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总复习10543.pdf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总复习10543.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总复习10543.pdf(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必修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3知识整合(1)地球的特殊性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如下表所示。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 宇宙环境 安全的宇宙 环境 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它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自身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 使得地面有适宜的温度,水以液态存在。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形成大气层(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主要表现为光球层上的黑子和色球层上的耀斑。一般以太阳黑子数的增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其最明显的变化周期约为 11 年。对电离层的影响,干扰无线电通讯;对磁场的影响,产生极光和
2、磁暴现象。(3)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比较项目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示意图 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周期(1)自转 3600,23 时 56 分 4 秒(2)昼夜更替周期为 24 小时(1)恒星年,365 天 6 时 9 分 10 秒。(2)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365 天 5 时 48 分 46 秒。速度(1)角速度,除极点为 0 外,其它各点均相等,为 150/小时。(2)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位于近日点(1 月初)时速度快,位于远日点(7 月初)时速度慢。(4)黄赤
3、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目前为 23026。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年回归运动,移动情况如下图 111 所示:时间 昼长 北半球 极昼极夜 赤道 太阳直射点 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分 12 小时 昼夜等长 无 昼夜等长 赤道 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 由南向 北递增 昼短夜长 北极圈以北为极夜 南极圈以南为极昼 昼夜等长 北回归线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秋分 12 小时 昼夜等长 无 昼夜等长 赤道 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 由北向 南递增 昼长夜短 北极圈以北为极昼 南极圈以南为极夜 昼夜等长 南回归线 由南回归线向
4、南北两侧递减 (5)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黄赤交角 四季更替 昼夜长短的变化(6)地球的圈层结构比较 地球的圈层结构 重要特点 图 11-1 晨昏线 外部圈层 大气圈 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从地面开始,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下降。水圈 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还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生物圈 生物圈中的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水圈和大气圈中,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内部圈层 地壳 在横向上,地壳可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其中大洋地壳远比大陆地壳薄。地幔 地幔中有一软流层,可能是岩浆
5、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被称为岩石圈。地核 地核由铁和镍组成,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1重、难点透析 (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根据“考纲”的要求,学生要能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这样的示意图不仅要绘出三大类岩石及岩浆,还应反映它们之间的转化过程,如岩浆上涌浸入地下或喷出地表转化成岩浆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转化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在压力和热力作用下转化为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熔为岩浆等。(2)地球表面形态 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以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
6、的分布和变化。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第二是区域大地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第三是在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3)大气环境 大气受热过程 从“考纲”要求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第一,作为自然环境组成要素,“考纲”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第二,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下垫面辐射(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第三,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其中,大气温室效
7、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大气热力环流 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引起的。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等。气压带和风带 “考纲”关注的是地球表面的气压带、风带,对于三圈环流中高空的气压和风向不作要求。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还随季节作周期性移动,其根本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气压带和风带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为基础,
8、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上复杂多样的气候。具体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可以通过举例,而不要求系统讲述气候类型的成因。比较好的例子是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受西风带控制);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比较好的例子是地中海气候(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以及热带季风气候中的西南季风(东南信风夏季北移跨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而成)等。常见天气系统 天气图是用来反映天气状况并预报天气变化的专业性图像,“考纲”所要求的天气系统简易天气图主要是常见的锋面(包括冷锋和暖锋)、低压(包括低压槽)、高压(包括高压脊),而且只关注海平面的
