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第3章统计数据的整理和显示1111.ppt
《(精品)第3章统计数据的整理和显示111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第3章统计数据的整理和显示1111.ppt(6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第3 3章章 统统计计数数据据 整整理理和和显显示示 罗洪群 第三章 统计数据的 整理与展示第第3 3章章 统统计计数数据据 整整理理和和显显示示本本 章章 主主 要要 内内 容容一、统计数据的整理一、统计数据的整理二、统计数据的展示二、统计数据的展示第第3 3章章 统统计计数数据据 整整理理和和显显示示第一节第一节 统计数据的整理统计数据的整理 统计资料整理是根据统计研究的任务与要求,对调查得来的各种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整理与加工,使之系统化,从而得出能够反映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包括系统地整理原始资料的过程和为研究特定问题对历史资料或次级资料进行的再加工。一、统计数据整理的概念一、统计数据
2、整理的概念第第3 3章章 统统计计数数据据 整整理理和和显显示示二、统计资料整理的步骤二、统计资料整理的步骤 设计和编制统计资料的汇总方案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用一定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对整理好的资料再一次进行审核,改正在汇总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差错编制统计表,以简明扼要地表达社会经济现象在数量方面的有关联系统计资料的保管与积累第第3 3章章 统统计计数数据据 整整理理和和显显示示三、统计分组三、统计分组(一)统计分组的概念 统计分组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将统计总体按照一定的标志区分为若干个不同类型或性质的组成部份的一种统计方法。分组结果“组内性质更近,组间差异更大”第第3 3章章
3、统统计计数数据据 整整理理和和显显示示w统计分组,对总体而言是“分”(分为范围更小的总体),而对总体单位而言是“合”(合为性质相同的组);w对分组标志而言是“分”(按分组标志划分总体成为标志表现不同的许多组),而对其它标志来说又是“合”(其它标志表现的差异不考虑了)。第第3 3章章 统统计计数数据据 整整理理和和显显示示1.划分性质不同的各种类型,研究其特征和规律性 表1 我国近几年农业总产值情况 单位:亿元(二)统计分组的作用统计分组的作用第第3 3章章 统统计计数数据据 整整理理和和显显示示、分析总体中各个组成部份的构成情况 表2-2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构成情况(%)第第3 3章章 统统计计
4、数数据据 整整理理和和显显示示可以揭示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表 2-3 单位面积产量与耕作程度的关系35018 2032016 1827014 1623012 1420010 12单位面积产量(kg)按耕作深度分组(厘米)第第3 3章章 统统计计数数据据 整整理理和和显显示示(三)(三)分组标志的选择分组标志的选择 统计分组的关键是分组标志的选择统计分组的关键是分组标志的选择关系能否正确反映总体的性质特征关系能否正确反映总体的性质特征能否实现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能否实现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 正确选择分组标志正确选择分组标志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选择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选择在多个标志中选择最能反映事物本
5、质特征的标志在多个标志中选择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标志注意不同时代标志的意义变化注意不同时代标志的意义变化第第3 3章章 统统计计数数据据 整整理理和和显显示示按品质标志分组或按数量标志分组,或用两种标志结合分组按主要标志与辅助标志分组分组的原则分组的原则:穷尽和互斥穷尽和互斥第第3 3章章 统统计计数数据据 整整理理和和显显示示(四)统计分组体系(四)统计分组体系标 志人数(人)比重(%)按性别分组男性女性按企业性质分组国有企业独资企业其他企业按规模分组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简单分组与平行分组第第3 3章章 统统计计数数据据 整整理理和和显显示示 对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进行重叠分
6、组,就叫复合分组。多个复合分组组成的体系就是复合分组体系。国民收入使用额 积累 生产性积累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非生产性积累 居民住宅 文化服务设施 消费 居民消费 社会集团消费2 2.复合分组与复合分组体系复合分组与复合分组体系第第3 3章章 统统计计数数据据 整整理理和和显显示示 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将总体中所有单位按组归类整理,形成总体中各单位数在各组间的分配称为次数分配。将各组组别与各组次数依次排列而形成的数列叫次数分配数列,简称分配数列。四、分配数列四、分配数列(一)分配数列的概念第第3 3章章 统统计计数数据据 整整理理和和显显示示按性别分组绝对数(人数)比重(%)男女30107
7、525合计40100各组组别次数或頻数比率或频率表 2-4 某班学生的性别构成情况单位个数称为频数(频数(次数);各组次数与总次数之比称为频率频率第第3 3章章 统统计计数数据据 整整理理和和显显示示 属性分配数列(品质数列)分配数列 单项式分配数列 变量分配数列 等距分组 组距式分配数列 异距分组(二)分配数列的种类(二)分配数列的种类第第3 3章章 统统计计数数据据 整整理理和和显显示示按品质标志分组形成的次数分布,称为品质数列品质数列;按数量标志分组形成的次数分布,称为变量数列变量数列。第第3 3章章 统统计计数数据据 整整理理和和显显示示按性别分组人数所占()男性女性600400604
