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曲麻莱县龙木地区金矿成矿特征及靶区优选_童海奎.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青海省曲麻莱县龙木地区金矿成矿特征及靶区优选_童海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省曲麻莱县龙木地区金矿成矿特征及靶区优选_童海奎.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青海省曲麻莱县龙木地区金矿 成矿特征及靶区优选 團 童海奎 1 常鑫 2 王权锋 2 张孝攀 2 彭涛 2 1. 青海省地质调查局西宁 810012; 2. 成都理工大学数学地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59 摘要 :在对青海省曲麻莱县龙木地区金矿区域地质背景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康前砂金矿点、大场岩金 矿床以及加给陇哇金矿床的地质特征、矿体赋存规律和矿床类型等特征。结合资源形成地质背景和 区域成矿规律,圈定 1处格强勒脉一抗日建金成矿远景区,再根据调查区内的地质矿产特征、成矿地 质条件,结合化探异常特征,在远景区内进一步圈定了 5个找矿靶区。龙木地区具有较好金矿成矿和 找矿前景。 关键词 :
2、金矿 ;成矿规律 ;成矿远景 ;耙区圈定 中图分类号 :P632 文献标志码 :A 调查区位于青海省中部,布青山南麓,行政区划属青 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地理坐标东经 97 0(T 97 3(T, 北纬 35 1(V 35 2(T ,地形高度一般海拔 为 4 400 4 700 m, 最高为西部的龙然加日苟,海拔 4 836 m, 相对高差一般为 100 400 m。 由于测区交通不便,地质工作研宄程度相对较低,区 域地质工作开始于 20世纪 60年代中期玉树幅 1 : 1000000 区域地质填图,较系统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分别为 20世 纪 90年代初开展的 1 : 20万扎陵湖幅和
3、20世纪 90年 代末开展的 1 : 25万阿拉克湖幅区域地质调查。涉及本 区的矿产普查工作只有青海省玛多县扎陵湖北砂金初 查, 20世纪 90年代末期开展的玛多幅、扎陵湖幅 1 : 20 万区域化探测量, 2006年青海省东昆仑带中段开荒 -错尼 24幅 1 : 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及地面磁法测量,均覆盖 全区。 根据该区的区域地质背景、构造演化、典型矿床、成 矿规律和成矿地质条件等方面的研宄以及对区域化探异 常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圈定出一处成矿远景区并优选出 了 5处找矿靶区,为在该区部署下一步地质找矿工作提 供了科学依据。 文章编号: 2095-1744(2014)05-0056-05 1区
4、域地质背景 1.1构造演化 调查区区域构造位置处于昆南缝合带的南部昆仑山 口一昌马河俯冲增生楔与巴颜喀拉边缘前陆盆地的交汇 部位,见图区内构造演化历史最早为可始海西期,广 泛形成北西 -南东向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 M。 其中以北西 - 南东向断裂构造最为发育,是断裂构造的主体,北东向断 裂次之,各断裂彼此交错切割,共同构成区内基本构造轮 廓。其中北西西向断裂为区内的主干断裂,控制区内沉积 建造、岩浆活动、后期的变质改造以及矿产分布印支 晚期可能为区内成矿的鼎盛时期,各种地质构造作用,为 区内成矿提供先决条件与导矿通道。新生代遭受新构造 运动的改造,是区内砂金矿的主形成期 1W2。 基金项目:数学
