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技术第5章.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安全生产技术第5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生产技术第5章.ppt(5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12011年全国注册安全工程师应试辅导讲座年全国注册安全工程师应试辅导讲座 安全生产技术安全生产技术主讲人:张兴容主讲人:张兴容联系电话:联系电话:第五章 职业危害控制技术 w本章基本要求:运用职业危害控制相关技术和标准,根据作业场所生产性粉尘、毒物和物理因素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方式和途径,辨识和分析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采用工程控制技术措施和个体防护技术措施,消除或减少职业危害。第一节 职业危害控制基本原则和要求w主要内容:防尘、防毒、防噪声、防振动、防高温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要求。一、防尘、防毒基本原则和要求w对于作业场所存在粉尘、毒物的企业防尘、防毒的基本原则是:优先采用先进的生产
2、工艺、技术和无毒(害)或低毒(害)的原材料,消除或减少尘、毒职业性有害因素。对于工艺、技术和原材料达不到要求的,应根据生产工艺和粉尘、毒物特性,设计相应的防尘、防毒通风控制措施,使劳动者活动的工作场所有害物质浓度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如预期劳动者接触浓度不符合要求的,应根据实际接触情况,采取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w1.原材料选择应遵循无毒物质代替有毒物质,低毒物质代替高毒物质的原则。w2.对产生粉尘、毒物的生产过程和设备(含露天作业的工艺设备),应优先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避免直接人工操作。为防止物料跑、冒、滴、漏,其设备和管道应采取有效的密闭措施,密闭形式应根据工艺流程、设备特点、生产工艺、安全要
3、求及便于操作、维修等因素确定,并应结合生产工艺采取通风和净化措施。对移动的扬尘和逸散毒物的作业,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移动式轻便防尘和排毒设备。w3.对于逸散粉尘的生产过程,应对产尘设备采取密闭措施;设置适宜的局部排风除尘设施对尘源进行控制;生产工艺和粉尘性质可采取湿式作业的,应采取湿法抑尘。当湿式作业仍不能满足卫生要求时应采用其他通风、除尘方式。w4.在生产中可能突然逸出大量有害物质或易造成急性中毒或易燃易爆的化学物质的室内作业场所,应设置事故通风装置及与事故排风系统相连锁的泄漏报警装置。在放散有爆炸危险的可燃气体、粉尘或气溶胶等物质的工作场所,应设置防爆通风系统或事故排风系统。w5.可能存在
4、或产生有毒物质的工作场所应根据有毒物质的理化特性和危害特点配备现场急救用品,设置冲洗喷淋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必要的泄险区以及风向标。二、防噪声与振动基本原则和要求w(一)防噪声w作业场所存在噪声危害的企业应采用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控制噪声。对于生产过程和设备产生的噪声应首先从声源上进行控制,使噪声作业劳动者接触噪声声级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采用工程控制技术措施仍达不到相关标准要求的,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计劳动作息时间,并采取适宜的个人防护措施。w1.产生噪声的车间与非噪声作业车间、高噪声车间与低噪声车间应分开布置。产生噪声的车间,应在控制噪声发生源的基础上,对厂房的建筑设计采取
