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决策参考培训课程.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决策参考培训课程.pptx(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经济决策参考第一节 经济决策参考概述l一、经济决策参考的含义l二、经济决策参考的特点l三、经济决策参考的作用 经济决策参考是经济主管部门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的事务文书。随着领导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要求的深入落实,各级领导在对本地区宏观经济发展和微观经济建设进行规划、决策和调控时,需要大量的信息作为根据、参考和借鉴。于是“经济决策参考”就应运而生了。与“简报”相似,“经济决策参考”既是一种文章体裁的名称,也是一种内部刊物的名称。我们所说的“经济决策参考”,是指两者的结合。一、经济决策参考的含义二、经济决策参考的特点(一)发送对象的专指性 经济决策参考不对外公开发行,只在内部传阅,发送对
2、象仅限于省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套班子的领导人。(二)提供内容的多样性 经济决策参考提供的信息是从国内外报刊杂志、电视电台、因特网上选编的,其内容极为丰富,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环节,含有财政、金融、物资、运输、人力、科技、物流、市场等各个领域。二、经济决策参考的特点(三)运转程序的保密性 经济决策参考属于保密文件,封面上印有“秘密”和“领导参阅,注意保存”的字样,收文要签字,年底要返还归档。三、经济决策参考的作用(一)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这是此种文件最核心的作用。经济决策参考中有对过去的总结,也有对未来的预测;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有些文章的观点甚至是互相矛盾的。这些材料
3、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各级领导可以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吸取营养,作出科学决策,从而避免了重大的事务,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三、经济决策参考的作用(二)为贮存资料增加载体 从秘书学和文书学的角度看,经济决策参考是信息交流的工具,各级秘书人员可以通过经济决策参考掌握大量的经济信息,为撰写文件、指导工作、研究问题积累资料,创造有利条件。第二节 经济决策参考写作一、经济决策参考内容结构(一)封面(二)正文(三)封底二、经济决策参考写作要领(一)收集信息渠道宽泛(二)选择文章要把关严格(三)选择文章是要注意时效性一、经济决策参考内容结构 经济决策参考包括三部分:封面、正文和封底(一)封面1.报头
4、 报头居首页上方,约占全页的三分之一,与目录之间用红线间隔。2.目录 红线下方居中,写上“目录”或“本期要目”,然后写明栏目、序号和各篇文章的标题。一、经济决策参考内容结构(二)正文 正文是经济决策参考的中心内容,常用转发式、摘要式和集锦式三种方法编排。1.转发式 转发式一般一期只刊发一篇文章,文前加上编者按。2.摘要式 一期编发多篇文章,但由于文章过长,字数太多,故每篇只摘其主要内容。3.集锦式 集锦式就是在一期刊发若干篇文章的全文,每篇文章大约在2000字左右。这些文章不必有内在的联系,可以相对独立。一、经济决策参考内容结构(三)封底 封底即指经济决策参考的末页,分别写明报送的单位、各位领
5、导人的姓名。最后印有出版单位、编辑人、地址、邮编、电话、传真等信息。二、经济决策参考写作要领(一)收集信息渠道要宽泛 收集信息要宽泛,一是编者要尽可能多地浏览报刊杂志,从国内外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媒体中去搜集信息。二是不管正面的还是反面的,赞扬的还是批评的,东方的还是西方的,都要选入,都要阅览。只有这样,才能从中选出有价值的信息。二、经济决策参考写作要领(二)选择文章要把关严格 “把关严格”与“渠道宽泛”是一对矛盾,编者要找到两种要求最优的结合点。所谓把关严就是要从大量的信息中寻找那些有针对性、有典型性、既有学术价值又有社会意义的文章,供领导阅读。二、经济决策参考写作要领(三)选择文章要注
6、意时效性 任何信息所表明的内容都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事情,我们只有在第一时间获得所需要的某种信息,这一信息才有价值。经济市场环境瞬息万变,有效的经济信息必须是及时的、迅速的。信息一旦过时,就失去了利用价值,甚至会起反作用。因此搜集信息选编文章时必须讲究时间效应。第三节 例文解读中国区域竞争的态势与特点中国区域竞争的态势与特点陈耀陈耀 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融入全球化的步伐加快,国内各地区之间为争取自身有利的发展条件和优势地位,提升本地区的经济水平,在要素资源、产业项目、产品贸易、政策环境、区域形象等诸多领域,不断展开直接或间接、或明或暗的角逐、争夺或竞赛。分析目前区域竞争的趋势特
