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课程教学辅导第九章-能力10698.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课程教学辅导第九章-能力10698.pdf(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河南电大心理学课程教学辅导】1 第六章 语言学习辅导 来源:河南考试网 第一节 语言的一般概念 一、语言的含义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人类文明和个体智慧的发展过程中,语言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语言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在漫长的社会生产和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元素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一种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行为。可以说,语言是人类的共有特征,是人类与动物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心理学与语言学的交叉学科叫做心理语言学。该学科主要研究语言活动中的心理过程,它涉及人类个体如何掌握和运用语言系统以及为了掌握和运用这个系统应具有什么知识
2、和能力。心理语言学研究的问题包括语言的知觉和理解,语言的产生,语言的获得,语言的神经生理机制,各种语言缺陷,语言和思维、情绪以及个性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对学习、思维和儿童心理发展领域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二、语言的特征 语言种类繁多,从表面上看,各种语言间的差异很大,它们发音不同,语法规则也不同。但是在这些表面差异之下,所有语言都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一)语言的结构性 语言的结构性是指每一种语言都是受规则支配的,说同一种语言的人都是以相同的语言规则而不是随机的方式来说话的。语言具有多个层次,最底层是一套音位,音位之上还有语素、词和句子。在每个层次上,都存在着一定的组合规则。因此我们说,
3、语言是由音位、语素、词和句子等按照一定规则组成的系统。随意组织的音位、语素或词通常是没有意义的。当然,不同语言可能遵循着不同的规则。例如,汉语中的“我吃饭”符合汉语语法,能表达一个确定的意义,但在日语中要表达同样的意义,就得把词序改成“我饭吃”。(二)语言的产生性【河南电大心理学课程教学辅导】2 语言的产生性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指人类具有无限的、创造性的产生语言的能力。虽然我们对一种语言的使用是受限制的我们必须使用特定的符号系统和遵循特定的规则,但是通过一种语言中有限的语音和词汇,我们可以创造出无限个有意义的句子和短语,这些句子或短语也许是我们以前从未听说过的。语言的产生性的另一方面是同
4、样的观点或思想可以用各种语言来表达。虽然不同语言可能在容易度和清晰度上有很大区别,但是每种语言似乎都具备表达任何观点的能力。可以用汉语表达的思想,同样也可以通过英语、法语或荷兰语来表达。(三)语言的意义性 一种语言中的每一个词都具有某种意义,词通过各种不同组合所产生的句子可以表达更为复杂的意义。词和意义的结合是约定俗成的,这使得用同一种语言的人都知道哪些词指的是世界上的哪些事物、事件和情境。例如,在汉语中,“眼睛”用来指代视觉器官,而英语则用“eyes”来表示相同的意思。不能传达任何意义的语言都不是正常的语言。有一种叫做威尔尼克失语症的语言障碍,患有这种障碍的人说话很流畅,但是说出来的话是没有
5、任何意义的,这主要是因为其脑内负责分析语言意义的脑区受到了损伤。(四)语言的社会性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作为人们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而服务于社会的。语言交流发生在人与人之间,因此一个人说话的内容,通常要受到别人的影响。此外,语言还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中国古代的语言是文言文,现代则通行白话文,这种语言习惯的变化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密不可分的。三、语言的功能 语言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它的基本功能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保存和传授社会历史经验的功能 语言是保存和传授社会历史经验的媒介。人类个体的认识和实践,都是以前人的经验为基础的。前人的经验能够保存下来,传授给后代,
