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广东省学业水平测试地理复习资料要点(共3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广东省学业水平测试地理复习资料要点(共30页).doc(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2016年广东省学业水平测试地理复习资料专题一 宇宙中的地球考点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1.天文学家把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作“可见宇宙”或“已知宇宙”,宇宙的半径约140亿光年。2.天体:宇宙间的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等各种物质通称为天体。(最基本的天体:星云、恒星)3.天体系统: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形成如下图所示的天体系统: 考点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1.地球的普通性(1)八大行星的分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注:小行星带分布在火星与木星之间(哈雷彗星绕太阳的运行
2、周期约76年)(2)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绕日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近圆形:绕日公转的轨道近似圆形共面性: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3)地球的普通性:地球的体积、质量、平均密度和公转、自转运动特点并不特殊。2.地球的特殊性存在生命(1)外部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各行星在公转轨道上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稳定的太阳光照: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一直比较稳定(2)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于生命过程发生和发展的温度条件;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住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形成大气层,保护地球生物;液态水的存在.考点3: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
3、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2.太阳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4个氢原子聚变为一个氦原子,释放大量的能量3.太阳辐射波长范围在0.15-4微米,分为可见光、红外光和紫外光三部分。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波段,约占总能量的50。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能量来源:直接提供光和热;为人类生活、生产提供能源(2)动力来源:促进地球上水、大气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5.太阳辐射能的间接利用:煤炭、石油等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考点4: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大气层及太阳活动(1)平时观测到的太阳:光球层(肉眼可见) 日全食时才能看到:色球层和日冕层(2)黑子的多少和大小是太
4、阳活动的标志,活动周期约11年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黑子的活动会影响不同纬度地区的降水量;(2)扰乱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干扰电子设备;(3)干扰磁场,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产生“磁暴”现象;(4)形成高纬度地区(南北两级)上空的极光现象;(5)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雷、洪涝等。考点4:地球自转运动的特点1.示意图: 2.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3.自转周期:1个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 转过360(1个太阳日:24小时 转过36059)4.自转速度(1)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等
5、,均为15/小时(2)线速度: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赤道处最大,极点处为0,南北纬 60处为赤道的一半)考点5: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导致昼夜交替(1)产生原因: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地球不停地自转。(2)周期:24小时,常被用作基本的时间单位。(3)昼夜的界线晨昏线a.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b.特点: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任何时间,晨昏线都平分赤道。晨昏线只有在春、秋分时才与经线圈重合。晨昏线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c.晨、昏线的认识晨昏线往往被与纬线圈相切的点分为两段晨线和昏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更替到昼半球的那段叫晨线,由昼
6、半球更替到夜半球的那段叫昏线。常见形态如下:注意: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是6点,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是18点。2.时差(1)成因: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一纬度地区,东边的地点比西边地点的时间要早(东早西晚)。(2)时区和区时因经度不同,时刻不同。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地方时的计算:所求地点的地方时已知地点的地方时两地经度差4分钟(知西求东用“+”,知东求西用“-”)时区: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东西各十二时区,每隔15划分为1个时区,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我国统一采用“北京时间”,即东八区的区时或120E
7、的地方时。熟悉世界著名大城市所在的时区:北京:东八区 伦敦:零时区开罗:东二区 莫斯科:东三区东京:东九区 悉尼:东十区纽约、华盛顿:西五区旧金山、洛杉矶:西八区区时:指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也叫“标准时间”、“当地时间”、“钟表时间”。区时的计算:A.已知经度推算时区:时区号=已知地点经度/15若余数7.5,则(商+1)为区时数;若余数为零,则为中央经线。B.计算两地的时区差:同减异加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时区差=两时区相减之差(大-小);分别在东时区和西时区:时区差=时区号相加。C.已知一地的区时,求另一地的区时:东加西减所求区时=已知区时两地时区差1小时若所求地在已知地东边:取加号若所
8、求地在已知地西边:取减号注:若0所求地区时24,则日期加一天,结果减24得到时刻; 若所求地区时0,则日期减一天,结果加24得到时刻; 若所求地区时=0或24,为当日24点或次日零点。(3)国际日界线:原则上指180经线。向东过日界线减一天,向西过日界线加一天。3.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转(特别是对气流/水流的运动的影响)(1)产生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2)偏移规律:面向物体的原运动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纬度越高,速度越快,偏向越明显;在赤道上运动的物体,以及静止的物体,则不偏向。如何判定偏向:用右、左手演示法来判定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方向。具体方法是:北半球用右
9、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朝上,四指表示物体的原始运动方向,大拇指的指向即为物体水平运动的偏转方向。考点6:地球公转的特点1.示意图:2.方向:自西向东3.周期:一个恒星年,公转360,365日6时9分10秒(一个回归年 365日5时48分46秒)4.速度: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快 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慢考点7:太阳直射点的移动1.黄赤交角:黄道面和赤道面之间的夹角,约23.5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地球表面获得太阳辐射多少不同 四季的更替(时间)、五带的划分(空间)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1)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的地区