5、地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 (SCSXDZ2011015) 收稿日期: 2014-04-01 作者简介:童海奎 (1973-),男,青海湟中人,高级工程师,主要 从事矿产勘查等方面的研究。 联系人:常鑫 (1990-),男,四川江油人,硕士研究生,主要 从事数学地质等方面的研究。 18 柴北缘缝合带一宗务隆山 -兴海坳拉槽 ;19.2 祁漫塔格山北坡 -夏 日哈新元古代 -早古生代岩浆弧带; II昆仑山口 -昌马河俯冲增生楔 ;I1Q 祁漫塔格 -都兰新元古代 -早古生代缝合带; KZS 东昆仑中新元古代 -早古生代缝合带 ;II ,.2 巴颜喀拉边缘前陆盆地 ;KSPZ 东昆仑南坡
6、俯冲碰撞杂岩带 1.2 也层 组和广泛发育的不同类型的第四纪松散堆积层,见图 2。 区内地层体较发育,由老麵分别为石炭 -中二叠世 布青山群马尔争组、三叠纪巴颜喀拉山群早 -中三叠世昌 玛河组、甘德组及晚三叠世清水河组、古 -新近纪沱沱河 图 2测区构造纲要图 1 一第四系 ;2 五道梁组 ;3 清水河组 ;4 一甘德组 ;5 昌玛河组 ;6 马尔争组 ;7 石英脉 ;8 早侏罗世侵入岩 ; 9 一中三叠世侵入岩; 10 角岩化; 11 一强板劈理化带; 12 糜棱岩化 带; 13 断层; 14 一 实测地质界线 2区域矿产与典型矿床 2.1区域矿产 将测区划分为青藏北特提斯成矿区域 U 2)
7、、巴颜喀 拉成矿省 ( 114)、 北巴颜喀拉印支 -燕山期金綈 (稀土、钨、 锡、汞 )成矿带 (III19)的加给龙洼 -昌马河印支 -燕山期金 锑 (稀土、钨、锡、汞 )成矿亚带 V22)15。 据不完全统计本亚带己知矿产 23处,其中矿床级 6 处,矿点 11处、矿化点 6处。测区由于矿产工作程度较 低,迄今为止,除发现 1处砂金矿点 (康前砂金矿点 )外,尚 未发现更多的矿 (化 )点。测区周边随着近几年矿产普查工 作的开展和深入,发现和查明以金为主的矿化线索、矿 点、矿床 10余处见表 1。这些发现对测区开展矿产地 质调查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2.2典型矿床 测区发现的矿产
8、信息较少,典型矿床有著名的大场 表 1加给陇洼 -昌马河印支 -燕山期成矿亚带主要矿产 金矿 17和加给陇洼金矿床 18。 2.2.1康前砂金矿点 该矿点位于玛多县扎陵湖乡康前主沟北支沟,地理 坐标为东经 97 2(T 20 97 2V 00,北纬 35 1P 30 35 17 00。矿区主要出露早更新世洪冲积 灰白 -柠檬黄色砂砾石层夹透镜状砂岩,底部发育深褐色 富铁锰质风化壳,晚更新世洪冲积砾石层,局部夹粉砂 层,全新世洪冲积物卵石、砾石为主,局部以砾石和砂为 主。断裂构造主要发育北东 -南西向脆性断裂。 矿体长 1 200 m, 宽 20 m, 矿体平均厚 1.6 m, 平均品 位1.5
9、10 8 g/m3,呈条带状沿河谷分布,形态类型为河漫滩 砂金矿,可见非冻结松散矿石与永久性冻结矿石两种自 然类型。自然金为金黄色、黄色和浅黄色,表面洁净,以片 状为主,板状、棒状、不规则状、粒状次之,最大 砂金粒度 为 1.5 mmxl.8 mmxl.3 mm, 最小粒径 0.003 mm, 一般粒 度为 0_2 mmx0_8 mmx0_5 mm 矿床成因类型为冲积型矿床。 2.2.2大场岩金矿床 大场矿区经最近几年来从普查到勘探,目前共圈定 一定规模的金矿体 33条,矿体长度 160 2 700 m不等,长 度大于 1 000 m的矿体 10条。矿体多呈似层状、似板状、 大透镜体状等,沿走
10、向及倾向均具有波状弯曲、膨大缩小 及分枝复合现象。矿体在走向上连续性较好,厚度一般 0.50 17.76m, 沿倾向矿体斜深控制已达 187m。 通过对 矿区 24条矿体资源量估算,共获得 333+334金资源量 81.4 t, 达到大型规模 矿区行政区划属玉树州曲麻莱县麻多乡管辖,地理 坐标东经 96 14f 45 96 18f 00,北纬 35 15* 45, 35 19, 00,面积 35 km2。 矿区褶皱构造十分发育,主要是一些常见的褶曲、揉 皱构造,规模不大,褶皱形态紧闭的、开阔的均有,轴面直 立或倾斜。 大场金矿成矿类型为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2.2.3加给陇洼金矿床 矿区行政区
