一个图形或物
18、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通过观看、测量等活动,在获得直观阅历的同时进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使学生把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 难点: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的归纳总结。 教学预备 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直尺1把,三角尺1块,钉子板,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幻灯片播放正方形、长方形图片,吸引兴趣 2.在生活中许多东西都是由正方形和长方形组成,你们通过观看发觉了什么:引发学生思索。 二、实际操作,验证猜测 1、观看 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猜猜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你有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吗?同桌沟通。 2、操作验证 (1)拿出自己的学具,用自己的方法验证。
19、(2)把自己的猜测和验证向小组汇报。 3、反应 (1)对长方形的边你有什么发觉?相机板书。 你是怎样证明的?(量、折、比等) 相机教学“对边”。 指一指长方形的对边在哪里,一个长方形有几组对边? 长的一条边,请你给它起个名字,你会叫它什么?短的一条边呢? (2)对长方形的角你有什么发觉?相机板书。 你是怎样证明的?(量、折等) (3)正方形的边你发觉了什么?相机板书。 怎样来证明? 正方形的边你会叫它什么? (4)正方形的角你发觉了什么?相机板书。 怎样来证明? 4、归纳 通过刚刚的活动,你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了哪些新的熟悉? 练习: 1、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再把这个长方形变成一个正方形,
20、再说说它们的特点。 2、在书上p64第7题的”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再说说小青菜提的问题。 3、完成书上p64第4题。 先自己拼一拼,再与同桌沟通一下。 (1)用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2)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再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4、思索: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吗? 三、课堂小结 向同学们提问通过今日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的习题 2.把不理解的地方标画在书上。 篇二: 8+7等于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受探究8+7等于几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进展计算。 2.使学生在观看、操作中逐步培育探究、
21、思索的意识和习惯。通过算法多样化,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3.使学生能运用学问解决生活里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培育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嬉戏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爱做嬉戏吗?现在我们来玩一玩,好不好? 师一边拍手一边有节奏地说:小朋友,我问你,9和几凑满十? 学生:邵教师,告知你,9和1凑满十 评析:轻松开心的课堂气氛为新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根底,对口令嬉戏不但复习了10的组成,也为学生探究8、7加几的算法供应了依据。 二、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小号图。 (1)提问:这是一幅小号图,谁能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怎样列式? 评析
22、:让学生先说一说图意,再提出问题,旨在培育学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的力量。 (2)提问:8+7等于几?你能从图上看出来吗?在小组里说一说。 (3)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沟通,可能会有下面的想法: 一个一个数出来的。 左边8个加2个是10个,10个加5个是15。 右边7个加3个是10个,10个加5个是15个。 两个盒子一共20格,现在空掉5格,就是15个。 8+7=8+2+5=15。 8+7=7+3+5=15。 学生在沟通第、种方法时电脑动画演示小号移动的过程。 评析:教师充分利用主题图的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究8+7的计算策略。以上不同的算法反映了学生的三种认知水平:第种算法表现出动作把握
23、倾向,认知水平有待提高;第种算法表现出图形把握倾向,这些学生对图形有较强的观看力和想像力;第种算法表现出符号把握倾向,这些学生具有抽象思维力量,认知水平较高。 2.教学小棒图。 (1)小朋友想出了许多方法计算8+7=15,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小青椒和小蘑菇是怎样想的? 小青椒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的,请你们在小组里说一说,它是怎样想的?指名说一说。 动画演示,学生填出方框里的数。 (2)小蘑菇的想法和小青椒有点不一样,请你们在小组里说一说它又是怎样想的?指名沟通。 评析:设置一个帮忙小青椒和小蘑菇的情境,让学生填出方框里的数,有利于培育学生助人为乐的美德,同时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原有根底上得到进展。
24、(3)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小结:这两种方法都是凑十法“。 3.(1)教学“想想做做“第1题。 请小朋友先用学具摆一摆,再计算。学生完成后沟通。 (2)(电脑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下面我们来做个“圈十“嬉戏。先圈出10个,再计算。 (3)教学“想一想“。提问:不看图、不摆小棒,你们会这样想吗?请你在书上填一填。 提问:计算8+9还可以想哪些有联系的算式?“ 谁来说一说。学生可能想到: 由于9+8=17,所以8+9=17。 由于9+9=18,所以8+9=17。 由于8+10=18,所以8+9=17。 由于17-9=8,所以8+9=17。 评析:让不同的学生表现不同的思
25、维过程,使他们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感受胜利的欢乐,同时使他们的制造性思维得到进一步进展。 (4)小结:我们计算8+9的时候可以想以前学过的算式,这个方法真不错。(电脑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你能很快算出这些题的得数吗? 学生口答。 评析:通过题组比照,使学生熟悉到较小数加较大数,可以利用学过的算式直接算出得数,同时体会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 三、查找规律,稳固新知 1.电脑出示“8加几“的题目,学生口答,引导学生发觉,只要把加上的数分成2和几,就知道得数是十几。小结:发觉了这个规律,就会算得又对又快。 评析:给学生供应丰富的学习素材,让他们去观看、比拟,从而发觉8加几得数的规律,不但可
26、以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同时也培育了学生探究、思索的习惯。 2.电脑出示“7加几“的题目。提问:那么7加几有这样的规律吗?谁能很快算出这些题目的得数? 3.组织口算竞赛男女生各派一名代表,其余打手势。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提问:光会计算还不够,我们还得学会开动脑筋,用学到的学问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们看,面包房里有3袋面包,第一袋装了9个,其次袋装了8个,第三袋装了6个。幼儿园王阿姨要为班上15个小朋友预备点心,你觉得买哪两盒比拟适宜?在独立思索的根底上组织学生沟通。 小结:运用数学学问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且,只要肯动脑筋,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止一种。 总结 评析:教师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了一
