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训练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点训练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答案】33725.pdf
《考点训练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点训练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答案】33725.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训练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点训练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答案】33725.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东阿一中高二历史一轮复习 人教版必修一 考点训练 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解析】所加官员成为皇帝的亲信,汉武帝通过他们“讲议朝政,奉诏治事”,形成新的“中朝”决策机构,以制衡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加强皇权,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与汉朝史实明显不符,排除。【答案】A 2【解析】隋唐建立的三省六部制在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草拟、审议和执行,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三省相互牵制,相互制约,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决策失误,故选 A 项。【答案】A 3【解析】图示是汉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它是在吸收秦朝郡县制基础上实行的制度,故 A 项错误;郡国并行
2、制中封国势力较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 B 项错误;封国中王国独立,容易与中央形成对抗,故 C 项正确;郡国中王国独立性较强,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发展,故 D 项错误。【答案】C 4【解析】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管理制度,郡县制是秦汉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故 A、B、C 项错误;唐代“地方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是科举制,“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是三省六部制,并且两种制度对中国传统政治影响深远,故 D项正确。【答案】D 5【解析】题目涉及中书、枢密院和三司之间的分权,这反映了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故选 B。【答案】B 6【解析】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题干并未说明元朝设臵行省的数量
3、,且初臵的是江淮行省,后才改名为江浙行省,不可证实,故选 C 项。【答案】C 7【解析】解读题意,在地方设立行省,维持复杂的局势,大量任命官员,使行省有诸侯的形制却没有诸侯的权力,故 B 项正确;题中没有涉及选官,故 A 项错误;行省不局限于边疆,钳制边疆地区片面,故 C 项错误;题中没有涉及减少财政内容,故 D 项错误。【答案】B 8【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运用信息的能力。首先判断,材料提及的制度是宋代的二府三司制,然后依据所学知识,这种中枢权力机构设臵的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最后由材料得出,它的设臵使得“财已匮”“民已困”却仍旧“不已”,由此得出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故 C 项正确。【
4、答案】C 9【解析】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唐宋时期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威胁到皇权,因此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尤为突出,故 C 项正确;唐宋时期实行的仍然是专制政体,故 A 项错误;宰相参与讨论军国大事,皇帝是国家的实际决策者,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关系,故 D 项错误。【答案】C 10【解析】由“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可知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且拥有较大的权力;“与都省为表里”,说明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必须接受中央的节制,故 A 项错误,B 项正确,D 项错误;由行省“统郡县”可知其并没有否定秦汉以来的郡县制,故 C 项错误。【答案】B 11.【解析】“公天下
5、”到“家天下”的转变是启创立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故 A 项错误;从梁启超的论述可以看出,“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实现了血缘国家向地域国家的转变,故 B 项错误;“汉朝的革命”主要是实行察举制,实现了选贤任能,改变了汉以前的世卿世禄制,故 C 项正确;实现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的是秦朝,故 D 项错误。【答案】C 12【解析】题干主旨是科举制度接近近代社会价值取向,近代社会价值取向的重要表现就是打破专制特权,实行民主政治,故 B 项正确;A、C、D 三项不是近代社会特有的价值取向,排除。【答案】B 13答案 C 解析 王国的自主权是在西汉初年就取得的,“推恩令”本身并没
6、有直接扩大王国的自主权,故 A 项错误;“推恩令”的实质就是分封制,故 B 项错误;通过“推恩令”这一做法,中央政府不断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 C 项正确;“推恩令”是在和平的方式下逐渐地削弱王国,而不是直接“解除”王国的物质基础,故 D 项错误。14答案 B 解析 秦朝三公九卿制下,太尉是虚设,军权实际日常掌握者是皇帝,不符合题干“正常”“最能反映”的要求,故 A 项错误;隋唐时期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各司其职,职责明确,相互牵制,六部隶属尚书省,执行具体事务,较符合题意,故 B 项正确;明朝的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顾问机构,始终不是法定意义上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不
7、符合题意,故 C 项错误;清朝军机处跪受笔录,上传下达,中央决策权完全集中到皇帝一个人手里,不符合题意,故 D 项错误。15答案 D 解析 图片反映的是二府三司制。秦朝中央机构实行三公九卿制,不符合材料中图片信息,故 A 项错误;西汉时期中央实行中外朝制度,图片中没有体现,故 B 项错误;唐朝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图片中没有体现,故 C 项错误;图片中“三司使、枢密院和参知政事”是北宋为加强君主专制,把宰相权力一分为三的表现,故 D 项正确。16答案 D 解析 材料体现的不是行省的权力,而是其权力受到节制,故 A 项错误;元代行省的权力较大,故 B 项错误;“行 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指的
8、是行省制下中央政府牵制地方重臣,防止其割据一方,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故 C 项错误;元行省尽管权力很大,但受中央政府节制,故 D 项正确。17答案 B 解析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时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故 B 项正确;世官制是夏商周时期的选官制度,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科举制是隋唐至明清时期的选官制度,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18答案 D 解析 从“(杨绾)上疏条奏贡举之弊”可知,杨绾指出了科举制的弊端,因而材料是对弊端提出的解决措施,而不是要恢复察举制,故 A 项错误;材料只是针对科举制弊端提出解决措施,而不是反对科举制,故
9、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流程变化的内容,故 C 项错误;从“今之取人,令投牒自陈,非经国之体也”和“望请依古制,县令察举孝廉以孝廉为名,荐之于州”,可知为改革科举制的弊端,要增加对孝、廉品德方面的考察,故 D项正确。19答案 D 解析 监察谏议制度开始于秦朝,由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故 A 项错误;两条老规矩不能说明宋代已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故 B 项错误;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员的横征暴敛,故 C 项错误;监察制度作为常设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对官员行使权力起到了约束作用,故 D 项正确。20答案 B 解析 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并设殿阁
10、大学士。明成祖时设内阁,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它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内阁首辅虽有时会操纵朝政,但其权力并不是来自制度及其职位,而是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故内阁首辅操纵朝政进一步体现了君主集权的加强,故 A 项错误。C 项“内阁取代六部”与史实不符,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但未被“内阁取代”。D 项内容违背了材料信息。21答案 B 解析 由“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等信息,可知清代军机大臣的职责是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这时的军机处已经不再是单纯地办理军务,排除 A 项;材料不能说明
11、军机处机构是否完备,排除 C 项;由材料“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可知军机处不是专理刑狱的机构,排除D 项。答案为 B 项。22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往日势重而权有所归”表明内阁是有权力的,故 A 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内阁同僚时而“附之以谋进”,时而“击之以博名”现象,归根到底取决于该阁臣是否能得到皇权的信任,故 B 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了内阁官场趋炎附势的现象,不能表明其内部矛盾是否尖锐,故 C 项错误;“制约”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故 D 项错误。23答案 B 解析 军机处权力高于内阁,故 A 项错误;军机处能协助皇帝快速处理内政外交,故 B 项正确;军政要务决策权在皇帝手中,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答案 考点 训练 至元 政治制度 演变 明清 君主专制 加强 33725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