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荔波布依族手工纺织花布的发展及其保护对策23631.pdf
《贵州荔波布依族手工纺织花布的发展及其保护对策2363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荔波布依族手工纺织花布的发展及其保护对策23631.pdf(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贵州荔波布依族手工纺织花布的发展及其保护对策 “摘要”贵州荔波布依族土花布的制作,1000 多年以来一直保持着原始的手工纺制工艺,其图案造型精美,加之特殊的材质肌理,在民间纺织技艺中堪称一绝,体现出布依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土花布,又称土布、老土布、粗布、老粗布、手织布、手织粗布和色织布等,利用民间传统手工织造工艺加工而成,具有浓厚的民间乡土风和民族风。荔波土花布是中国传统男耕女织的文化体现,是布依族传统日用工艺品,蕴涵着情感价值,其艺术特征鲜明,具有色调朴素、纹饰秀美、工艺精细、立体感强等特点,是我国当代手工布中的一颗明珠,令人赞美的艳丽鲜花。文章旨在通过对布依族土花布传统手工艺的研究,阐明
2、其在少数民族非物资文化遗产中的特殊属性。“关键词”:荔波;布依族;土花布 目录 一、荔波布依族地理环境与人文生态.3 1.1 行政区划及人口分布.3 1.2 贵州布依族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3 1.2.1 地形地貌特征.3 1.2.2 气候特征.4 1.3 贵州布依族的民族文化背景.4 1.4 贵州布依族的人文背景.6 二、贵州荔波布依族手工纺织花布的发展.7 2.1 古老手工纺织业的初始.7 2.2 荔波布依族手工纺织花布的传统工艺流程.8 2.2.1 脱籽制纱.9 2.2.2 染线.9 2.2.3 排线.9 2.3 荔波布依族土花布的艺术美.10 三、荔波布依族土花布的保护与传承.11 结语
3、.11 参考文献.11 荔波布依族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集中体现在服饰、鞋类、傩戏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中。笔者通过调查与采访,从荔波布依族古老花布的发展研究入手,将布依族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纺织花布传统手工艺逐一呈现出来。一、荔波布依族地理环境与人文生态 1.1 行政区划及人口分布 荡波县位于贵州省龄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据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县人口总数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人,占全县总人口的,以布依族、水族、苗族、瑶族四个民族为主,是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县。少数民族中,布依族人口人,占全县总人口的水族人口人,占全县总人口的;苗族人口人,占全县总人口的瑶族人口人,占全县总人口的其他
4、少数民族人口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2 贵州布依族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 聚落的形态与民居的特征主要来自民族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宗教礼仪,心理爱好及审美观念,而聚落及民居的产生与发展则与其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这些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因此,这些聚落与民居的形成与布依族所处的独特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1.2.1 地形地貌特征 布依族古代居住在红水河及南北盘江一带,这一带位于北纬 24 度 10 分及 26 度和东经104 度 10 分到 108 度 10 分之间,地处苗岭山脉和乌蒙山脉的南麓,这一地带主要处于如今的黔西南州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整个黔西南地区地形地貌为西北高、东南低,
5、向东南倾斜,东南地势较平缓且有稍大的山间平地。其大地构造属云贵地洼构造区,它经历元古时代的地槽发展阶段及震旦纪的地台发展阶段。其特点是新构造运动比较明显,块断差异升降强烈,河流下切较深,常成 V 形谷,一般可见 34 级阶地。地貌方面有高山、有峡谷,有山间盆地(坝子)。熔岩发育较为典型。海拔高度约为 400 米到 1600 米之间,高峰有云雾山及斗蓬山,高度均在 1400 米以上。河流有南北盘江、红水河、曹渡河、六洞河、蒙江、都柳江、三岔河、六冲河、独木河、马别河、黄泥河等,沿河区域因河水的长期的冲积而淤积,所以土地肥沃,宜于人群居住,也是传统聚落的最佳选址地。黔中地区处于云贵高原东侧梯级斜坡
6、的中部,长江水系乌江流域和珠江水系北盘江流域的分水岭地带,是世界上最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集中区。这一地带小型丘陵比较多,而且是丘陵与盆地平坝交叉的区域,平坝区域相对较多,适合人们耕作土地,因此也是贵州主要的粮食作物生产地,黔中地区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开发得比较早,农业技术相对较发达,因此明朝政府开始屯兵于此,控制贵州与广西、云南等区域。清道光 安顺府志记:“襟带楚粤,控制滇蜀,地踞省城上游,为滇南孔道,真腹地中之雄郡也。”正是这种 平地与喀斯特丘陵相间的空间造成如今的黔中布依族聚落与民居形态。而也正是这种地形地貌,造就了黔中地区的布依族人民以石头作为其建房的主要材料。1.2.2 气候特征 贵州省位