6、主要是通过语言。如果没有语言这个媒介,同代人间就无法交流经验,世代人间也无法传递经验,社会也就难以发展。人类知识经验的传授,有些是口头上代代相传而积累下来的,但更多的是在文字产生以后,通过文字记载下来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开始的标志之一,就是文字的诞生,我们现在对那个时代的了解,也主要是通过相关的文字记载。因此可以说,语言文字记载了几乎整个人类历史的知识经验。(二)交流和表达的功能【河南电大心理学课程教学辅导】3 交流是语言的主要功能。如果说人的感知、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都是内部的活动,那么语言的特点之一就是它是宣之于外的。人们可以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其他人也能通过语言来了解我们的所思和
7、所感。因此,语言是沟通不同个体之间的桥梁,是不同个体发生相互影响的最有效的工具。从原始人类的社会,到今日高速发达的信息社会,语言一直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三)思维功能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人们思维的工具。语言与思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方面,语言依赖思维。语言不是空洞的声音,而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心理现象,语言的意义主要来自于思维。因此,虽然鹦鹉能够逼真的模仿人类的语言,但由于它不懂其中的意义,所以它发出的声音并不是真正的语言。另一方面,思维需要通过语言来表征。从出生到一岁半这个阶段,婴儿的思维主要是以动作为媒介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 27 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学习语言。
8、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学会用词语和句子来表征客观事物的过程。掌握了语言这一有力工具,客观事物及其相互联系就可以用一种更为经济的符号来表示了。第二节 语言的结构与理解 一、语言的结构 语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具有层次结构。对语言的结构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大量的语言现象和讨论语言问题。语言的基本语音单元被称为音位,音位之上可分为语素、单词、短语和句子。(一)音位 音位是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一个音位表示了语言中被知觉为相同的一类声音。例如,鲁lu和吕l两个音节,其辅音相同、声调相同,只是元音不同,一个是u,一个是,这两个音节是靠u和的不同区分的,所以u和就是汉语普通话中的两个不同的音位。一
9、般来讲,在英语中,音位和字母相对应,但是也存在例外。有时一个字母在不同的单词中,可代表不同的音位,如字母 a 在英文单词 hat 和 hate 中分别代表不同的音位。有时几个字母合并也可以代表一个音位,如 ee 在单词 feet 里代表一个音位。(二)语素【河南电大心理学课程教学辅导】4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语义构成单位,是词的构成要素,因此也称词素。例如,“电脑”这个词汇有两个语素:“电”和“脑”。有一种语素既能单独成词,又能与其他语素联合构成词语,被称为自由语素。如“好”既可以独立成词,也可以同别的语素组成如“好人”、“美好”、“好运”等词,因此它是自由语素。还有一种语素不能单独成词,但能作
10、为构词成份与其他语素组合成词,被称为黏着语素,如汉语中的“之乎者也”等。(三)词 词是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在日常口语和书面语的交际过程中,人们使用的单位都是词。词是由语素组成的,由一个语素组成的词叫做单纯词(如天、地、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组成的词叫合成词(如“人才”、“地球”)。词的不同组合在语句中可以构成不同的结构成分,如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和介词短语等。(四)句子 句子是独立表达比较完整语义的语言结构单位。20 世纪 50 年代,语言学家乔姆斯基针对句子结构问题提出了转换生成语法。他认为,人们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这种语言的转换规则系统,并用这些有限的规则生成无限数目的句子