5、减轻噪声影响的措施,注意增加隔声、吸声措施。w2.在满足工艺流程要求的前提下,宜将高噪声设备相对集中,并采取相应的隔声、吸声、消声、减振等控制措施。w3.为减少噪声的传播,宜设置隔声室。隔声室的天棚、墙体、门窗均应符合隔声、吸声的要求。(二)防振动w作业场所存在振动危害的企业应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避免振动对健康的影响,应首先控制振动源,使振动强度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采用工程控制技术措施仍达不到要求的,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计劳动作息时间,并采取适宜的个人防护措施。三、防非电离辐射与电离辐射基本原则和要求w辐射分为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w(一)防非电离辐射w非电离辐射的主要防护措施有场源屏蔽
6、、距离防护、合理布局以及采取个人防护措施等。w1.产生工频电磁场的设备安装地址(位置)的选择应与居住区、学校、医院、幼儿园等保持一定的距离,使上述区域电场强度控制在最高容许接触水平以下。w2.在选择极低频电磁场发射源和电力设备时应综合考虑安全性、可靠性以及经济社会效益;新建电力设施时,应在不影响健康、社会效益以及技术经济可行的前提下,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以降低极低频电磁场的接触水平。w3.对于在生产过程中有可能产生非电离辐射的设备,应制定非电离辐射防护规划,采取有效的屏蔽、接地、吸收等工程技术措施及自动化或半自动化远距离操作,如预期不能屏蔽的应设计反射性隔离或吸收性隔离措施,使劳动者非电离辐射
7、作业的接触水平符合 相关标准的要求。w4.企业在设计劳动定员时应考虑电磁辐射环境对装有心脏起搏器病人等特殊人群的健康影响。(二)防电离辐射w电离辐射的防护,也包括辐射剂量的控制和相应的防护措施。四、防高温基本原则和要求w作业场所存在高温作业的企业应优先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和原材料,工艺流程 的设计宜使操作人员远离热源,同时根据其具体条件采取必要的隔热、通风、降温等措 施,消除高温职业危害。对于工艺、技术和原材料达不到要求的,应根据生产工艺、技术、原材料特性以及自然条件,通过采取工程控制措施和必要的组织措施,如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热和水蒸气释放、屏蔽热辐射源、加强通风、减少劳动时间、改善作业方式
8、等,使室内和露天作业地点WBGT指数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对于劳动者室内和露天作业WBGT指数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第二节生产性粉尘危害控制技术w主要内容:生产性粉尘的来源、分类、理化性质,生产性粉尘治理的工程技术措施。一、生产性粉尘的来源和分类w(一)来源w生产性粉尘来源十分广泛,如固体物质的机械加工、粉碎;金属的研磨、切削;矿石的粉碎、筛分、配料或岩石的钻孔、爆破和破碎等;耐火材料、玻璃、水泥和陶瓷等工业中原料加工;皮毛、纺织物等原料处理;化学工业中固体原料加工处理,物质加热时产生的蒸气、有机物质的不完全燃烧所产生的烟。此外,粉末状物质在混合、过筛、包装和搬运
9、等操作时产生的粉尘,以及沉积的粉尘二次扬尘等。(二)分类 生产性粉尘分类方法有几种,根据生产性粉尘的性质可将其分为 3 类。w1.无机性粉尘w无机性粉尘包括矿物性粉尘,如硅石、石棉、煤等;金属性粉尘,如铁、锡、铝等及其化合物;人工无机粉尘,如水泥、金刚砂等。w2.有机性粉尘w有机性粉尘包括植物性粉尘,如棉、麻、面粉、木材;动物性粉尘,如皮毛、丝、骨粉尘;人工合成的有机染料、农药、合成树脂、炸药和人造纤维等。w3.混合性粉尘w混合性粉尘是上述各种粉尘的混合存在,一般为两种以上粉尘的混合。生产环境中最常见的就是混合性粉尘。二、生产性粉尘的理化性质 w粉尘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其理化性质有关,与其生物学
10、作用及防尘措施等也有密切关系。在卫生学上,有意义的粉尘理化性质包括粉尘的化学成分、分散度、溶解度、密度、形状、硬度、荷电性和爆炸性等。w三、生产性粉尘治理的工程技术措施w采用工程技术措施消除和降低粉尘危害,是治本的对策,是防止尘肺发生的根本措施。w(1)改革工艺过程。通过改革工艺流程使生产过程机械化、密闭化、自动化,从而消除和降低粉尘危害。w(2)湿式作业。湿式作业防尘的特点是防尘效果可靠,易于管理,技资较低。该方法已为厂矿广泛应用,如石粉厂的水磨石英和陶瓷厂、玻璃厂的原料水碾、湿法拌料、水力清砂、水爆清砂等。w(3)密闭一抽风一除尘。对不能采取湿式作业的场所应采用该方法。干法生产(粉碎、拌料
