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反思-9.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6071.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反思-9.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607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反思-9.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6071.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9.古诗三首【教学内容】教科书 P5455 内容。【教学目标】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2.了解古诗的类别及其特点。3.反复诵读,了解古诗中的意象及表达方式。4.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古诗描写的情景。【教学难点】了解古诗中的意象;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 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从军行。二、解读诗题 1.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标题后加上“歌”“引”“曲”“
2、吟”“行”等,都属于乐府诗。2.说说你对唐朝的边塞有多少了解?(唐朝的首都是长安(西安),当时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三、整体通读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2.指名朗读。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3.教师范读。4.通过王昌龄的从军行,你看到唐朝的边塞有哪些景物?5.看图读前两句,你有何感受?带上感情读一读。(戍边将士艰苦、孤寂的生活,怀念家乡。)6.齐读后两句。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7.“黄沙”“百战”“穿金甲”说明了什么?(将士们面对困难,报国壮志不但没有消磨,而且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
3、变得更加坚定。)四、体会意境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重新回到唐朝的西北边陲,再一次将所见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留在心中。让我们牢记戍边的将士,学习他们弃家入塞、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的精神。五、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古诗。【板书设计】从军行 青海 孤城 怀念家乡 黄沙 不还 壮志报国 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知人论世 1 播放黄河、华山的图片,请同学们谈谈看了图片之后的感受。(雄伟、壮观)身为中国人,你感到?(民族自豪感。)2.介绍作者陆游及写作背景。3.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全班齐读古诗。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
4、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2.指名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3.指名说说诗的大意,随机指导理解“三万里河”和“五千仞岳”的虚指写法。4.疏通诗义后追问:(1)这里的“胡尘”,写出的难道仅仅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2)听音效展开想象:在金兵战马嗒嗒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3)哀声遍野,生灵涂炭。老人在流泪,小孩在流泪,妇女在流泪,北宋的遗民在流泪啊!这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4)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凄凉、何等悲惨的生活呀!当你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请你怀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首诗吧!5.参读陆游的示儿,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下册 语文教案 反思 古诗 人教部编版 6071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