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念奴娇·中秋》鉴赏 《念奴娇·中秋》译文及赏析.docx
《苏轼《念奴娇·中秋》鉴赏 《念奴娇·中秋》译文及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念奴娇·中秋》鉴赏 《念奴娇·中秋》译文及赏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苏轼念奴娇中秋鉴赏 念奴娇中秋译文及赏析 念奴娇·中秋是由苏轼所创作的,中秋之月激发过文人多少丰富的情感和无穷的想象,苏东坡在熙宁九年(1076)写过的喜闻乐见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尽情驰骋对月宫的幻想,表达超脱尘俗和依恋现实的冲突,倾吐对情同手足的胞弟的思念。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念奴娇·中秋 宋代:苏轼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凉爽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
2、断横笛。 念奴娇·中秋译文 置身高楼,凭高看去,中秋的月夜,长空万里无云,显得更为宽阔无边。月亮的光辉从天上照耀下来,使秋天的碧空沉醉在一片清冷之中。在月宫的琼楼玉宇上,仙女们乘鸾凤逍遥自在地来来往往,我憧憬月宫中的清净自由,秀丽的江山像图画般的漂亮,看过去在朦胧的月色里,树影婆娑。 现在我把天上的明月和身边自己的影子当成知心挚友和他一起起舞,希望开心地度过如此良宵,邀月赏心,用酒浇愁,但悲愁还在。不要辜负了这良辰美景,此时此刻,唯有月亮才是我的知音,渴望乘风归去,在明净的月宫里,把横笛吹得响彻云霄,唤起人们对美妙境界的追求和憧憬。 念奴娇·中秋注释 元丰五年八月十
3、五日在黄州作。念奴娇:南北曲均有。属大石调。字句格律与词牌前半阕同。南曲用作引子,北曲用于套曲中。另北曲大石调有百字令,别名念奴娇,与词牌全阕同,用为小令。 桂魄:月亮的别称。古人称月体为魄,又传月中有桂树,故称月亮为“桂魄”。 “冷浸”句:秋天的碧空浸透着清冷的月光。 玉宇琼楼:传闻中月宫里神仙居住的楼宇。形容月中宫殿的精致。 乘鸾:异闻录:“开元中,明皇与申天师游月中,见素娥十余人,皓衣乘白鸾, 笑舞于广庭大桂树下。” 凉爽国:唐陆龟蒙诗残句:“溪山自是凉爽国。” 烟树:烟雾覆盖的树木。历历:清晰可数。 翻然:回飞的样子。 鹏翼:大鹏之翅。 念奴娇·中秋赏析 古往今来,中秋之
4、月激发过文人多少丰富的情感和无穷的想象,苏东坡在熙宁九年(1076)写过的喜闻乐见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尽情驰骋对月宫的幻想,表达超脱尘俗和依恋现实的冲突,倾吐对情同手足的胞弟的思念。 词的开头“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是写万里无云的中秋夜月。原来在中秋月夜,长空万里无云,是人们常见的,没有什么稀奇。但这里作者加上“凭高眺远”四字,就使得境界全然不同。作者置身高楼,凭高望远,所以视野开阔,而使得长空显得更为宽阔无边,毫无尽处,引人入胜。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由晴空写到明月。古时称月为魄,传闻月中有桂树,故称月亮为“桂魄”。意思是说,月儿的光辉从天上飞来,它所照耀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轼念奴娇·中秋鉴赏念奴娇·中秋译文及赏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