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说课稿57389.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说课稿57389.pdf(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说课稿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某某,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板书题目)。下面我将由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来说明我对这节课的理解与设计。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节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在整个初中阶段物理知识中虽不是重点,但从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信息意识、研究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2.教学目标
2、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方法与过程: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的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3.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产生的原理 难点:声音产生的原理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但是他们刚接触物理,对
3、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还需要直接经验的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事物和现象引入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三、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法等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获取和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本节课通过教师演示实验、质疑、引导学生观察等,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都能传声,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运用了讨论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讨法等学习方法,着力开发学
4、生的活动空间、思维空间、表现空间。四、教学过程 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利用 PPT 课件展现一些自然界中正在发声的情景。意图:通过对自然界一些声音的播放,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里,从而对声音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然后提出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不是经常制造出一些声音来,现在利用书桌上的东西你能不能制造出一些声音来。(学生利用书桌的东西制造出声音)然后提问:你对声音有什么问题?(学生说出自己想知道的有关声的问题和不懂的问题)教师在黑板上列举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第二环节:合作学
5、习,探究新知。1 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提出问题(1)你能不能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2)观察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何区别。(3)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4)发声物体分别是什么。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分组讨论思考问题,各小组派出代表展示讨论结果,师生合作得出结论。通过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感悟到:实验中要用到比较的方法,比较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物体的区别。2探究实验 实验 1 引导学生用钢锯条、橡皮筋、喉头进行发声实验(教师指导观察学生实验,尤其强调将发声与不发声时进行比较;指导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学生开始实验 1 讨论得出答案:物体发声时振动,不发声时不振动。实验 2 用音叉、鼓做实验 问题(1)
6、你观察这次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区别像实验1 一样明显吗?(2)怎样使不明显的现象变明显呢?紧挨着音叉。启发学生是否可利用它对别的物体产生的效果来显示呢?学生思考讨论可能得出下列办法:可以在鼓上放一些轻小的物体(如纸屑)紧挨着音叉放一乒乓球。这时引导学生改进实验再做,并同样回答前面的问题。最后师生总结得出: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样设计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试验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同时向学生渗透了在物理的研究中经常用到变抽象为具体,变细微为显箸的研究方法。3、了解如何记录声音 提出问题:知道了振动产生声音,那么如何留住声音呢?现在我们能听的
7、最早的声音是什么时候呢?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发明了什么来留住声音?你知道它们是如何留住声音的吗?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这时利用多媒体展示留声机、磁带、和激光唱片的图片,并让学生观察课本图 113 让学生体会它的原理。第三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哪些问题?你获得了什么知识?通过问题式的小结,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重点,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第四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课外作业是课内作业的延续,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有效地进行第二次学习,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
8、教学目标,我布置了以下作业:必做题:第 16 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 1 题 选做题:收集自然界中一些特殊的发声现象 设置必做题和选做题两个层次的作业,满足不同学生能力的需求,既使学生进行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六、板书设计 为了使板书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我设计了以上板书。第 1 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能力提升 1.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如图所示,这说明了()A.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快 2.在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3
9、.在探究人耳怎样听到声音时,可以用肥皂膜模拟人耳的鼓膜。如图所示,当喇叭发声时,肥皂膜将()A.振动 B.静止不动 C.一直向右运动 D.一直向左运动 4.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A.真空不能传声 B.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340 m/s C.声音在固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 D.喇叭发音时,放在纸盆上的纸屑在上下跳动,说明纸盆在振动 5.(2017山东济宁中考)同学们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下面两种看法,请根据你的知识,对每种看法作出评论。(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运动产生的”,评论:。(2)“声音的传播速度是 340 m/s”,评论:。6.如图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
10、也会发声,说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还可以观察到紧挨音叉的塑料球弹起,说明声音是由 产生的。7.已知人耳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 0.1 s 以上,现有一根长为 8.5 m 的铁管,如果你将耳朵贴在铁管的一端,让另一个人去敲击一下铁管的另一端,则敲击声由空气传入你的耳朵需要 s,你会听到 次敲打的声音。(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340 m/s,在铁中传播速度为 5 200 m/s)8.观察下表,试写出两个与声音传播速度有关的结论。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s-1)空气(0)331 海水(25)1 531 空气(15)340 冰 3 230 空气(25)346 铜(棒)3 750 软木 500
11、 大理石 3 810 煤油(25)1 324 铝(棒)5 000 水(常温)1 500 铁(棒)5 200 结论:(1)。(2)。探究创新 9.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下表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数据:空气温度/-20-10 0 10 20 30 声音 速度/(ms-1)318 324 330 336 342 348 (1)请你在如图所示的坐标系中作出声速和温度关系的图象。(2)请你根据所作图象找出温度为-5 时声速为 m/s。参考答案 1.A 解析:音叉发声时乒乓球被弹起,说明音叉在振动;音叉振动不容易观察,通过乒乓球的运动反映音叉在振动,这是一种实验方法转换法。2.C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
12、的振动产生的。敲击水瓶琴,水瓶琴振动发出声音;真空罩中响铃的闹钟振动发声,只是声音没有被传播出来;关闭的立体声收音机,不会产生声音;吹响的哨子,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3.A 解析:人耳听到声音的原理是外界传来的声波能引起鼓膜的振动。当喇叭振动发出声音后,声音经过空气传播到肥皂泡处,可以使肥皂泡产生振动。4.C 解析:对题中提供的四个选项逐一进行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选项A正确;查阅教材小资料“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可知,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声音在固体中一般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故选项 B 正确,选项 C 错误;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喇叭发音时,放在纸盆上的纸屑
13、在上下跳动正是说明了这个道理,故选项 D 正确。5.答案:(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故此种说法错误(2)声音在15 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 m/s,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相同的,故此种说法错误 6.解析:由题意知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也会发声,说明了右边音叉发出的声音传到了左边音叉,引起了左边音叉振动。根据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知,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紧挨音叉的塑料球弹起,说明了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由此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答案:空气 振动 7.解析:由v=,得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t1=空气=8.5m340m/s=0.025s,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时间为t2=铁=8.5m5200m/s=0.0016s,则两次声音的间隔小于 0.1s,此时人耳无法分辨两次声音,故只能听到一次敲打声。答案:0.025 一 8.解析:通过分析表格数据,总结出规律性的结论,是一种必须具备的能力。由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在空气中,随着温度的变化,声速是不同的,说明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温度有关;通过比较在气体、液体、固体中的声速数值可知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答案:(1)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温度有关(2)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 9.答案:(1)如图所示(2)327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