11、。转换生成语法模型由三部分组成:句法规则,语义规则和语音规则。其中句法规则又分为基础和转换两个部分。基础部分包括短语结构规则和词库。基础部分生成句子的深层结构,它决定了句子的语义解释;深层结构再经过转换部分的转换规则的作用,产生句子的表层结构,它表明了实际句子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语义规则和语音规则分别提供句子表示的语义和发音。二、词汇的理解 词汇的理解也称为词汇识别,是指人们通过听觉或视觉,接受输入的词形或语音信息,并在头脑中揭示词义的过程。心理语言学家研究词汇识别时最常用到的方法是词汇判断任务:例如向被试呈现一串字母,有些字母构成一个词(如 BOOK),有的则是无意义音节(如 BKOT),被
12、试的任务是在保证准确率的前提下尽快的判断呈现的字母串是词还是非词。研究者通过词汇识别任务发现,影响词汇识别的因素主要包括如下几类。(一)词频 所谓词频,是指某个单词在书面语言中的使用次数。研究者通常对某个词在报刊、杂志和教材等语言材料中被使用的次数进行统计来确定词频。豪斯在研究中呈现使用频率不同的单词让被试识别。结果发现,单词的使用频率越高,对单词的觉察阈限就越低,单词的识别时间也就越短。反之,【河南电大心理学课程教学辅导】5 词的使用频率低,对词的觉察阈限就高,识别的时间就长。这就是单词识别中的词频效应。(二)词长 对于拼音文字的一些研究发现,在词的使用频率相同的条件下,一个词所包含的字母越
13、多,识别时间就越长,这就是所谓的词长效应。词长效应说明,单词包含的字母数量会影响到词汇的识别。彭聃龄等人对汉字的研究发现,汉字词汇的识别时间会随着笔画数量的增加而增长,这说明笔画数量也会影响到单词识别的速度。(三)语境和语义 任何一种语言交际活动都是具体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的,或者说,都离不开什么人说、对谁说、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场合说等,这些语言使用时的环境,就是通常所说的语境。研究发现,当两个单词共同呈现时,两者间的语境关系会对目标词的识别产生影响。在汉语语境研究中,彭聃龄等人考察了语境对双字词识别的影响。他们按照语境与目标词语义联系的程度分为强语境(如牢房-监狱)、弱语境(如田野-碧
14、绿)和无关语境(如软禁-细菌),被试的任务是词汇判断。结果发现,语境对高频目标词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但对低频目标词的促进作用非常显著。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词的语义特征也会影响词汇的识别。詹姆斯用词汇判断法研究发现,低频具体词的识别比低频抽象词的识别更容易。黑诺等人的发现,在词汇判断任务中,意义较多的词(多义词)比意义较少的词或单义词更容易识别。三、句子的理解 句子是人们日常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是按照语言的一套规则把词汇或短语组合起来而形成的。句子的理解是在字词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组成句子的各成分的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获得句子语义的过程。研究发现,影响句子理解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种。(一)句子的类型
15、 按照句子含义和句法规则的不同,可将句子分为几种类型,包括肯定句、否定句、被动句和被动否定句等。研究发现,句子的类型影响着句子的理解。例如,对否定句的理解一般难于肯定句。例如,对肯定句“他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这项任务”的理解就要比否定句“他不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这项任务”更容易些,而对双重否定句“他不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完成这项任务”的理解就更困难了。有研究者在实验中给被试呈现一张“狗追猫”的图片,然后让被试判断用来描述图片的句子的真假,并记录被试的反应时。结果发现,被试对真肯定句(狗追猫)的反应时最短(1.55 秒),对假肯定句(猫追狗)的反应时稍长(1.68 秒),对假否定句(狗没有追猫)的反应时