27、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需要在详细的情境中,作出分析、估量和推断。问题解决的过程使学生获得胜利的喜悦,同时也增加了学习数学的信念,进展了求异思维,培育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总评:本课的教学,没有严谨的计算方法的讲解和反复的、标准化的算理语言的训练。教师允许学生用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形式思索,探究计算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学生在获得根本的数学学问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进展。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生动的和共性化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观看,初步感知物体有高有矮;知道;通过操作学会比拟物体高矮方法;知道物体的高矮是相对的。 通过猜测
28、、验证、下结论等环节,让学生经受探究的全过程,初步培育学生探究的力量,在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比拟的方法。 培育学生仔细观看事物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身边物体的比拟,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重点难点 在比拟过程中,差异不明显的,要利用数量进展刻画,在比拟。 教学方法 互动式教学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情境引入 播放柯南片段,你喜爱柯南吗?柯南抓坏人可厉害呢,为什么呢?由于他观看事物特别认真,细小的差异也能看出。今日我们就学习他这种细致入微的观看精神,看谁观看最认真! 活动二:观看主题图 出示主题图 观看图,和同桌相互说一说图上有几个人,他们在干什么?引
29、导学生认真观看:你怎么知道是在路上?你怎么知道是盲人? 把图上的三个人进展比拟,你发觉了什么? 他们三个人中,谁高,谁矮?(比拟后板书:高矮) 图上的两个小朋友,又是谁高谁矮呢? 活动三:嬉戏 指名两个身高相差不多的学生,让学生猜一猜谁高谁矮。有什么方法知道谁猜到了? 学生可能说出以下几种方法: 请两位同学到前面比一比。(有意让一个学生踮着脚尖比)引导学生发觉不公正。从而让学生明白,事物的比拟要在同一起点上 用尺子量一量。 分别请两位同学到墙边站直,在墙上划一划。 通过验证谁猜对了? 开讲激趣:利用学生熟识的动画人物-柯南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既培育学生认真观看的良好习惯,又培育了他们的观看
30、力量。 联系生活实际,在引导学生比拟了图中人物的高矮之后,让学生自己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比拟?让学生明白比拟是从生活中得来的。学会比拟的方法后,又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进展比拟。 活动四:如何比一组学生的高矮? 选一组学生上来比高矮,由高到矮排成一列,然后说出谁,谁最矮。 选中间的某一位学生,让学生说一说这位学生比谁高,又比谁矮。 活动五:做一做 第16页的第1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活动六:练一练 引导学生认真观看,在学生独立解题的根底上,组织他们进展沟通。 活动七:总结全课 活动八:下课 每个小组从矮到高排成一列,每人用“高”或“矮”说一句话(如我在小组中,我比某某高
31、,我比某某矮),再离开教室。 让同组的同学相互比拟高矮,培育了学生运用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留给学生充分思索的时间和空间。 面对全体学生,注意人人参加,鼓励人人胜利。 小学数学教案7 具体介绍: 教材分析 熟悉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数学二年级的内容。要求学生经受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引起学生思索,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根据课程要求,要让学生了解米尺,懂得比拟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思路 1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学问与学生有着亲密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到处有数学。熟悉
32、厘米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冲突中引入的。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看四周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学问去估测四周事物的长度,去调查厘米在生活中的运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学问的把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2合作探究,发觉学问,形成技能。 教学不仅要重视学问的最终猎取,还要重视学生猎取学问的探究过程。本课教学注意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在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画1厘米的长度,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l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此根底上引导学生了解2
33、厘米、3厘米等几厘米的详细长度,进一步熟悉厘米。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用厘米画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觉学问、形成技能的同时获得制造性解决问题的胜利体验。 3加强估测,进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特别广泛。加强估测力量的培育,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加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l厘米以及对四周物体的长度先估量、再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在比照中积存阅历,形成初步的估测力量。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受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34、2通过观看、操作等活动,初步熟悉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l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能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展测量,进展空间观念。 4培育初步的实践力量,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把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正厘米的表象; 教学预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以及可度量长度的物体若干。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统一熟悉。 1找缘由。小猪能能可能干啦!有一天,它帮妈妈锄地。它干了一成天,饿极了。晚上回家吃了2碗饭。其次天,它又干了一成天的活,到了晚上,它吃了8碗饭。这可能吗?(碗有大有小。) 2量课桌。(1)让学生选择一个课前预备好的
