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套教案(人教版)2394.pdf
《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套教案(人教版)2394.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套教案(人教版)2394.pdf(7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全套教案设计(二年级上册)某某学校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2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第 1 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和用厘米【学习内容】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例 1 例 2 例 3。【学习目标】1.通过举例子、量一量等活动,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通过找一找、说一说,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3.通过直观的学具操作,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学习重点】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认识厘米,会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学习难点】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习过程】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
2、通过昨天晚上的预习,你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吗?(板书:长度)今天我们就学习和长度有关的知识。二、学习新知(一)统一长度单位 如果让你测量一个物体有多长,你准备怎样量?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还没有发明尺子,那时候他们怎样测量长度呢?那时候他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进行测量。古埃及人最常使用的长度单位“腕尺”,就是法老王的手肘到中指间的距离。埃及著名的胡夫金字塔就是用法老胡夫的前臂作为腕尺测量的,塔高 280 腕尺。中国也有用身体测量的例子,例如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我们叫做一拃。量一量你的课桌有几拃长?(学生测量)(二)认识厘米 1.尺子上的 1 厘米。我们一般用尺子测量长度,仔细观察,你发现了
3、什么?(刻度线、数字、厘米)这些线叫做刻度线,他们有长有短,长线依次对应数字,数字是几,我们就叫做刻度几。请同学们找找,除了刻度“0”到“1”是一厘米,在尺子上还有哪儿些是 1 厘米?谁能总结一下,在尺子上哪里是 1 厘米?(相邻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 1 厘米)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3 2.生活中的 1 厘米 量一量你身边的物体,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学生测量,汇报)3.认识几厘米 同学们,我们现在知道 1 厘米有多长了,3 厘米又有多长呢?(刻度 03)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出其他 3 厘米的长度吗?(同桌之间交流)(三)用厘米量 同学们会在尺子上找几厘米了,那你会不会用
4、尺子量物体的长度呢?请你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的小纸条,量一量纸条的长度。(学生测量)你量的是多少厘米?(5 厘米)有位同学是这样量的,他量的对吗?(不对,没有从刻度“0”开始量)三、练习 1.我的课桌有()拃(zh)。2.教材第 4 页做一做。3.教材底 8 页第 1 题。(评价目标 3、4)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第 2 课时 认识米尺和米【学习内容】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 4、5 页 例 4、例 5。【学习目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4 1.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2.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
5、观念 【学习重点】在多种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学习难点】根据 1 厘米和 1 米的实际长度,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 1 米100 厘米。【学习过程】一、复习提问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所得数据要用什么作单位?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学生在投影上演示,教师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 0 对准铅笔的左端。)二、引入新课 1情境导入。(1)课件出示小动画:量黑板的长度。(先是用厘米尺量,后改用米尺量)2点明课题 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 1 米
6、。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米 用米量”。(板书:认识米 用米量)三、探究新知 1.估计 1 米的实际长度。师:老师的身高是 1 米 63 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 1 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并贴上标签)。那怎么才知道谁估的最接近呢?(生:用尺子量。)师:用哪把尺子呢?是大家手中的厘米尺吗?(生:不是,应该用米尺。)师:好,那接下来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米尺”。2.认识米尺。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5 出示米尺。(1)谈话:每个小组的桌上有 1 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 1 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2)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 个
7、刻度)100 刻度就是 100 厘米就是 1 米。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 米=100 厘米。3.用米尺量。(1)提问:到底老师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 1 米高呢,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 米的位置贴上标签。)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 0 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直。(课件演示)(2)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自己身上上的哪儿离地面是 1 米高呢?先(3)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 1 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 1 米长还是短。再同桌合作量一量。(4)交流。现在你能用双手比划出 1 米大约有多长吗?(学生用手比划 1 米的实际长度
8、)四、梳理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张开双臂比划一下,1 米有多长。还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长度大约是 1 米的物品,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量一量。第 3 课时 线段的认识及画法【学习内容】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 5、6 页 例 6、例 7。【学习目标】1.通过学生上台动手实践向两边拉线的两头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2.通过小组讨论如何画出 3 厘米,从各小组展示中比较出最规范的画法,知道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会用尺子量出线段的长度。3.初步认识线段,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学习重点
9、】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6 认识线段的特征,能用刻度尺画和量出指定线段的长度。【学习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会分辨线段。【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多媒体出示简笔画,让学生欣赏线条的美,对线建立初步印象。小朋友,你们看这些美丽的图是用各种线画成的。这些线的学问可大了,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去研究一下吗?2.欣赏后,请小朋友用彩笔在纸上画出你认为最美的一条线。(学生操作,师选取几张贴到黑板上。)揭示课题:认识线段。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感受线段的“直”(1)看:(多媒体显示,桌面上的一条线“弯曲状”)问: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2)猜:请小朋友猜一猜,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
10、边一拉,这条线会变得怎样?(师作状后请学生猜)(3)拉:学生自己动手把线拉直。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1)导思:用一手捏住线的一头能得到线段吗?(做动作)(2)指出:这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两个端点”。问: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3.练习。(想想做做第 1 题)多媒体出示:说一说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4.认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线段(渗透线段有粗细长短)(1)实际生活中的线段还有很多,下面请小朋友看一看、摸一摸课前准备好的一些东西,找出里面长得像线段的物体或指出哪样物体上有线段。与同组的小朋友交流。(2)小组讨论,指名交流。三、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1.