7、于副热带东亚大陆的季风区内,气候类型属于中国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贵州大部分地区气候较为温和,春夏秋冬四季很分明。高原气候或温热气候一般只限于海拔较高或低洼河谷等少数地区。贵州省西南部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 1416之间,贵州省南部边缘的河谷低洼地带为 1819,各地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常出现在 7 月份,最低值出现在 1 月份。对于贵州大部分地区来说,7 月平均气温为 2225,1 月平均气温为46,全年极端最高气温在 34.036.0之间,极端最低气温在-6.0-9.0之间,但其出现天数均很少,或仅在多年偶尔出现一次。常年雨量较为充沛,而且贵州各地时空分布不均。贵州大部分地区多年平均年降
8、水量在 11001300mm 之间,最多值接近 1600mm,最少值约为 850mm。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趋势为南部多于北部,东部多于西部。贵州分布有三个多雨区和三个少雨区。三个多雨区分别位于贵州省西南部、东南部及东北部,其中西南部所在范围最广。贵州各地光照条件相对较差,因其降雨日数较多,故而相对湿度较大。各地年雨日一般在 160220 天之间,比同纬度的东部地区近 40 天以上。部分地区的年相对湿度高达82%,而且不同季节之间的湿度变化较小,各地湿度值大以及年内变化很平稳是其主要特征。“西南各族人文分布的总特征是大杂居,小聚居。”正是由于布依族所在地区复杂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一个民族多样的居住形
9、态。百越、百濮等四大族系长期以来都在生活在长江以南,他们多选择水源丰富的低山丘陵或滨水地带,这些地区气候湿热,野兽虫蛇较多,加上地势不平,因此最早居于树上,再经过历史发展演变形成如今的干栏式建筑体系,而布依族作为百越、百濮其中的一支,民居自然传承了干栏式的特点。然而也正是由于所在地理空间环境的不同,也造就了其丰富的建筑类型,虽然它们都是以干栏式建筑为原型,但在材料上表现却不同,构造做法也有所不同,其中黔中地区地势较为平坦,石材相对丰富,因此黔中地区以“石头”建筑为主,黔西南地区地势海拔高,虫蛇众多,气候闷热潮湿,森林资源丰富,因此这个地区则以干栏式建筑为主。1.3 贵州布依族的民族文化背景 布
10、依族是云贵高原的土著民族,起源也比较早,从发现的遗迹上来看,布依族起源于石器时代,因此布依族与长江流域的四大族系有密切关系。如费孝通先生所言,“按考古学上的遗留来看,这是一块人类的发源地,不大能想象没有遗留人种。但是现有的知识,还是不能明确他们和现代民族有什么关系。”旧时,因人们对于西南各民族的不了解,因此唐代旧书统称各西南少数民族为“西南蛮”,宋元以后因行政体制更改称“蕃”、“仲家蛮”,明清称“仲蛮”,也有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布越”,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方便称谓与民族的发展,于是统称布依族。布依族来源于壮族系,因新中国的统一命名,分别将贵州与广西两地的族群分开,用了两种不同的民族称谓
11、。布依族没有能够使用的文字,曾于 50 年代创造过布依文,但因晦涩难懂,加上汉族文字的推广使用,使布依文未能得到大范围的使用。布依族与百越族有莫大的关系,为其中的一支,这点从布依族人保留的一些古越人生活习惯上可以看出,如均居干栏式住宅,使用铜鼓作声乐。还有人认为,布依族与西汉时的夜郎国的有着密切的联系。秦时,汉武帝时(公元前二世纪中)中朗将唐蒙见夜郎候多同,使之“归附”,秦、汉封建势力进入黔南地区以后,使得布依族社会生产力快速提高,阶级分化进一步加剧,使社会由原始社会直接进入了封建社会。由于汉族的介入,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及科学技术,从而使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普遍提高,出现了人民皆耕
12、种的情况。到唐代以后,封建领主经济得到发展,社会财富分化相当严重,对于社会私有财产的保护法规相当严格,据旧唐书上记载,偷人东西要加两倍赔偿,杀人者出牛马三十头才能免死,唐宋之际,布依族各部落与王朝的交流加深,西南大酋长请求入贡,“宋初以来,有龙蕃、方蕃、张蕃、石蕃、罗蕃等号五姓蕃,皆常奉职贡,受爵命”。这些部落首领对王朝的纳贡与受封,极大地促进了布依族地区封建因素的成长,宋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年),宋官员胡舜陟到罗甸地区买马,一年买到二千五百匹。付出黄金五镒,白金二百五十镒,锦四百,絁四千,盐二百万斤。宋以后,土司制度慢慢建立,土司统治区内的所有土地归土司所有,这些土司“设亭分甲”并设“甲头
13、”,“守者”供土司使唤。在土司制度下,土司就是封建领主,他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将土地划分为几类,供农民使用,从中获得赋税。明清以后,领主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口出现了急速增长,粮田不够耕种,农民就大量开垦荒地,这些荒地归他们所有,被称为“私田”。清朝中叶以来,清政府对布依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加速了由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的过渡。土地买卖的情况逐渐增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这时的城镇商业,手工业也发展了起来。而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商贸集市的发展,出现了比较大的“市”,与广西,云南,广州等地开通了商路,由此可见,布依族可能直接从原始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土司制度的建立,
