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docx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单元 物质的变化1.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教材简析】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观察厨房中常见物质的特征,并依据特征推测物质可能的用途。第二部分是学生收集、观察、分析厨房中常见物质变化的现象。第三部分是学生比较每种物质变化前后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教科书引导学生初步理解,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但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本课作为单元起始课,具有统摄性和基础性,在本单元后续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概念,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教科书的研讨部分是对本课学习的迁移和应用,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本课所学内容描述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本课的重点是带
2、领学生在“厨房”这个熟悉的地方寻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证据,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乐于观察身边常见物质变化的兴趣和探究欲。引导学生发现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和形态,有些变化则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水”单元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感知到有些变化只会让物体的形态发生改变,但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本课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方法认识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构成物体的物质也会发生变化,即化学变化。但是,学生对不同的物质变化分析和判断能力不足,会有解释不清的情况,教师可以提供文字、视频等
3、资料,引导学生从不同途径获取与物质变化特别是化学变化有关的信息。【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厨房里的常见物质及其变化,认识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态等,而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知道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方法区分不同的物质变化。能运用证据说明自己的观点。探究实践对厨房中的物质特征及其变化进行观察描述,寻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证据,并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类。态度责任通过观察厨房物质及其变化的活动,发展探究身边常见物质变化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厨房中的常见物质,描述其特征、用途及发生的变化。难点能用观察、
4、比较、分析、概括的方法,寻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证据,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类。【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课前对厨房中常见的物质变化进行拍摄,辅助学生观察物质变化的过程。学生1.水、食盐、玻璃杯、铁锅、苹果等厨房中常见的物质;2.观察记录单。【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课件出示课本、桌椅、食物、动植物等图片。提问:这些都是什么?它们是由什么构成的?2.讲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物质,上课使用的课本和桌椅、居住的房子和各种食物,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各种动植物,包括我们的身体,也是由物质构成的。3.课件出示厨房图片。提问:你留意过厨房里的物质吗?它们都是什么样的?
5、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4.讲述:今天我们就走进厨房,学习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例证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身边一些触觉所感知到的实在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引导学生观察厨房里的物质,并试着描述其特征和变化,激发学生观察物质及其变化的兴趣。二、观察、描述厨房中的物质(预设8分钟)材料准备:水、食盐、玻璃杯、铁锅、苹果等厨房中的常见物质、观察记录单1.过渡: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描述厨房中的这几种物质?预设:颜色、形状、软硬、状态、传热性能、易碎性能等。小结:我们可以借助感官认识和已掌握的科学知识,从材料特征、状态特点等方面去观察和描述物质。2.课件出示观察记录单。教师引导:(1
6、)多角度观察厨房里常见物质的特征并记录;(2)根据特征推测物质可能的用途并记录;(3)完成后组内轻声交流,做好汇报的准备。3.小组观察、记录。4.全班交流、汇总。5.小结:原来,厨房中的物质有这么多特征和用途。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和描述活动,引导学生归纳厨房中常见物质的典型特征,并根据特征推测可能的用途,渗透物质特征决定着物质用途的规律。三、发现厨房中的物质变化(预设8分钟)材料准备:水、食盐、玻璃杯、铁锅、苹果等厨房中的常见物质1.过渡:这些物质是一成不变的吗?你们观察过它们发生哪些变化?预设:水会沸腾、食盐会溶解、玻璃会裂开、铁会生锈2.提问:厨房里你还观察过哪些物质变化?这些变化都相同吗?3
7、.讲述:物质在不断地变化,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有些物质变化的较快,有些物质变化的较慢。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材料、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到厨房中的物质都在变化,并在大量的实例中对物质的不同变化有所感触。四、比较厨房中不同的物质变化(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厨房里常见物质变化的过程视频1.谈话:我们已经发现物质变化的速度不一样,除此之外物质变化还有什么不同?2.课件出示烧开的水、冰融化、铁生锈、苹果氧化的视频。提问:观察物质变化的过程,每种物质变化前后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这几种物质变化前后有产生新的物质吗?预设:水在烧开的变化过程中,温度在升高但水本身这种物质没有变;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冰和水仍
