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导学案18392.pdf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导学案18392.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导学案18392.pdf(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第 1 页 荆轲刺秦王学案【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3.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学习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学习过程:任务一、自主学习 1 关于战国策:红对勾 p30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 33 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时,共 245年间的历史。战国策的艺术特色:富于文采。语言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
2、就更显得生动活泼。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2 探寻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 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 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 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 226年破燕,公元前 222年灭燕。)3 成语积累 切齿拊心:又作“切
3、齿腐心”。形容愤恨到极点。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发上指冠:语出 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本文“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图穷匕首见: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变徵之声: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徵,古代五声之一,读。任务二、整体感
4、知 1.学生听示范朗读,同时标出段落序号,标注字音和句中停顿。2.学生逐段自读课文,订正字音,确定句中停顿;教师巡视指导。任务三、难点突破 给下面的生字注音并解释字义 王翦()谒()揕()其胸 切齿拊()心 淬()濡()缕 忤()视 徵()瞋()目 陛()下 卒()起不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第 2 页 意 箕()踞()被()八创()樊於()期()偏袒扼()腕 目眩()夏无且()任务四、当堂检查 学生逐段诵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对停顿,读出语气。师生共同订正字音,讲解生字难字,讨论停顿语气。作业布置:1.红对勾讲义手册 2.思考本课结构层次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 通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2 掌握
5、第 1-7段重要的字、词、句解释,培养文言文翻译能力。【学习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学习过程:任务一、感知课文(1)默读课文,理出故事梗概(2)小组讨论 提示:(参见红对勾)p31 荆轲刺秦王的结构,全文可以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引子(从“秦将王翦破赵”到“至燕南界”)。简介背景,秦军大兵压境,燕国危在旦夕。第二部分:开端(从“太子丹恐惧”到“愿足下更虑之”)太子丹请荆轲商量对策,荆轲提出办法,太子丹又不愿执行。提出行刺秦王,故事开始。第三部分:发展(-从“荆轲知太子不忍”到“终已不顾”)从准备“信物”到寻制凶器,从配备助手到易水送别,故事一步步向前发展
6、。第四部分:高潮(16 从“既至秦”到“被八创”)荆轲廷刺秦王未遂,断左股,被八创。第五部分:结局(17-18从“轲自知事不就”到结尾)荆轲刺秦王彻底失败。任务二、重点突破一 逐段研习课文。(一)研习课文第 1、2 段 1 齐读第 1、2 段。2.借助课本及参考书翻译课文,还原课下注释。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1)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掠夺、夺取)(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假如没有;拜会,前往;接近)(3)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真的)(4)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通“悦”,喜欢,高兴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5)樊将军以 穷困来
7、归丹()(因为)(走投无路,陷于困境)(6)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第 3 页 此指樊将军)4.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可交流讨论)(1)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5.合作讨论 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荆轲刺秦王是在什么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主要用了什么样的词,有什么作用?提示:秦国的将领王翦打败了赵国,派兵向北一直打到燕国的边界,大军压境,燕国面临覆灭的危险,可谓是“危在旦夕”的局面下。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展现给我们一个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的强大的秦国。(2)找出描写荆轲的相关语言并分析思考表现了荆轲什么样
8、的性格特点。a.荆轲在谋划中着重抓住的是什么问题?提示:荆轲着重抓住了见秦王需要信物这个关键问题。b.荆轲提出了什么样的解决办法?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c.荆轲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自己的计划?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 d.荆轲的这些做法表现了他什么的性格 他在谋划中能抓住问题的关键,老谋深算,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二)研习课文第 3、4 段 1 齐读第 3、4 段。2.借助课本及参考书翻译课文,还原课下注释。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刻毒)(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长叹)(眼泪)(3)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4)樊於
9、期乃前曰:“为之奈何?”()(上前)(5)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袒露一只臂膀)(6)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捶胸、痛心)(7)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用匣子)(8)荆轲有所待,欲与俱()(一起)4.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3)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4)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5.合作讨论 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荆轲与樊於期的交谈中提出了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分别是什么?有什么目的和作用?提示:三问。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
10、,进一步观察反应;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第 4 页(2)荆轲私见樊於期并使樊於期慷慨献身的原因是什么?提示:a.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b.樊将军的义勇刚烈以及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三)研习课文第 5、6、7 段 1 齐读第 5、6、7 段 2.借助课本及参考书翻译课文,还原课下注释。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1)人不敢与忤视 ()(逆,忤视意为迎着)(2)乃为装遣荆轲 ()(准备)(3)乃令秦武阳为副 ()(作为)4.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取之百金(2)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5.合作讨论 思考并
11、回答问题 太子丹求“天下之利匕首”并“以药淬之”、“令秦武阳为副”为何略写?提示:不是主要情节,因而只作必要的交代。详略得当,剪裁合理。作业布置:1.红对勾讲义手册 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第 8-11段重要的字、词、句解释,培养文言文翻译能力。2.学习复杂的场面的描写方法。【学习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本文的重点文言现象,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导学过程:一、导入:朗读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诗(PPT)于易水送人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这首诗中提到的“易水送别”这一壮人心魄的故事。任务一、重点突破 逐段研习课文。(一)研习课文第 8、9 段
12、 1 齐读第 8、9 段 2.借助课本及参考书翻译课文,还原课下注释。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1)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2)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以为迟,认为迟缓)(3)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4)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第 5 页(5)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回头)4.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2)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5.合作讨论 思考并回答问题。(1)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他什么性格?提示: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
13、猜疑。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土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忍无可忍,怒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2)在易水送别荆轲的都有哪些人?太子、高渐离、其他的士(3)送别的人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提示:这种特殊的做法既表达了对与荆轲诀别的悲痛,也表达了对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的行为的激励。营造出送别时悲壮的气氛。(4)“变徵之声”“慷慨羽声”各有什么特点?作者略写“既祖”而重点描写了音乐,请谈谈音乐描写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提示:变徵之声是一种悲凉的声音,让众人“涕泣”,慷慨羽声是一种激愤的声音,让众人“瞋目”“怒发冲冠”,这是对强秦的同仇敌忾。音乐描写很有力地渲染了悲壮的气氛。(5)“
14、易水送别”的主角是荆轲,但作者也写了众人的反应:“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提示: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6)众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送别荆轲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提示:易水送别时的环境是“风萧萧兮易水寒”,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7)易水诀别,表现了荆轲什么样精神品质?提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任务二 课堂提升 PPT赏析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1 诗中借古讽今,“壮士”指的是_,“发冲冠”的意思 ,“此地”指的是_。2“今日水犹寒”一句中“寒”为什么说用得好?方法
15、1.齐读 2.合作讨论 提示 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冠:帽子。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头发上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此地:指易水岸边。荆轲刺秦的典故,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歌声。使后来在易水边送别的人自然想起荆轲的故事。作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今日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寒”字用得精准。水寒更能衬托出人的心寒,借水冷来表达人的心更加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第 6 页 的凄凉。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任务三 重点突破 逐段研习课文。研习课文第 10、11 段 1 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荆轲刺秦王 人教版 语文 必修 荆轲刺 秦王 导学案 1839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