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说课稿通用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说课稿通用15篇.docx(6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小学数学说课稿通用15篇小学数学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熟悉”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第7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局部内容是学生在把握了一些整数学问的根底上初步熟悉分数,分数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是数概念的一次扩。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材将分数的学问分段教学,本课是“初步熟悉几分之一”。它是熟悉几分之几的根底,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这节内容需借助多媒体演示和学生所熟识的详细事例,通过演示和学生操作,使学生理解一些简洁的分数的详细含义,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状况
2、下才产生分数。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特点,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直观熟悉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地比拟几分之一的大小。 2、经受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看,小组合作一系列学习活动,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3、感受主动参加、合作沟通的乐趣,感悟分数只是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获得运用分数学问解决问题的胜利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分数的含义,初步建立几分之一的概念。难点是理解分数的含义。 四、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具有肯定的整数学问,在生活中也经常会遇
3、到一些不能用整数来表示的量,虽然他们在生活中能理解一半和一多半的概念,但只能模糊地来表示某些量。初学分数,由于分数这一概念比拟抽象,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初学分数会感到困难。 针对这些状况,我采纳了:情景教学、演示、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猎取学问,到达最终的学习目的。学法:学生通过分,涂,折,说等手段及多媒体帮助教学,让学生经受学问的发生、进展过程,从而到达帮忙学生主动获得学问的目的。采纳了自主探究,动手实践,观看发觉,合作沟通等方式,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共性的学习。 五、教学程序 这节课我安排了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问题,引入课题。 1、出示“平均分”,你知道是
4、什么意思吗?你觉得平均分怎么样? 2、把6本本子平均分给2个人,你会吗?每个人分到多少? 3、2支笔呢?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到多少? 4、1个圆饼呢?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到多少? 创设学生所熟识并感兴趣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以饱满的热忱投入到探究之中,体验分数的产生。 其次个环节: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在这个环节里我安排了三个步骤,分别是: 1、熟悉 1/2 由疑问“怎么表示这半个蛋糕呢?”来产生分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这样缺乏一个蛋糕的状况,用整数是无法表示的,在数学中引入了分数,可以用1/2这个分数来表示这个蛋糕的一半,让学生说说1/2这个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呢
5、? 动手操作是学生必需具备的数学力量。让学生用手中的长方形折一折,找到1/2 ,并用斜线涂上颜色。涂好后说一说1/2是怎么来的?在这个环节设计 “ 折一折 ” ,就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 的意义,为后面让学生动手操作,发觉新的分数作了铺垫。 接着学生动手折纸表示后反应:说说自己的1/2是怎么来的?并且有意识地收集学生作品: (1)为什么都能表示1/2 ? (2)图形不一样,为什么都能表示1/2 (3)为什么一个1/2大,一个1/2小 经过屡次比拟,去掉1/2的外表属性,提取1/2的本质属性。 (4)以下图形能用1/2表示吗? (5)在生活中能找到1/2吗? 2、熟悉几分之一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
6、于生活。在学生初步理解1/2后,依据学生的生活及学习阅历,自主地学习探究几分之一,培育学生进展尝试学习的意识,让学生获得发觉的喜悦。这一步我采纳了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几分之一。 活动要求: 想:在心里想好一个分数 写:将这个分数写在方格纸上 选: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解释这个分数是怎么来的 3、比拟分数的大小 这个环节分两个层次。首先,我出示了课件,先出示一条红纸条,告知学生可以用“1”来表示,再出示涂了一半颜色的纸条,让学生估量出1/2。这时再出示涂1/3颜色的纸条,让学生估量出是1/3后,教师问:同一张纸条的1/2和1/3哪一个大?这里只要让学生从图上直观的看出哪个分数大就可以了,简洁的说
7、一下为什么。接着再来估量1/6,可能有一些难度,但有了前面的1/3作铺垫,学生应当可以估量出。最终再比拟1/6与上面两个分数的大小。这个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几分之一的熟悉,让学生在经受观看、比拟、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后自主探究出结论,同时也培育了学生的估算力量和对数的感觉,也通过直观图形让学生体会了1/2、1/3、1/6和1的关系,为后面学段连续学习分数打下伏笔。 其次是让学生动手自己解决课本第93页第3题,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和比拟分数大小的方法。让学生在直观图形的引导下,感到分数也有大小,点燃学生探究的火花,激发学生剧烈的求知欲,去探寻其中的神秘 第三环节:综合实践,稳固运用1、比拟大小
8、 2 、先看图估一估,在填上适宜的分数 通过多层次的练习,帮忙学生稳固新知,活泼思维。 第四环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数学说课稿2 我今日说课的题目是“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它位于新课标试验教材人教版其次册第六单元,先讲单元分析,再就第一小结第一课时进展教学设计。 在说课之前,我觉得很有必要剖析学生现有的认知根底: 学生已经把握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连加、连减、加减混和计算挨次的把握。 这也正是本单元教材编排的学生思维最近进展区。 本单元是本学期的重点单元之一,约占教学总时数的25%,高质量、高效率完本钱单元的教学工