35、铅笔、小纸条、文具盒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不一。) 3师:大家说得都对,但为什么所说的数不同呢?(由于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有什么方法可以使我们量的结果一样呢?(大家都用同样的工具去量。) 4导入揭题:你们的方法真妙!要想取得全都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我们通常用什么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尺子。)今日,我们就要熟悉在量比拟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熟悉厘米) 这一环节亲密联系生活导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五花八门的答案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找
36、缘由、量课桌这样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也吸引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兴趣,对生活中的数学学问引起重视。 二、合作探究,熟悉厘米。 探究一:熟悉直尺 1出示米尺,让学生观看,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或教师发给的米尺,认真瞧瞧,你发觉尺上有些什么? 2指生沟通,相机引导学生熟悉刻度数、刻度线、刻度0。 探究二:熟悉厘米 1看一看:1厘米究竟有多长呢?让我们来听一听电脑博士的介绍。 (多媒体动态显示尺上1厘米的线段,并说明:从刻度0到刻度l,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请大家拿出尺子,好好看看,土厘米有多长? 2比一比:你能用两个手指比画出1厘米大约有多少长吗?(师做拇指与食指比画状。) 3记一记:请
37、小朋友看看这一段距离,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4找一找: (1)你还能在尺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吗? 学生自由答复,要求说清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也是土厘米。 (2)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四周,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同桌沟通后汇报。(手指的宽、牙齿的宽、橡皮的厚度、扣子的直径等。) 探究三:熟悉几厘米 1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舞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2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画一下2厘米大约有多长。 3小组活动: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
38、儿是5厘米长?你还能找出其他的厘米数吗? 4思索: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觉? 相机点明: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凡匣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这一环节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熟悉厘米,形成表象。他们在从尺子上、从四周物体中找1厘米的比照与估量中以及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体验了l厘米、几厘米的详细长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测力量。自始至终,他们都是学问的探究者,发觉者。在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他们获得了学问,丰富了阅历,培育了力量。 三、实践应用,练习稳固。 (一)学习用厘米量。 1量整厘米数。 (1)尝试测量同一学具。 出
39、示书上量一量的主题图,要求学生按图上的方法量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师留意不同量法。) (2)沟通测量结果,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3)实物投影演示正确量法与错误量法,进展辨析比拟。 (4)小结:量一个物体时,可以把尺子o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5)口答想想做做第1题。(媒体出示,关键处闪动识别。) (6)学生填写书上量一量中的铅笔长、线段长。 2量非整厘米数。 (1)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两条线段(红线段与蓝线段),要求男生测量红色线段的长,女生测量蓝色线段的长。 (2)沟通:男生可能说红色线段长8厘米,女生可能也说蓝色线段长8厘米。 (
40、3)比拟:红色线段和蓝色线段一样长吗?(电脑验证不一样长。) (4)辨析:红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多一些,蓝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少一些。 (5)指出:像这样的两条线段都可以说是大约长8厘米。以后我们遇到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不正好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看它最接近几厘米,就说它是大约几厘米长。 (6)量一量,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 (7)学生活动:先估量,再量一量。(想想做做第4题。) 先完成的小组还可组织估量、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沟通反应,追问:你是怎样进展估量的?相机表扬用身上的厘米尺去解决问题的学生。 (二)画整厘米的线段。 1学生尝试画一条4厘米的线段。有困难可以看书自学。 2指生上台示范画
41、,要求边画边说画的过程。(留意确定其他画法。) 3检验:用尺量一量所画线段是不是4厘米。 4练习: (1)想想做做第5题。(指生板演,同桌相互检验。) (2)想想做做第6题。(鼓舞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可谓学以致用。学生通过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等活动对厘米的熟悉更加深刻了,对厘米的用途也得到了充分的体验,其估测力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更珍贵的是,他们尝试着独立解决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制造性地解决问题,与小伙伴合作解决问题,积存了丰富的实践阅历。 四、总结延长。 1师:通过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2布置延长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爱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毕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 这一环节与课的开头相互照顾,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严密联系起来,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的延长,成为学生猎取更多学问的大舞台。 附:教学小资料 人们在文化进展的最初阶段,是从他们的生活环境中选取计量单位的。例如,以成年人足的长作为英尺,以手指关节的长作为英寸,以千步作为里等等,这样确定计量单位,明显缺乏合理性。1790年,法国的一位科学家他雷兰提出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