16、更长(1.91 秒),【河南电大心理学课程教学辅导】6 对真否定句(猫没有追狗)的反应时最长(2.14 秒)。这说明,理解否定句比理解肯定句需要更长的加工时间。研究者认为,造成否定句加工难于肯定句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否定句的意思更复杂,人们通常在否定之后还要弄清楚肯定的是什么。例如,“我没吃面条”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可能是指“我没吃面条但吃了其他的东西”,也可能指“面条不是我吃的而是其他人吃的”,等等。(二)词序 词序是表达词的语法意义的手段。在不同语言中,词序是不完全一样的。汉语的基本词序是主-谓-宾,这种比较固定的词序为句子的理解提供了线索。例如,当听到句子“我看书”时,人们总把“我”当成施动
17、者,“书”是“我”的行动对象。人们有了这种词序的知识,就不会把这句话理解为“书看我”了。词序的这种作用在有些时候表现得更为明显。比如在“中国队大胜日本队”和“中国队大败日本队”这两个句子中,尽管使用了语义相反的两个动词“大胜”和“大败”,但是人们根据词序,总是会把中国队理解为胜利者。当词序发生变化时,人们常常借助于某些句法手段来帮助理解句子。例如,将“我看书”改成“我把书看了”或“书被我看了”后,尽管词序变了,但特定的句法手段提供了正确理解语言的线索,因而不会使我们对句子的理解出现问题。(三)语境和语义 语境对于句子的理解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语境提供了各种背景知识,因而能够更加迅速和准确的理解语
18、言。在口语或书面语言中,常有一些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含义的歧义句,但只要联系语境,也能够明确句子的含义。例如,英文句子“She cant bear children so she never talks about them”就包含两种含义,一种是“她不能生小孩,所以也从不谈论孩子”;另一种是“她不能忍受孩子,所以也从不谈论这个话题”。如果孤立的看这个句子,我们是无法知道其确切含义的,但是如果结合语境,比如前文提到“她有两个很淘气的孩子”,我们就能判断句子所指的应该是第二种含义了。研究发现,只要有语境存在,人们就意识不到句子的歧义性,此时人们对歧义句的反应速度与非歧义句是一样的。在句子的理解过程
19、中,语义的分析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将“阳光充满教室”改为“教室充满阳光”,“汽车盖着雨布”改为“雨布盖着汽车”,在这两组句子中,虽然词序相反,但人们理解的意思是一样的。这说明在理解句子时,人们不仅应用了词序知识,也应用了语义知识。【河南电大心理学课程教学辅导】7 四、语篇的理解 语篇是比句子更大的语言单位,通常是指由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语篇的理解是语言理解的最高水平。它是在理解字词、句子等基础上,运用推理、整合等方式揭示话语意义的过程。语篇的理解会受到如下一些因素的影响。(一)推理 推理是指对语篇中没有明确出现的信息的激活和编码过程。在阅读过程中,由于语言材料一般不会提供
20、所要叙述内容的全部信息,所以读者要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关于世界现象的知识,才能完全正确的理解语篇中的文字所表达的全部意义。推理可以在话语已有信息的基础上增加信息,或者在话语的不同成分间建立联结,最终对语篇的意义建构一个完整的、连贯的解释和心理表征。例如,下面一段话:“自从石油危机以来,商业变得呆滞了。好像没有人再需要那些高级的东西。突然,门打开了,一个衣着讲究的人走进了展览室。张明带着他真诚、友好的表情朝这个人走去。”这段话虽然是某个语篇的一个片段,但我们读完后不可避免的会做出一系列的推理:张明是一个商人,当时商业正处于不景气的状态,他可能是卖高级轿车的商人,一个人想买轿车,张明想做成这笔买卖等等
21、。这些推理弥补了话语中未出现的信息,使人更完成的理解了上面这段话。(二)图式 图式是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它说明了一组信息在头脑中最一般的排列或可以预期的排列方式。也有人把图式看做是有组织的知识单元。图式在语篇的理解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平时看到或听到的故事,都是按照图式的形式组织起来的。它一般包括事件发生的背景、主题、情节和结局等内容。研究表明,当故事是按照图式进行组织时,被试较容易理解;相反,如果将故事的图式打乱,被试就只有在读完故事的情节和结局后,才能得知故事的主题,此时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就更困难些。图式还能对语篇中没有提到的信息起到补充作用。比如下面这段话:“一个人走进一家餐馆,要了
22、一碗牛肉面。当服务员把牛肉面端上来时,这个人非常满意。当他离开餐馆的时候,他不仅付了帐,而且给了服务员小费。”如果问你这个人有没有吃这碗牛肉面?你一定能很容易的判断他吃了,但实际上文中并没有明确说明这个人是否吃过牛肉面,你其实是根据已有的对“餐馆”场景的图式做出的判断。第三节 语言的产生与获得 【河南电大心理学课程教学辅导】8 一、语言产生的概念 语言产生也叫语言的表达,是指人们通过语言把所要表达的思想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过程。语言的生成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种形式。口语的生成是指说话者将头脑中要传达的意义转变为声音,这些声音由具有句法结构的语音序列构成,能让听话者听到。书面语言的生成是指人们利