8、是同种物质;铁生锈的过程中,产生了容易脱落的铁锈,是新物质;咬过后久置的苹果,颜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有新的物质生成。2.小结: 烧开的水和慢慢融化的冰块这两种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温度、大小、状态等,没有产生新物质,像这样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我们叫物理变化。铁生锈,咬过后久置的苹果,这两种变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像这样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我们叫化学变化。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高清视频观察4个典型物质的变化过程,比较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认识到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有的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态等,没有产生新物质,而有些变化则产生了新的物质,进而提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五、关注生活中的物质变化(预设9分钟
9、)材料准备:课件1.课件出示燃放的烟花、生锈的铜狮、泡沫灭火器灭火的图片。提问:这些变化改变的是什么?是否有新物质产生?2.出示这三个变化的文字资料,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概括。3.讲述:这三种变化都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4.提问: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5.小结: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态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叫物理变化,而有些变化则产生了新物质,叫化学变化。6.课后探究:寻找身边的物质变化,并根据是否产生新物质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类。设计意图把厨房中常见的物质变化延伸到生活中的物质变化,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以及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来
10、解释它们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学生解释的基础上用文字资料加以补充和完善,帮助学生获取与化学变化有关的信息,并激发继续观察和探索的兴趣。【疑难解答】1.学生在比较厨房里不同物质的变化时,生活经验不足,无法获取物质变化现象的信息时,怎么办?利用视频快进剪辑的方式,先用手机拍摄某物质的变化过程,然后通过剪映等视频剪辑软件,对视频进行快进处理,可以适当标注物质变化过程中的主要现象。让学生亲眼观察到物质变化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搜集物质变化的相关信息,更全面地比较每种物质变化前后的相同和不同。2.学生对生活中的物质变化情况经验不足时,怎么办?燃放的烟花、生锈的铜狮、泡沫灭火器灭火等生活中的这些物质变化解释不
11、清时,教师可以提供文字、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搜集物质变化的相关信息,以便学生分析、概括物质变化的不同,明确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教学后记】 2.产生气体的变化【教材简析】在上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聚焦,指出物质变化过程中伴随一些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区别和判断物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第二部分探索,分为三个活动:一是引导学生用白醋和水分别与白糖、小苏打、食盐混合,发现白醋与小苏打混合产生了气体(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其他均没有产生新物质;二是引导学生利用密封袋来收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的气体;三是
12、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生活中哪些物质与白醋也会产生气体。第三部分研讨,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产生的气体是什么?气体有什么特点?和人类有什么关系?本课重点是引导学生带着目的去探究,培养学生寻找化学变化的证据,提升观察、记录、汇报交流的能力,在证据的基础上提升推理论证的科学思维能力,从中激发学生探究物质变化的兴趣。【学情分析】在第一课学习后,学生已经知道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且物质的变化会伴随一些现象。学生已接触过小苏打和醋,但对这两种物质混合后会产生怎样的变化经验不足,因此能学生激发探索欲望。学生已经听说二氧化碳这种气体,但对其特点和人类的关系缺乏认识,这正是本节课的教学增量之所在。
13、【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醋与不同物质混合,知道物质发生变化时常常会伴随一些现象,比如产生气体。认识到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科学思维运用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运用证据判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探究实践用实验的方法研究物质的变化,利用感官仔细观察,对物质变化的现象进行准确描述。用查阅资料的方式获得信息,能根据问题整理信息,作出交流。态度责任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感受物质变化对生活的影响。产生深入研究物质变化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不同物质与水和白醋分别混合实验,细致观察,以实验现象为依据来判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难点根据实验现象运用证据判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准备】教师1.教
14、学课件、微课;2.瓶盖7个、烧杯2个、自封袋1个、小勺3个、滴管2个,少量食盐、白砂糖、小苏打、水和白醋,鸡蛋壳,贝壳。学生每组提供瓶盖7个、烧杯2个、自封袋1个、小勺3个、滴管2个,少量食盐、白砂糖、小苏打、水和白醋。【教学过程】一、聚焦物质变化中产生的现象(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物质总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状等,比如烧开的水和慢慢融化的冰块;而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比如生锈的铸铁锅、咬过后放置的苹果,我们说它们发生了化学变化。2.过渡:你看,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常常会伴随一些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3.
