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5年五年高考真题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33716.pdf
《2011--2015年五年高考真题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33716.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2015年五年高考真题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33716.pdf(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一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2015浙江文综,14)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解析 本题是逆向选择题。“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实际上是指任人唯才,与宗法制无关,故选 D。A 项是分封制,B 项涉及家谱,C 项涉及嫡长子继承制,都与宗法制有着密切的联系,不符合题干要求,皆排除。答案 D 2(2015江苏单科,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 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
2、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解析 本材料中“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信息可以推断出与西周分封制度有关,故 A 项正确;三公九卿是秦朝制度,不符合题意,故B 项错误;郡县制不是贵族政治,故 C 项错误;郡国并行制属于西汉地方制度,含有官僚政治成分,故 D 项错误。答案 A 3(2014课标全国,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 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解析“雅言”就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今的普通话。我国最早的“雅言”是以周朝地
3、方语言为基础,周朝的国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地区的语言为当时的全国“雅言”,答案为 C 项。答案 C 4(2014广东文综,12)“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A祖先牌位 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 D铁制农具 解析 图示显示“宗”是一个会意字,本义为宗庙,祖庙。古代说文记载:宗,尊祖庙也。“”象宫室屋宇之形,根据宗法制,“”判断可能是摆在宫室屋宇内的祖先牌位。故答案为 A 项。答案 A 5(2013课标全国,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
4、,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仍然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而秦国仅君主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这充分表明战国时期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集权统治,故 C 项正确。由于铁器牛耕的推广导致分封制瓦解,A 项表述错误;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表现的是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B 项表述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D 项表述错误。答案 C 6(2013浙江文综,14)以下为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
5、度信息有()禅让制 分封制 世官制 宗法制 A B C D 解析 图表括号中注明的文字信息为“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而形成的宗法等级。因此“宗法制”正确;周天子将“周公”等同姓子弟分封于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也体现了“分封制”;按照分封制和宗法制,受封者有世袭统治权,可世代为官,体现了以“世卿世禄”为特点的世官制,正确。禅让制是一种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的政治制度,在这张“谱系图”中无法体现。答案 D 7(2013海南单科,2)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 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
6、不以长”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解析 秦汉以后,宗法制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已经消失,但一些宗法原则被后世沿用下来,如嫡长子继承制。封建社会皇位的继承有时也会遵循这一原则,故 B 项正确。一夫多妻制在宗法制之前就已经存在,排除 A。宗法制分大宗和小宗,排除 C。宗法制有利于协调家族内部关系,排除 D。答案 B 8(2012浙江文综,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 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晋国是姬姓封国 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 B C D 解
7、析 根据“同姓不婚”,鲁国是姬姓封国,鲁晋两国不可通婚,可知正确;燕国是姬姓封国,因此晋燕两国不可以通婚,可知不正确;宋国不是姬姓封国,晋宋两国可以通婚,可知正确;秦国不是姬姓封国,秦燕两国可以通婚,可知正确。答案 C 9(2011课标全国,24)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解析 董仲舒宣扬春秋是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大一
8、统”服务,是为实现“大一统”寻找历史依据和文化心理认同,故 C 项为正确答案。A、B 两项反映的是秦统一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排除;D 项仅反映西周分封制的影响,排除。答案 C 10(2013安徽文综,37)(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袝(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新唐书狄仁杰传(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
9、中使武则天“感悟”的历史因素。解析 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影响。宗法制有利于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分配、财产继承等方面的矛盾,维护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对后世影响深远。答案(1)宗法制的影响或“家天下”政治传统等;礼乐制度等。考点二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2015天津文综,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 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解析 秦汉时期,军国大事“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但事先已经
10、群臣议定过,说明皇帝决策时进行了集思广益,故选 D。“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说明军国大事决定权归皇帝,并非“最终由朝臣议定”,排除 A、C;材料中宰相只是起到“领衔上奏”的作用,未体现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排除 B。答案 D 2(2014课标全国,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解析 君主专制源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当时的中国并不存在宗教权威,故 A 项错误;统治者举
11、行祭天大典,其目的在于神化皇权,巩固统治,从材料中“祭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的信息可知,统治者借助人伦秩序来巩固统治,故 B 项正确;祖先祭拜在秦汉以前就已出现,故 C 项错误;题干主旨在于通过祭天活动来巩固其统治,而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强化,故 D 项错误。答案 B 3(2013北京文综,12)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A周 B秦 C汉 D唐 解析 根据上下文可以判断出碑文主要意思:秦朝结束战国分裂状态,变分封制为郡县制,又经过魏
