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生活需要合作5119.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集体生活需要合作5119.pdf(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评集体生活需要合作 江老师上的集体生活需要合作课课堂气氛相当融洽,学生讨论也相当热烈。这节课是在和学生的对话交流中进行的,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了什么是合作、集体生活为什么需要合作、怎样合作这些知识和能力,也认识到了合作的意义,应该说教学效果很非常好的。这节课之所以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我想可能和江老师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处理时的一些做法是分不开的。1、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经常会涉及到一些概念问题,如何来教授概念,很多老师最简单的做法就是书本上划一下,学生读一读,最多再像语文课的文本分析一样再对概念中的一些重要的字、词进行分析。而且,这节课如果有概念的,往往是先讲概念,然后再讲其他内容,遵循着是
2、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这样一个逻辑线索。而江老师的课上,我们却看到是反其道而行之,什么是合作?这个概念是最后出现的。在这个问题上江老师是怎么思考的?江老师:政治课概念的教授是让学生真正领会其内涵是什么,而不是词语解释和文本解读。这堂课仅仅围绕“合作”展开,课前我了解到学生基本能掌握“合作”是积聚众人之力实现目标的过程这样的释义,但是对于合作中的“合理分工”、“互相配合”、“彼此尊重、平等”的释义不理解。基于这样的考虑,我把“怎样有效合作?”“为什么要合作”放在前面说,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于“合作”的理解就比较全面和立体了。这堂课的概念的讲授我是基于学生掌握了什么、没有掌握什么还有可能没有掌握什么入手
3、,了解他们真正缺的什么进行的。归纳:思想品德课的概念教学不是文本的解析,而是让学生理解概念,这些概念不是纯粹的,而是生活中的,必须放在生活中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2、所以,江老师的课上使用的教学方式也是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的。江老师先让学生参与活动“贴鼻子”,让学生感受到合作能获得成功;引入合作的话题,接着江老师却抛出了一个案例,质疑合作,引起学生思辨;然后在问题“一次成功的合作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引导下反复质疑、反复选择,期间,问题的推进、学生的讨论,紧紧围绕着老师抛出的一个个需要选择、需要思考的话题,在不知不觉之间,学生知道了合作的几大要素,明白了什么是伪合作,什么才是真正的合作。江老师在
4、设计时,对教学方式的选择有些什么想法?江老师:授课对象恰是六年级学生,基于这一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设计游戏活动导入,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有参与感,增强体验在明确如何实现真正合作时,围绕学校开展黑板报比赛的案例,以“自我质疑找出核心问题解疑”的线索进行层层设问。在一步步的思维活动中渐渐明白怎样合作、为什么合作、到底什么是合作三大问题。归纳:正如江老师所说的那样,教学方式的选择必须要适切,在不同的教学环节需要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是有联系的,是有逻辑关联的,所以,在设计教学方式时不仅要注意对本环节的适用性,还有考虑环节间的逻辑性。3、实际上,今天江老师的课堂上真的很热闹,很精彩,学生们一个个都
5、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我想,这样的一种课堂教学效果应该归功于江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对学生学习起点的了解和把握。我们知道,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理念正逐渐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获得了落实和认同,而基于学生起点,开展有效教学设计正是“以学定教”理念的真实体现。那么,江老师,你能否和大家分享下在执教这堂课的时候,就学生的学习起点问题作了哪些行之有效的发现和了解呢?江老师:我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起点的,当然了,还基于我平时对于学生了解。从知识起点、能力起点、价值观起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了解。通过两个问题设问进行了解。知识起点:目前学生基本了解合作一词,但对于“合作需要合理的分工”等释
6、义没有提及,在理解上还不够全面。学生对于合作意义个人成长正向促进作用是认可的。同时,对于如何有效合作的技巧等知识掌握不够全面。能力起点:授课对象是六年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中,独自思考能力正不断提升。学生思维较活跃,外向型性格学生较多,勇于发表阐述自己观点。经常在课堂上形成对弈舌战,课堂参与率较高,气氛热烈。已经具备一定的思辨、分析、验证能力。价值观起点:全班 31 位同学,一半学生认同在集体生活需要合作,一半不认同,认为不需要。归纳: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够使我们的教学真正从学生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各个方面都有收获。有效教学首先要涉及到估量学生对某一主体已经知道了什么,理解的程度如何,并
7、找到差距和解决的方法。学生所理解的很多是生活经验形成的概念,有些是错误的,有些是不完善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从生活中的概念转变为科学的概念,让错误的或不完善的理解转变为正确的或完善的理解。4、的确如此,对学习者的学习需要进行分析,即从学生现有的实际水平与教师期望的目标水平之间存在的差距来确定起点与教学终点,设计合适的教学目标,这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有效性。若教师对学习需要(差距)估计得太高,则可能导致课时教学目标过高,超过了一般学生的能力,并且导致学生产生畏难心理。若估计过低,则会在学生已掌握的内容上或教学活动上浪费时间和精力,并可能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在这节课上,江老师针对学生不同的价值观起点、能
8、力起点和知识起点,进行了层次化的教学设计,应该说是真正激起了不同学生内在的、各异的学习需求,满足了学生的发展愿望。5、学生的起点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学生的学习,他们的学习起点是在不断提高的,所以分析学生的起点不仅仅是课前,江老师的课上实际上也是在不断依据学生的学习起点的提升而提出新的选择、新的判断、新的理解。江老师:在课堂上学生的反馈并不可能都在教师预设范围之内,很多生成性东西需要教师在授课中不断的调整中。在授课中,当已经有同学开始注意到黑板报比赛失利的班级虽然合作,但是是因为没有协调好的时候,马上有同学尖锐地提出:我还是认同单打独斗的好,不需要合作。这是我在预设中没有想到的。在授课中,我先放
9、了放,紧接着进行下一问题的设问:在合作前、中、后我们到底应该注意哪些?学生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逐渐明白黑板报比赛失利班级失败的真正原因,不是因为合作才导致失败,而是因为合作不当才失败的。课堂上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教师要根据课堂中学生的不同反应,及时调整对学生起点的分析和定位,然后选择适合于学生的教学设计进行。这对教师的能力也是一次考验。归纳:学生的认知过程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设计时要随着教学内容的开展,学生起点的提升、认识上的提高设计有层次的而非平铺直叙的话题。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获得伸展。是的,江老师的这种设计让我想起来朱永新在我心中的理想智育中说过的一段话:“现在,我们应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以激起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当今社会,信息和知识极为丰富,学习知识并不是学生需求的全部,学习知识也不是人的目的,对个人来说,学习应该是能让学生运用知识和信息来增进自身的健康、财富和幸福。就这个要求来看,有一个超越学科的“关注起点”的问题:那就是作为一个完整的、需求各异的人,我们的教育如何去发现和满足学生的变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