15、出示烟花绽放图片,提问:烟花绽放时有哪些现象?它是化学变化吗?预设:有颜色、声音、光、气味等现象出现。4.小组交流,全班汇报。5.教师小结:烟花绽放时会有光、热、其他颜色产生,它们都是不同于原来的物质,产生了新的物质,都是化学变化。6.出示图片:食盐、白砂糖、小苏打、水、醋。把醋和水分别与这些物质一一混合,会有哪些现象产生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板书课题:产生气体的变化设计意图承接上节课内容,引出物质变化过程中发生着一些变化,伴随的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简单有效,为后续探究留有充足时间;从烟花绽放到厨房中熟悉物质,明确本节课研究主题产生气体的变化。二、探索和研讨
16、产生气体的变化(预设30分钟)材料准备:塑料瓶盖、食盐、白砂糖、小苏打、水、醋、密封保鲜袋、滴管、勺子、一次性透明杯子、鸡蛋壳、贝壳、微课、课件(一)观察有气体产生的变化1.PPT出示材料:2组塑料瓶盖中分别装有食盐、白砂糖、小苏打,滴管,白醋,水。2.提问:如果用水和白醋分别与它们混合,会发生什么变化?我们能在变化中观察到什么现象?3.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进行预测。4.教师介绍实验方法(PPT)。在1、2、3号瓶盖中滴入少量水;在4、5、6号瓶盖中滴入少量白醋;仔细观察,并及时记录实验现象。5.学生领取实验材料,开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6.小组内交流,准备全班汇报。7.交流研
17、讨: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它们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把白醋滴入装有小苏打的瓶盖时,会有一种气体产生,这种气体是不同于白醋和小苏打的新物质,因此这种变化是化学变化;其他5个瓶盖中没有观察到新物质产生,这种变化是物理变化。8.是不是如大家所说的这样,我们再来看视频。教师播放实验视频。(二)收集产生的气体1.谈话:同学们,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产生的气体都被释放到了空气中你有什么办法收集这种气体吗?2.小组交流:怎么收集气体?3.全体交流,并引导收集气体的办法(PPT)。取一个密封袋,在里面装入五滴管白醋;将装有小苏打的瓶盖小心地放入密封袋中;尽量排出袋内的空气,封好密封袋的封口,然后将瓶盖翻到,让小
18、苏打和白醋混合;仔细观察现象。4.教师在这个实验中,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5.学生收集气体,交流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6.研讨:小苏打和白醋产生的气体是什么?这种气体有什么特点?和人类又有怎样的关系呢?学生阅读资料,自主交流。资料: 二氧化碳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把二氧化碳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虽然仅占0.03,但它与人类的关系却非常密切。它是一种工业原料,在工业上用于制纯碱、尿素、糖和汽水等。它也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没有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就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为人类提供新鲜空气;适当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可以提
19、高作物产量;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升华时可吸收大量热,因而用作制冷剂,保藏容易腐败的食品,也可以人工降雨;二氧化碳既能给人类带来幸福,又能给人类埋下祸根。它是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之一,大气层中过多的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因此我们需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学生结合资料开展研讨交流。(三)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能与白醋产生气体?1.教师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跟白醋混合产生气体吗?2.学生交流。3.教师今天在课堂上我们来试一试,在鸡蛋壳、贝壳中加入白醋会产生怎样的现象?4.演示实验:在鸡蛋壳、贝壳中加入白醋。(有条件的可以分组,无条件的可以看微课)5.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预设:有气体产生。设计意图活
20、动分层,从对比“水和白醋分别与白砂糖、食盐、小苏打混合”,到收集气体,再延伸到白醋与身边物质混合,活动环环相扣,逐步递进,利于学生知识的架构与思维的提升,亲历实验与配套的视频能激发学习兴趣,为后续发展做出铺垫。三、拓展(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课件,微课1.除了鸡蛋壳和贝壳,还有其他物体能与白醋混合产生气体吗?(播放微课)2.观看视频。3.谈话:它们产生的气体跟小苏打和白醋产生的气体一样吗?大家课后去查阅资料。设计意图视频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此外把科学与生活融合,让学生感知科学就在身边,体现学习的综合性。四、课堂小结(预设:2分钟)通过实验,我们知道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了一种不同于它们的新物质
21、,所以我们知道发生了化学变化;通过查阅资料,我们也知道这种物质是二氧化碳。生活中还有与白醋混合产生气体的物质吗?产生的气体都是二氧化碳吗?大家在课后可以通过实验和查阅资料继续学习。设计意图小结梳理,利于学生学习和提升;设疑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查阅资料去课后学习,明确科学的学习不仅在课堂,还在课外,体现学习方式的多样性。【疑难解答】1.本课中涉及的实验多、材料多,在常态课中如何准备相应的材料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1)材料问题。发挥学生和小助手的作用,提前一段时间让学生开始收集瓶盖,有了第一批材料后进行妥善保管;让六年级小助手一起准备相应的材料,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培
22、养,如提前一天询问带什么材料,课前准备相应的课前准备等。(2)关于课堂有效性。当实验一多,课堂中很容易出现以下两种现象,课堂时间不足,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纪律不好。针对两种现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实验材料提前准备,实验可以进行分组、演示相结合,也可以有效应用微课等;可以用实验材料去调控学生纪律,用小组捆绑的形式助力课堂的有效性。【教学后记】3.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教材简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产生新物质。因此对新物质的观察与辨别是确定化学变化的关键要素。本课聚焦环节教材直接提出了探索的主题,通过实验发现新物质的产生过程。探索环节设计了三个活动,实验观察蜡烛产生新物质,加热
23、白砂糖产生新物质,以及发现更多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学生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并且通过变化现象与产生物质的观察与分析,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都有新物质产生,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物理变化的发生。研讨环节,探讨变化产生的新物质对我们生活的利害关系,了解化学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学情分析】在前几课研究物质变化的过程中,学生会关注到物质变化中的一些现象,如颜色改变、产生气体等,同时他们也会产生“改变颜色的物质还是原来的物质吗?”“产生的气体是不是一种新的物质?”等疑问。同时认识到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这为本课学生判断化学变化奠定了认识上的推理基础。在生活中学生看过蜡烛的燃烧,但没有有意识的去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物质的变化 小学 科学 教科版 六年级 下册 第四 单元 物质 物资 变化 教案 新课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