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金融课程标准14123.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金融课程标准14123.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网络金融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网络金融 课程编码:0821500 适用对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学生 开课学期:第 5 学期 开课学时:36 理论学时:36 实验/训学时:0 学 分:2 课程类别:专业课 团队名称: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教学团队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设计理念 一、课程性质 网络金融是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也是一个不断发展中的学科。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网络经济条件下的货币、银行、保险、金融市场的变化和特点,并运用已学过的经济金融理论与方法分析网络金融对传统金融的运作模式、运行规则和服务内容的影响;熟悉网络金融运行原理和发展规律;掌握电子货币、网络银行、网
2、络证券交易、网络保险、网络金融市场操作规程;懂得网上个人理财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了解网络金融风险的种类、形成原因及网络金融风险控制的基本方法和监管制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网络金融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金融现象和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课程设计理念 网络金融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思想,将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分解设计成若干项目,每一个章节通过“课堂活动”;“本章小结”;“同步练习”,在每个知识点中配有特色作业,旨在训练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工学结合,突出实践;强化能力,注重实训。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3、 本课程是使学生在学习电子商务与计算机网络等课程的基础上,掌握网络金融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技术方法,深入了解各种电子化、网络化支付工具的特点和应用,培养分析与设计新的电子支付工具的能力,为日后从事金融管理与实务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一、能力目标 (一)能够掌握电子货币、网上支付与结算以及网上银行实务、网上证券实务和网上保险实务的流程;(二)能够了解分析网络金融的基本思路与途径;(三)具备良好的综合知识,具有运用专业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二、知识目标(一)能够了解电子货币及其对货币流通、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影响;(二)能够掌握网络银行、网络证券交易、网络保险、网络金融
4、市场的运作原理、发展规律和操作规程;(三)了解 网络金融风险控制的基本方法和监管制度。三、素质目标(一)具有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素质;(二)具有团队意识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三)具有较好的诚信品质和较强的责任意识;(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标准 一、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框架 序号 章节名称 理论教学内容 理论学时 理论教学要求 实验实训 项目 实践学时 实践技能要求 说明 1 网络金融 概述 网络金融的概念 1 了解:网络金融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的概况 理解:网络金融的概念;网络金融的产生对传统金融形成的挑战 掌握:网络金融的具体表现和特征 浏览任意一家银
5、行网站 网络金融的产生与发展 1 网络条件下金融机构面临的挑战 2 2 电子货币与应用 电子货币概述 2 了解:电子货币产生的背景 理解:电子货币的概念、特征、作用和影响 掌握:电子货币的主要形式及应用 银行卡的 使用 电子货币的主要形式及应用 2 3 网上支付与结算 网上支付的产生与发展 1 了解:网上支付产生的过程和发展的阶段 理解:国内外网上支付系统的建设情况 掌握:各种网上支付模式的操作流程 中国建设银行个人网上银行支付 网上支付的基本流程 2 网上支付的主要模式 2 网上支付系统的建设 1 4 网上银行 实务 网上银行概述 1 了解:网上银行是如何产生的 理解:网上银行发展的模式 掌
6、握:个人和企业网上银行的功能及业务流程 个人网上银行业务 个人网上银行业务 2 企业网上银行 2 网上银行业务管理 1 商业银行网站的运营管理 1 网上银行的营销 1 序号 章节名称 理论教学内容 理论学时 理论教学要求 实验实训 项目 实践学时 实践技能要求 说明 5 网上证券实务 网上证券概述 1 了解:网上证券产生的背景 理解:网上证券的优势所在 掌握:网上证券业务的应用 模拟炒股 网上证券发行 1 网上证券交易 1 网上证券结算 1 6 网上保险实务 网上保险概述 1 了解:网上保险业务的优势所在 理解:网上保险的业务程序 掌握:网上保险业务开展的模式 模拟网上投保机动车辆保险 网上保
7、险的发展模式 1 网上保险的业务与流程 1 发展我国网上保险的策略 1 7 网上金融安全技术 网络金融安全问题 1 了解:网络金融现存的问题、网络安全技术、网络支付与安全协议 理解: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防病毒和防木马等技术 掌握:安全协议的作用和配置管理 网银安全支付流程的 应用 网络安全技术 1 网络支付与安全协议 1 8 网络金融的法律 问题 网络金融法概述 1 了解:网络金融法的概念和特征 理解:网络金融法的调整对象 掌握:网络金融交易和网络金融监管所涉及的法律问题 制定一份网络证券咨询协议 网络金融交易中的法律问题 1 网络金融监管中的法律问题 1 合计学时 36 0 二、学习策
8、略 策略类别 策略描述 认知策略 1、要求课前预习 2、布置思考题,要求通过各种手段,收集相关资料 3、独立完成课后作业,及时检查、批阅、反馈 4、课中采用多种方式提问,加大互动,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元认知策略 1、要求课后认真阅读教材 2、鼓励参加相关知识的学习 3、联系就业前景,激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 资源管理策略 1、参阅图书馆藏的会计相关资料 2、关注经济活动中的真实案例 第四部分 教学实施建议 一、教学模式及建议(一)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教学方法符合本课程的要求,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学到扎实的理论知识,并且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在教
9、学中教师应该注意:1、教学方法符合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2、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3、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二)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只有对自己、对本专业、本课程的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学生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做到:1、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2、把专业知识的教育与情感教育
10、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3、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实践的机会;4、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三)走出课本,走进生活。管理工作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因此管理学的课堂只有走向广阔的生活空间,才会充满活力,同学们才能够学以致用,知识才能转换为能力。二、教学方法建议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等(一)讲授法:主要应用于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初级阶段,要为学生学习 创设一
11、个合适的情景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意识;(二)启发式教学法。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避免采用灌输理论知识的方 式,而是采用提问和分析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诱导、启发、鼓励学生对问题和现象进行思考、讨论,再由教师总结、答疑,做到深入浅出、留有余地,给学生深入思考和进一步学习的空间,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三)参与式教学法。改变传统的单纯依赖教师讲授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就教师的讲授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对问题和现象表达自己的看法。而通过小组讨论、专题汇报、小组辩论、情景模拟、课程作业等方式,学生可以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有利于学生分析问
12、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四)互动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或现象,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实现教学互动;而小组讨论、角色模拟的方式则可以起到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的作用,进而又促进了教学。教学相长,扩展了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三、课程评价建议 本课程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考核方式重在考查学生在平时课堂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期末考核采取闭卷考试的方法,考核内容为本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加大平时考核的力度,避免学生期末考试前的突击复习。考查的形式包括:考勤、上课表现、讨论、课堂作业、课后作业等。课程成绩形成方式建议:总评
13、成绩=平时成绩*30%+期中成绩*30%+期末成*40%。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首先,要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上的各种媒体资源以及专门为金融类教学服务的网站为本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其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又为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第三,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使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分享学习资源成为可能。因此,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第五部分 其它情况说明 一、本标准是根据我院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而编写,适用于三年制高职高专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学生。二、原则上应该根据本课程标准进行授课,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根据课时安排、学生的反馈等实际情况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三、本课程标准为试用本,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有问题可向教研室或系上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以便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另外,本课程标准属于教学过程指导性文件,在试用过程中,未经教研室及系上批准,不得私自更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