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试大纲32657.pdf
《教育学考试大纲32657.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考试大纲32657.pdf(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第一章 教育的概念 第一节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他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动物界是一种本能活动,是一种程序化了的动作反映系统列。法国,卢梭,认为:教育应当依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培养儿童所固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的能力。瑞士,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德国,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全部问题可以用一个概念道德包括。教育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德,使他们身心得到发展,称为社会所要求的人。教育的任务就是要研究这些转化活动的
2、规律。*在中外教育史上,尽管对于教育的解说各不相同,但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基本点,即把教育看作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使教育的质的规定性。第二节教育的基本要素 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三者相互联系。一、教育者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目的性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二、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缺少这一要素,就无法构成教育活动。三、教育措施 教育措施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办法,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的内容是根据教育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的影响物。教育手段是指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
3、。第三节教育的历史形态 一、原始的教育形态看书 二、古代的学校教育形态 1.奴隶社会的教育 剩余产品和文化科学的发展,为专门从事教育的工作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使教育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在奴隶社会中,教育具有了阶级性,成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欧洲奴隶社会的斯巴达和雅典两种教育体系。2.封建社会的教育 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较之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在规模上逐渐增大,类型上逐渐增多,内容上日益丰富。基本上也是与生产劳动脱离的。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年来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儒家的封建伦理道德是维系封建社会的精神支
4、柱,“学而优则仕”的主张,成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在欧洲社会里,宗教成了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和统治人民的工具,僧侣垄断了文化和学校教育,科学成了宗教的奴仆。两种类型的教育: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基本上是与生产脱离的;学校教育为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学校成了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教学的组织形式是采用个别教学;学校与社会生活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被限制在狭小的天地里,所以古代的学校教育是一种封闭式的教育。三、现代的学校教育形态 与古代和原始的区别:现代的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发生着密切联系,越来越紧密
5、结合;自然科学的教育内容大为增加,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政治上所需要的人才,而且还担负镇培养生产工作者的任务;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而是逐渐走向大众化,具有民主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逐渐普及,成人教育不断发展;班级授课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广泛的被采用;学校教育不再受围墙的限制,走向多种形式办学,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逐渐成为一个开放系统。2 1.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 由于资本主义存在着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质量高的学校学费十分昂贵,劳动人民的子女与资产阶级子女在受教育的机会上存在着不平等。从教育内容上看,他们的学校教
6、育中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和宗教精神,所以,资本主义深灰的教育绝不是超阶级的。2.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教育。是全民性的教育。社会主义社会的学校教育的特点之一是教育与宗教分离,教育工作不受任何宗教的影响。总结以上各节得出结论: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或教育的本质。在教育学中又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包括半日制的、业余
7、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刊授教育、广播学校和电视学校等。教育学中研究的教育主要是狭义的教育,概念是: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 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不外乎四种: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
8、质所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变为现实。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环境使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因为: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有人认为用现代科学技术来代替教师,从而提出“学校消亡”
9、和“教师取消”的论点,这是肤浅的错误的方法。看书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能动性的产生:客观环境不断向人们提出新的要求,当这些客观要求为人们所接受,就引起了人的需求,包括生物方面和精神方面。需求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总是代表着新的一面,他与人的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构成了人的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这种内部矛盾的运动,就是推动人们心理向前发展的内因或动力。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性
10、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另外,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与人的发展的,他们是一个整体系统,从动态上来研究和把握各因素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第二节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3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 3.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应该指出的是: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等于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
11、发展,不断提高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第三章 教育理念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人们对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在概念上有了某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象,这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象,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目的。教育学研究的教育目的,是研究社会上的总体上的目的。学校是社会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设立的专门的机构,所以教育目的首先是学校教育的目的。但是不应当由此得出的结论说教育目的只是学校的教育目的。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教育目的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社会生活目的的一部分。所谓教育目的的结构,也就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
