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小故事写作素材五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脱贫攻坚小故事写作素材五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脱贫攻坚小故事写作素材五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脱贫攻坚小故事写作素材五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有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心向全国发出的号召。以下是我为大家打算的关于脱贫攻坚小故事,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我和长田坎村的故事】 走下三尺讲台,走进山里农村,从一名人民老师到驻村第一书记,我快速转换角色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走遍了长田坎村23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结识了村里两千多位“亲人”。作为农夫的儿子,我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并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我就是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文庙小学派驻关门镇长田坎村的第一书记文旭。 “变更的是身份,不变的是信念。”这是我的口头禅。自
2、2022年8月到任以来,我坚持帮民富、解民忧、暖民心,专心用情用力诠释着自己作为第一书记的爱民情怀,功夫不负有心人,因带领村民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果,今年5月我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表彰为“2022年脱贫攻坚优秀第一书记”。 固本培元强组织 从队伍建设上下功夫,打造一个好的党支部,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这是我刚到村时的第一个“动作”。一进长田坎村,我便快速明确职责、理清任务,着手打造一支实干能干的党组织队伍。 经了解,长田坎村虽有党员28名,但常年在家的不足一半,且多数是老党员,支部书记也到了花甲之年。“只有把基层党组织抓起来,打造一支扎根农村永不走的带头人队伍,才能担当起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艰难任
3、务。” 我对村内常年在家、年龄在35岁以下且具备中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进行了逐一摸排,发觉符合条件的有3人,我与他们沟通沟通,激励他们主动向党组织靠拢。 谯勇是我来到长田坎村发展的第一位党员。谯勇是一位建筑工程老板。我从镇上得知有一个去巴中村政学院参与村级后备干部专修班培训的名额时,就激励他去。起初他说:“我就一个修房子的,去培训啥啊?培训搞建筑他们不肯定有我在行。”“他们的确不教你修房子,但是,会给你的思想建一所前所未有的大房子。你还年轻,眼光不能只放在建筑这个行业,你应当多元发展。”最终他想通了。 学习两周后,谯勇周末特地跑到村委会笑嘻嘻地对我讲,“文书记,我在培训班里学会如何做生意,如何使
4、利润最大化,了解了今后社会的发展趋势等等,收获不小咧。” 一心一意办实事 “车不能进村,雨天不能行;十年九载旱,吃饭全靠天。”长田坎村行路难和饮水难的问题非常严峻。 到村后,我马上挨家挨户走访,每天走数十公里的坎坷山路,即使下雨天也不停止。脚打起了泡,磨出了血,脱了皮,我也不放弃。我同村“两委”向县交通局多次申请和沟通,最终申请到了500余万元资金,并于2022年硬化了村组道路14公里,彻底解决了车不能进村社的问题,实现了社社通水泥路。 “我做梦都没有想到,水泥马路还能够修到我们跑马坪来,现在我们全部的农产品,再也不用花费大半天时间肩挑背扛到街上去卖,在家门口就有人开着车子来收购了。”长田坎村
5、九社村民何纪海激烈地说。 九社贫困户严化富住在半山腰,无法享受到平安饮水项目。为了解决他家吃水难的问题,我冒雨进山找水源,寻水途中,脸上和手上被荆棘划出一条条口子,但我毫无怨言,最终找到了可以饮用的水源。找到水源后,又带领驻村工作队成员们一道挖井、铺设管道、安装设备,直到将那股清泉引入严化富家水缸的那一刻,我才松了一口气。 截至目前,长田坎村先后投入100余万元,共计修建人畜饮水工程4处,铺设管道50千米,新增自来水入户300余户,彻底解决了全村2000余人的饮水平安问题,让原来没有自来水的6个社均用上了自来水。 找准出路谋发展 长田坎村山高路陡,没有一项产业支撑,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经过深化