10、在南北回归线之间。(2)有一次直射现象的在南北回归线。(3)无太阳直射的在南回归线以南,北回归线以北。考点8: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 甲 乙 丙(1)北半球夏半年(春分日至秋分日):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图甲代表节气是夏至日,此时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2)北半球冬半年(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北半球各纬度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图乙代表节气是冬至日,此时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现象。(3)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如丙图所示)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1)纬度变化:由太阳
11、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2)季节变化北半球节气 达最大值的地区达最小值的地区 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 南半球各纬度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 北半球各纬度 二分日 赤道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是各地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即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公式:H=90-地理纬度-直射点纬度注意:地理纬度永远取正值,直射点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3.四季更替和五带(1)形成原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导致太阳辐射既有时间的变化,也有空间的分异。(2)四季的划分天文四季:把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定为夏季北温带国家四季:3、4、5月为春季,依次
12、每3个月为一个季节(3)五带的划分依据:太阳辐射量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界线:回归线和极圈五带: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注:若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和南、北寒带范围变大,南、北温带范围变小;若黄赤交角变小,热带和南、北寒带范围变小,南、北温带范围变大;若黄赤交角为0度,则热带只有赤道这一条纬线,其他全是温带,没有寒带。考点9: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2.S波(横波):速度慢,只可通过固体介质 P波(纵波):速度快,可通过固、液、气介质注:地震后,陆地上的人的感觉: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海洋上和空中的人的感觉:只感到上下颠簸。3.不连续面及波速变化 名称 波速 S波 P波 莫霍界
13、面 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界面 完全消失传播速度突然下降4.三个圈层(1)软流层:岩浆的发源地(2)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地壳与上地幔的顶部(位于软流层之上)考点10: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三大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具体分析如下:1.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氧、二氧化碳和臭氧。2.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陆地水与人类关系最密切。3.生物圈(最活跃的圈层)(1)构成: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2)范围: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专题二 自
14、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考点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的分类(1)岩浆岩a.形成:岩浆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岩浆岩b.常见岩浆岩: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注:花岗岩结构致密、结晶度高、硬度好,是很好的建筑材料;玄武岩结构疏松,结晶度不好,不宜做为建筑材料。(2)沉积岩a.形成:裸露岩石 沉积岩b.特性:具有层次,称为层理构造;有化石。c.分类:按沉积物颗粒大小可分为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补充:喀斯特地貌分布在石灰岩地区,在云贵高原广泛分布,相关景点有桂林山水、云南路南石林。)(3)变质岩a.形成:岩石变质岩b.举例: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砾岩石英岩,页岩板
15、岩。2.地质作用:冷却凝固、重熔再生、外力作用、变质作用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是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3.地壳的物质循环考点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1.内、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 太阳能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运动、地震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高低起伏使地表趋于平缓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共同作用、塑造地表形态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板块碰撞消亡边界.两陆块相撞巨大的山脉、高原(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青藏高原)例: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产生.陆块与洋块相撞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如:南美安第斯山
16、脉、北美落基山脉、亚洲东部的岛弧, 马里亚纳海沟等)例: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岛弧链就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产生的(2)板块张裂生长边界.板块内部张裂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例:东非大裂谷是非洲板块内部张裂形成.板块与板块间张裂形成海洋(如:大西洋、红海)例:大西洋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和美洲板块张裂形成小结板块运动形成的宏观地形3.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含义: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的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2)类型:褶皱、断层.褶皱a.成因: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可以使沉积岩发生弯曲,形成褶皱。b.基本形态:背斜(中间向上隆起)和向斜(中间向下凹陷)c.地形一般情况:背斜成岭,向斜成谷特定条件
17、下: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地形倒置)“地形倒置”的原因: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硬,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d.背斜、向斜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背斜、向斜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e.实践意义:背斜找油气,向斜找水背斜岩层封闭,为“储油构造”,易于储油、储气石油、天然气储藏区;是天然的拱形结构,结构稳定,不易储水修建隧道。向斜储水构造。.断层a.成因: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形成断层。b.基本形式: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