14、虽然当时极大地促进了贵州各地的经济的发展,但却同时限制了生产力与生产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布依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长久以来就居住在今贵州南部的惠水、长顺、独山等县及南、北盘江,红水河及贵州西南部的镇宁县一带。据史料记载,布依族可能与古代的“骆越”人、“僚”有关,大约在战国时期,古越人在五岭以南建立了许多大小部落联盟,其中一支就是居住在今红水河的“骆越”人。但在汉以后,“骆越”一词就不再出现在相关文字资料中,而用“僚”来代替,在此期间,布依族自称布“饶”。隋书地理志里有“俚僚贵铜鼓,岭南二十五郡处处有之”的记载,而如今布依族中仍保留着珍爱铜鼓的习惯,由此可以看出,“骆越”“僚”人中很可能是布
15、依族的祖先。唐宋之际,行政区划以“蕃”相称,在“蕃”统治区布依族亦称为苗或夷。宋代初年,“诸蕃以龙氏为宗,称西南蕃为主”,龙氏统治着八个分支,分布于今贵州安龙、罗甸、兴义、镇宁、贵阳等县市,与现今布依族 分布的情况完全一致。从姓氏上看,西南诸蕃中以龙、石、罗、方、张五个姓氏,号称“五蕃”,后又增加“二蕃”,称为“七蕃”,后又增加卢姓“蕃”,形成“八蕃”,这些姓氏与如今布依族大姓中的卢、罗、韦姓氏一致。元明以后,布依族自称“青苗”、“青仲”、“仲家”。根据以上史料来分析,布依族是贵州南部地区的土著居民。1.4 贵州布依族的人文背景 贵州布依族民俗文化 1)民族节日:布依族在明朝后期与其它民族的交
16、流日益增多,因此经济与文化交流也日益密切,虽然有的节日是各少数民族共同过的,但是在过法与活动形式上却有很大的差异性。布依族最具特点的民族节日是“三月三”、“六月六”。这两个节日均为祭祀性节日,主要祭祀对于本族有重大影响的人物或者事件,当然也有纪念爱情故事的。“三月三”为驱魔驱寒之日,民众杀狗、羊等。“六月六”节日最为隆重,这一时期农事稍轻,因此百姓有借这一节日休息的意思,主要祭祀祖先并祈祷丰收。2)蜡染:布依族蜡染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且蜡染图案纹样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鉴赏它是一种审美享受。同时,蜡染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族工艺,其纹样图案还具有重要的民族学研究价值。蜡染图案纹样与布依族的原
17、始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其起源与布依族原始的图腾崇拜有关。3)稻耕文化:布依族村寨一般是依山傍水而居,具有优越的种植条件。长期的生产劳动,使他们掌握并熟悉了各种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特点,从而较早地从事水稻种植。黔中的屯兵文化屯兵文化是封建时代战时的产物,屯兵守土制度其实历来都有,只是记载得比较少,有记录的屯田开始于汉武帝,他为了方便统治西域地区而屯田;三国时期,曹操也在许下实行屯田制度;汉以后,中央政府为了减轻财政赋税压力,同时方便驻守边疆,于是征招士兵与利用当地农民进行屯田,发展到后期,也出现以经商为目的的商屯,于是产生了军屯、民屯与商屯三种形式,在各个时期,人们对于屯田的称谓也不同,唐称营田,明
18、清时期称为屯田。其中明时屯田制度最为盛行,清代以后则多为民屯。屯田制度对于发展所在地的经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黔中地区的屯田制度起源于明朝政府的军事征伐与开拓疆土,明初,朱元璋为了平定云贵高原及广西等地的军事动乱,而在他渡江取得政权后,他与刘伯温研究后决定实行屯兵制度,方便在此长期作战,取得政权。明代的屯田制度相对较为完善,它是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立了军卫法,将武装与生产活动有力地结合起来,既保证了军需又有利于巩固政权。黔中地区特别是安顺地区因地势平坦,又是贵州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同时又是交通要地。因此,在此屯田成为当时的首选。为了方便管理,所以将军士的家属也接到了安顺,在此安家立户,并在
19、此地置官设卫,不得改变。当时卫所广布全省各地,军户达二十万人之多,达到军队规模的十分之一。按三、七分的比例分配,三分驻守市镇及要塞,七分驻扎于村寨屯田。并设六个卫所管理,这六个卫分布在贵阳和曲靖之间。分别是:威清卫(即今天的清镇县)、平坝卫(今天的平坝县)、普定卫(今天的安顺市西秀区)、安庄卫(今天的镇宁县)、安南卫(今天的晴隆县)和普安卫(今天的盘县)。因此,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是布依族从外地迁入 贵州的。在布依族的家族族谱中都记载他们来自江西、湖广两省,明洪武年间(一三六八年一三九八年)由当时朝庭发布了“调北征南”或“调北填南”政令。当时为了确保屯兵戍边,的确有一部分军民从江南迁入贵州地区,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贵州 荔波 布依族 手工 纺织 花布 发展 及其 保护 对策 2363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