23、用文字来表达思想情感的过程,即通常所说的写作过程。一般来说,口语的生成有对话情景来支持,通常无严格的句法需要,完成的非常快。而书面语言的生成要求无语法错误,详略得当,字斟句酌,因而进行得较慢。语言活动是受目标指引的一种活动。人们通常是出于交际或交流思想的需要,才会说话或写作。当你需要向某人请教数学题的解决方法时,当你希望与别人交流工作的经验时,或者当你希望与某人建立朋友关系时,都会产生说话或写作的欲望。因此可以说,人的语言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动机支配下产生的,目的和动机不同,语言表达的内容和方式也就不同。语言活动又是受认知系统直接支配和调节的活动。语言的产生不仅取决于说话者的说话目的与动机,而且取
24、决于说话者对情境的分析与对听话者的了解。所谓“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到一种场合说一种话”指的就是这个意思。比如,如果有人问你:“最近怎么样?”你的回答是和询问者的身份以及你对问题的理解分不开的。如果询问者只是一般的同事关系,那么这种询问可能仅仅是出于客套,你可能也就随口回答:“还可以”;如果询问者是你非常亲密的朋友,这种询问就很可能是出于真正的关心,你的回答就有可能更加的具体而详细了。二、语言产生的过程 语言的理解是从句子的表层结构到深层结构的过程,语言的产生则相反,是从深层结构到表层【河南电大心理学课程教学辅导】9 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见下图):图 语言产生的三个阶段
25、(资料来源:Anderson,1998)(一)构建阶段 语言活动是一种受到目标指引的活动,人们表达自己的思想一般是为了影响别人,达到一定目的。所以在该阶段,讲话者会根据要达到的目的确定要表达的思想,并从记忆和环境中选择信息,准备构建想要说的话。这种构建通常是借助于某种心理符号而非语言来进行的,构建过程受当前任务和情境等客观因素以及动机和情绪等主观因素的共同影响,同时还涉及许多其他非语言的认知过程。例如,同样是一把“椅子”,我们可以将其称为家具、餐椅、太师椅等,具体选择哪个名词来指代这一物体,则取决于我们所处的语境和当前的任务情境等因素。构建的结果是形成前语言信息。在后面的阶段,这种前语言信息才
26、会被转化成具体的语言形式。(二)转换阶段 在该阶段,讲话者会运用规则将思想转换成句法、词汇和语音等不同层次的语言结构。首先要选择句子的句法结构,即产生句子的总体句法框架,这种整体框架能够引导和限定词汇和词法的形式和选择。接下来,讲话者要确定与句法框架相匹配的语调。语调代表了句子的整体韵律特征,表明了说话者是要提出问题还是做一个陈述。在安排了句子的整体韵律特征后,讲话者就要开始寻找合适的词汇来填充句子框架了。首先是把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内容词填入句法框架,然后才加入功能词(如冠词、连词和介词)和词缀。语言计划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把句子表述为音段,即在将内容词、功能词和词缀填充到句子框架后,讲话者要根
27、据语音规则形成音位表征。此时,完整的语言计划就形成了。比如,要表达这样一个句子“你今天出席那个会议吗?”时,我们首先要确定的是句子的句法结构是主-谓-宾,其次要明确语调是疑问语气,然后再寻找合适的词汇填充句子,先将“你”、“今天”、“出席”、“会议”等内容词填入句子框架,再将“那个”,“吗”等功能词加入。最后再对整个句子进行音位表征。(三)执行阶段 在这一阶段,大脑要支配发音器官的肌肉,把音位表征转换为实际要说的声音。考察人们的自然话语时,研究者发现,讲话者的语言并不总是非常流畅的,有时会出现犹豫和停顿。特别是对于没有准备的语言,当讲话者从一个观点向另一个观点转移是会出现不流畅和停顿的现象。研
28、究发现,人们的流畅说话和停顿是交替出现的,表现出流畅和停顿的周期性特点。这可能意味着,制定语言计划和执行语言计划是交替进行的:我们先说出想要表达的一部分内容,然后停下来执行下一部分内容,然后再把它说出来。由于短时记忆的限制,讲话者每次产生和执行的计划不【河南电大心理学课程教学辅导】10 能太长、太复杂。三、语言获得的阶段 语言的获得和发展是人类个体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事件。婴儿由一个生物学上的个体转换为社会中的一员,语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语言的获得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建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见下表 1)。表 6.1 语言发展阶段 阶段 年龄 语言技巧 咿呀学语阶段 6 个月-1