9、作将有利于顺当达成学期育人目标,同时教材的编排凸显以下四个特点: 是以学生已经把握的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数的组成及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作为本单元新学问的生长点。 计算按难易程度分三段编排:整十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各小节教学内容的编排,分三个层次:以实际情景供应计算题,并呈现算法的多样化;让学生动手操作、理解、把握算法;脱离直观手段,让学生思索算法。 “用数学”是结合计算消失的,让学生体会怎样发觉、提出数学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并且内容直接取材于学生熟识的生活事例。 总之,教材的编排是由直观操作等依靠实物思索到脱离实物思索,遵循由详细到抽象的
10、原则,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育,为进一步提高计算速度、培育计算力量,解决实际问题打根底。 介于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根底,我认为本单元教学重点是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难点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依据国家新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数学学科育人要求,我拟定的单元目标是: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学生能运用所学的学问解决生活中的简洁问题。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采纳的教学策略有二:打破传统教学计算时的“枯燥”、“机械重复”的缺陷,创设情景,把计算置入生动好玩的情景中,给枯燥的计算教学注
11、入生命与活力;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节贯穿练习中,培育计算力量。 以本单元第一小节“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第一课时为例谈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57页例1,完成练习十的第14题。 二、教学目标: 通过直观手段,让学生理解、把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创设情景,为学生供应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空间,培育学生的观看、分析、解决问题的力量。 三、教学重点: 探究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评价: 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 五、教法、学法: 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操作法。 六、教学预备: 多媒体课件、题卡、学生备小棒。 七、教学流程: 1、创设情景,激情引趣。(3分钟) 2、合作学
12、习、探究新知。(17分钟) 3、实践运用,进展力量。(15分钟) 4、独立思索、稳固新知。(5分钟) (一)创设情景,激情引趣: 多媒体课件出示“公园花卉展”的主题图,问:你看到了什么?(有三种花,说出每种花的盆数)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拟分四个环节进展: 第一环节:在“公园花卉展”的情景中,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全班学生沟通后教师板书出问题) 其次环节:小组争论先解决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争论怎样列式?怎样计算?计算时是怎样想的?教师参加学生的争论) 第三环节:小组汇报争论的计算方法:一个一个地数、按数的组成计算、想减算加、用十做单位计算、摆小棒看出来的小组互评。多媒体直观演示,验证计
13、算结果,并且让学生比拟出那种方法最简便。表达算法的多样性和敏捷性。学生再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计算其余的问题。 第四环节:增加如“工人叔叔搬走10盆紫花,还剩多少盆紫花”,“红花和紫花的总数比黄花多多少盆”等整十数减整十数和加减混和计算的问题,学生思索计算并且说明理由。学生进展自评。 (三)实践运用,进展力量: (以一年级综合实践课“小猪爬山”的故事为题材设计闯关活动),小猪和伙伴们结伴去爬山,假如遇到困难该怎么办呢?进展德育渗透。 第一关:计算并说说 40+20 3+2 64 5+47 4020 30+20 6040 50+4070。 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促进学问迁移和加强学问间的联系) 其次关
14、:看图写算式(旨在比拟、比照整十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加整十数等的区分和联系,培育学生的口头表达力量)如:40+3和40+30。 第三关:集体闯关,每个小组一张题卡,用时少、正确率高为优胜奖。号召学生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对闯关活动进展小结,师评为主。 4、独立思索、稳固新知: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第14题。 创设情景,激情引趣:结合教材创设“公园花卉展”的真实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兴趣才是最好的教师,又对学生渗透爱惜他人劳动成果的思想品德教育。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学生在“公园花卉展”的情景中,通过观看,发觉并提出了多种数学问题,然后组织学生思索计算方法,再相互沟通,这种安排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思
15、索和合作沟通中,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留给学生探究、思索、动口、动手的时间和空间,开阔学生思路,培育学生的合作精神。 实践运用,进展力量:运用多媒体把“小猪爬山”的动画故事呈现给学生,通过连续的场景和生动的画面引导学生的有意留意,调动学生积极参加的情感,让学生在轻松开心的练习活动中运用计算学问,提高计算力量。 独立思索、稳固新知: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培育学生独立思辩的力量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检查了本课时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小学数学说课稿3 敬重的评委、教师: 大家晚上好!今日我说课的内容是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里的植树问题,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方面说课。