11、等)容易造成粉尘飞扬,可采取密闭一抽风一除尘的办法,但其基础是首先必须对生产过程进行改革,理顺生产流程,实现机械化生产。在手工生产、流程紊乱的情况下,该方法是无法奏效的。密闭一抽风一除尘系统可分为密闭设备、吸尘罩、通风管、除尘器等几个部分。w(4)个体防护和个人卫生。当防、降尘措施难以使粉尘浓度降至国家标准水平以下时,应佩戴防尘护具并加强个人卫生,注意清洗。w另外,应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现场的安全检查以及对防尘的综合管理等。综合防尘措施可概括为“革、水、密、风、护、管、教、查”八字方针。第三节 生产性毒物危害控制技术 w主要内容:生产性毒物的来源、存在形态与进入人体的途径、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治
12、理措施。一、生产性毒物的来源与存在形态w(一)来源w在生产过程中,生产性毒物主要来源于原料、辅助材料、中间产品、夹杂物、半成品、成品、废气、废液及废渣,有时也可能来自加热分解的产物,如聚氯乙烯塑料加热至 160170 时可分解产生氯化氢。(二)毒物形态 w生产性毒物可以固体、液体、气体的形态存在于生产环境中。w(1)气体,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散发于空气中的无定形气体,如氯、溴、氨、一氧化碳和甲烷等。w(2)蒸气固体升华、液体蒸发时形成蒸气,如水银蒸气和苯蒸气等。w(3)雾,混悬于空气中的液体微粒,如喷洒农药和喷漆时所形成雾滴,镀铬和蓄电池充电时逸出的铬酸雾和硫酸雾等。w(4)烟,为直径小于 0
13、.1 m 的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如熔铜时产生的氧化锌烟尘,熔镉时产生的氧化镉烟尘,电焊时产生的电焊烟尘等。w(5)粉尘,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直径大多数为 0.110 m。固体物质的机械加工、粉碎、筛分、包装等可引起粉尘飞扬。w悬浮于空气中的粉尘、烟和雾等微粒,统称为气溶胶。了解生产性毒物的存在形态,有助于研究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发病原因,且便于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以及选择车间空气中有害物采样方法。w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主要是经呼吸道,也可经皮肤和消化道进入。w密闭空间是指与外界相对隔离,进出口受密闭空间是指与外界相对隔离,进出口受限,自然通风不足,只够容纳一人进入并限,自
14、然通风不足,只够容纳一人进入并从事非常规、非连续作业的空间。从事非常规、非连续作业的空间。w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况:w1.可燃性气体、蒸汽和气溶胶的浓度超过可燃性气体、蒸汽和气溶胶的浓度超过爆炸下限(爆炸下限(LEL)的)的10%;w2.空气中爆炸性粉尘浓度达到爆炸下限的空气中爆炸性粉尘浓度达到爆炸下限的30%;w3.空气中氧含量低于空气中氧含量低于18%或超过或超过22%;w4.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超过工作场所有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超过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22002工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w5.其他任何含有有害物质的浓
15、度超过立即其他任何含有有害物质的浓度超过立即威胁生命或健康(威胁生命或健康(IDLH)浓度的环境条)浓度的环境条件。件。二、生产性毒物危害治理措施w生产过程的密闭化、自动化是解决毒物危害的根本途径。采用无毒、低毒物质代替有毒或高毒物质是从根本上解决毒物危害的首选办法。w常用的生产性毒物控制措施如下。w(一)密闭一通风排毒系统w该系统由密闭罩、通风管、净化装置和通风机构成。采用该系统必须注意以下 2 点。w(1)整个系统必须注意安全、防火、防爆问题;w(2)正确地选择气体的净化和回收利用方法,防止二次污染,防止环境污染。(二)局部排气罩 w就地密闭,就地排出,就地净化,是通风防毒工程的一个重要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全生产 技术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