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次月考试卷(含答案)57532.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次月考试卷(含答案)57532.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次月考试卷(含答案)57532.pdf(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4 月月考试卷(含答案)(时间:120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感受到人生使命是那样庄重而迫切。B孟子说:“斧斤以时入山林”。就是说,伐木要择时,不能滥砍、滥伐。C家园这个饱含深情的温暖词汇,其基础全在于良好的人际关系。D很多东西溢满了我的心:草木、鸟兽、云彩等,成为内心的永恒。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A他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安定的工作,希望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B从现在开始这样做并以身作则,这将会培养孩子的同情心。C尝试不仅需要我们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还要有变通的能力
2、。D回到故乡,见到亲人,在外漂泊多年的他终于忍俊不禁,流下了辛酸的泪水。3下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沿河走”“向我点头”“最显眼”,三个加点的词分别是动词、介词、副词。B“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句中“而且”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C“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句中“了”“的”分别是是动态助词和结构助词。D“改革开放”“生日礼物”“外国朋友”三个都是偏正短语。二、句子默写 4默写。(1)_,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2)_,决眦入归鸟。(望岳)(3)_,衣冠简朴古风存。(游山西村)(4)_,寒光照铁衣。(木兰诗)(5)杨花榆荚无才思,_。(晚春)(6)烟笼寒水月笼沙,_。
3、(泊秦淮)(7)_,双袖龙钟泪不干。(逢入京使(8)望岳一诗中体现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是_,_。三、诗歌鉴赏 阅读己亥杂诗,完成下列小题。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5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头两句叙事抒情,在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中表现了豪放洒脱的气概。B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C诗人说“落红”实际上是自吐心曲,诗人辞官归隐,是为了给年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沉,决心继续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6首句“浩荡离愁白日斜
4、”,是如何将“离愁”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的?7“落红”即落花。古诗词中,常借助“花”来传达诗人的情感。请从你读过的诗句中,再写两句含有“花”字的诗句(本诗除外)。四、综合性学习 8学校举行“走近苏轼”的主题活动。阅读下面相关的材料,按照要求,回答问题。(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苏轼曾经在书房写过一副对联:发奋遍识人间字,立志读尽天下书。从先秦百家,汉代大赋,再到唐代诗歌,他无一不通,无一不精。他发明了一套独特的读书方法,叫“八面受敌之法”。诸子百家无所不窥,儒释道三家经典驾轻就熟。儒家给了他家国天下的使命,道家给了他潇洒豁达的心态,佛家给了他看淡一切的心胸。也因此,苏轼一生著述甚丰。清
5、末大学者王国维在(甲)文学小言(甲)中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乙)可见对苏轼评价之高。苏轼少年出川,之后伴随着升迁、调任、贬谪,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他见过暗红的赤壁,见过杭州的西湖;吃过黄州的猪肉,也吃过儋州的荔枝。读书是读有字之书,行路则是读无字之书。阅读山川河湖,阅读人情风貌,阅读一草一木。经历繁华,使人生变得厚重;走过世界,使心胸变得开阔。父亲苏洵不畏强权,对抗权倾朝野的王安石,他开始明白什么是 ;妻子王弗温柔大方,却不幸早逝,让他明白什么是 ;弟弟苏辙受自己连累而一路贬谪,对哥哥却始终没有怨言,让他明白什么是 ;朋友章惇强势逼人,因为党争对他落井下石,让