16、 一、说教材: 植树问题是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中的内容,这一单元主要内容就是植树问题,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有两端都栽、两端不栽、以及环形状况,方阵问题等,这节课是教材第117页的内容,主要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这节课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简单问题从简洁入手的思想。 1.说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利用学生熟识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发觉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通过小组合作、沟通,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根底上解决简洁的植树问题。 力量目标 经受感知、理解学问的过程,培育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觉规律,并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力量。渗透归纳推理和转化的思想、方法。
17、培育学生讨论问题的科学素养。 情感目标 感受日常生活中到处有数学,体验学习胜利的喜悦。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洁问题,培育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2.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植树问题“中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能把从植树问题中总结出的规律精确地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二、说教法、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纳“尝摸索索”的教学法,应运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先猜想,再动手操作,实际验证。然后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帮助教学,引导学生以趣激思,以思促学,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尝摸索索,形成概念 三、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
18、我们的手中,还藏着数学学问呢,你们想了解一下吗? 2、伸出你们的右手,张开,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3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通过摇摆手指,创设情境,其实手指问题就和植树问题是一样的道理的。通过动手,观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留意力走进新课。) (二)创设情境,引入学习: 1、同学们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就是我国的植树节。你们知道植树都有什么好处吗?今日我们就一起来讨论植树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三)探究新知: 1. 出例如1:同学们在全长10
19、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指名读题 (2)、师: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指名说一说,然后师实物演示:指一指哪里是这根小棒的两端? 说明:假如把这根米尺看作是这条小路,在小路的两端要种就是在小路的两头要种。 怎么解决?(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但数据太大,可以化繁为简,先讨论短距离的路上的植树问题的状况) (3)学生探究短距离路上的植树规律。 假设路长只有15米,要栽几棵树?假如路长是25米,又要栽几棵树?请你画线段图来看看。(留意看图上有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 画一画,简洁验证,发觉规律。(填表) 路全长(米) 相邻两棵树间的距离 间隔(
20、个) 棵树(棵) 图示 A 15 5 3 4 B 20 5 4 5 C 25 5 5 6 D 30 5 6 7 发觉了: a. 先种15米,还是每隔5米种一棵,画图种一种,看种了多少棵?比一比,看谁画得快种的好。(板书:3段 4棵) b. 跟上面一样,再种20米看一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板书:4段 5棵) c. 任意选择一段距离再种一种,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从中你发觉了什么? (板书: 2段 3棵;4段 5棵) d. 你发觉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棵树比段数多1,这是我引导学生段数就是间隔数) 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发觉了植树问题中特别重要的一个规律,那就是: (板书:两端要
21、种:棵树=间隔数+1) 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a. 问:应用这个规律,前面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了?那个答案是正确的? 1005=20 这里的20指什么?(20个间隔) 20 +1=21 为什么还要+1? (棵树=段数+1) 师:通过简洁的例子,发觉了规律,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了这个简单的问题。以后,再遇到“两端要种”求棵树,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在做题时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要求的是需要多少棵树苗,必需要知道有多少个间隔,间隔数加一才是需要的棵数,间隔数是用全程长除以间隔距离,让学生将刚刚把握的.规律说清晰,通过例题让学生一方面稳固刚发觉的规律,并且说清算理,同时让学生运用自己总结出的规
22、律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胜利的喜悦,另一方面熟悉到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许多类似的问题。再利用教材第118页上面的做一做进展强化练习,要求学生在列式之前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分析清晰,养成学生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通过猜想法、分析法以及直观演示法把握两端要种的植树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我也运用了大量的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数学思想和解决简单问题力量的培育。) (四)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我们身边类似的数学问题。(课件出示习题) 1.学校到5路车站一侧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一共种了26棵。从第1棵到最终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 小结:说一说,在我