9、天气图。高空天气图在此不作要求。各种天气系统的特点,可从气温、气压、降水、风等几方面分析,从而综合出各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如气旋、反气旋天气。应对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予以重视,并能联系相关的天气实例作适当拓展分析。(4)水循环与洋流 水循环 一般将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分为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考纲”要求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水循环环节指实现水的循环运动的途径,主要包括降水、蒸发(蒸腾)、径流、水汽输送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a.联系四大圈层、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b.促进物质和能量交换;c.对
10、生态、气候、地貌等产生深刻的影响。洋流 海洋水是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也是大气最重要的水汽来源和热量来源。“考纲”舍弃了关于海洋水自身性质的内容(如温度和盐度),只关注环境意义最为重大的海洋水的运动形式之一洋流。从知识的内在联系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考查的目的,而“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是知识基础。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即分别以副热带为中心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其中,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没有形成大洋环流,而是形成连续的西风漂流和南极绕极流。第三,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及有关地图,分析洋流对全球热量的输送、沿岸气候、渔场、海洋污染及交通的影响。应注意以下三
11、个问题。第一,一般不必对洋流的成因进行系统讲述,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的名称都可以不出现,只要能解释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即可;局部海域(如北印度洋)具有季节变化的洋流也不进行考查。第二,对各洋流的名称不要求记住,但是为了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需要,应了解不同纬度大陆两岸洋流的性质(暖流或寒流)。2易错辨析(1)太阳辐射、地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的关系:太阳照大地(太阳短波辐射)、大地暖大气图 12-1(地面长波辐射)、大气还大地(大气逆辐射)。例如,晚上晴天时,大气逆辐射弱,温度低,易出现霜冻;晚上阴天,大气逆辐射强,温度高。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可以用图 1-2-2 或
12、图 1-2-3 表示,在此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大气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图 12-2 图 12-3(2)气候的成因 东亚季风的成因、风向比较 地区 季节 风向 形成原因 特征 东亚 冬季 西北季风 海陆热力差异 寒冷干燥 夏季 东南季风 高温多雨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类型 大气环流状况 气候特征 地中海气候 位于亚热带大陆西海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西风带影响 冬季温和多雨
13、,夏季炎热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 位于亚洲南部,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西南风,冬季盛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风 全年高温,旱、雨两季 (3)关于寒、暖流的区分:从温度影响看,使洋流流经海区温度升高者为暖流,温度降低者是寒流。从流向看,从高纬向低纬方向者为寒流,从低纬流向高纬度者为暖流。从洋流流经等温线的弯曲看,可组成向各种凸凹者为暖流,向低纬凸凹为寒流。3知识整合 (1)物质循环 (2)板块构造学说:把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亚欧板块。板块内部:地壳运动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火山、地震多分布于此。板块张裂处形成裂谷和大洋中脊;碰撞处形成褶皱山系、
14、岛弧和海沟。(3)、地质作用分类:按其能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类型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的影响 内力作用 地球内部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使地表高低起伏 外力作用 太阳辐射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重力、化学作用 使地表变得平坦 内力作用:背斜:岩层上拱、中心岩层是老岩层储存石油、天然气;建隧道 地质构造 向斜:岩层下弯、中心岩层是新岩层有水 断层:岩层错位大型工程避开断层 注意:背斜成山:岩层上拱,形成山岭内力作用 背斜成谷:顶部受到张力作用,裂隙发育,容易受外力侵蚀形成谷地外力作用 向斜成谷:岩层下弯,形成谷地内力作用 向斜成山:槽部受到挤压,岩层变结实,不易
15、被侵蚀形成山地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作用因素 举 例 板块相对移动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举 例 边界类型 张 裂 形成裂谷或海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生长边界 相 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形成高峻山脉和 巨大高原 喜马拉雅山系、青藏高原 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海沟、岛屿、海岸山脉 亚洲东部岛弧 马里亚纳海沟 消亡边界 流水作用(季风区典型)流水侵蚀作用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流水沉积作用 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入海口)风力作用(西北地区典型)风力侵蚀作用 风蚀洼地、风蚀蘑菇、戈壁 风力沉积作用 黄土高原、沙丘、(4)、热力环流 图 12-4 竖直方向上的大气运
16、动:高温上升,低温下沉.同一水平面上水平运动方向:高压吹向低压.在自然界中,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有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如图所示。(5)大气水平运动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气压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则风速越大。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影响风速。近地面:风向最终与等压线之间成约 45夹角。(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6)气压带、风带 全球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如图 1-2-6 所示。A B C A B C 高 冷却 低 受热 低 冷却 A B C 高 高 高 低 低 低 图 12-5 全球的气
17、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其移动规律如图 1-2-7 所示。(7)常见的天气系统 冷、暖锋面与天气 冷锋 与 天气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叫冷锋。冷气团前缘插入暖气团下部,使暖气团被迫抬升,水汽在上升冷却过程中成云致雨。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或沙暴天气,以及冬季的寒潮,属冷锋天气。暖锋 与 天气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叫暖锋。在暖锋上,暖气团沿冷气团主动地徐徐爬升,冷却凝结产生云、雨。春、夏季,长江以南和以北地区,常有暖锋活动。图 12-8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与天气 气压状况 气流状况 中心气流 天