6、他开始学会 ;密州的难民,让他明白为生民立命的意义;黄州的醉汉,让他开始放下名位和骄傲;海南的土著,让他坚守传道的决心他们让苏轼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走过的路,使人开阔眼界,放大心胸;遇见的人,让人心怀感恩,懂得珍惜;读过的书,使人改变气质,沉淀智慧。下列词语与文段中“强权”的“强”读音相同的一项是()A倔强 B强迫 C强劲 D勉强 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A(甲)“”(乙)。”B(甲)“”(乙)”。C(甲)(乙)。”D(甲)(乙)”。根据语境,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风格 无奈 友情 宽厚 B风骨 无常 亲情 宽容 C风格 无常 亲情 宽厚
7、D风骨 无奈 友情 宽容 画线句作为全文总结句在结构安排方面欠考虑,请将修改好的句子写在答题卡上。活动中,同学们在留言簿上纷纷写下感受,不约而同地用到了苏轼诗文中的成语。下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苏轼的文章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B苏轼取得多方面的创作成就,自然山水是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C苏轼虽然历经磨难,但难能可贵的是,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D苏轼的诗词既慷慨豪放,又饱含哲理和趣味,彰显了鲜活的生命力,堪比明日黄花。(2)苏轼不仅是诗文大家,在对联方面也造诣颇深。下面是苏轼的对联,在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将这副对联补充完整,正确的一项是()舞袖翩翩,
8、摇千尺龙蛇动。歌喉宛转,撼 风雨寒。A影 声 云霄 B影 声 半天 C声 影 云霄 D声 影 半天(3)王国维提到的“屈子、渊明、子美、子瞻”四位文学家,“子美”是 的字,“子瞻”是苏轼的字。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 站在哪个点上,眼前 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
9、“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材料二)扬州“个园”如同其他中国古典园林一样,亦是集建筑、山水、花木等于一身的园林。是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结合体,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统一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个园”
10、讲求生命意趣。四季时节不同,不同的植物也会呈现不同的姿态变化或色彩变化,这正是自然界生命气象的展现。“个园”园名即以竹命名,旨在突出该园的主题与园主的雅好品味。绿竹在“个园”中既作绿化,又作营构主题之用。园内有刚竹、紫竹等六十多种。绿竹在“个园”中或散植、或丛植、或孤植。“个园”北区是最佳赏竹处,有“竹西佳处”匾额点题。此外,“个园”中还植有枫、桂、松、桐、梧、柳、荷、腊梅、天竺、紫藤等植物。以落叶树木点缀园中,衬托常绿之松竹。园内绿竹苍翠欲滴、与松柳碧水相互辉映,冉冉绿色浸粉墙,仅是这满园的翠绿就足以让人沉思内省、神思飞扬,此乃自然之色给人带来的心理共振,亦即生命与生命的碰撞。(材料三)颐和
11、园,也追求自然美和艺术美为一体。颐和园博采各地造园手法,既有北方山川的雄浑宏阔,又有江南水乡的清丽婉约,并蓄帝王宫室的富丽堂皇和民间宅居的精巧别致,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园林。造园匠师在前山建筑群体的布局上相应地运用了突出重点的手法。在居中部位建置一组体量大而形象丰富的中央建筑群,从湖岸直到山顶,一重重华丽的殿堂台阁将山坡覆盖住,构成贯穿于前山上下的纵向中轴线。这组大建筑群包括园内主体建筑物帝、后举行庆典朝会的“排云殿”和佛寺“佛香阁”。后者就其体量而言是园内最大的建筑物,阁高约 40 米,雄踞于石砌高台之上。它那八角形、四重檐、攒尖顶的形象在园内园外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到,器宇轩昂,凌驾群伦,成为