12、互关系。一是身心素质,二是社会价值。关于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结构的核心部分。教育目的中关于受教育者未来社会价值的规定,对教育者的发展起着定向的作用,但不能说它是教育结构的核心部分。因为,教育的专门职能在于培养人。形成受教育者的合理的素质结构,提高受教育者的自身的价值。在这个基础上,受教育者才能在社会实践中能动的创造社会价值,为某种社会目的或社会理想的实现做出贡献。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只有制定一个明确的教育目的,才能使大家步调一致,紧密协作,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二、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属于意识范畴,形式是主观的。有其现实的社会根源,内容是可观的。教育受目的的培
13、养人的社会活动。他所面临的问题是要解决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既促进教育者的社会化,引导他以某种方式参与社会生活。受教育者只能在现实的社会生活条件下获得发展,教育者也只能在现实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促进教育者的发展。这就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必然为社会历史地的客观进程所制约。教育目的,实际上是社会对其成员质量规定的客观需求在他们意识中的反映,使他们所处时代的产物。这就是所谓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生产方式是教育目的的产生和变化的现实基础。首先,教育目的是受生产力制约的。是最终决定因素。其次,教育目的也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设施的制约。孔子:德治、仁政。孟子:明人伦。英国
14、洛克:绅士。在考虑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的同时,还要考虑受教育者的特点。对受教育者特点的认识时提出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首先,教育目的所指向的对象是受教育者。其次,要把教育目的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个性,就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认识发展、心理发展和生理反战的规律和过程。再次,教育目的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实现的,要注意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经验储备。第四,受教育者不仅是教育活动的对象,还是主体。但以上这些不能说明受教育者的特点可以决定教育目的的社会性质和社会内容。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基本观点。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人们提出教育目的,是从他们的利益出发,从他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需要
15、出发,有所权衡有所选择,在观念上构建出一个自认为理想的形象,作为教育活动所要实现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目的本身就体现着人的一种价值追求。4 所谓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争论最多影响最大的也最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是教育活动究竟是注重与人个性的发展还是注重于社会的需要。在教育史上,有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冲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社会本位论正好相反。也有人试图调和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分歧,做到两者兼顾。例如,美国,杜威。主张个人特性与社会
16、目的和价值协调起来。虽有积极因素,但不能说是成功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历史过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也为这种历史过程所制约。三层含义:一、从社会历史进程看,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作为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承担者,他对自身个性的发展的追求的实现,对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它的目的不仅反映社会对人的发展的需要,而且也反映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对自身发展的追求,二者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二、个人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有矛盾的,这种矛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还很尖锐。个人之间的发展机会或受教育机会是不均等的,个人之间的发展程度或受教
17、育程度是分层次的,个人的个性也是片面的、畸形的,受到扭曲的。在这种有限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社会只能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从而保证人类整体力量的发展,才能推动历史前进。三、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与社会才能达到高度统一,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趋向才能完全一致。无论从目的上说,还是从手段上说,人的个性发展问题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与此相应,教育也被认定为“立国之本”。因此,教育只有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展人饿潜能,增进人的主体意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心理素质,才能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依靠,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的基本
18、点 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也指出了我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 第一、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第二、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念。第三、坚持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相结合的观念。2、要求全面发展 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人的发展,是一种多层次多因素的发展。首先第一个层次是个体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第二个层次是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又包括多种因素。第三个层次是每一个因素又有多种因素组成。我们只有深入了解各个层次所包含的因素及其在整体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明确人的素质的组合规律和最佳结构,才能使培养目标
19、的设计具体化、系列化、科学化。3、具有独立性 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性就是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全面发展与具有独立个性并不矛盾。全面发展,说的是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是个性的全面发展。独立个性,说的是德智体美等因素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全面发展不能不使个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过程,不能不使个人的个性形成过程。要求全面发展和具有独立性的统一。但统一性不等于一律化、模式化,不能排斥个性的自由发展。社会化并不排斥个性化。这也是我们教育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所说的独立个性是全面发展的独
20、立个性,所说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同向的个性化,所说的自由发展是与社会同向的自由发展。独立个性的发展,是受教育者的高层次的需要,也是他们的使命感、事业心、创造性的源泉。5 综上所诉,我国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二、我国中小学实现教育目的的对策 1.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 性质是基础教育,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具有基础性、全面性和全体性的特点。我国基础教育的意义十分重大,任务也十分艰巨。不仅是因为受教育对象数以亿计,更是因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基础教育提出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学 考试 大纲 32657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