6、调研,我同村“两委”确定了“千只黄羊、千亩梅子、千亩银花、万只土鸡”的产业扶贫新思路。 万事开头难。梅子产业发展初期,没有几户村民信任种植梅子能带来经济效益,担忧市价较差导致梅子挂在树上没人收,因此不情愿尝试。 为了帮助村民尽快消退这种顾虑,我们引进了四川鑫建农业公司,通过“公司+集体资产管理公司+农户”的模式,由集体资产管理公司同四川鑫建农业公司签订梅子收购合同,鲜梅子保底价每斤1.2元。先由村干部带头种植,2022年全村种植梅子面积仅有50多亩。2022年6月份,等到梅子成熟时,集体资产管理公司根据保底价回收鲜梅子,村民马光武家的一棵梅子树的收益达到600多元,原来观望的群众看到了成效,增
7、加了信念。 在我的激励和动员之下,2022年冬全村种植面积陡增到300余亩。种植规模上来了,为了解决管护技术难题,我邀请农技专家来到长田坎村,现场指导红梅栽植、修枝、施肥、授粉、疏果等技术。经过细心管护,2022年的红梅产量达到20吨,较前一年增长了4倍,实现了户均增收400元。 2022年3月2日,长田坎村胜利接受省级三方评估组对南江县脱贫攻坚工作的考核,顺当摘掉贫困帽。 【奉湘波:一手雕木艺,雕出好日子】 湘中多山。从湖南新化县城动身,在丘陵路上蜿蜒前行。一个多小时,才到紫鹊界村所在的水车镇。 几栋崭新的四层楼房,是当地的贫困户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一楼挂着不同的招牌。“楼上住的是贫困户,一
8、楼门市统一用做扶贫。”镇党委书记何智峰介绍。 走进一楼的“潇湘木业公司”,木头特有的香味扑面而来。一侧是各种展品,另外一侧是加工车间。眼前是一个木雕、根雕组成的世界,有惟妙惟肖展翅的老鹰,以及各种充溢想象的根雕作品。 这些作品的创作者是一位38岁的残疾农夫。奉湘波一瘸一跛地走着,给记者介绍一幅幅作品,也介绍在他这里做学徒、工作的4名残疾人和16名贫困户。 奉湘波这么一瘸一跛地走过了37年。半岁那年,奉湘波连续多天发高烧,落下小儿麻痹症,左腿残疾。为了给小湘波治病,父亲起早摸黑地干农活。治疗几年,病未见效,积劳成疾的父亲也早逝。 16岁时,为减轻家中负担,奉湘波辍学。祖父、父亲会木工,奉湘波从小
9、耳闻目睹。他外出求艺,先后跟几位雕刻家学艺。学艺8年后,奉湘波背着行李,拖着工具箱,先后辗转福建、深圳等地打工。2022年,奉湘波回到家乡,准备创业。 2022年6月,紫鹊界村被定为贫困村,而奉湘波一家四口,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得知奉湘波懂得木雕手艺,驻村工作队主动协调,给他争取10万元无息贷款,激励他办起木雕制作坊。之后,奉湘波在紫鹊界山下开办了一家小店,起先了经营。自己雕刻,妻子抛光、做漆。做工精细、价格低廉的木雕、根雕,让游客爱不释手。其次年,奉湘波就脱了贫。 眼见自己的作品这么受欢迎,奉湘波确定扩大规模。2022年,镇上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投入运用,镇上拿出一楼用作扶贫车间,激励招
10、收贫困户。奉湘波以不到3万元的价格,租赁了800多平方米的门市房,购置了设备,带起来学徒。 奉湘波招工招徒,要么是残疾人、要么是贫困户。“我回乡创业,党和政府给了许多支持。我就是想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帮助一下残疾人、贫困户,为社会做点贡献。” 32岁的残疾人肖勇,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也是奉湘波的第一个徒弟,之前在外地打零工。“跟着湘波老师学徒,不但能有收入,还能学技艺。”肖勇说。从学习分辨各种木材年龄,到选木材、锯木头、刨平、拼接,肖勇渐渐上手,继而起先学习浮雕、圆雕、透雕“这两年,我每年收入四五万元,已经脱贫了!” 边带徒弟,边练技艺。奉湘波先后获得湖南省及全国残疾人技能竞赛的大奖,被评为技术能
11、手。在一块色泽灰暗的木墩上,刻刀上下翻飞,刀起刀落,木材特有的芳香扩散,图案渐渐呈现。奉湘波给我们展示了一下精湛的技艺。 “去年,销售了有600多万元,基本都是来料加工,几十万元利润吧。我现在手里已有了快600万元订单,今年的活儿干不完了!”奉湘波说,“学点网络技术搞网销,争取多做一些原创作品,再多招一些残疾人,这是我的三大安排。” 【脱贫攻坚战场上退伍老兵的作为担当】 “到2022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心向全国人民作出的慎重承诺,必需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总攻号令。