11、划属玉树州曲麻莱县麻多乡管辖,南距 曲麻莱县城 280 km, 北西距格尔木市 250 km, 北东距都 兰县香日德 260 km,东距玛多县 250 km, 均有便道到达 普查区。地理坐标东经 96 05* 96 0,北纬 35 22* 35 241,面积 24 km2。 加给陇洼金矿床赋存于甘德 -玛多断裂带北侧的早 三叠世巴颜喀拉山群下亚群 (TB1)板岩夹变砂岩组地层中, 岩石组合为粉砂质板岩、泥钙质板岩、千枚状板岩夹变长 石石英砂岩、变粉砂岩、千枚岩等。矿区共圈出金矿 (化 )体 14条,矿体多呈似层 状、似板状、大透镜体状等,沿走向及 倾向均具有波状弯曲、膨大缩小及分枝复合现象。根
12、据矿 石的矿物组合、伴生元素、矿体产出部位、蚀变特征及脉 体发育和含矿情况,暂定为中低温热液蚀变构造岩型金 矿床。 最终该区确定 333+334矿石量 2 296 149 t, 资 源 量 10 544.87 kg, 平均品位 4.59 g/t。 3区域成矿规律 3.1区域矿床矿点空间展布特征 矿产主要分布于甘德 -玛多区域性深大断裂的两侧, 受次级断裂构造控制,尤其是多期构造的交汇、复合部位 往往发现有金矿体或金矿化存在,且具有成群成束 (带 )出 现的特点,成矿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综合上述区域上己 经发现的矿床、矿点和矿化点的分布规律、赋存部位、矿 化类型及控矿因素,矿区明显受到了区域上的
13、地层、构造 和岩浆岩的控制。 3.1.1沉积作用有关矿产的空间分布特征 从区域内发现的矿床、矿点和矿化信息的分布特征 反映,地层对矿产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因为 在晚三叠世 -早侏罗世时期,巴颜喀拉洋盆逐步的闭合, 所以巴颜喀拉山造山带得以形成。因为闭合使得地热增 温,成为热液体的热源,且地层中泥质、粉砂质 板岩与砂 岩互层产出,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形成有利的容矿构造 和隔挡层,这就为在造山过程中不断增高的热流驱动下, 流体的运移和积淀成矿提供路径和场所,也为大规模富 集成矿提供有利条件。 3.1.2构造作用有关矿产的空间分布特征 北西 -南东向展布的断裂构造为区域性断裂,不仅控 制着
14、区内地层、侵入岩的空间展布,也控制着各类矿产的 形成和分布,圈定的物化探异常大部分都呈北西 -南东向 展布,反映了与区域构造线的一致性。区域性断裂构造的 多期次活动和后期次级断裂的叠加,不仅为成矿热液的 运移提供通道,也为矿物质的富集 成矿创造储矿空间,显 示出区域性断裂构造和次级断裂的控矿、容矿特征。 3.1.3与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的 矿产空间分布特征 区域上,在喜玛尕压一带的印支期石英二长闪长岩 人工重砂中产自然金粒,铜、银等金属含量较高,具明显 的含矿性。区域上侵入岩虽不甚发育,但石英脉十分普 遍,其成因很可能为同构造分泌脉,与岩浆期后的热液活 动有关。同构造分泌石英脉在成矿过程中扮
15、演重要角色, 构造活动在为石英脉提供就位空间的同时,也往往成为 成矿元素的富集场所。 4.2.1格强勒脉金找矿靶区 该区位于测区西北部的格强勒脉,呈北东 -南西向展 布,长约 5 km, 宽约 3.6 km, 面积约 19 km2。 拐点坐标分别 : XX17325450, YY3912900; XX17328650, YY3912650; XX17326250,YY3907850;XX17321750, YY3908150。 区 内地层为三叠纪巴颜喀拉山群甘德组下段 OV1)、 清水河 组下段 (T1)及上段(T#), 其次为全新世冲洪积物 (Qh, 及晚更新世洪冲积 (Qp产 )。巴颜喀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青海省 曲麻莱县 地区 金矿 成矿 特征 优选 童海奎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