23、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像植树问题这样的现象呢?小组同学说说,然后汇报状况。如手指与间隔,栏杆与间隔,站队列,插彩旗,种白菜,围墙柱子,作业本的横线与间隔 (在学生根本把握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种的规律以后我设计了一道稳固反应练习题,这道题是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的逆运算,应运用“全程长=间隔距离*间隔数;间隔数=棵树-1”。) 2.教师去某班教室,从一楼开头,每走一层有32个台阶,一共走了96个台阶,你知道卓教师去几楼的教室吗? (引入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如:上楼梯等问题,这些题目都表达了数学学问的生活化。这二题是典型的两端都种植树的问题,这一环节我主要是通过练习法让学生将所学到的学问运用到生活中的解决问
24、题中去,努力表达学习本课的价值和作用。) 拓展:一根木头长8米,每2米锯一段。一共要锯几次?(学生独立完成。) 82=4(段)41=3(次) 问 :为什么要1?这种类型的植树问题以后我们会更深入的学习。 (在学生把握了两端不种的植树问题的规律的根底上,我设计了一道强化练习题,一根木头长8米,每2米锯一段。一共要锯几次?学生自主分析题意,解决问题。这一教学环节虽然不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但为了使学生的合作探究力量有更进一步的进展,和今后更好的学习植树问题。我做了这样的安排,信任肯定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日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通过今日的学习,我们不仅发觉了植树问
25、题中两端要种的规律,而且还学习了一种讨论问题的方法,那就是遇到简单问题先想简洁的。植树中的学问还有许多,我们以后再去学习。 四、说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棵树=间隔数+1 1005=20(段) 1005+1=21(棵) (在板书设计方面,将本节课的重点,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植树棵数间隔数1呈现在学生面前。) 小学数学说课稿4 教学重点和难点:小数的初步熟悉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非常之几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熟悉,也学过长度单位、货币单位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肯定的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小数方面消失的许多问题是属于小数
26、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一位小数表示非常之几)既是本课时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要留意抓住分数与小数的含义的关键。 教学目标:从生活中了解小数,明确要用小数表示的必要性,经受观看、测量、猜测等学习活动,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感受生活中到处都存在小数;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说出小数各局部的名称,把握小数的读、写方法,并正确能读写小数;从已有的生活阅历中,理解、抽象小数的意义。通过观看、测量,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到处都存在小数。在合作与沟通中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及广泛运用,体验数学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和乐趣。
27、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请学生说一说搜集到的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教师依据学生答复随机板书: 一张桌子的高度是0.7米; 教室窗户的宽是0.85米; 一份南京晨报价格是0.50元 每度电的价格是0.52元。 一棵包菜的重量是0.625千克。 奥运冠军刘翔的身高是1.89米,体重是74.11千克。 让学生思索为什么在这些地方需要用小数来表示?让学生知道在生活中用小数来表示的必要性。 让学生在读一读这些小数,在读的过程之中,假如有错误,教师当即指导。 3、问:这些都是小数,你知道关于小数的哪些学问呢? 关于小数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今日我们就进一步讨论小数的意义。(提
28、醒课题) 这样的设计,旨在把枯燥的数学学问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发起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最正确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学问聚拢动力。 二、新授局部 1、0.7米表示什么意义?谁来说说(借助课件,帮忙学生理解) 师带着学生完整说:刚刚我们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长1分米,就是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谁也来就像这样完整说一说。 师:这就是0.7米的意义。 师:对比板书中的分数和小数,你能发觉什么? 学生思索后再沟通,非常之几可以写成一位小数,反之,一位小数也可以用非常之几表示。 问:非常之五等于多少?0.8等于多少? 2、像我们过去三年级所熟悉的0.1米、
29、0.2米以及0.7米都是表示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得到的分数,那么1米还可以平均分成多少份呢? 每份长1厘米,就是1/100米,还可以写成0.01米. 问:谁情愿再来说说0.01米的意义。学生完整地说出: 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长1厘米,就是1/100米,还可以写成0.01米。 想一想0.85米表示什么? 重点让学生自己来说一说。 3、观看:对比板书,你又有什么新的发觉? 得到:百分之几可以写成两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师:能举些例子吗? 师:现在我们假如将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多长?用分数、小数如何表示? 你又能发觉什么呢?(得到:千分之几可以写成三位小数)请再举例。 师:假
30、如将1米平均分成10000份呢?能再举例吗? 接着学习下面的几个小数:0.50元、0.52元、0.625千克 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使学生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归纳抽象:刚刚我们分的是1米、1元、1千克、一个图形等,都可以用整数“1”来表示,我们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非常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还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 在本节课的导入局部让学生课前收集身边的小数,课的开头即让学生展现汇报生活中常见的小数,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在收集小数的过程中,会自然地思索这些小数的意义,激活了已有的