12、脱贫攻坚的决胜战场上,始终活跃着退伍老兵们的身影。他们中有的是扎根贫困农村多年的村支书,有的是先富不忘后富、带领群众脱贫的企业家,有的是尽职尽责的扶贫干部他们用忠诚和汗水书写着责任担当,呈现了永不褪色的军人情怀。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几位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退役军人,听他们讲解并描述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故事。 贵州毕节市七星关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梁曙 “让大家喝上干净水” 4月的黔西北,雨下个不停。群山间大雾环绕,路边是百米深的悬崖。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乡茨竹村,掩藏在这曲曲折折的山坳中。 来到茨竹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延长到山脊背后的小水渠。“这条水渠是最近才引的,以前,茨竹村的村民们连
13、生活用水都难以保障。”现任七星关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茨竹村前任第一书记、退役军人梁曙感慨地说。 从前茨竹村严峻缺水,村民要步行几个小时到山脚下背水吃。没有水,地里就种不出多少粮食,村民一年四季连饭都吃不饱。 “茨竹村有285户,都在一个地方背水,很多人半夜三更就去排队。”村民王民军说,“那时候我们喝口茶,有时都能望见杯底沉淀的泥浆,因为水是从泥坑里沉积的雨水中一点一点收集起来的。” 村民对水充溢了渴望。2022年,梁曙担当驻村第一书记,初到茨竹村的梁曙向村民们承诺:“我肯定要帮大家建好引水设施,让大家喝上干净水!”在大山深处、巉岩石壁,梁曙顶着烈日、肩扛锄头,带领乡亲找寻水源。他召集村组干部
14、,组成找水小分队,带着手电、柴刀、绳索、铁锹,由熟识村情的两名村民做向导,在山上探寻一切可能存在水源的地方。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最终在密林深处发觉了一处水源。 找到了水源,梁曙一刻也不停留,立刻着手引水工程的建设。磨破嘴皮跑项目、想方设法筹资金梁曙多次联系水利部门到茨竹村进行实地勘测设计,规划4个工程建设项目,向上级有关部门和社会爱心人士筹集到100余万元资金工程立项了,资金到位了,梁曙便组织乡亲们抓紧施工。螃蟹沟饮用水工程不到1个月时间便竣工投入运用,其余3个工程也在一年内全部建成投入运用。 看着从自来水管里流淌出的汩汩清泉,茨竹村的村民笑逐颜开,他们结束了祖祖辈辈背水的历史。 担当第一书记
15、期间,梁曙组织全体村民创立生态农村种植养殖合作社,先后引进社会资金规划建成2000亩辣椒和6000亩皂角种植基地,100余亩林下养鸡和2000多平方米的能繁母猪饲养基地“我是扶贫干部,也是退役军人,老百姓盼的就是我要做的。”梁曙说,“看着大家的日子一每天变好,我越干越有劲!” 陕西佳县螅镇荷叶坪村第一书记高旭 红枣成了致富“金蛋蛋”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哟,九十九道弯上哟,九十九只船哟,九十九个艄公哟来把咱的船儿搬” 如今,黄河上早不见了艄公的身影,这首黄河船夫曲的诞生地陕西省佳县螅镇荷叶坪村贫困落后的局面,也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全面打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这其中,有第一书记高旭的辛勤付出。
16、1969年诞生的高旭,是土生土长的佳县人。他1986年12月应征入伍,2022年12月转业到榆林市能源局仅半年,便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脱贫攻坚的新战场。 初到荷叶坪村,细心的高旭发觉全村因病致贫率高达53%,但病因始终无法找到。怀疑饮用水存在平安问题的他,快速对全村4口井水进行采样化验,结果发觉全村水源重金属均严峻超标。 “必需安装净水装置,每户安装一台!”高旭下定决心并劝服村镇干部群众。为了让村民喝上放心水,高旭像给自己置办家产一般考察市场。当时每台净水器市场价是3000元,高旭跑了好多地方,讨价还价,最终商定每台2600元,榆林市能源局补助1800元,村民自己只担当800元。这之后他通过争取
17、项目,家家户户又接连喝上了自来水,从根子上解决了全村的平安饮水问题。 荷叶坪村盛产红枣。前几年,由于受市场不景气的影响,加之每到红枣成熟时,秋雨绵绵,红枣裂果,全村2100亩枣树一度处于“树没人管、枣没人收”的尴尬境地。 2022年,在高旭的提议下,荷叶坪村结合扶贫政策,将全村2100亩枣树流转至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管理,从剪枝施肥到病虫害防治,均由合作社统一负责。红枣成熟后合作社保底回收,有效解决了村民红枣销售难、收入不稳定问题。合作社还全方位吸纳村内剩余劳动力就业。截至目前,累计兑付工资近80万元,真正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打上工、挣到钱。 此外,他们还新建了210平方米的保鲜库,将鲜食红枣上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脱贫 攻坚 故事 写作 素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