12、晋南北朝的分裂,至隋朝重新实现统一。据此判断,处后缺失的文字应该是秦。答案 B 4(2012海南单科,3)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 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解析 秦王取名从“三皇”“五帝”中分别取“皇”和“帝”,表明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突出自我的功业。故答案选 C。答案 C 5(2014安徽文综,3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
13、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图示如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2)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解析 第(1)问,结合所学分别简析“郡县制度”“尊儒制度”“科举制度”“国有专营制度”四大制度产生的影响,应抓住“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逐一回答,四大制度分别从政治控制、思想基础、统治基础及经济基础角度回答即可。第(2)问,属于历史小论文问题,解答时主要联系中国封建王朝
14、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答案(1)郡县制度: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尊儒制度: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为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扩大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2)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等次 论述 第一等 观点明确,有概括性表述;史实正确,并能充分支持观点;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第二等 观点明确,表述较充分;史实基本准确,尚能支持观点;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第三等
15、观点不明确或无观点;史实不准确或未引用史实;表述不清。6(2011浙江文综,38)(节选)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 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解析 首先要指出西周与秦朝的政治制度,注意材料中的“贵族色彩”“君主独制”等信息。其次要找出周制(分封、宗法制)与秦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要差
16、别。主要从最高权力集中程度、血缘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等角度思考。答案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考点三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2015课标全国,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 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解析 据题干情境,主要反映了
17、两汉时期皇帝重用自己的舅舅、外祖父,封侯或辅佐年幼的皇帝执政,导致了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现象,这实际上是汉代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的结果,故选 C 项。外戚有时本身就被任命为宰相,故依靠外戚抑制相权说法错误,排除 A 项;“家天下”观念是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故 B 项错误;汉武帝后,王国问题基本解决,故 D 项错误。答案 C 2(2015课标全国,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 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解析 题干的意
18、思是地方郡守的清正廉洁的治理,是辅助皇帝统治天下,维护社会和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故选 A 项。从“共治”看,B 项材料未体现;C、D 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答案 A 3(2015北京文综,13)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 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解析 解读材料可知皇帝下诏让王锷兼任宰相,被给事中李藩驳回,可见,给事中具有谏议和封驳皇帝诏书的权力,联系三省六部制的相关知识,门下省不仅有权对宰相的决策提出异议,也可以对皇帝的诏令进行封驳,故选
19、A项。答案 A 4(2015广东文综,13)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 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A反对中央集权 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可知该朝臣反对皇帝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希望利用中书省来牵制皇帝,从侧面强调了中书省的地位和相权的作用,因此 C 项正确。A、B、D 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答案 C 5(2015四川文综,2)“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 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
20、话意在指出()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不同时期对中书、尚书令权力的描述“西汉为少府属官”“东汉隶属少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可知题干材料的主旨是强调中书、尚书令地位的不断提高,故答案为 C 项。A 项中“位尊权重”不符合对少府的表述;B 项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材料体现了“中书、尚书令”权力的发展过程,但无法体现“曲折”。答案 C 6(2015山东文综,14)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 在()A瓦解宗法体系 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健全地方行
21、政机构 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解析 地方官任职避亲和避籍是为了防止地方官与地方势力勾结,形成影响中央政权的地方势力,因此 B 项正确。秦代以来官僚政治的确立已经瓦解了宗法体系,A 项错误;材料仅是地方官任职的原则,没有体现地方行政、监察制度的建设,C、D 项错误。答案 B 7(2015福建文综,15)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 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解析 材料主旨强调“奏事”“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
22、项讨论”,意见不同时由皇帝裁决,材料表明强调集体决议,以防止大臣专权,故 B 项正确。“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说明“省规”并不专为军国急务而设,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分权”,并且意见不同时由皇帝裁决,说明强化皇权,故 C项错误;并不是“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而是意见不同时由皇帝裁决,故 D 项错误。答案 B 8(2015浙江文综,15)下列地方行政区划级别最低的是()A汉代益州郡 B唐代扬州 C宋代扬州 D元代顺宁府 解析 汉代行政区划是郡县两级;唐、宋行政区划实行州县两级制;元代行政区划以行省路府或州县四级区划系统为主。由此判断元代顺宁府行政级别最低,故选 D。答案 D 9(2015
23、安徽文综,13)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 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解析 据题干中“推举六名孝廉”信息,判断出察举制,再结合“多有贵戚书信相命”,说明察举制存在裙带之风,易受到豪门贵族请托、干扰,难以选拔出真正有才学的人,故选 C 项;结合所学,察举制是一种由地方依据孝、廉标准向中央举荐人才的选官机制,其特点是自下而上,故 A 项错在“无选官权”;D 项错在“自上而下”;B 项指的是九品中正制,不符合题意,排除。答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2015 年高 考真题 专题 古代 中国 政治制度 33716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