12、整个前山和昆明湖的总览全局的构图中心。与中央建筑群的纵向轴线相呼应的是横贯山麓、沿湖北岸,东西逶迤的“长廊”,共 273间,全长 728 米,这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前山其余地段的建筑体量较小,自然而疏朗地布置在山麓、山坡和山脊上,镶嵌在葱茏的苍松翠柏之中,用以烘托端庄、典丽的中央建筑群。9依据上下文,在(材料一)的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都正确的一项是()A尽管 都 B无论 总 C因为 所以 D如果 那么 10阅读(材料二),说一说“个园”的独特之处。11依据上述三则材料,概括南北方园林在整体布局上的异同。五、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1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材料二)四弟来信甚详,其发愤自励之志,溢于行间;然必欲找馆出外,此何意也?不过谓家塾离家太近,容易耽搁不如出外较净耳。然出外从师,则无甚耽搁,若出外读书,其耽搁更甚于家塾矣。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节选自曾国藩与诸弟书)(材料三)夫战,始
14、如处女,及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节选自孙武孙子九地有删改)1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其发愤自励之志/非志无以成学 B意与日去/此何意也 C将复何及/及敌人开户 D夫君子之行/热闹之场 13对文中三处画线语句的翻译及理解,有误的一项是_(甲)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翻译:除了内心恬淡以外,没有什么不可以拿来明确志向的,除了摒除杂念和干扰以外,没什么不可以拿来达到远大目标的。理解:强调“淡泊”“宁静”对于确立并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性。(乙)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翻译: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理解:这句话间接说明“淡泊”“宁静”的重
15、要性。(丙)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翻译:只能悲哀地守着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理解:诸葛亮谆谆教导儿子,要想成为济世之才,一定要珍惜时间,不这样后悔就来不及了。14三段文字都谈到“静”的重要性,但又各有侧重,请分别概括出每则材料的侧重点。六、名著阅读 15名著阅读。(1)老舍在骆驼祥子里写道:“雨,下给富人,也下给穷人,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的人;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下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义”可以理解为“善良、仁义、义气”。请各举一例说说小说中的“义人”和“不义的人”分别指什么人,并结合具体情节说说他们的“义”或“不义”表现在哪里。(2)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
16、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请结合孔子这句话谈谈你对经历了“三起三落”后的祥子的看法。七、现代文阅读 阅读一个人和一座博物馆,完成下列小题。一个人和一座博物馆 舒晋瑜 雨后的莒县博物馆,巍峨的气势中又有几分清新素朴。80 岁的老馆长苏兆庆正给参观者讲解。这座 20000 平米的博物馆,留下苏兆庆几十年不停歇的脚印。我说,看着一件件展品,是不是特别有成就感?他笑了,说:“成就感觉不到,文物好比是自己的孩子。我的生命就靠博物馆支撑着。”苏兆庆从文化馆的一名职员,成长为一名文物专家,见证了莒县博物馆从无到有的艰辛历程。20 平米200 平米2000 平米2
17、0000 平米 1976 年,苏兆庆在莒县文化馆负责文物征集工作。有一回,他花60 元收集了 4 件文物,却被馆长批评“乱花钱”。苏兆庆一气之下找到了县委书记,说想成立文物管理所。书记问他,经费怎么办?他说:“我自己想办法!”听上去,成立 20 平方米的莒县文管所,是苏兆庆一时负气的行为。但实际上,他自打走街串巷收集文物的时候起,就爱上了这一行。他收集文物,有好几招。一是守。在莒县,老苏几乎是个妇孺皆知的人物。大家都知道他喜欢文物,懂行,有“好东西”都愿意拿来给他看。1980 年,有人拿来一件文物,苏兆庆一看,是玉琮,中间有圆孔,四边圆滑,是原始氏族部落礼地神时使用的礼器。苏兆庆说:“入了账,
18、可就是国家的了,你是为国家贡献了文物,应该奖励你。”二是劝。苏兆庆听说莒县的赵明禄家里有“好东西”,苏兆庆就经常去找他聊天,有一次聊到得意处,赵明禄搬出了董其昌的行书中堂让老苏看。苏兆庆劝他捐给国家,可他就是不松口。后来,苏兆庆听说赵明禄要盖房子,手头有些紧,就又来劝他捐给国家,并答应奖励他 25 元。这一次,赵明禄不但捐出了董其昌的行书,还捐出黄慎的水墨写意画渔家乐。三是磨。80 年代初,一个熟人说邻居有个壶,苏兆庆赶紧去看,壶盘口细短颈,圆鼓腹,腹上塑一龙,龙身钻入壶内,又从壶腹对侧伸出头来,整个器物构思独特,制作精美。苏兆庆知道遇见了好文物,多次上门,最终成交。后来经鉴定,这把壶属国家一
