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测试题33991.pdf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测试题3399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测试题33991.pdf(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第 1 页 共 1 页 高二历史人教版 选修一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测试题 命制:张福斌 审核:郜周杰 一、选择题 1春秋时期我国奴隶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A生产力的发展 B周王室的衰落 C诸侯争霸 D周朝统治腐朽 2“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王朝软弱无力”指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经济变革”指土地私有制 C“多事”指“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封建主”指新兴的地主阶级 3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动力主要来源于()A诸侯国的国君 B新兴地主 C奴隶主贵族
2、 D士人 4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国君纷纷信奉法家思想,推行变法,其初衷是()A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社会生产 B实现富国强兵,避免成为别国兼并对象 C压制其他派别,实现思想统一 D顺应历史潮流,适应社会制度变革要求 5元朝人陈采正评价管仲改革时说:“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该评价()A实际上是对管仲改革的贬低与讽刺 B只看到了表面而忽视了管仲改革的深层次影响 C比较客观地阐述了管仲改革的影响 D既看到了管仲改革的积极影响也看到消极影响 6战国时期,为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稳定小农经济而采取的措施是()A“相地而衰征”B“履亩而税”C“尽地力之教”D“平籴法”7魏文侯变法与管仲
3、改革的相同点是()A废除了世卿世禄制 B废除了井田制 C破坏了井田制 D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8 诗经中描写秦国,“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反映出当时的秦国()A政治清明 B经济发达 C民风强悍 D矛盾重重 9春秋时期我国奴隶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A生产力的发展 B周王室的衰落 C诸侯争霸 D周朝统治腐朽 10“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王朝软弱无力”指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经济变革”指土地私有制 C“多事”指“百家争鸣”
4、局面的出现 第 2 页 共 2 页 D“封建主”指新兴的地主阶级 11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动力主要来源于()A诸侯国的国君 B新兴地主 C奴隶主贵族 D士人 12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国君纷纷信奉法家思想,推行变法,其初衷是()A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社会生产 B实现富国强兵,避免成为别国兼并对象 C压制其他派别,实现思想统一 D顺应历史潮流,适应社会制度变革要求 13元朝人陈采正评价管仲改革时说:“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该评价()A实际上是对管仲改革的贬低与讽刺 B只看到了表面而忽视了管仲改革的深层次影响 C比较客观地阐述了管仲改革的影响 D既看到了管仲改革的积极影响也看到消极影响
5、 14战国时期,为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稳定小农经济而采取的措施是()A“相地而衰征”B“履亩而税”C“尽地力之教”D“平籴法”15魏文侯变法与管仲改革的相同点是()A废除了世卿世禄制 B废除了井田制 C破坏了井田制 D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16 诗经中描写秦国,“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反映出当时的秦国()A政治清明 B经济发达 C民风强悍 D矛盾重重 17观察下图,从图中获得的历史信息不包括()改革前的辩论 A商鞅为了实现变法敢于同旧贵族展开斗争 B商鞅的变法主张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 C商鞅变法在秦国得到了一定的支持 D商鞅变法必然以失败而告终 18(公
6、元前 338 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当时代表了()A没落贵族 B有功将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 19“山东之士被甲蒙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裼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夫秦卒与山东之卒,犹孟贲之与怯夫;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注:孟贲、乌获均为勇猛的力士)统一六国前的秦国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A秦人素来彪悍 B秦地与山东自然条件不同 C秦国士兵过于霸道 D变法使秦国军事强大 第 3 页 共 3 页 20公元前 361 年,秦孝公继位。那时,各诸侯国会盟
7、,拒绝邀请秦国参加。公元前 343 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贺。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 B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 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 D各国害怕秦发动兼并战争 21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投宿,谁就要连坐的。”商鞅只得逃往魏国避难。这个故事主要说明()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 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 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 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 22商鞅在秦国变法,但“商君虽死,秦法未败”,其根本原因是()A进一步壮大了秦国的实力 B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C顺应
8、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D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 23有人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下列新法哪一项可以作为立论依据()A“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B“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C“集小乡邑聚为县”24商鞅死后被施以车裂之刑。但是“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上述现象说明()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 商鞅实行严苛的法律自食其果 A B C D 25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其中著名的是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这些变法的共同根源是()A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 B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 D各国
9、君主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26春秋管仲改革中最易推动社会形态转变的是()A“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B对政治的改革 C对军事的改革 D“相地而衰征”27中国吴起镇的得名与古代著名的改革家吴起相关。吴起改革的措施不可能包括()A强化世卿世禄制 B限制贵族的权力 C奖励军功 D严禁私门请托 28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29商鞅变法内容中,直接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的是()第 4 页 共 4 页 A重农抑商 B奖励军功 C建立严密
10、的户籍制度 D制定连坐法 30恩格斯说:“迄今的一切革命,都是为了保护一种所有制以反对另一种所有制的革命。”商鞅变法中能够说明上述观点的是()A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努力耕织的人 C奖励征战中立军功的人 D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地方 31“至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这使秦国()A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 B加强了各地经济联系 C促使地主制经济发展 D发展了商品经济 32秦国的广大农民在看到商鞅变法的措施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如下图),主要是因为()连坐制度可以使他们远离刑罚的惩罚 奖励耕织刺激了他们生产的积极性 奖励军功给他们提供了改变社会地位的机会 自耕农的土地所有权得到
11、了国家法律的认可 A B C D 33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了()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制度 34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A秦国的四位国君是推动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B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 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35(2014四川文综1)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
12、)A商鞅变法 B汉武帝改革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36(2015山东文综47)(10 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第 5 页 共 5 页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10 分)37(2014浙江自选模块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10 分)材料一 商鞅是著名法家,坚持变法,富国强兵,故“商鞅虽死
13、,而秦卒行其法”。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主要观点有:“商君之法,使民务本而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苏轼商君功罪);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司马迁商君列传)。据中国古代史改编 材料二 人说惠王(即秦惠文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而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战国策(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简析该理论在历史上的作用。(5 分)(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商鞅遭车裂而“秦人不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人教版 选修 第二 单元 变法 测试 3399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