11、你想给你的新朋友“线段”画一幅画吗?线段是直直的能直接画吗?那怎 么办呢?(用尺)设想:你还能用其它工具画线段吗?试一试,画一条线段。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7 2.学生独立画线段,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各种画法。3.折线段。(1)线段不仅可以画还可以折,请小朋友们拿出长方形纸折一折,然后把你折的线段指给同桌看,并指出它的两个端点。(2)你能折出比刚才那条线段更长的线段吗?短的呢?(5)线段有长短吗?()第 4 课时 确定长度单位【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 7 页例 8【学习目标】1.体会测量的实质,能选择合适的标准(“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2在活动中体会合作、交流和表征
12、方式多样性的乐趣,认识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并愿意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习重点】能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学习难点】通过正确的推理,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出问题。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 1 厘米长度和 1 米的长度吗?(学生用手比划。)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2 厘米,5 厘米,10 厘米,20 厘米、50 厘米。二、参与活动,探索交流。1教学例 8。教师谈话:(多媒体课件出示旗杆。)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让学生猜测。)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
13、旗杆的高度是 13 厘米还是l3 米?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8 指名回答,说想法。方法一:排除法。l 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 13 厘米(在尺子上找)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矮,所以是 13 米。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 1 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 13 米高。10 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 13 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 13 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 13 米。小结: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
14、,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2巩固新知。小明来到百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多媒体出示)。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 1 厘米还是 1 米呢?(学生交流。)指名汇报,说说理由。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 1 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大,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 1 厘米。3做一做。出示教材第 7 页“做一做”题目。让学生讨论:课桌的宽是 60 厘米还是 60 米?引导:60 米是多大?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 6 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大吗?(不会。)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让学生自己推算:操场的长是 28 米。通过说出确定长度单位的根据,进一步
15、体会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以列表的方式呈现,意在加深学生对 10 厘米、1 米长度的认识,又可以巩固用尺量长度的方法。三、巩固练习,深化认知。1辨析题。(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 8 题)逐步出示题目,说说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把不对的改正后写在括号里。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9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2选择合适的单位。我们的教室长 6()黑板长 2()小明身高 124()课桌高 90()3.第 10 页第 10 题 中间小男孩测量方法更体现了测量的本质,右侧小女孩的方法是一种近似结果,符合生活实际。4.第 10 页第 11 题 解决问题需要测量折线的长度,需要教师加以指导。四、拓展提升,自主
16、盘点。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小结: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认识了线段,学会确定长度单位。第二单元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第 1 课时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学习内容】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例 1【学习目标】1.借助小棒等直观学具的操作,理解 100 以内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算理,能正确地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式题。2.通过学习,感受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和整十数有着密切的联系。3.在口算的基础上,利用计数器等直观材料,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竖式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竖式计算的基本要求和格式。【学习重难点】初步掌握竖式计
17、算的基本要求和格式,会计算 100 以内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学习过程】一、复习导入 口算(开火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10 403 507 390 780 307 同学们表现的真棒,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知识。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二、学习新知(一)获取信息,提出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 11 页主题图。同学们仔细观察,从图中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1 班有 35 人每班有 2 名老师带队。)(二)探索计算方法 要求二(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一共有多少人,必须用到哪两个信息?(学生将已知信息和问题完整地读一读)要求一共有多少人,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学生独立列
18、式,板书:352)谁能一边摆一小棒,一边说一说是怎样算的?你能在计数器上说一说怎样算吗?(生上台演示摆小棒)(三)竖式计算方法 教师边板演边讲述竖式的书写格式 想一想,第二个加数 2 表示什么?(2 个 1),它应该写在 3 下面还是 5 下面?为什么?先从哪一位开始计算?三、练习 1.书本第 12 页做一做第 1 题。学生说一说怎样对位,“和”的每一位上的数字是怎样算出来的。2.书本第 12 页做一做第 2 题。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11 学生说说图意,明确“”是表示合起来的意思,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第 2 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学习内容】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例 2【学习目