31、初步熟悉小数的阅历。之后,教师再展现生活中的一组关于小数的材料,用学生特别熟识的生活题材,明确地提出了本节课的讨论内容探究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小数的意义。并让学生试着说明这些小数的意义,有助于教师探明教学的起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直观熟悉小数意义的根底上,熟悉抽象的小数意义。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熟悉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可以进展适度的重组和补充。 原教材只是借助于1米、1元这两个计量单位,讲解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这种认知表象感觉单一,不利于学生对“整体1”的完整熟悉,在设计时,增加了通过分“1千克、一个图形”得到小数的这一环节,在分1元时
32、,让学生理解0.5元、0.52元所表示的意义;在分1千克时,让学生理解0.625千克所表示的意义;在分1个图形时,分别理解0.7、0.23、0.009所表示的意义,从而使得内容更加的饱满,也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开放。 小学数学说课稿5 敬重的各位评委教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教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平均数。下面我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设想,不妥之处,恳请各位教师指正。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平均数是人教版义教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是“统计与概率”中的根底局部。统计中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状况与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也常用于不
33、同组数据的比拟与分析,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这里的平均数是指算术平均数。平均数是在学生已学习理解了平均分与除法运算等学问的根底上开展教学的。熟悉把握平均平均数能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相关学问奠定根底。 二教学目标 依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方面:理解平均数意义,把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能计算简洁数据的平均数;过程与方法方面:引导学生经受认知平均的探究过程,培育增加学生观看分析数据,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力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使学生在熟悉平均数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作用,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加数学兴趣与学习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与理解,
34、本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把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作用,运用平均数相关学问进展简洁数据分析解决简洁实际问题。教具、学具预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平均数的数据统计表。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教学的根本核心理念是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进展”、“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下的师生共同参加、交往互动、共同进展的过程。同时教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依据教材与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结合学生学情,我拟将选择情景教学、直观演示、谈话启发、激疑,引导学生自主观看、思索、合作沟通、归纳构建新知,实践应用
35、,理解把握平均数意义与计算方法,进展思维,训练力量。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感知引新 1、课件出示情景问题:在我家的书橱上、中、下两层书架上的图书本数如下表所示:怎样整理才能使每层书架上的图书本数一样多? 2、引导思索汇报整理方法 3、教师谈话引题: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均分等方法,得到的一样的数,就称作这几个数的平均数。今日就来进一步熟悉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引导探究,认知平均数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情景,提出问题通过课件展现呈现:在学校开展的“节能减排、爱护环境”活动中,四年级环保分队4名队员收集的饮料瓶数量如下列图(例1主题图)所示
36、,环保分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2)引导观看思索,探究方法 引导观看,思索争论(课件呈现思索问题),队员收集瓶子数量的条形统计图中,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xx名队员收集的个数分别是多少?谁最多谁最少?题目中要求的问题是什么?有什么方法能使他们收集的数量变成一样多呢?(学生沟通争论中,教师指出:思索争论沟通中,可看图说方法,也可以动手算一算) 沟通汇报,总结方法移多补少(结合课件展现)汇报中,教师:一是结合课件直观展现队员收集的数量,强调指出他们收集的个数“不一样多”并板书:“不一样多”;二是学生汇报将多的移给少的时,结合课件展现移动方法,启发学生说这种方法可简洁概括为几个字?(“移多
37、补少”,同时板书)。三是质疑:移多补少后,他们平均收集的个数一样多吗?是多少?这个数叫什么数?,学生熟悉明白后在板书“移多补少”后面板书:“一样多”,再在“一样多”下面补上“平均数”。 深入探究,拓展方法先求和再平均分,质疑:还有别的方法吗?学生汇报方法算式与计算过程,说想法,教师通过课件展现算式:(14121115)452413,平均数算法质疑理解(14121115)表示什么?(队员收集个数的和总数量);为什么要除以4?(14121115)4表示(把总数量平均分为4份,4表示总份数,结果13就是4名队员收集瓶子个数的平均数,也就是环保小分队平均每人收集的个数)也印证了移多补少法的结果。板书:
38、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强化平均数意义5质疑:13这个平均数是每人收集到的饮料瓶的实际数量吗?同学们发觉了什么?13是怎么得来的?平均数的大小范围怎样?(不是,每人收集的实际数量比13多或比13少;平均数13是通过移多补少和先求和再平分得到的四个数据的平均值;平均数大于四人收集的四个数组中的最小数并小于其中的最大数) 2、教学例2 (1)教师质疑谈话引入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均数,谁能说说平均数的意义?生: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值师:学习了平均数,有什么作用呢?人们经常通过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来进展数据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课件出例如2及主题图) (2)问题观看思索分析争论(课件出示)从主题图和
39、数据统计表中知道了哪些信息?男、女生队人数相等吗?成绩比拟哪个好?怎么判定? (3)汇报沟通,解决问题(结合课件展现思索争论问题和问题解答)教师重点质疑:你是怎么判定的?可否依据两队各自的总人数来比拟判定?为什么?怎样计算各队的平均成绩?问题解答后质疑强调:假如男、女生两队人数相等,还用计算每队的平均成绩来比拟吗?但在两队人数不等的状况下,用平均数来表示和比拟各队的成绩更为公正。 (三)应用拓展,强化稳固新知依据教学重难点学问,结合教材后“做一做”与习题进展变式拓展应用稳固练习,实践应用,学生独立操作,深化理解,稳固新知,形成技能。 (四)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谈收获通过质疑汇报:“今日我们学习了
40、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回忆、反应本课所学学问。教师小结。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学问点的浓缩再现,梳理整合。本节课我拟通过以下简洁的板书突出重点,促进增加学生对重点学问的理解识记。 七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设想主要依据“学习者的学问是在肯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忙,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沟通、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引导者、帮忙者、促进者。”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及“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等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教学设计中注意“学生为中心及其能动作用”、“情境”与“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重要关键作用。以上说
41、课,定有诸多不妥之处,恳请各位评委教师批判指正。 小学数学说课稿6 908978797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幅画,泼墨如注,惜墨如金;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首诗,起承转合,跌宕起伏。全部这些都在向我们传达同一个理念,那就是:教学是一门艺术。下面我就结合看一看,摆一摆的教学设想谈谈我对课堂教学艺术的理解与把握。我对本课作了如下设计:一、依据课标,说教材;二、教学法设想;三、预设教学程序;四、教学效果猜测与反思;五、板书设计;六说评价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 (一) 教材分析 :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上册第 八单元“可能性”的内容。在现实世界中,严格确定性的现象非常有限,不确定性现象
42、却是大量存在的,而概率论正是讨论不确定性的规律的数学分支。标准将“概率”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统计与概率”中的一局部,从第一学段起就安排了有关的学习内容。本单元主要是教学大事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的现象,并知道大事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这局部内容可用四个课时来教学。我讲的主要是第1课时,例1和例2的内容,使学生初步体验在现实世界中有些大事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下面我就本节课说一说教学目标。 (二)设计理念:本着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的理念。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经受中感悟、体会、熟悉、基于这样的理念,设计了一个个
43、嬉戏,让学生去动手实践,感受数学学问就在身边。 (三)教学目标: 1、 学问与技能: (1) 通过详细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有些大事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大事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2) 结合详细的问题情景,能用“肯定”、“不行能”、“可能”简洁描述大事发生结果。 过程与方法 :(1) 创设好玩的活动和嬉戏,如摸球试验、涂色活动及抽签嬉戏等,让学生经受“猜测实践验证推想”的过程,体验大事发生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 (2) 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积极参加、勇于沟通的行为赐予充分的确定和表扬。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同伴的合作和沟通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四)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详细的操作活动,初步体验到有些大事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大事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难点:结合详细情境或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能够描述简洁试验全部可能发生的结果。 (五)教具预备: 乒乓球、盒子、抽签的卡片 、课件 二、教学法设想 在本课教学中我运用了以下的教法:创设开心的教学情境,利用好玩的数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教材及学生的潜在因素,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本节课主要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组内设有组长、汇报员、记录员来组织和调控整个学习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亲自动手操作,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