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7253.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7253.pdf(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说课稿 XX 中心小学 XXX 一、说教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节的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它分为 4 个部分:1、创设情景、制造声音 2、收集事实、提出假设 3、设计实验、小组合作、验证假设。4、提高总结、思考延伸。每个环节层层推进,让学生经历了整个
2、探索求知的过程。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科学学习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并且懂团结,会协作。在认知水平上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但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关注,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上课前由老师提供的一首欢快的歌让学生动起来,用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为上课营造快乐的气氛是使得学生对这节课产生兴趣。另外,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三、说目标及重、难点。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不振动就不会发出声音。2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
3、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声音产生的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能从连续的探究活动中抽象概括出声音产生的原因;能借助别的物体来设计、观察物体的振动。3、情感与价值目标:在对“物体发声原理”的探究活动中,能积极提出问题、想法和建议,阐述自己的理由;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乐于合作与交流,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教学难点:能从连续的探究活动中抽象概括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四、说教法、学法。1、教法 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进行直观演示,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对知识的掌握。活动探究法:通过探究活动的形式,以学生
4、为主体,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小组讨论法:利用已有的资料,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2、学法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分析观察 五、说教学准备:鼓、钢尺、橡皮筋、米、水、橡胶小槌、学生实验记录表、多媒体课件等。六、说教学流程:(一)自主学习(激趣导入,揭示课题)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我从小学生喜欢一些快乐的动作,在做中学的的心理特点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上课之前准备好一些物体发声的录音材料,收集一些有关声音的资料。上课开始的时侯,做“听声音,猜声音”的活动,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关
5、注,通过让学生说说听到的声音,进一步“唤醒”学生对声音的直接认识。让学生初步感觉到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奥秘的兴趣。此时,老师进一步引导:“其实,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声音,大自然的风声、雨声、雷声,乡间的鸟鸣,城里车水马龙的声音。所以声音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再也熟悉不过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现在你们身边有许多物体,你能不能自己来制造声音呢?在制造声音的过程中,你想了解声音的那些知识?”。学生肯定会提出许多问题:比如,声音是怎样来的?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来的?声音为什么有高有低等问题。揭示了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二)互动学习(小组合作,
6、自主探究)1、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使物体发声。每个学生明确要思考的内容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活动。但是让学生发出声音太简单了!学生会不以为然 地乱敲乱打,所以这里教师应该提出:“老师不是看哪个学生制造的声音响,而是谁想到的办法多。”这样既可以管理课堂,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首先组织学生用桌子上许多物体发出声音,接着让学生大胆的猜想声音产生的原因,让学生带着猜想进行有目的的实验。那么,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步步深入。2、实验一:用尺子做发声实验 观察发声的物体并做记录,提出假设。(1)、在教师引导下观察鼓尺子、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现象的活动。(2)、学生自主活动:观察其他物体在发声前后
7、的变化,作好观察记录。(3)、归纳得出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点。(4)、在活动中教师巡视,关注每一组的研究情况,并适当插入到个别组的研究中。记录各组的研究情况,并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评价。研究物体为什么会发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难说清楚,这个活动有收到放,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录、学会思考。通过相同现象的观察分析,自然而然想到发声物体与振动有关。但是为了科学的严谨性,我们需要用实验的方法进一步验证我们的想法,所以就很自然地提出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的假设。3、教师演示实验:再次利用实验从正反两方面收集事实,验证假设。(1)使鼓、橡皮筋、钢尺发出声音,引导他们通过看、听、摸,甚至用一些间接的方法验证物体发声时确实是在振动。(2)而后让学生充分利用有结构的材料自行设计实验验证。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3)使原来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从反面验证假设。这是一个加深理解的活动,这里围绕“发声的物体一定是振动了吗?”从正反两个方面验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实验的方法把这个过程观察得更仔细,当然学生理解起来就更容易。(三)延展学习 1、巩固练习 2、找寻人体发声器官声带。3、探究小提琴、笛子、青蛙、水流等是什么振动发出的声音?(四)小结 七、说教学板书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振动-发声 不振动-不发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