8、0合计1000100品质标志示例品质标志示例各组名称各组名称次数(频数)次数(频数)比率(频率)比率(频率)第第3 3章章 统统计计数数据据 整整理理和和显显示示按月工资收入分组人数(人)所占()1000元以下1000-15001500-20002000-25002500-30003000元以上80150230340150508152334155合计1000100数量标志示例数量标志示例各组名称各组名称次数(频数)次数(频数)比率(频率)比率(频率)第第3 3章章 统统计计数数据据 整整理理和和显显示示1、单项式变量数列的编制 单项式变量数列是按照每个变量值分别列组而编制的。(三)变量数列的编
9、制(三)变量数列的编制例如某生产车间20名工人日加工零件数资料如下:117 108 110 112 137 122 131 118134 114 122 125 125 127 120 128117 125 122 128编制要点:一个变量值为一组 适用于离散变量 适用于变量值较少的情况第第3 3章章 统统计计数数据据 整整理理和和显显示示 采用单项式变量分组形成如下分布数列 表2-5 某车间20名工人日加工零件分组表 可见,单项式变量数列由于组数较多,不便于观察数据分布的特征和规律。第第3 3章章 统统计计数数据据 整整理理和和显显示示编制要点:将一个区间的变量值作为一组 连续变量 变量值较
10、多的情况 遵循不重不漏原则 可见,编制组距数列不仅取决于分组标志的选择,而且要看分组界限的确定是否合理。2、组距式变量数列的编制 组距式变量数列是把各变量值按照一定组距进行分组而形成的数列。第第3 3章章 统统计计数数据据 整整理理和和显显示示在编制组距数列中,要按照以下程序进行:第三,分组归类形成变量数列第二,计算出组距、组数等第一,使原始数据序列化(编制由小到大的单项式数列)第第3 3章章 统统计计数数据据 整整理理和和显显示示 现有某车间50名工人日加工零件的资料如下:117,108,110,112,137,122,131,118,134,114,124,125,123,127,120,
11、129,117,126,123,128,139,122,133,119,124,107,133,134,113,115,117,126,127,120,139,130,122,123,123,128,122,118,118,127,124,125,108,112,118,121a、使原始数据序列化第第3 3章章 统统计计数数据据 整整理理和和显显示示零件数(件)人数(人)零件数(件)人数(人)零件数(件)人数(人)零件数(件)人数(人)10711173124313111082118312521332110111911262134211221202127313511131121112821371
12、1141122412911392115112341301合计50将上述资料排序得到表2-6:第第3 3章章 统统计计数数据据 整整理理和和显显示示 从表2-6看出,变量值的变动范围是在107件139件之间,即最低件数、最高件数。最高件数与最低件数之差称为全距。即全距最大值-最小值=139-107=32件 组距和组数的关系表现为,在全距一定的情况下,组距与组数之间成反比关系。即:b b、计算组距、组数、计算组距、组数第第3 3章章 统统计计数数据据 整整理理和和显显示示确定组数可参照美国统计学家sturges(斯特古斯)经验公式:组数=1+3.322lgN,N为总体单位数。组数=1+3.322l
13、g50=6.647,当然,这只是一个经验结果,到底分多少组还取决于现象本身。组距=327=4.6,为便于计算,规定组距取5或10的倍数,于是就有组距为5的结果了。组数与组距成反比关系,组数越多,组距越小,反之,组数越少,组距越大。第第3 3章章 统统计计数数据据 整整理理和和显显示示 根据计算的组距、组数整理形成如下次数分布 表2-7 某车间50名工人日加工零件分组表第第3 3章章 统统计计数数据据 整整理理和和显显示示 在此,构成每组的两个值称为组限,较小的值称为下限,较大的值称为上限,上限与下限之差称为组距,上限与下限的中点位置称为组中值。产量为连续变量,其相邻两组是以同一数值为界限编制的
14、。第第3 3章章 统统计计数数据据 整整理理和和显显示示w区分标示组限与真实组限:组间是连续还是间断区分标示组限与真实组限:组间是连续还是间断w连续:真实组限,如连续:真实组限,如60-70,70-80,80-90;间断:;间断:标示组限,如标示组限,如1-2,3-5,6-8;转换为;转换为0.5-2.5,2.5-5.5,5.5-8.5)组限上限(大)下限(小)标示上限真实上限=标示上限+0.5标示下限真实下限=标示下限-0.5第第3 3章章 统统计计数数据据 整整理理和和显显示示 离散型变量由于各变量值之间以整数断开,变量值之间有明显的界限,上下限都可以用准确的数值表示,即本组的上限和下一组
15、的下限是两个具体的数值,其组限非常清楚。因此,确定离散型变量各组界限的原则是:相邻两组的上下限采用两个具体的值。如:某校按学生人数分组,其组限为:100人以下 101200 201300 301人以上 第第3 3章章 统统计计数数据据 整整理理和和显显示示 组距分组中,上述分组都是等距分组,即各组组距相等,其特点是:由于各组组距相等,各组次数的分布不受组距大小的影响,它消除了组距对其分布的影响,与次数密度的分布是一致的,一般呈正态分布。同时也存在不等距分组即只要有一组组距不相等的分组,也称异距分组。例如学生年龄18岁以下,19-20,21-24,25岁以上等。其特点是:第第3 3章章 统统计计
16、数数据据 整整理理和和显显示示 不等距分组各组的次数多少受组距大小的影响,组距大,次数分布的可能多,组距小,则次数分布的可能少,因此必须消除组距大小对其次数分布的影响即需计算次数密度。第第3 3章章 统统计计数数据据 整整理理和和显显示示 在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时,如遇到数据之间相差悬殊,可采用如下分组方式。如:学生成绩的分布 如:学生人数的分布 60分以下 30人以下 6070 3160 70以上等 61人以上等 第第3 3章章 统统计计数数据据 整整理理和和显显示示 我们把这种分组形式称为开口组。“以下”称之为下开口,“以上”称之为上开口。下开口的组中值本组上限(1/2)*相邻组的组距 上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品 统计数据 整理 显示 1111
限制150内