18、气状况 举例 分类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控制气团 气温 气压 阴晴 阴晴 风 控制气团 气温 气压 阴晴 冷锋 暖气团 高 低 晴 阴雨 大 冷气团 低 高 晴 暖锋 冷气团 低 高 晴 阴雨 小 暖气团 高 低 晴 图 1-2-6 图 1-2-7 图 1-2-10 低气压 气旋 上升 阴雨 台风、飓风 高气压 反气旋 下沉 晴朗 秋高气爽 (8)洋流分布的规律 洋流的分布以定向风形成的风海流为基础,注意大气环流与风海流的空间分布关系。空间分布:以风海流作为主体。中低纬度,副高中心,北顺南逆,东寒西暖。北中高纬,逆时针向。南半球中高纬是西风漂流。(9)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对象 影 响
19、 举 例 气候 高、低纬度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分布 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 欧洲西部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摩尔曼斯克港终年不冻都是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澳大利亚、秘鲁西海岸荒漠环境的形成都是受沿岸寒流的影响 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汇使海底营养盐上泛,或沿岸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盐带到加拿大纽芬兰渔场、日本北海道渔场、欧洲北海渔场都形成于寒、暖流交汇图 1-2-9 1重、难点透析(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 自然环境是由气候、水文、岩石、地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各自然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中,“考纲”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举例的对
20、象,但是综合来看,生物(尤其是植物)要素应成为举例的一个选择。因为生物(尤其是植物)对于地理环境具有指示作用,各自然带也都是以植被名称来命名的。(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自然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形成干旱的环境特征,其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环境的特征。另外,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滥伐森林和植树造林都会对地理环境带来一系列的不同影响。认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
21、的指导意义,人类在改造某环境要素时,应注意对其他要素以至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可能影响。例如,流域综合治理体现了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认识,而因地制宜则体现了对自然环境差异性的认识。(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各要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地理环境在地域分异上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从“考纲”的要求来看,首先应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其次,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2易错辨析(1)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例如:山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城市(吸烟除尘,净化空气,减弱噪声,美化环境。表
22、层,鱼类饵料丰富 处;秘鲁渔场则受上升流的影响 海洋航行 影响航行速度、时间及经济效益 顺流速度快,逆流速度慢 海洋污染 扩大污染范围,加速污染物扩散 油轮发生泄漏(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般指地带性分布规律与非地带性分布规律,全球范围内存在着自低纬到高纬的纬度地域分异规律;中纬度地区存在着自沿海到内陆的经度地域分异规律;高山地区存在着自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因海陆分布、地形、河湖等引起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3知识整合 (1)地理环境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地貌(岩石)、大气、水、土壤、生物。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图 131 所示)。图 13-1 (2)
23、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较直观的反映了自然带的分布规律。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苔原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温带 荒漠带 图 13-2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热量 太阳辐射 纬线延伸,纬度更替。低、高纬度明显(东西延伸,南北更替)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水分 海陆位置 经线延伸,经度更替,中纬度明显。水文 土壤 生物(植被)气候 地貌(经度地带性)(南北延伸,东西更替)山地垂直地域分异(垂直地带性)水热状况 海拔高度 从山麓到山顶更替,高山、
24、高原地区明显(水平延伸,垂直更替)(1)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从本条“考纲”的要求来看,考查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最好从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三个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资料,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全球气候变化狭义地理解成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是针对近些年气温增高而提的,并且强调人类活动的影响。要紧密联系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选择全球气候变化的内容,从而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自然资源的利用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自然资源是
25、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开发利用程度,会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自然要素成为自然资源,对同种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越来越深化。“考纲”要求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深刻认识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且进一步以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注意渗透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公路为主 特 点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原 因 公路成本较低,难度较小 铁路为辅 铁路成本高,难度大 山间盆地、河谷地带 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 地势相对和缓 其他地区密度低 地势陡峻 弯曲程度大 线路总长度大 交通线的延伸方向 为了达到线路的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地理 学业 水平 测试 复习 10543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