19、级文物。1979 年,随着古物的增多,20 平的小房子渐无苏兆庆立足之地。在经过多重努力之后,“博物馆”从 20 平米的小屋变成了 200 平米的独立小院;1989 年,莒县博物馆在县城建起陈列楼,建筑面积达到 2000 平方米;新世纪以后,文物还在不断地增加,2009 年,莒州博物馆开馆,总建筑面积达到了 20000 平方米。苏兆庆说,他喜欢到处跑,抢救发掘,好多文物就是这么一件件积累起来的,几乎每一件背后都藏着故事。他自豪地说,齐鲁文化用文献可以摆出来,莒文化可以用文物摆出来,5000 年的文明之路,竟然通过苏兆庆的考古人生将其一步步摆在博物馆的玻璃橱窗里。大炮弹日月山大口尊 1960 年
20、夏季的一天,莒县普降暴雨,山洪暴发。苏兆庆接到电话:“河崖里冲出三个大陶罐,看起来像三个大炮弹!”他不顾土路泥泞,蹬上自行车就赶到现场。他发现每件器物的胸部都刻有图画,便以图画称这三件文物为:“日月山”“锛”和“斧”的“大炮弹”。1969 年,苏兆庆带着这三个“炮弹”进京参加展览。他将重约 200斤的 3 个“大炮弹”装箱,其中两个用绳子拴着,挂在胸前和后背,左手再拎一个,右手还拿着随身物品,就这么上下汽车和火车。后来提及此事,学界都惊出一身冷汗。“我当时的情景就像个逃难的一样。”苏兆庆回忆说,自己当时敢这么干,是因为确实不知道这三个“炮弹”是改写中国文明史的无价之宝。原来“大炮弹”是大口尊,
21、被古文字学界称之为中华 5000 年文明史的物证。随着“陶文大口尊”在国内外的展览,它就像当年发现的“甲骨文”一样,为考古、历史、古文字、天文学界所瞩目。有专家指出,大口尊外部刻画的“日月山”图形是一个会意字“旦”,“山上的云气承托着初出的太阳,其为早晨旦明的景象,宛然如绘。”苏兆庆受到启发,他想,先人在陶文上刻的图形,不可能是为了创造文字,而是生产生活的需要。在查阅了大量资料之后,他大胆设想如果在聚落居住的地方有突出的山峰,只要观测点选择得当,就能看到陶文所示的景象。为了验证这个判断,苏兆庆曾在春分、秋分季节,先后十次骑着自行车去陵阳河遗址发掘点中央观察日出现象。“春分时太阳升到山峰之巅,就
22、能出现陶文的图景,它可能是东夷民族一个部落天文观象台的遗址。”苏兆庆说。遗址东方也有一个高耸的孤峰,从前高峰处有一个塔,被称为莒城八景“屋楼春晓”。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已用日出方向确定春分,用测量日影确定二至。我国天文历法产生的年代,当追溯到 5000 年前。拂去历史的尘埃,古老的莒地文明终于在她的后代面前露出了真容。金点子()文物之外的功夫 1957 年接触文物时,苏兆庆几乎是一窍不通。他完全是在实践中学习,家里的十几架书,都是和文物考古历史有关。无论是文献资料、实物资料,还是民间资料,苏兆庆都“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他经常对学生们说,研究文物要在文物之外下功夫。“历史是一个大课题,我们怎能一
23、下子明白?所以要扎扎实实一步步来。这是对文化和历史本身的负责,也是对祖先、民族和未来的负责。”最初在陵阳河发现的三口大尊皆是洪水冲出来的,学界一直有人怀疑是否真是莒地出土,要解决这一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在陵阳河再挖出一个来。1979 年,在苏兆庆的多方努力下,新一轮的挖掘工作开启。但是一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几无收获,失望的挖掘负责人因与苏兆庆观点不合愤而离去。现场只剩苏兆庆与支持他观点的赖非、万良三人。人手不足,苏兆庆以每天 1.20 元的价格从附近村子里雇用 60 位民工,沿陵阳河沟深挖。一天,一直挖到中午仍然一无所获,挖掘队放工,苏兆庆到河沟中洗手,忽然发现不远处有一角陶片,凭直觉,苏兆庆
24、兴奋地高呼:“大口尊。”几人高兴得顾不上吃饭顾不得找工具,直接用手扒了起来。直到把它扒出来,苏兆庆才感觉到磨出血的两手生疼。考古界称,老苏和赖非“洗手得宝”。2012 年,苏兆庆听说有人发现石头上有字,第二天他就带着宣纸和拓片工具去了,先后考证了 14 次,确定是岩画,上有圆,下有方,中间是人。这一大发现,填补了山东没有原始岩画的空白。有人对苏兆庆说,这个老头真有福!苏兆庆就乐了,他说,挖不着是正常,挖着了是侥幸。恰恰他挖到的都是精品,这是福分和勤奋努力结合的结果。博物馆中的每一件藏品,苏兆庆都能讲出一段故事,他们有的来自苏兆庆的慧眼识珠,有的来自四里八乡慕名人的无私奉送。在过去的三十多年时间
25、里,苏兆庆将她们一一收藏进馆,无一私藏,也正是苏兆庆这份公心,让今天的莒州博物馆成为国内学界知名的文物藏馆,更成就了今天莒县的文化高度,让沉积千年的莒文化重放光彩。(有删改)16根据第三个小标题下面的内容,补全这个小标题。下面最恰当的一项是_(甲)有才气 (乙)笨力气 (丙)凭运气 17苏兆庆“从文化馆的一名职员,成长为一名文物专家”,你从他的经历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结合“大炮弹日月山大口尊”的内容进行简要说明。18这篇纪实文学讲述了苏兆庆与莒县博物馆之间真实的故事。阅读文章,谈谈你对题目“一个人和一座博物馆”的理解。阅读追梦意味着“专心用功”,完成下列小题。追梦意味着“专心用功”选择一份志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品 人教版七 年级 语文 下册 第二次 月考 试卷 答案 57532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