18、地堑)地垒:两侧陷落中间突起常发育成陡峻的山峰、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具体实例:华山、庐山、泰山地堑:中间相对下沉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具体实例:渭河平原、汾河谷地4.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1)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2)塑造过程:(3)表现.侵蚀作用为主a.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形成V型谷(河流上游)、宽谷(下游);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黄土高原)b.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c.溶蚀:形成溶洞、峰林、地下河等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d.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北美五大湖,挪威峡湾,芬兰“千湖之国”)e.海浪侵蚀:形成海蚀陡崖、海蚀柱、海蚀
19、拱桥.堆积作用为主:a.冰川堆积形成冰碛地貌: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b.风力堆积形成沙漠(沙丘)、黄土c.流水堆积形成三角洲、冲积扇平原、河漫滩平原(即沿岸冲积平原) 山麓冲积扇 河流三角洲d.海浪堆积形成海积地貌(沙滩)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所以,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小结: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表现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
20、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考点3:大气垂直分层1.分层: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2.特点a.对流层:对流运动为主(上下对流),对流旺盛,天气复杂多变;下热上冷,随高度上升,温度降低。b.平流层: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臭氧多;下冷上热,随高度上升,气温升高;利于飞机飞行。注: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考点4:大气的变热过程1.两个能量来源(1)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地面辐射2.两大过程(1)地面增温:地面吸收透过大气的太阳辐射升温(2)大气增温:大气主要依靠吸收地面辐射增温3.两大作
21、用(1)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散射作用。a.吸收作用特点:有选择性例:对流层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平流层的臭氧吸收紫外线,可见光吸收很少。b.反射作用特点:无选择性影响因素:云层越厚/尘埃越多,反射越强例: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c.散射作用特点:有选择性例: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小结: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2)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小结:考点5: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冷热不均)2.热力环流 (1)冷热状况:A受热,B、C冷却。(2)气压高低:A低压,
22、B、C高压;B的气压高于B,A的气压高于A。(3)由于冷热不均,首先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进而导致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导致空气的水平运动,从而形成热力环流。总结:a.冷热不均是导致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b.热力环流引起的大气运动总是先垂直后水平。c.同一地点,高度越高,气压越小,同一地点永远是近地面气压大于高空气压,而高气压和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的气压状况。d.等压线弯曲的方向与气压高低的关系遵循:等压面凸起是高压区,下凹是低压区。3.热力环流在生活中的表现: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1)海陆风A.白天吹海风:陆地增温快,海洋增温慢(图1)B.夜晚吹陆风: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
23、慢(图2) 图1 图2(2)山谷风A.白天,山坡升温快,大气膨胀上升,山谷升温慢,大气冷却下沉,导致风由山谷吹向山坡,称为谷风(图3)B.夜晚,山坡降温快,大气冷却下沉,山谷降温慢,大气膨胀上升,导致风由山坡吹向山谷,称为山风(图4) 图3 图4(3)城市风从城市吹往郊区:因人类工业生产、生活和交通运输排放出大量的废热而导致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的现象(即“城市热岛”),从而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的小型热力环流,称之为城市风。考点6: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2.影响因素: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3.三种作用力及其
24、对风的影响 作用力 方向 大小 对风的影响 风速 风向水平气压 梯度力始终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 始终与风向垂直大小随纬度增高而增加,赤道为零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速大小北半球使风向右偏,南半球使风向左偏 摩擦力 始终与风向相反大小与下垫面性质有关,下垫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反之越小 使风速减小与其他两力共同作用,使风斜穿等压线4.近地面风和高空风的区别(1)高空中的风受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风向:空气沿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合力的方向运动,风向平行于等压线图示(北半球)(2)近地面的
25、风受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风向: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定夹角图示(北半球):注:一般风向的确定考点7: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1.大气环流的形成(1)高低纬间热量差异单圈环流(2)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三圈环流(3)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4)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形成季风2.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高低纬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影响三圈环流(低纬环流圈,中纬环流圈,高纬环流圈)3.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1)7个气压带:A为赤道低气压带C为副热带高气压带E为副极地低气压带 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 G为极地高气压带(2)6个风带北半球:B为东北信风带、D为盛行西风带、F为极地东风带南半球:东南信风带、盛行西风带、极地东风带 (3)季节移动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就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大致夏季南移,冬季北移。考点8: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及季风环流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专心-专注-专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