29、 周岁 开始发出一些人类语言中存在的音节 单词语阶段 1-1.5 周岁 开始使用只有一个音节的单词语 电报语阶段 1.5-2 周岁 开始由两个或更多词语组成的电报体语言 语言胜任阶段 2 周岁后 开始学习掌握语法规则,并逐渐学会使用符合语法规则的完整句子(一)前语言运动的发音阶段 由于呼吸作用于发音器官,新生儿时期能发出“ai”,“ou”,“gu”等声音,2-3 个月的婴儿即开始“咿呀学语”,发出“ga”,“bu”等清晰的音节。这些断续、经常出现的发音代表着婴儿的某种机体状态、感觉状态和情绪状态,反映婴儿是否饱足与舒适,愉快或痛苦,但是还不具有语言活动的对事物的参照意义,发出的声音还不是词。一
30、般来讲,一岁以内的婴儿还没有掌握语言,他们的咿呀发声也不是在模仿成人说话。因此该阶段被称为前语言阶段。这一阶段的发音是语言发展的前提,这种前语言交际能够使婴儿与成人经常在同一件事情上互相参照,如指向同一物品、做出同一动作或观看同一对象等。(二)语言的早期发展阶段 婴儿在一岁左右开始学习说话。他们最初使用的词语通常只有一个音节,如 ma 或 da 等。这个阶段被称为单词语期。早期的单词语发音模糊,较难辨认。这些单词语既可以代表物体,也可以代表物体的作用,通常用一个词素来代表一个句子。如“帽帽”表示“我要帽子”,“觉觉”代表“我要睡觉”等等。这一阶段的儿童有时还会用同一个词代表多个句子。如“饭饭”
31、,既可以表示“我要吃饭”,也可以表示“饭太热了”等。此时,成人就要结合情景去猜测儿童的意思。18 个月后的幼儿会进入语言的飞速发展阶段。其显著特征就是越来越多的使用词语。一般幼儿【河南电大心理学课程教学辅导】11 会在两岁左右进入双词语期。他们在语言中会经常使用两个字,如“吃糖”、“喝水”、“爸爸走”。开始时,儿童把两个单词连接起来说,中间还有停顿,如“妈妈,饭饭”再进一步发展为双词句:“妈妈饭饭”。世界上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儿童,在语言发展的这个阶段的表现都十分相似。在双词句之后是否有三词句阶段,心理语言学家有不同的说法。弗罗金和罗德曼认为,不存在三词语阶段,因为儿童一旦越过了双词语阶段,在
32、他们的话语中就会很快地出现较长的短语。布朗将这一时期的语言为电报式语言。早期电报式语言的特征是句子简短,基本上是由实词构成的简单句,通常是名词和动词。这种语言之所以称为电报式的,是因为这些句子中没有功能词,即没有动词时态词尾,没有名词复数词尾,没有前置词、介词和冠词等。随着电报式语言阶段的发展,功能词便会逐渐加入句子之中。幼儿在 2 岁以后就开始逐渐掌握本民族语言的语法,并表达符合语法和语义的简单句子了。但是语言的精确化则是长期的学习任务,3 岁后的儿童语言会变得越来越精细。研究发现,3 岁儿童不仅懂得一句话的字面意义,而且懂得说话者的意图。例如,有人敲门问:“你妈妈在家吗?”一个 3 岁儿童
33、就会去叫妈妈来开门,而不只是回答“妈妈在家”。在人际交往中,3 岁的儿童也开始懂得用语言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如说“爸爸,我可以吃一块巧克力吗?”),来控制他人的行动(如说“喝你的牛奶”,“不要扯猫的尾巴”),陈述自己或自己对别人的关系(如说“我爱妈妈”),希望别人对自己作出评价(如说“我是个好孩子,是吗,妈妈?”),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或表示怀疑(如经常爱问“什么”、“为什么”)等。随着语言和社会交往的进一步发展,儿童逐步学会根据他们的听者是谁,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来调节自己语言的内容,逐步学会以恰当的方式加以表述。绝大多数 4 岁儿童已经知道在一些明显的情境下应如何调节自己的语言。例如,他们在
34、与成人谈话时,要比与 2 岁孩子交谈时使用的句子更长,用的语法结构更为复杂。这种语言的进一步发展,使他们能够在与成人的日常交往中进行更准确、更协调的交谈。语言的发展一般是在一定时间内按照一定的顺序发生的。一般认为,1 岁半至 5 岁之间是儿童语言获得的关键期,处于该阶段的儿童的大脑结构更易于接受和获得语言。如果儿童在关键期生活在一个语言贫乏的环境中,没有得到足够的语言锻炼,那么长大后将很难获得同正常人一样的语言。四、语言获得的理论 对于儿童如何获得语言能力这个复杂的问题,心理学上有很多不同的解释,这些解释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理论强调后天的学习是儿童习得语言的决定因素,另一类则强调个体具有获