19、标】1.借助小棒等直观学具的操作,理解 100 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算理,能正确地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式题。2.通过学习,感受到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和整十数有着密切的联系。3.能用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解决实际问题。【学习重难点】掌握 100 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学习过程】一、复习导入 口算(开火车)。423 541 693 781 352 同学们表现的真棒,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知识。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二、学习新知(一)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昨天解决的问题吗?(课件出示教材第 11 页
20、主题图)同学们仔细观察,从图中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1 班有 35 人每班有 2 名老师带队。)博物馆离学校比较远,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能乘坐 70 人的大客车,大家想一想,应该哪两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12 个班坐一辆车呢?(学生思考,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二)探索计算方法 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组合,都可以吗?我们先来看看二(1)班和二(2)班的同学可不可以合乘一辆车,请列出算式。(板书:3532)同学们,能不能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摆小棒、口算、竖式)学生自由计算,教师巡视,适时帮助学困生。1.口算法 2.谁能一边摆小棒,一边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生上台演示摆小棒)3.谁能在计数
21、器上边拨珠子边说一说怎样计算?学生说完后,出示多媒体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三种算法。(课件中相同数位对齐时重点闪烁)(三)竖式计算方法 同学们利用口算和动手摆小棒、拨计数器算出了 3532 的结果,真棒!现在我们可以用竖式计算一下。1.媒体展现,感知竖式。2.小组合作探究新知。(1)为什么这样列式?请你们给小组的伙伴说一说理由。(2)这个竖式应该怎样计算?在计算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学生合作,教师巡视,适时点拨。三、练习 1.书本第 13 页做一做第 1 题。学生说一说怎样对位,每一位上应该怎样计算。2.书本第 13 页做一做第 2 题。找三位同学在黑板上计算,其他同学在课本上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订正
22、。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13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第 3 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学习内容】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例 3【学习目标】1.借助小棒等直观学具的操作,理解 100 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算理,能正确地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式题。2.在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上,利用小棒、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材料,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竖式计算方法。【学习重点】学生自主探究、总结出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学习难点】学生学会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计算方法。【学习过程】一、复习导入 口算(开火车)。4223 5441 2673 1741 3
23、522 同学们表现的真棒,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知识。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二、学习新知(一)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昨天解决的问题吗?(课件出示教材第 11 页主题图)学校找来的大客车,每辆车可坐 70 人,昨天我们通过计算,知道二(1)班可以和二(2)班合坐一辆车,但老师想知道,二(1)班和二(3)班能不能合乘一辆车呢?你能帮助老师吗?(学生列算式)板书:35+37=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14 (二)探索计算方法 3537 应该怎样计算呢?(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你能用小棒摆一摆吗?大家看到这种摆法非常好,一看就知道是几根,但是我们总不能摆着小棒计
24、算每一个算式,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别的简便方法?(可以列竖式计算)(三)竖式计算方法 你会列竖式吗?在你的本子上试一试,列出竖式,看看你会计算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完整地计算过程。同学们,通过计算,我们发现二(1)班和二(3)班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72 人)所以这两个班能合坐一辆车吗?(不能)同学们真棒,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问题,你发现今天有什么新的知识吗?是的,我们今天学的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课件出示三个竖式。三、练习 书本第 14 页做一做。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15 学生独立完成,找三位同学在黑板上计算,其他同学在课本上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订正。强调两点:个位相加满十向
25、十位进 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别忘了加上进的 1。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第 4 课时 不退位减【学习内容】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18 页例 1【学习目标】1.借助圆片直观学具的操作,理解 100 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2.能正确地计算 100 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式题。感悟笔算的算理和算法。3通过学习,感受到两位数减两位数与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重点】借助小棒、圆片等直观学具的操作,理解 100 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学习难点】能正确地计算 100 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式题。感悟笔算的算理和算法。【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学 年级 上册 全套 教案 人教版 2394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