7、点并给予理性的评价,探讨如何构建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型区域竞争模式,对于中国经济保持健康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性和紧迫性。一、区域竞争目标以外资等稀缺要素为主,并开始向间接领域拓展 1.争夺外资成为区域竞争的首位目标 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个世纪年代实行财政“分灶吃饭”和“拨改贷”以后,除了(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由国家投资以外,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所需建设资金已不再来自中央财政预算,而主要是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和各种债券、以及企业自身积累,由于这些渠道的融资门槛高且受额度等种种限制,往往难以满足地区发展的需要,这样,地区发展自然把注意力更多地瞄准外商直接投资()。中国的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
8、沿海地区,由于接近出海口的区位优势和相对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争夺外资一直成为沿海各地区竞争的首位目标。珠三角地区长期是中国吸引外资最多的地区,广东省每年都有百余亿美元外资落户。但近些年长三角经济圈加大开放和引资力度,外资数量快速攀升,年江苏省实际利用外资达到亿美元,超过广东跃居全国第一位。区域竞争的对象目标除了外资,还有高科技专业人才、跨国公司总部或研发中心(北京、上海都提出要成为跨国公司总部基地的目标)、以及紧缺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如煤炭、油气、铁矿,还有争取电力、核能项目等)。1.2.不针对要素资源的间接竞争2.区域竞争不仅仅是针对要素资源的直接争夺,不针对要素资源的间接竞争或竞赛也日趋活跃
9、。间接竞争的领域主要包括:3.一是增长速度和总量竞争。近几年各省区统计的经济增长率大都超过全国公布的增长率,而各地市公布的增长率又高于所在省区的增长率。个省区公布的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均在两位数,而全国的增长率仅为,平均高出全国个百分点。这显然有统计水分问题,但实际也反映出各地区攀比经济增长速度,实现赶超战略的竞争心态。4.二是产业升级竞争。相当多的地区都把微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汽车、装备制造业等重化工业,作为未来的产业发展定位,迄今全国已有汽车整车生产的省份超过个,“求高、求新、求大”成为地区产业竞争的重要标准。三是争建国际性城市和大都市圈(群、带)。据初步检索,目前至少有
10、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国际性城市的构想,不仅包括像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广州、深圳、青岛、西安、南京、武汉、厦门等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还包括福州、长沙、温州、南宁、海口、苏州、三亚、丹东等不同等级和规模的城市。为了扩大城市规模及其吸纳要素资源的“极化效应”,不少地区纷纷打造以某一大城市为中心、与周边城镇紧密相连的“小时都市圈”战略(如半小时、一小时或两小时都市圈)。四是区域形象或区域品牌竞争。一些地区花很大精力和投入甚至不惜代价,开展形式多样、不断翻新的宣传造势活动,如,选形象大使、建标志性工程、请名人明星演出、办各种国际文化节等等。二、区域竞争手段以土地和税收优惠为主,地方
11、壁垒趋于隐性化 从竞争手段和工具看,中国目前的区域竞争一般包括鼓励类和限制类两个方面的措施。1.1.鼓励类政策2.在鼓励类方面,主要是实施土地、税收、租金、水电等优惠政策,以争取外商及区外投资者进入,并采取“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等措施,吸引并留住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在限制类方面,则主要通过设置一定的技术标准或政策壁垒,限制外地产品、外协件、以及建筑、商贸等服务型企业的进入,以保护本地产品和服务市场(以往还有采取封关设卡限制紧俏物资和原材料流出,以及利用户籍和档案管理限制专业技术人才流出等做法)。地方政府可利用的鼓励类政策工具,最主要的是给予投资商优惠的土地价格和减免地方税。近些年
12、各地区在这方面的竞争越演越烈,一般沿海地区经过“七通一平”后的工业用地开发成本每亩地至少万元,而地区之间竞相压价的结果是,每亩地价仅及开发成本的一半左右,在长三角地区有的地方甚至提出“零地价”,免收土地转让费。通过治理整顿,实行最严格的土地政策,这种局面已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一些土地供应紧缺的沿海地区开始意识到竞相压价导致土地粗放开发的恶果。但对于外资较少、土地相对充裕的中西部地区而言,土地供给优惠仍会是今后招商引资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在税收政策上,区域之间主要是在地方企业所得税减免的时间长度上攀比,比如,一个地区实行“两免三减半”(企业获利前两年免征所得税,以后三年减按征收),另一地区则实
13、行“三免两减半”,甚至“五免”(即获利前年免缴地方所得税)。还有的地区将企业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中央,地方,在地方的中,省市县再按不同比例分配)部分甚至全部返还企业(即先征后返)。对税收工具的运用,一方面仍存在地方越权减免等违规现象,同时很多地方也感到地方调控权太小且不断上收等问题。1.2.限制类政策2.区域竞争中采用的限制类手段五花八门,由于目前通常将这类行为归为地方保护,国家有关部门已出台了禁止地方保护的管制条例,但实际上目前设置地方壁垒仍不同程度存在。国际经济学界的计量检验结果表明,当前中国省际壁垒甚至要高于国际贸易壁垒。由国务院七部委联合组成的督查组发现,目前地区保护行为已经由过去禁止
