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背考点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史常识(一)31009.pdf
《必背考点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史常识(一)31009.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背考点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史常识(一)31009.pdf(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必背考点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史常识(一)一、天文历法常识 1星宿宿,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这是迷信说法。2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3文曲星星宿名之一。旧时迷信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
2、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如吴敬梓范进中举:“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4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如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农历的六月、七月相当于公历的七月、八月。5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
3、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 惊蛰、春分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 立夏、小满五月 芒种、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 白露、秋分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 十二月小寒、大寒 6月亮的别称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可分为:(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6)因传说月
4、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7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等。(3)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 1627 年;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
5、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辛亥”指公元 1911 年。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祭妹文“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8纪月法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1)序数纪月法。如采草药:“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2)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庾信哀江南赋:“以戊辰之年,建亥之
6、月,金陵瓦解。”“建亥”即农历十月。(3)时节纪月法。古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农历十月。十二个月: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9纪日法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1)序数纪日法。如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三五”指农历十五日。(2)干支纪日法。如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3)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f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
7、后一天叫晦。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4)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10纪时法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1)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中、日中、日昳(di)、晡(b)时、日入、黄昏、人定。(2)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天色法与地支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法。如孔雀东南飞并序“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等。二、称谓常识 (一)皇帝称谓常识 1称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
8、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都有了庙号。2称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的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上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秦王嬴政就有尊号,为“秦皇”。3称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
9、位,必须改变年号,叫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自明朝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4称谥号谥号产生于周朝。据说,周公制谥法,每个天子死后,就根据他生前的行为,给他一个代名。譬如,周武王,因为他灭商朝有武功,死后谥号为“武”,后人就不叫他周姬发,而叫他周武王了。周文王因为发扬文化,重视农业生产,关心内政,谥号为“文”,后人不叫他周姬昌,而叫他周文王了。这种谥法一直流传了两千多年,直到 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才跟着清王朝一同被消灭了。但是,谥法在秦朝时也曾一度中断。这是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点 高中语文 基础知识 文史 常识 31009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