35、得语【河南电大心理学课程教学辅导】12 言的先天因素。(一)后天学习论 这类学说强调后天学习的作用,认为语言获得是后天模仿、学习强化和纠正的结果。以巴甫洛夫提出的条件反射学说为基础的语言获得理论认为,儿童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归根结底是条件联系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其中包括词与相应的参照物之间建立联系,也包括语言各成分之间建立的联系。这些联系都是在成人的影响下经过学习与强化逐渐建立起来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语言的发展是可以采用常见的学习原理来解释的,婴儿学习说话的方式,与鸽子学习啄键和老鼠学习按压杠杆没有本质的不同。当婴儿与成人相互作用时,婴儿的言语行为(如叫“妈妈”)如果得到听话人的奖赏(
36、赞许、微笑),他就会再次出现这种言语反应;如果收到听话人的惩罚(气愤、漠视),他就会回避这种言语反应。通过这种强化方式,儿童就能逐渐掌握成人世界的通用语言。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从观察学习的角度阐述了语言获得的过程。按照该理论,婴儿的语言行为是以父母(或其他亲人)为楷模,向他们模仿学习而来的。婴儿模仿父母,父母适时的给予奖励,从而产生社会强化作用,最终学到成人使用的语言。相关研究确实发现了支持后天学习理论的证据。比如,出生后 3-7 个月间的婴儿,如果由父母亲自养育,则咿呀语的反应较多,出生后没有父母照顾一直留在孤儿院的婴儿,出现这种咿呀语的反应就比较少。此外,研究还发现,儿童在
37、 3 岁前听到父母说过的话越多,孩子掌握的词汇量也就越大。这些都说明后天的强化是影响婴儿初期语言学习的重要因素。但是,有些语言获得现象却是后天学习论无法解释的。比如,儿童在 3 岁左右就初步掌握了母语的基本语法结构,会自由的说出各种句子。如果儿童说出的每一个句子都是通过强化而获得,那么要把词组合起来成为有意义的句子所需的工作量就太大了。再比如,有人对不同语种的儿童学习母语过程的比较研究发现,尽管英、德、俄和芬兰等语种的语法规则很不相同,但各语种儿童在开始学说话时都表现出某种共同的特点。他们不仅经历大致相同的发展阶段,而且常犯类似的语法错误。这似乎说明,语言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受外部学习条件影
38、响的。因此,仅用后天的强化理论是难以对儿童语言的获得规律做出完善的解释的。(二)先天因素说 与后天学习理论截然不同,心理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个体语言的获得,主要是由个体的先天因素决定的。他提出了一个语言能力获得的公式:最初的语言材料语言获得装置语法能力【河南电大心理学课程教学辅导】13 乔姆斯基提出,人类生来具有一种能够对语言符号进行加工的装置,叫做“语言获得装置”(LAD)。LAD 存储于人类的认知结构中,就如同眼睛能看见事物和耳朵能听见声音一样,LAD 对语言的获得不需要刻意的教导,就能自动吸收。有了这样一个装置,当个体发育到某种程度的时候,只需要少量的语言刺激,个体就能充分利用、自行变
39、通,说出各种最基本的语句。乔姆斯基还指出,人类的语言分为两个层次:语言表现和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天生的,由 LAD 获取,语言表现是以前者为基础在后天的环境中学习的。由于有了先天的语言能力,我们才能够学会所听到的任何一种语言的特定语法。乔姆斯基曾经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行为主义的语言发展观类似于向罐子里注水,而他把语言发展看作是“帮助鲜花按其自身的方式生长”,他认为,语言的发展与性成熟一样,只要给予足够的养料,它就会在儿童身上发生。对先天因素说的支持证据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不同种族的儿童的语言学习几乎都经过相同的历程,儿童在没有刻意指导的情况下就能掌握复杂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二是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大脑某些部位的损伤或病变会导致语言能力的丧失,这说明在我们学习语言之前,某些与语言密切相关的脑结构就已经存在了。先天因素说也有局限,关于儿童头脑中的语言习得机制及普遍语法的存在性受到很多研究者的质疑。在人类的几种重要语言中,英语、汉语、日语、俄语等语法构造极不相同,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儿童只需学一种语法就可以具备表达另一种语言的能力。总之,我们不得不承认先天因素在语言获得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也不应因此而忽略后天的学习在语言获得过程中的意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语言与人类的很多其他特征一样,是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