14、本地资源外流为主转变为限制外地产品进入当地市场为主。保护手段也更加隐秘,由过去直接下发“红头文件”转变为制定一些只有当地产品才具备的所谓技术、质量、环保或安全标准,达到限制外地产品的目的(如某些城市在出租车车型的选定上做出有利于使用本地产车的规定和标准)。保护范围也从过去的产品扩大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比如有些地方政府利用对户籍、劳动力管理等措施限制外地及农村劳动力进入本地就业;有些地方政府则利用投资项目和国有资产管理的审批权力,干预企业重组和资本自由流动。另外,还有工程招投标中尽量划小标段,以增大外地建筑企业的成本,有利于本地建筑企业中标。针对花样翻新的各种地方保护行为,近年来国家有关部
15、门加强了监管和查处。年月,商务部、监察部、国务院法制办、财政部、交通部、税务总局、质检总局七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清理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实行地区封锁规定的通知,要求各地对阻碍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实行地区封锁的规定进行清理。同时,国务院关于禁止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实行地区封锁规定实施办法正在制定过程中;预计将出台的反垄断法中也将涉及禁止地区封锁的内容,包括建立商务主管部门等相关部门参加的多部门合作的查处地区封锁行为的协调处理机制。由此引出的问题是,地方政府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对本地弱势企业给予扶持,是否符合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如何正确认识地方保护行为并加以引导规范?三、区域竞争主体以地方政府组织为主,
16、尚未真正向企业化运作转变 从理论上讲,区域竞争不等同于辖区政府间竞争或地方政府竞争,而是包括地方政府、当地企业和居民在内的多元主体所构成的、体现区域整体利益的一种竞争。我们说一个地区竞争力强于另一地区,绝不仅仅是指当地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当地企业的状况才是竞争力的关键;在改善地区投资环境中,提出“人人都是环境”,表明当地居民的行为和文明程度对地区竞争力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地方政府在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中实际上扮演者“推动者”的角色,因而自然也成为区域竞争中的一个重要主体或组织者。目前中国区域竞争中最突出的招商引资,已成为各级地方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许多省地市,每年要给各部门下达招商引资
17、指标,层层分解到各区县、各委局、村镇和企业,甚至连民政、教育、卫生、工青妇等日常工作和招商引资根本不搭界的部门也不能例外。因此,中国区域竞争的核心是由各级地方政府组织的,主要围绕招商引资而展开的角逐和争夺;在招商引资实际成为地方政府压倒一切的任务下,作为政府提供公共品的基本职能不能不受到较大程度的削弱和忽视。四、区域竞争程度沿海地区高于中西部,“双头龙”现象引人注目 1.沿海地区竞争高于西部 从竞争程度上看,沿海发达地区的竞争明显要比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突出,而在沿海地区内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竞争要比环渤海地区更显著。这主要是因为经济越不发达的地区对国家投资的依赖性越强,而经济越发达的地区
18、则对社会民间资本(包括外资)的依赖性越强。民间资本的流动性和逐利性使得它的区位选择相对灵活、理性,获取它的难度较高;同时沿海发达地区的投资环境不断治理改善日趋均质化,从而竞争压力也更大。2.“双龙头”重复建设严重 在中国的地区竞争中,有一种被称为“双头龙”的现象很值得关注。所谓“双头龙”现象是指在一个大的经济圈内有两个等级和规模相当的城市,他们为争取经济的中心地位或龙头地位而展开着或明或暗、互不相让的竞争。比较突出的如:京津冀经济圈中的北京与天津;辽中南经济圈中的沈阳与大连;山东半岛经济圈中的济南与青岛;长三角经济圈中的南京与苏州、杭州与宁波;珠三角经济圈中的广州与深圳;闽南经济圈中的福州与厦
19、门;成渝经济圈中的重庆与成都;等等。这些双头龙城市(除苏州外),从级别上分别属于中央直辖市、省会城市或副省级城市,其发展项目和投资均在国家计划单列,相互不存在隶属关系;两市虽然地理相近,但在发展上各自为政,要素流动受限,甚至互设壁垒,以致在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上重复建设、闲置浪费严重。近些年加强经济合作,促进区域一体化的呼声不断,但由于体制的制约,实质性的行动要少于合作的意愿。特别是,由于省级政府对副省级城市不能通过投资施加影响,因而即使是一个省内也协调无力。与“双头龙”现象相似的还有“省中省”现象,如新疆版图内的自治区经济与兵团经济,长期难以融合和协调。笔者认为,要促进区域竞争规范和转型的政策措施,一要加快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同时解决财政权与事权的不对等的问题;二是制定区域竞争的法律法规,明确鼓励和禁止的政府行为;三要组建中央区域政策委员会,建立有效的区域协调机制。(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例文解读:1.选材面比较宽2.参考价值比较大3.观点鲜明,主旨突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